文 | 李英菁 策划 | 肖彦峰
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要求学校重视对市场用人需求的研究,建立与行业企业的深度交流合作。作为一名从企业一线走出的教育者,福建工业学校校长林俊标对此有着独特的感悟。
大学毕业后,林俊标从最基层的电子产品维修员做起,踏踏实实地将职业技能练熟、摸透。在企业实践过程中,林俊标发现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所需技能存在“学用脱节”,这让他开始思考学校教育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对接问题。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福建工业学校的招聘信息,萌发了去当一名教师,用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培养出更加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人才,让更多学生受益的想法。
2002年,林俊标到福建工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一年后正式成为专职教师。开始从教时,他已经32岁,此前没有任何教学经验。“和师范毕业的老师们相比,我对课堂教学的掌控力比较薄弱。”林俊标回忆,“从前在企业,只要业务能力过硬就能和客户打好交道,但教学生不一样。仅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还要研究把握学生的特点,用心与学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只有让学生认可你教师的身份,认可你的教育、管理,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成长。”
担任班主任之初,林俊标实施“严管”策略,然而他发现,强压式管理虽然能有效整顿纪律,但也导致班级氛围和凝聚力比较差。为了更好地带班,他跟着优秀班主任学习班级管理方法,通过班委自治、定期开展班级德育活动等方式建立起一套规范化、民主化的班级管理模式,改善了班级管理的效果。“当我带的第一届学生毕业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作为教师,不仅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更需要信任自己的学生,将他们视作平等的个体,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种种挑战。”林俊标说。在教学过程中,他也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奋斗精神,除了不断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了解中职学生的成长规律、身心发展情况外,还虚心向同事和前辈教师学习教学礼仪、教学方法等课堂基本功,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并于2018年成为福建省特级教师。
担任学生科科长后,为做好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林俊标与学生走得更近了。他常常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解答他们的困惑。在社交通信工具等信息手段还不够发达的时候,学生管理不仅要靠智慧,而且常常考验脚力,在这一过程中,他将在企业中磨炼出的吃苦耐劳和严谨求真的品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2017年,林俊标从另一所中职学校调回福建工业学校担任校长,在经历不同岗位的锻炼之后,他对职业教育有了更深远的思考,提出了“崇德敬匠,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市场导向谋改革,以品牌意识求创新,以师生成长促发展”的办学思路,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以市场用人需求指导学校办学改革。近几年来,作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福建工业学校在林俊标带领下,以优异成绩通过“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验收,获得“省级文明校园”“省中小学校园文化美育环境培育示范校”等称号。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林俊标当选“第七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
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三教”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关系学校,而且涉及企业,必须通过健全校企合作机制调动教师和企业专家参与改革的积极性。福建工业学校坚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引领,在与宝马成功合作的基础上,先后与上汽大众、富得巴、福建有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并通过共商、共建、共享优化校企合作管理制度,确保“三教”改革高质量实施和改革目标的顺利达成。
首先是师资培养。学校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专业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接受培训,开展实践,经企业认证合格后回到学校,将企业实践所学运用在教育教学中。现今,学校有15名专业教师分别通过宝马、上汽大众、渃博特机器人等公司的认证。
其次是教材建设。为了让学生掌握时下最先进的技术,福建工业学校与宝马、上汽大众和富得巴建立了完善的沟通机制,共同编写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活页式教材,将企业的最新技术和服务需求传递给教师和学生,极大增强了育人工作的针对性。
最后是“双元”培养。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或资金,建设对接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训基地。通过健全“双元制”培养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第三年与企业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就业意向,并实施“双元”培养,最后由企业评价学生是否符合毕业要求。例如,学校与福建有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三明市尤溪县联合镇政府、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福州市气象局、浙江大学全球创业研究中心合作,融合“校、企、政、研、创”五方优势资源,构建起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引进企业真实开发项目,由校企共同实施成果导向的项目实践教学,将课堂搬进企业,搬进田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福建工业学校的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机制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也让教师发挥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空间更加广阔,建立了一种真正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特性的育人模式。2021年,福建工业学校《“五方联动”——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案例获得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产业需求是指引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特别强调职业教育要增强适应性。林俊标认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指的就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贴近产业的创新发展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近年来,为适应福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对人才的需求,福建工业学校加快对已开设的专业的改造,并适时开设新专业,淘汰了商务英语、物流等不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专业,新开设飞机维修、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检测、物联网(汽车)、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大数据应用等专业。
新专业的顺利开设离不开优质的师资队伍。为此,学校成立理事会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有经验的企业工作人员及工程师等参与新专业建设,引进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同时,学校也大力推动内部转换,帮助原有教师转型,进入企业学习,成为新专业教师。福建工业学校的工业机器人专业立项申报时,国家还没有建立相应的专业目录,为了完成专业的起步,学校教师下企业、参与培训,在摸爬滚打中成长、成熟起来。
根据福建区域支柱产业及学校的定位与特色,福建工业学校致力于做“精”以数控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专业群,精准对接智能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做“特”以汽车运用与维修、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检测为核心专业的现代交通专业群,深化与华晨宝马、上汽大众、上海通用等名牌车企深度校企合作,以品牌促特色、提品质;做“优”以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计算机平面设计为核心专业的信息技术专业群,聚焦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培养技能人才;做“强”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为核心专业的现代服务业专业群,服务福建区域轨道交通产业快速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由此,学校的办学进一步特色化、专业化,更加紧贴行业发展脉络。
职业教育不仅教授技能,更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林俊标在育人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性打造“五融”聚力培养德技并修技能人才的德育模式。
从中职学生个性、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职业院校学生关键能力标准体系为切入点,学校提炼出德技并修的新时代职业人才“八大”培养目标——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明礼诚信、法治意识、责任担当、职业精神、社会交往、知识技能,系统规划和设计“融军魂与校训、融崇文与尊贤、融他律与自律、融崇礼与尚信、融崇技与敬匠”的“五融”培养模式。五个方面育人目的和作用侧重点各不同,但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构建出具有现代职教特色的德技并修育人体系,不断引导学生遵循“培根—铸魂—塑形—强技—提质”的发展路径,最终成长为德技并修的优秀人才。
积极推行评价方式改革,借助自诊断式的“满意度—指标—预警”数字化综合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对过程的关键性指标的监控,及时跟进处理预警现象,确保育人质量与成效。在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以激励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重树自信,做好学困生、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通过精心安排的德育课程讲述优秀革命传统故事,开展劳动教育、志愿者服务等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价值感,从而实现自我的不断进步。
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业,更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教会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礼仪与诚信教育,从新生入学第一课开始,引领学生融入校园,树立目标,规划职业,一步一步成为德技兼备的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职业人才。林俊标记得,曾经有一位合作企业负责人到校招聘,因为不熟悉路线而在校园里打转时遇到不少学生热情地跟他问好,有一名学生还主动为他带路。有了这次经历,这位负责人对学校学生的认可度大大提升,不仅进行了扩招,也和学校开展了长期的深入合作。
福建工业学校始终发扬“自强不息,勇立潮头,团结协作,敢拼会赢”的工校精神,坚守家国情怀,把学校的发展方向与国家发展的目标和未来紧密联系,为培养一批又一批德技并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