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研究

2022-11-11 19:37于兰芳冯树荣史田田陈惠哲
乡村科技 2022年14期

于兰芳 冯树荣 闫 薇 史田田 陈惠哲

(1.衡水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2.衡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 衡水 053000)

0 引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1年,我国首设国家乡村振兴局这一专门机构,承担乡村振兴这一历史使命。这展现了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心,开启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崭新时代。

职业技术教育来自地方、依靠地方、服务地方,其功能是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在新形势下,地方高职院校如何调动优势资源,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已成为一个迫切且重要的研究课题。衡水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河北省衡水市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高职院校,也承担着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1 衡水市乡村振兴发展面临的困境

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衡水市涌现出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业小微企业)、种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此可以看出,农民的致富热情非常高涨,但是对其进行深入调查发现,衡水市乡村振兴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1 技术指导环节不顺畅

笔者利用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衡水市主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较小,主要由家庭成员负责生产经营事务,农忙时临时雇佣附近的闲散劳动力,但其技术水平往往不高;90%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没有与学校、科研院所合作,政府相关部门每年只是组织一两次技术培训;出现技术问题如严重的植物病虫害等问题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般是自行解决,或通过亲戚朋友关系打电话咨询技术人员。

1.2 技能型人才短缺

调查发现,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虽然由于自身经营规模小、农村环境条件差、薪资待遇不高等原因没有招聘大学生,但是他们有意愿招聘综合素质高、能力较强的甘愿扎根农村的大学生。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招聘过高职毕业生,但是数量很少,并且大都是应届毕业生。他们工作一段时间后往往因外在原因选择跳槽,并没有扎根农村、服务农业、带领农民致富的强烈意愿。目前,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急需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3 生产经营观念有待转变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农民观念相对陈旧,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还是经营传统的种植养殖类产业,如果树、蔬菜、粮食作物等。农民担心技术、效益方面的风险,不敢甚至不愿意尝试栽培新的作物种类,如中草药等。

2 地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策略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应该结合当地的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调整,主动承担助力当地乡村振兴的使命。

2.1 优化专业设置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推进,现在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时代,而是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时代。因此,乡村振兴发展需要一批具备现代农业技术技能的人才。经过缜密考察,2021年衡水职业技术学院新增加了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开设现代农业技术装备、药用植物与产业化、农场经营管理、休闲观光农业、农村电商等课程。该学院通过学习实践课程,使学生对农业脏、累、苦的传统观念逐渐改变,使学生对现代农业及未来发展趋势有崭新的认识,让学生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最终使其今后能在农村这片广阔土地上发光、发热。

2.2 强化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的首要功能就是培养人才。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为地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对这样的机遇,着力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人才队伍,能够为地方输入“干得了、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是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首要任务。

据调查,当前涉农专业学生存在学农不知农、学农不爱农、学农不为农、对口就业率不高等现象,而乡村振兴又急需数量庞大的农业人才。面对这样的矛盾局面,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应尽快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策略,保证输出的人才能够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

2.2.1 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作用,让学生做到真正懂农。由于人们传统农业观念根深蒂固,农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更具有特殊性,因此,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非常重要。在高校教学中,专业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应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相融共进。通过大一入学时的专业教育,让学生对其所学专业有初步的认识,随后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有机融入与专业课程紧密相关的思政内容,使学生由粗到细、由浅入深地认识到其所学的专业大有可为。

2.2.1.1 学习“三农”政策、文件。要想改变大学生传统农业观念,就要让其真正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例如,通过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等,使学生从内心真正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三农”的重视,了解涉农专业的大好前景。

2.2.1.2 加强专业认知。大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是其所学专业是否好找工作。因此,高职院校要让学生了解其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如在园林专业课程中融入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趋势等内容;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可以融入1949年以后我国农业发展历程等内容,如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返乡下乡创业人员等)、新型生产模式快速发展(如设施农业、无土栽培、观光农业、精准农业)等。通过对专业的市场前景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其所学专业的重大发展机遇,激发他们的专业优势感,为服务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学校也可以邀请校外专家,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为学生开展农业相关政策的讲座;或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由教师牵头组织,学生具体实施,定期组织涉农知识竞赛等。总之,要多策并举逐步加强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使学生从内心真正懂农业爱农业。

2.2.2 深入开展涉农实践活动,让学生做到真正爱农。对于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大学生而言,懂农是基本,爱农是核心,为农是目的。因此,涉农专业要重视学生的涉农实践活动,通过活动的有效开展,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学校牵头组织学生参观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学生从农业生产方式、农村人居环境、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多维度感受农业、农村、农民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由此逐渐转变学生的传统观念,使其对现代农业、农村、农民有全新的认识,坚定其对涉农专业的认同感,并唤起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应积极为学生搭建为农服务平台、拓宽为农服务渠道,加强与农业企业、乡村和社区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农村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利用周末、寒暑假,由教师牵头组织开展科技下基层活动,组织学生下乡为农民进行植物病虫害监测,深入乡村宣传畜禽疾病防治技术等。在农村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可利用其所学专业知识、技能,为“三农”做出一些贡献,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扬,使其切身感受到“三农”发展的广阔舞台及涉农专业的价值。同时,在为农服务活动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使学生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对其知识、技能的学习也起到激励和推动作用。

2.2.3 注重实践技能培养,坚定学生立农之本。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对于涉农专业学生来说,只有掌握了专业技能,才具备从事农业工作的资本。因此,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要加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认知规律,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在保证理论知识课时足够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实践课时。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设置不同的课程类型,如理实一体化课程、理论+实践课程、纯实践课程等。为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学校应对专业核心课程单独设置实训周。除此之外,为了帮助学生将专业相关的知识点、技能点串联起来,将碎片化的知识形成有机整体,学校应在期末安排开展专业综合实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学校应针对不同课程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如针对园林设计方面的课程,即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是项目教学法。即采用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实训项目全部是真实项目,学生在项目的设计、施工过程中全程参与。二是案例分析法。教师选用优秀的、典型的园林工程项目案例,带领学生到项目现场进行考察,实地讲解。三是分组研讨教学法。采用教师指导、学生为主体分组讨论的方法,并采取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的综合评价方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养。

针对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方面的课程,学校除了要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之外,还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校可邀请相关企业深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制订,并根据企业的常规任务安排,合理设置学生深入企业的实践锻炼时间。另外,教师可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或实习,如苗木扦插、嫁接及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及防治,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衡水职业技术学院非常重视和支持技能大赛,积极组织涉农专业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如插花比赛、园林设计与施工比赛、中国小动物技能大赛骨科专赛等。参加此类比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大国工匠精神。

2.2.4 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增强学生为农服务的决心。专业课教师要充分挖掘与课程知识点、技能点紧密相关的创新创业元素。这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点,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今后的工作方法、技术创新奠定基础。

学校辅导员可定期组织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相关活动,点燃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例如,组织学生观看近几年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让学生根据案例分组讨论,并让其结合自身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项目,为参加创新创业比赛或就业奠定基础;通过教师讲解、观看视频或邀请毕业生回母校开展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优秀毕业生的成功案例,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能坚定大学生的专业自信心。

对于教师申请立项的各类科研课题,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要吸收学生深度参与。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研究热点问题、行业发展动态及国内外研究方向、成果等,可以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钻研精神,提高他们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大赛、“挑战杯”大赛等,以有效拓展学生的创新思路、拓宽学生的创业出路。

2.2.5 注重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农业”除了要求农业从业者有较强的专业技术之外,还需要具备管理、营销等技能。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要尽快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除了农业专业技术课程,还要增加涉农企业经营管理、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应用等课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平台的线上课程资源,如智慧树、职教云、中国大学慕课等,从中精选相关课程作为学生的课外学习资料。总之,高职院校要多措并举,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等能力的人才,以满足乡村振兴急缺的复合型人才需求。

2.3 加强社会服务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常开展的社会服务包括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新技术推广、农业政策培训、农牧产品市场发展趋势预测等。高职院校应根据国家政策、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地也是高职院校师生的实践实习基地,只有两者深入合作,才能实现共赢。但目前来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情况并不乐观。因此,两者需进一步深入合作,以快速推进地方乡村全面振兴。

2.3.1 建立网络服务平台。高职院校的本职功能之一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而乡村振兴过程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急需技术指导等相关服务,目前,急需一个能够使两者紧密联系的网络服务平台。该平台应该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建设。政府相关部门可通过发布文件等形式将平台建设的目的、意义、具体实施方案、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告知涉农高职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相关方。相关各方都要在该平台注册、登记业务人员的详细信息。

2.3.2 网络服务平台的运行。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根据各方登记的详细信息,将高职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等能够提供服务的单位人员进行合理分组,设立组长,安排每组对应帮扶一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样就形成了包联帮扶机制。该机制由政府主管部门统筹协调管理,由结对双方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具体实施。

3 结语

地方高职院校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主体之一,其涉农专业的设置要与当地产业紧密对接,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要满足当地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涉农专业社会服务要帮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当然,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其快速推进的因素较多,除了高职院校之外,还包括政府等层面。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资源统筹、协调管理的职责,扮演好“交通枢纽”的重要角色,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所有相关方有机联系成整体,使各方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通过通力配合协作快速推进当地乡村振兴发展。其次,针对人们传统农业观念的根深蒂固,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转变人们对从农、务农的观念,如制定、落实并大力宣传有关支持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相关部门应通过提高大学生在农村基层就业的待遇、设置大学生基层就业专项资金、缩减“五险一金”的办理流程等,解决大学生服务“三农”的后顾之忧,从而改变家长、学生的传统观念,使其对现代农业、新农村、新型职业农民有一个 全新的认知。

综上所述,要想真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地方高职院校积极推动,以及政府等相关方的通力配合和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