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延展性阅读方法

2022-11-11 10:38雒新艳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3期

□雒新艳/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广博性和深刻性的特点决定了读者应该“遵循搭平台—解文本—厘线索—融思想”的延伸性进程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最终完成具体文本解读到历史线索梳理再到整体框架搭建的全部阅读任务,实现将原著蕴含思想由原点不断扩散到整体的学习目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学习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必要环节和有效手段,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学习者而言必不可少因而尤其重要。然而经典著作因其专业性、权威性和深刻性,无疑比一般学术著作的阅读难度要增加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亦不例外,相较而言更加晦涩深奥。

这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指马克思主义学科领域内最权威、最专业、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著作。它们关注的主题、研究问题的方法、得出的结论都具有经典性。通过这些著作的学习,阅读者可以尽快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的准确含义,厘清各个范畴之间的逻辑演化关系,搭建起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又具有其它经典著作不具备的独特个性,即内涵的博大精深和学科的交叉融渗。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从其形成和演化历程看,马克思主义既是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深入资本主义社会深层活动领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更是立足历史和逻辑、理想和现实辩证关系基础上展望未来的价值追求。(2)从其空间布展和现实蔓延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后的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伟大马克思主义者们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历的不同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思考而形成的庞大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上述特点和本质决定了阅读者必须采取延展性阅读思路和方法,即把阅读拉长为一个“准备—解读—串连—架构”的循序渐进过程。通过这个过程阅读者有可能完成具体文本解读到历史线索梳理再到整体框架建构的全部任务,实现著作蕴含思想由原点到整体的理论构建目标。具体可以分解为四个步骤或四个环节:

1 搭平台:构建阅读者平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知识平台和融入视界

既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内涵的广博性和学科的交叉性,那么要想进入文本阅读者必须具有厚重的知识储备;而这些知识储备正是沟通读者和文本对象的中介和桥梁。

首先,必须构建起阅读者能够平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知识平台。众所周知,阅读者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关系是主体和对象的关系。主体要想认知对象、了解对象,必须具备认知了解的“工具”和“平台”。工具即指人在阅读对象前已经具备的感性知觉、逻辑思维、言说表达等能力或技能;平台即指主体可以实现和对象通达的知识储备。有了这些知识储备,阅读者才具有平视对象的可能性;没有这些知识储备,对象就成为高出阅读者因而无法攀登的珠穆朗玛峰。如果阅读者在面对一个文本时已有的知识平台只能仰视这个对象,这个对象描述的世界远离且高于阅读主体的理论水平和知识结构,那么这个对象根本无法进入阅读者的视域。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罗万象,涉及哲学史、国民经济学史、社会史、国家史、革命史等众多知识内容,对必备的阅读平台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

其次,通过先修相关课程和广泛阅读搭建阅读者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融合的理论视界。要想储备起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知识平台,必须进行广泛阅读和修习相关课程。只有广泛阅读希腊历史、罗马历史和马克思传记,先修西方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课程,阅读者才能储备起进入马克思早期文本的知识平台;只有广泛阅读欧洲史和国际共运史,先修国民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等课程,阅读者才能储备起进入《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唯物史观思想文本的知识平台;只有广泛阅读恩格斯传记和战争史,先修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史等课程,阅读者才能储备起进入《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自然辩证法》等恩格斯重要文本的知识平台。在此基础上,阅读者要养成融通已有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理论水平并且生成稳定理论框架的习惯,此即平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的理论视界。换言之,此时阅读者面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胸中已有阅读文本的文化背景和相关知识,自然可以事半功倍地进入对象即文本描述的理论世界。否则,阅读者面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会无从下手,面对着熟悉的文字却无法理解文字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2 解文本:正本清源地解读文本内容进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篇目的整体思想

在搭建完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需知识背景和理论平台的前提下,阅读者就必须直接面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正本清源地把握其基本概念和整体思想。

首先,精准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牵涉到的基本概念。任何文本都是由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延伸而成。理解它们的本义以及生成语境、变迁历史等内容,才能准确解读这一概念和范畴在文中的真实内涵。以市民社会为例: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它是指由抽象孤立的个体简单相加而成的集合体。因为围绕个人利益旋转的抽象个人注定无法生成真正的共同体,所以这里的市民社会即指抽象的利益打拼者的简单集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它是指借助劳动生产活动生成的交往形式的总和即经济基础。概念的内涵不同,外延自然不同,因而借助众多概念方能构建出丰富的思想理论。阅读者必须厘清每个概念的来龙去脉和涵义转换,才能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文本中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借用英词翻译的专业术语就是“归化”的方法,即有一说一、不可妄自说出二或三甚至更多。

其次,完整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整体思想。有了理论平台和对相关概念的准确解读,阅读者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仔细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力求真实地反映文本所要传达的观点。为此阅读者必须以本为本,不妄言不擅添不揣度,尽可能真实地还原文本本身的思想内容和理论观点。也就是说,文本有什么内容就要求读者解读出什么样的思想观点,即去主体化的真实再现过程。就像恩格斯曾经说得:“一个人如果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学会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并且首先不要读出原著中没有的东西”。

再次,串连具体观点达到对马克思主义文本思想的整体把握。通过对文本逐字逐句的解读,阅读者可以了解任何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的全部观点;然后以合并同类项或者逻辑追踪的方式对该篇经典著作进行归纳和梳理,最终形成关于这一著作的全部观点和思想谱系。例如,在阅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就可以采用合并同类项的方式,将十一条提纲的内容合并为三个观点即关于实践的观点、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和关于新唯物主义的观点。而在阅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就可以采用逻辑追踪的方式,将整篇文本的内容总结为五个观点即阐明了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出发点、考察了分工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揭示了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分析了市民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表述了社会形态及其更替的观点。这样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即准确解读并完整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本观点和整体思想。

3 厘线索:在历史关照中融通文本内容以厘清马克思主义发展脉络和理论框架

准确理解每篇经典著作的基本观点和整体思想后,阅读者必须运用发展的、历史的眼光厘清全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思想转承关系和继承超越关系,透视出辗转曲折中向前推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脉络,纵横交织地搭建起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理论框架。

首先,按照文本生成的时间线索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思想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梳理的完成必需以一定时间跨度的文本阅读量为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只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经过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的环节,只有经过多次的阶段性提升,才能展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变化中的关节点以及借由这些关节点描绘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脉络折线。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为例:必须阅读完从《博士论文》(1841)到《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甚至到《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共产党宣言》的全部文本,才能勾勒出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转变和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政治立场转变(即马克思的“两个转变”)的全部线索。否则这条线索是不完整的,读者根本无法在头脑中清晰地呈现出这条线索。

其次,按照逻辑关系梳理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搭建起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理论框架。足够数量和容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已经在阅读者的头脑中积累起丰富充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和发展脉络的厚重知识,这时他们不妨转变思路选取某一个逻辑关系作为理论视角对阅读材料进行二次加工,重新搭建起立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例如,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逻辑关系作为理论视角对所有阅读过的文本进行整理,很容易形成以下观点: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生成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最终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理论系统。第二,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纯粹的社会批判理论,而是借助批判完成自身的理论超越和新唯物史观诞生的过程。第三,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将不断回应时代挑战、时代主题的理论活动和指导工人运动的实践活动有机统一起来。这样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我们可以很好地串联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展脉络,构建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框架体系。

4 融思想:融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其它社科经典著作不断构建庞大理论系统

马克思主义既是继承发展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得出的优秀理论成果,也是当代进一步进行理论创新的知识来源和理论视域。与此同时,当代的理论创新也离不开对各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对其它民族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的吸收和发展。为了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变得更有意义或者收获更大,我们必须在更广阔的人文主义视野中比较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其它人文社科知识的理论借鉴和扬弃超越关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升华到人文社科知识的总体理论框图之中,帮助自己构建起更加博大的理论系统。

首先,按照相同的关键词和讨论主题比较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其它人文社科著作的异同。从知识论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种知识体系,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除此之外,其它的哲学家、众多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关于世界、人生和价值的观点和看法。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异同,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视域和理论水平。以怀特海和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为例,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人各有侧重:怀特海侧重世界有机共同体和宇宙文明,马克思则强调社会和谐和人类文明;怀特海把社会辩证法涵盖于自然辩证法中,马克思则把自然辩证法包容于实践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中。但是两人却有很多共通性:他们都把世界、宇宙看作有机联系的整体,他们的共同体都是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在总结两人思想异同的基础上,阅读者的视野得以拓展,知识面得以拓宽,既能站在宇宙的总体视角俯瞰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又能站在人类历史视角解读自然界的演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次,立足时代主题和民族特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推进构建起更加庞大的理论体系。通过比较马克思和其它思想家的著作及其蕴含观点的异同,阅读者的已有知识理论体系可以不断延伸和丰富。然而,要想把握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精髓和灵魂,关键的一环即立足时代主题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反复研读文本内容,融会贯通实现思想的历史穿越,活学活用从而实现理论的升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例如,立足整体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两种时代背景和思维习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等现代西方著作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宏观整体的唯物史观思想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大魅力,也是其升华为我国指导思想的关键品质,更是战胜西方非理性主义历史观的法宝和理论武器。这样我们的理论水平才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体系才可能真正更新。

总之,遵循储备知识到精准解读文本再到反思整合的过程性阅读,阅读者必然实现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抽象地解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全部任务和预期目标,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得以升华,不断构建起更加博大精深的知识系统和理论体系。■

引用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