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鑫 曾光东/文
玛丽苏剧和耽改剧作为近年来风靡一时的国内影视题材,丰富着影视文化的表意方式和娱乐形式。但纵观现今国内影视题材布局,玛丽苏剧日渐式微,耽改剧强势崛起。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类影视题材的收视群体多以女性为主,因此,本文将在简单阐明两类剧种的概念和源流的基础上,着重探究二者的流变成因以及所折射的女性主义的审美变迁。
玛丽苏来源于保拉·史密斯创作的同人小说《星际迷航传奇》。其中的女主角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是偶然闯入这个世界的完美女性。后来人们就用玛丽苏泛指故事文本中人见人爱的完美女主角。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IP改编热潮的来临,玛丽苏的阵地不再局限于文学界,转而驻扎国产影视剧。国产玛丽苏剧一度被称为“大女主剧”,以女性的成长主题为叙事路线,注重刻画女性的个人历史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历程,在权力关系和情爱关系上扭转了传统浪漫爱情剧的价值内核,生动地展现了女性作为独立个体而不是“第二性”的自由张扬的生命之美。其中2011年火爆荧屏的《甄嬛传》最具代表性,可以说掀开“大女主”时代的帷幕。
在《甄嬛传》后,琳琅满目的大女主剧接连上演,一方面广受粉丝追捧并收获超高点击率和收视率,另一方面却因内容同质化、原著抄袭、伪女权叙事等问题饱受争议。各路影视制作公司对“流量明星+大IP”这一万能公式生搬硬套,将披着女权外衣的玛丽苏剧如流水线般赶制而出。这种保量不保质的制作周期和创作态度,必然带来传播的负面效应以及创作理念的移位。观众们发现,打着独立旗帜的玛丽苏女主实质上还是依附于男性实现自我价值认同,两性关系在剧中的呈现形式仍然存在不对等。而耽改剧的出现,让观众看到了理想状态的全新可能。
“耽改剧”是影视公司购买原创耽美小说版权之后,进行剧本改编和拍摄的一种网络剧。“耽改剧”最大的特点体现在改变策略上。为了靠近主流文化,“耽改剧”将原著中男性之间不言而喻的爱情改编为欲盖弥彰的兄弟情,同时因害怕流失大基数的“原著党”,通过各方面的留白为主线人物创造暧昧空间,满足观众的想象。“玛丽苏”和“耽改剧”的受众实质上都是同一批人,且以女性群体为主,其中的流变成因如上所述,所折射的女性主义的审美变迁则将从三个方面分别赘述。
玛丽苏和耽改剧都对传统影视剧的叙事模式摆出一定程度的抗争姿态。玛丽苏剧对以“灰姑娘+白马王子”等爱恋模式为表达主题的旧有偶像剧进行承袭与改写,将女性作为审美主体,注重敷陈女性在时代变迁与人世浮沉中的蜕变成长。但由于消费主义和创作者自身功力的影响,许多玛丽苏剧难以逃脱“自欺文学”的特性,出现创作理念移位的现象。人们发现剧中的女性在反抗男权后又皈依男权实现自我价值,这种“伪女权叙事”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与批判。
耽改剧是对传统爱情模式的反叛。千禧年之际的台湾偶像剧和琼瑶剧中的“傻白甜”女性形象和“男强女弱”的爱情模式早已让女性观众在观感上产生疲惫和厌倦,而披着女权外衣的玛丽苏剧因其千篇一律的陈说路径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审美期待。这时候,以“双男主”为表层卖点实则“暗戳戳发糖“的耽改剧,在丰富了国内影视剧表意方式的同时,也给大众尤其是女性群体提供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娱乐空间。在这个虚拟浪漫的空间里,她们不必像观看传统影视剧那般不自觉地带入剧中女性角色,不必处于”被看“的位置。相反,在耽改剧中她们拥有选择权,可以作为局外人旁观男人们的快意恩仇、离合悲欢,也可以自我代入,满足自己对完美男性和平等爱情的幻想。
耽改剧是对传统话语权力结构的颠覆。耽美作为“女性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是女性创作给女性看的一种文本组织形式。互联网的隐匿性和区隔性成为耽美作品创作和传播的驱动力,自称“腐女”的趣缘群体在虚拟的网络媒介中按照自己的想象经验,书写美男子之间的爱情。在以往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女性角色在“男性凝视”下按照男性审美标准生产,成为被消费和赏玩的对象。而在耽改剧中,男性角色迎合女性观众的口味,成为“男色消费”的客体。
相对于玛丽苏剧,耽改剧在角色形象、爱情观、画面风格等方面都具有更加浓烈的唯美主义倾向。
首先,耽改剧高扬男性美,重现“美男崇拜”的风潮。耽改剧对男性美的极致渲染集中在主角形象塑造上。耽美文本对注重对男性角色的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与粗疏豪放的男性写作不同,耽美文本充分体现当代女性主义文学诗性写作的审美特征。耽美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都满含诗意,如“脸颊瘦削而苍白,嘴唇薄如一线”的病态美少年,又如“肤色白皙,俊极雅极,如琢如磨”清冷佳公子。这些纸上的群像跃然进入耽改剧中,也与当下年轻鲜肉们的形象暗自贴合。时下大热的耽改剧主演,无一不是气质多变、面如冠玉且单身未婚的年轻偶像,他们的外形条件完美契合女观众的审美期待,持续助长“柔美男风”的审美风潮,与传统“阳刚”的男性气质相抗衡。
其次,耽改剧宣扬真爱至上、平等纯粹的爱情理想。在《同性恋亚文化》中李银河指出“同性恋的性观念与异性恋的性观念有很大的区别,其中主要之点在于,前者必然是而且只能是以娱乐为其目的的;而后者却在娱乐的目的之外,还有生育目的。”从美学角度看,无论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都关涉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关系的问题。在男女情感关系中女性通常被置于审美客体的地位。而耽改剧中双男主之间的情感关系,是一种生发于强烈主观情感的审美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源于彼此欣赏和相互认同,是更加自由、纯粹的审美关系。他们能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实现身份的自由转换,整体社会的伦理秩序和外在事物的功利关系非但不会成为阻碍,反而能让他们罔顾世俗,仅从审美角度关照对方,这让他们的情感表露更加随性真诚。
最后,耽改剧力求规避丑陋面,呈现唯美的画面风格。耽改剧和同性恋影视剧有着显著区别。同志题材影视剧倾向写实主义风格,整体基调压抑沉重,重在表现同性之爱所面临的社会规训和道德审判;耽改剧具有鲜明的唯美主义倾向,整体风格明快生动,刻意回避现实,精心营造只存在于乌托邦的纯爱世界。耽改剧的特性清晰明了地反映在它的题材门类和镜头语言上。从题材看,近年来的耽改剧大多集中在古装、民国、悬疑等与现实世界相差甚远的题材,一定的审美距离不仅扩展了创作者的艺术想象空间,也有利于观众抛却日常经验,“自失”于对象之中,获得超常的审美体验。从镜头语言看,不同的耽改剧都基于故事的背景环境奠定整体的风格基调,如《上瘾》的清新自然、《镇魂》的精致大气以及《陈情令》的江湖侠气。
随着主流文化对耽美影视题材的招安纳降以及消费主义的渗透洗礼,耽改剧现如今已经蜕变成影视制作行业爱不释手的香饽饽,如何让这一题材持续吸引观众注意力并完成流量变现,有一个重要的维度不能忽视——那就是身体。在现下的消费主义视野中,人们不再信奉“内在美才是真的美”的陈词滥调,也不再“重思想,轻身体”,而是随着人权意识的普及逐渐注重对身体的控制和塑造。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的身体美学》一文中陶东风提出:“在消费社会,身体的保养和维护逐渐成为核心产业之一,围绕着开发身体、管理身体、美化身体、保养身体、展示身体、出卖身体展开的经济成为了经济命脉。”由此可见,消费主义与身体美学的耦合导致身体消费潮流的不断扩展,作为热门影视题材的耽改剧,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耽改剧在强化人们的身体消费意识和身体美学认知外,也有利于提升人们对同性恋的了解度和包容度。同性恋不是近代才兴起的性取向潮流,而是一种悠久的人文现象。早在古埃及就有关于同性恋的记载,而我国古代也有不少“断袖”典故。但由于伦理道德和思想开放程度的制约,大多数人谈同色变,甚至有恐同心理。尽管耽改剧与同志影视作品完全是两码事,但它为同性爱情所赋予的美感及世俗偏见的揭示有利于引发公众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讨论,助推同性平权理念的实现。与此同时,耽改剧也促进了性平等和性解放,解构了传统的性观念。在耽改剧中,带有博弈、政治、利益交换色彩的男女关系被转化为浪漫纯粹的简单关系,这份关系中没有男尊女卑,没有夫唱妇随,有的只是势均力敌的平等感情。
从“玛丽苏”到“耽改剧”,女性主义的审美图式和审美特征在其中发生了一定转变。传统的男女爱情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女性观众的审美期待,因为在其中,她们依然无法摆脱父权制遗留的阴影,她们时刻笼罩在“被看”和“被凝视”的恐惧中。即使一夫一妻制已经带来法律上的性别平等,但观念上的性平等依然有待商榷。于是她们干脆将自己的身体移除,在耽改剧中通过男性之爱寻求平等爱情的理想,寻求长久被压抑的欲望满足。■
引用
[1] 韩冰.刘超越.耽美影视作品中的异类文化与审美特征[J].电影文学,2015(11):52-54.
[2] 金文野.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审美特征[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1):51-55.
[3] 张欣慧.国内耽美文化流行语境下的大众审美变迁研究[J].东南传播,2015(9):50-51.
[4] 顾志庆.影视剧中身体美学的“冷思考”[J].电影评介,2012(22):62-63.
[5] 廖文芳.网络耽美小说的审美特性[J].滨州学院学报,2013(4):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