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 吴忠 751100
当前教育竞争日益激烈,重质量与内涵式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大同趋向,简言之“质量”才是我国职业教育赖以生存的稳定根基。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高水平的现代化高职院校,进一步优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改工作,这已成为目前众多高职院校体现其强大办学治理能力的主要手段及重要体现,质量诊断与改进也因此成为职业教育所关注和热议的焦点,成为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根据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等文件精神,当前众多高职院校相继建立起网络化、全面化的警示性、激励性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本文从国家对于职业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出发,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整改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对应举措,以期可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与实践提供借鉴之用。
高职院校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历次会议精神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等系列文件的精神,构建具备科学引导性的教育目标体系,进一步完善院校自身的教育标准和办学体制,提高师生、家长、企业等利益各方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根据“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指导方针,遵循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潜在规律,认真履行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主体职责,自主构建完整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常态化的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长效机制。在职业教育中营造出“人人关注教育质量,树立质量竞争意识”的质量文化氛围,致力于全面化、持续性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其办学能力,为打造“办学机制一流、教育特色鲜明”的现代化高水平职业院校提供坚实稳固的基础。
诊改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中的一项全方位工作,更是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创设强实力、高水平职业院校的关键抓手。近年来,我国众多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还尚处于初始阶段,其工作任务紧迫、问题难点较多,同时随着各大高职院校内部质量整改工作的进一步持续推进,也从中反映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不足,归总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其自身在内部质量保证工作中已然做到了可基本实现教学管理的全覆盖,院校内部质量量化指标体系较为完整。然而,由于质量考核指标通常经由院校行政主管部门拟定,被考核教学部门自身在内部质量保证层面所具备的话语权十分有限,这就使得他们对于质量整改工作非常被动化。此种以院校管理部门作为主导所开展的质量考核,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工作创造性的发挥构成了较大影响。与此同时质量考核以部门为单位,重点突出校级层面的各类工作开展情况,从而忽视了对教师个人的具体考核,基于此大部分教师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质量诊改与自身并无多大关系,而是教学管理者分内之事。
当前,学生评教是一种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重点方式,然而鉴于大部分高职生个人知识与阅历的局限性,他们很多并不具备相应的评价能力与实际水平,因此往往针对评价工作不够重视,体现出消极怠慢的心态,未能充分意识到自身评价对于考察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作用,更有甚者随心所欲、胡乱评教,从而造成评教结果缺乏客观性、真实性、公平性与合理性。其次,教职人员对于院校领导、管理者及其部门的考评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功利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教职人员往往对于他们较熟悉、有着直接性工作安排和任务的部门在评价标准上更为严苛,而针对不太了解的部门则会相对松散许多。这些问题的暴露都体现出他们对于质量整改意识的缺乏。
通常,大部分高职院校每年都会根据内外评审结果制定年中与年度质量诊改意见,其中包括所有诊改问题及改进建议,并规范填报诊改措施单。质保部门每年则会结合整改情况撰写质量分析报告,而外来的第三方调查公司每年也会通过对院校应届毕业生、在校生开展调查并形成相应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在校生成长评估报告。综上可见,多数高职院校对于质量整改工作是相当关注和重视的,然而针对未达到内部质量标准的成因分析却并未完全做到位,未能认真细致地思考,同时针对诊改工作也缺乏及时的跟踪处理,通常仅是关注到有没有诊改,而诊改的对不对、彻不彻底则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这也就使得诊改效果不理想,难以从本质上解决实际的工作质量问题,继而造成问题的始终存在、反复出现,导致高职院校整体教学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构建了多个信息化系统,其中包括OA办公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等。然而,这些系统基本都是独立存在与高职院校各个使用部门中,就像是一座座孤岛,并未构成平台统一的数据端口。所以在收集各类信息数据时,往往一个表格要经多个部门的手才能完成,这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也极易提高出错率。由于缺乏信息管理平台,各类重要的信息数据无法实现内部开放和共享,同时也得不到数据的利用与监督,这非常不利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不利于诊改工作的调控与优化。信息管理平台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依托载体,平台建设的落后则会直接对体系建设进度与效率造成影响,质量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评价与反馈每个环节对于信息管理平台的需求都必不可少。
质量文化是高职院校在内部质量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质量意识、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职责操守以及价值观念,要促进高职院校内部质量得以持续优化改善,则必须要在高职院校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当前,在教育竞争意识强、质量标准高的背景下,提高质量应作为高职院校全体共有的价值目标,要努力形成人人重质量、人人创质量、人人享质量的良好发展形势,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增强自身质量文化,才能更好地引导所有师生充分认知到质量的重要意义,强化自我作为质量生成者的主体意识,自觉自发地贯彻执行质量标准,努力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在日常工作实践中,高职院校需要做好如下两个重点工作:首先要充分激发高职院校所有教职员工的内生动力,促使他们树立质量观、增强质量意识,自觉实施诊改工作;要制定相应的工作标准、制度和流程,并有针对性地提高其内涵,形成具备自身教育特色的质量文化。其次,高职院校要将质量发展作为重点核心工作主抓,将服务地方经济、人才培养需求作为办学宗旨,不断提升自我信息化教育管理水平,充实教育质量文化,促动教育管理越来越科学规范化、流程精细化,在高职院校构成自我约制、主动发展的长效机制,达到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治理能力的全面持续提升。
高职院校是教育质量落实的主体,应不断完善自身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丰富其体系建设的内涵。在原有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基础之上,进一步明确质量目标,细化执行标准,确立自身教学发展定位以及办学宗旨,其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可体现职业教育的共性特征,还要呈现出院校自身的独立特色。规范各种计划编制指导文件,倾向于院校专业群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后勤保障建设等,切实提高院校管理及服务保障能力,完善目标体系、标准体系、制度体系,形成优化的质保工作链路图,建设全方位、警示性、激励性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职业教育应在满足自身办学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教育质量不仅需要进行内部诊改评价的优化,还应主动迎接外部的监督评价。由于职业教育同时具备行业产业性、职业岗位性、专业技术性特征,这也就决定了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的高度关联性,要始终以促进市场就业为引导,积极对接产业需求,形成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基于此,高职院校应主动调动外部力量,构建多元主体的多为评级机制。首先要探究多元合作对象,促使社会行业、用人企业积极参与到院校内部质量诊改工作中来,重点面向专业教学质量的诊改;其次,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诊改结果的重视,施行评价组织主体的相互分离,开展不同目的、不同形式的考核评价活动,以此更快更好地发展问题、找出差距,从而达到科学调式、适当改进。高职院校通过多元主体进行多维评价,才能促使不同评价主体得以相互弥补和约束,提高质量诊改工作的科学合理性、真实有效性。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增强校园信息化建设,配置安全、高速、通畅的内部网络,强化软硬件设施设备,以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依托构建智慧校园教学系统,从而形成电子化教学资源、混合式教学模式、高效性服务模式,提高质量诊改工作管理平台的作用,为高职院校师生开展“教”与“学”提供服务,为教学管理及诊改工作的推进提供服务。通过信息管理平台,收集真实可靠的诊改工作数据,促使每个人都能成为数据收集的主体,达到信息管理平台的动态化运作,让信息数据得以开放化、共享化,根据事实数据开展有针对性、目的性的质量诊断,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诊改工作的贯彻落实。当前,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是要强化信息管理平台数据的分析运用,制定相应的数据收集及管理制度,发挥平台功能上方便快捷、准确高效的优势性,通过深入分析、总结并提炼数据来发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问题,继而有的放矢地促进诊改工作的进行。
高职院校要形成在具体教学服务过程中积极捕捉问题的主观意识,每项工作任务在完成后,不能只是追求表面形式上“看似美好”的陈述性总结,还应根据其质量控制的重点,形成常态化自觉诊改工作机制,主动进行对标检查,但凡存在标准上的偏移或落后,则应积极开展原因剖析、即刻改善,并记录日常工作质量控制报表,主动与考核监督办开展合作,对自身诊改工作的推行进度、实施情况予以纠察,真正将诊改工作落实到位。建议高职院校可优选二级教学部门或工作职能特征明显的行政部门作为典型示范,探究他们工作中各重点环节的质量管控并形成案例模板,继而对其他部门开展诊改工作形成积极的导向作用。
高职院校是教育教学的实施主体,也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主体,更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主体,严控质量标准、担负质量任务是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教育使命。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探究具备自身职业教育发展特色的教学发展目标、办学整改机制,要主动逆流而上、寻求突破、进步和创新,不断优化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切实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