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纯,刘淑敏
(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 712100;2.杨陵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陕西,咸阳 712100)
大叶黄杨的生长周期较短,能够适应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后期养护难度较小,是我国公园、街道等公共场所中常见的绿化植物,能够在人工栽培与修剪下发挥点缀城市绿化带的基本作用,具备较为广泛的应用价值,然而大叶黄杨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发生枯萎或掉叶现象。为了保证大叶黄杨的健康生长,使之发挥相应的绿化功能,工作人员必须主动采用专业性的药剂医治常见的病虫害,并对枯枝进行修剪与集中烧毁,定期在黄杨表面喷洒药剂,提升黄杨的抗病能力。
白粉病主要发生于大叶黄杨植株栽种后的育苗期,发病时黄杨的叶片正面会大量产生圆形、白色的斑点,并在周边形成放射性的波纹,在白粉病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叶片的正面与背面均会形成大片连接在一起的白斑,在工作人员擦去白斑表层的灰粉后,会发现白斑底层的黄色斑点,这种病害会导致大叶黄杨的生长速度下降,叶片发生枯萎、掉落、褶皱等现象,树枝发生扭曲,落叶周期大大缩短。大叶黄杨白粉病的主要成因是抗病能力较差的黄杨感染了致病性真菌,此类真菌的传染性较强,能够通过病枝与落叶传染其他黄杨,真菌主要以菌丝的形式在空气中传播,在每年的夏季与秋季自行繁殖并感染黄杨。为了彻底清除常见的白粉病,提升大叶黄杨的抗病能力,工作人员必须定期核查大叶黄杨的生长情况,分析除树干以外其他所有树枝的生长情况,及时修剪并焚毁带病的枝条、落叶,做好秋季与冬季的枝叶清扫工作,减少容易造成病害的致病源,提升大叶黄杨外部生长环境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为快速根除白粉病,工作人员可交替使用具备较强杀菌能力的化学药剂,避免因长期喷洒同一种药剂而使得真菌产生抗药性,提升药剂喷洒活动的实施频率,在白粉病高发的夏季、秋季使用石硫合剂进行喷洒,注意调整药剂喷洒活动的间隔期,在秋冬季节使用甲基托布津药剂进行喷洒,连续喷洒3到4次。
茎腐病的危害较大,在严重时可导致大叶黄杨的根部成片枯死,让植株失去生命力,这种常见的病害在早期发现难度较高,工作人员容易将茎腐病与其他病害混淆,采用错误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茎腐病发病初期,黄杨的叶片开始从绿色逐步转变为黄色或浅灰色,叶梢逐渐因枝干萎缩而下垂,枯萎的叶片并不直接脱落而是吊挂在枝条上,在茎腐病发病的后期,黄杨的茎干部分逐步变为深黑色,表层高度脱水并收缩,内部皮层组织开始发生溃烂,产生出大量肉眼无法直接发现的灰色菌丝,大叶黄杨的茎腐病病情会随着气温的逐步升高而转为恶化,受到感染的部位快速侵蚀未受到影响的部位,病菌在高温环境下较为活跃,可在短时间内快速入侵木质部,黄杨无法发挥自身的抗病能力。导致大叶黄杨患上茎腐病的直接原因是球形真菌感染,此类真菌栖息于土壤中的腐殖质层,会随着外部环境温度的升高,主动侵入大叶黄杨的根茎。
为了提升治理茎腐病的效率与实效性,工作人员必须强化针对苗木的管理与卫生防护力度,及时清理苗木周边的腐殖质层,避免在高温环境下球形真菌感染苗木的根茎部分,工作人员可采用经过卫生检疫与专家审核的农家肥料作为植株的基肥,有效降低苗木的发病率与真菌感染率,在气候较为炎热的夏季,主动搭建大型的塑料大棚与遮阳棚,降低植株周边的空间的气温,并在大叶黄杨周边种植生长速度较快、覆盖面积较大的草本或灌木类植物,清除土壤中容易造成茎腐病的致病源,工作人员还应及时修剪发生枯萎或叶片变色的树枝,并在夏季使用菌灵溶液对大叶黄杨的枝干进行冲洗,清除这一部位潜藏的致病菌。
疮痂病的危害性较强,容易损害大叶黄杨的叶片与表层枝条,使得叶片上形成褐色、椭圆形的斑点,外形与疮痂较为相似,在疮痂病后期,叶斑逐步从灰褐色转变为白色,并在边缘处产生大量黑点,此类黑点属于致病菌在快速繁殖过程中形成的孢子盘,具备较强的传染性,能够在脱落后感染其他黄杨。疮痂病的直接发生原因是黄杨感染了线虫、叩头虫等常见虫类所携带的病菌,黄杨后期卫生养护工作实效性较差,黄杨的栽种密度较高,间隔较小,生长环境较差,导致疮痂病的产生与快速传播,疮痂病经常发生于温度高、降水频率高、空气湿度较大的雨季。为了提高病害防治效率,改善大叶黄杨的生长环境,工作人员必须重新规划黄杨的栽培方式,在疮痂病多发的雨季对黄杨的枝干进行修剪,适当地拉开不同植株之间的距离,改善通风环境与黄杨树林的透光性,主动使用具备较强杀毒功能的百菌清溶液,完成基本的化学防治工作。
病菌在冬季中仍会保持一定的活跃度,进而以病子座抑或是菌丝体的形式出现在既往遭受过病毒害而生成的病斑之中,同时病斑数量越多、集中越是密集的区域,越容易滋生褐斑病。该病毒会在冬季蛰伏,待到每年回暖后,气温能够稳定保持在25℃左右的五月份,分生孢子就会从病斑密集的区域生出,开始对周遭叶片进行持续的侵染。通常情况下首先遭受到伤害的都是已经成熟的叶片,而后慢慢地转移至更多的新生叶片之上。病斑在叶片上初期会呈现出褐绿的色泽,在其成熟的阶段中会逐渐由绿变黄最后发展为褐色。针对该病害,一方面可以选择去挑选更健康、不存在病斑的树苗完成栽种,以此来维持树苗的持续成长。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配置、喷洒相关农药溶液的方式来有效控制大叶黄杨的发病率。其中,兼容性更好,效果更好的农药配置为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5%百菌清500倍液或者50%多菌灵500倍液等。最后,冬季时,种植户可以有意识地将落叶进行统一焚烧处理,以遏制来年病斑的滋生。
本文中所提及的煤污病又可以称为煤烟病,他的存在会极大程度的意志大叶黄杨中叶片光合作用的效率,进而促使叶片的颜色发生变化,不仅会导致其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观赏价值,甚至可能引起树木的死亡。煤烟病的发病特征初期并不显眼,只是在叶片、嫩梢上形成细小的给色霉斑,如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治理,久而久之就会扩大连片,致使整个叶片甚至枝干上全部布满黑色的霉层。针对这一病毒害的防治方法有两种,其一就是在大叶黄杨的休眠期定期喷洒余3度左右的石硫合剂,消减越冬病害源头。其二就是通过喷药等方式减少蚜虫、介壳虫等能够分泌蜜露的昆虫的滋生。
炭疽病起初的交接并不明显,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治理,在后期病斑就会持续扩大,最终形成发黄、发黑的呈显著抑或不明显的轮纹状排列。炭疽病往往导致植物出现叶片提早枯萎、衰落的情况。其病灶为真菌,能够以分生孢子抑或是菌丝体的形式停留在叶片上越冬。针对炭疽病的防治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要求种植户在秋冬季中将病叶与落叶进行统一的集中烧毁,进而有效降低病原的残留。其二就是利用化学药剂完成防治工作,在发病初期依照10d一次的施药规律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配置液,重复三至五次后便能够有效控制病害。
日本龟蜡介这一特殊类型虫害的发生频率较低,一般为一年一到两次,此类害虫的生长速度较快,通常在五月份开始繁殖,虫卵在夏末秋初开始孵化,成虫可爬到枝叶上方吸食树叶中的枝叶以获取养分。成虫的外形呈圆形,颜色为浅红色,长度不超过5mm,体表覆盖有一层坚固、结实的蜡壳,主要生长于大叶黄杨的枝梢中部,此类害虫的产卵量较大,发生期不稳定,部分虫卵的孵化时间较快,防治工作实施难度较高,卫生护理成本较高。为了控制日本龟蜡介这一害虫对大叶黄杨生长所带来的损害,工作人员必须按照行业内部规则进行系统性的严格核查,防止此类害虫随着绿化设施中植物的远程调运与栽培工作而传播,调整园艺工作的实施方式,定期清理绿化设施中的花圃,选择较为适宜的植物种植密度,主动使用大力杀等高性能的化学制剂进行消毒与灭虫工作,保证大叶黄杨的健康生长。
尺蛾成虫的外壳呈淡灰色,翅膀上覆盖有黑色斑纹,外表尺寸差距较大,成虫的翼展可达到30到45公分之间,腹部呈深黄色。尺蛾的虫卵体积较小,长约1到2毫米。尺蛾的繁殖速度较快,每年发生约5到6次,在冬季成虫会将虫卵埋藏到土中,在气候转暖的春夏季节,虫卵开始孵化,幼虫会飞到大叶黄杨的枝干部分,啃食大叶黄杨新发的嫩枝,在一个月以后主动啃食大叶黄杨的枝干。尺蛾的飞行能力较强,可跨越较长距离寻找黄杨,防治难度较高。工作人员可采取全新的防治措施,在每年的初春时节使用铲子在园林的表层土层中铲除卵块,在尺蛾幼虫孵化后,主动使用具备较强杀菌效果的敌百虫药剂进行清理,并布置灯光陷阱对趋光性较强的成虫进行诱杀,提升虫害治理工作的实际效果。
桃粉蚜的头部呈浅黄色,腹部有斑纹,外壳颜色偏向白蜡色,头部有多根曲毛,辨识难度较低,触角呈灰色,转动较为灵活,此类害虫的繁殖速度较快,一年以内可繁殖二十代以上,数量较多,防治难度高,其繁殖周期较短,习惯于寄生在黄杨树的枝条部分与主干的内部孔洞,在初春季节开始孵化,并孵化后聚集于树叶的背面,吸食树木的汁液。为了提升害虫防治效率,改善大叶黄杨的生存环境,工作人员可应当在治理过程中主动保护桃粉蚜的天敌,如螟蛉、瓢虫等,并主动使用菊杀乳油进行喷洒,做好树木枝干部分的消毒、杀菌工作,发现并清除树干中潜藏的虫卵,全面提升防治效率。
该虫的生活习性使其会通过吐丝将大叶黄杨的叶片以及嫩枝进行连接,搭建为其临时的居所,而其在巢穴中进食所产生的分泌物、粪便等都有可能造成植物的死亡。该虫一年之内可以完成二至三代的幼虫的繁育,其幼虫会在巢穴中结茧以越冬,而成虫则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由此,针对其习性与特征,种植户可以采用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法来维护大叶黄杨的健康成长。首先,可以采用人工捕杀的办法防治绢叶螟的大量繁殖,其操作重点即为在将处于产卵期的成虫连同其所在枝叶一同修剪、摘除,而后采用焚烧的方式将其消灭。其次,可以利用绢叶螟的趋光性完成对其的捕杀。最后,针对绢叶螟的幼虫,可以采用配置4.5%高效氯氰菊酯2000倍液等化学药剂的方式对大叶黄杨的枝干处、根部土壤处进行喷洒防治,以消灭幼虫抑或是蛹。
蚜虫通常集中在大叶黄杨的树梢、叶片背部等处,一方面其对植物汁液的汲取会影响到植物正常的生长。另一方面,其所分泌出的白色蜡状产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煤烟病的发生,对大叶黄杨的观赏价值生命周期皆有一定消极影响。针对蚜虫的防治方式主要有在种植区域投放瓢虫、大草蛉等蚜虫天敌以及药物防治两种,需要种植户酌情选择。
叶螨常常聚集在大叶黄杨的叶片背部,通过吸取植物汁液维持生命,会导致大叶黄杨叶片中的叶绿素失衡,在产生明显斑块后逐渐凋零。一般会引起叶片早枯、早落等不良情况的发生,甚至可能引发植物的死亡,对种植户的经济效益会产生难以预估的消极影响。针对叶螨的防治方式主要是在其幼虫孵化期以及高频率活动期间也就是每年的五月份到六月份以及八月份到九月份这两段时间通过施药进行防治。
为了提升病虫害防治的实际效果,工作人员必须采用符合客观情况的植株管理技巧,拉开黄杨之间的栽种密度,为大叶黄杨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如痛风性好、光照时间长等,定期检测黄杨的生长情况,找出已经发生腐败现象、无法正常生长的枯枝或带病枝并予以修剪,提升黄杨的生存率,清除潜在的致病源与虫源,在大叶黄杨的日常养护工作中,应当避免切割或刺穿黄杨的表层,以免造成真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