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互助县农牧业协同发展路径探究

2022-11-11 06:07刘云向
现代农业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互助县农牧业龙头企业

刘云向,景 芳

(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青海,西宁 810000)

实现乡村振兴要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发展突破点,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关键是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在此背景下,互助县作为一个以种植业与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大县应以产业协同发展作为今后农牧业发展的总抓手。通过对互助县农牧业发展现状进行简单的调查梳理,产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众多问题,随后对众多问题并进行深层次分析,并针对各个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

1 互助县农牧业协同发展基本现状

1.1 互助县农牧业发展基本现状

互助土族自治县是青海省海东市下辖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海东市北部,地势相比省内其他地区较为平坦,共拥有耕地面积11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8,是青海省的农业大县。

截至2020年,互助县共播种农作物达109余万亩,特色优质农作物占比86%。互助县已建立特色繁种基地,共计20万亩,并凭借特色产品优势,成功打造“八眉猪”、“青稞酒”优质农产品品牌,不断发掘产品附加值,形成较为成熟的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互助八眉猪”品牌已入选中国品牌目录,“互助青稞酒公司”已入选中国酒业百强及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并获得“国家绿色工厂”等称号,产业发展速度及规模与日俱增,正逐渐成为互助县重点品牌。

1.2 互助县农牧业协同发展基本现状

互助县从实际出发,依托特色资源禀赋优势、气候条件,统筹协调,不断探寻,探索出了一条农民增收致富为根本目的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发展新型生产经营方式作为推动互助县农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各乡镇村落成立农业合作社,以种养殖合作社作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土地集约化经营,目前已在五十镇、南门峡镇、林川乡等地开展经营,总耕地面积已达2400公顷。除此之外,互助县鼓励建设试点地区,打造创新性、高效率、标准化经营的经营方式。在试点地区已成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以农机服务作为切入点带动农民户参与集约化经营,目前农民增收效果显著,人均增收达2000余元,同比增长17.9%。

同时建设了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本土企业。目前互助县龙头企业27家,省重点企业4家,市重点企业23家,例如青海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汉尧等等。以上龙头企业在推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主导和带头作用,是经济发展建设的主力军。

互助县目前正尝试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生态循环化发展模式作为切入点,促进农牧产业协同发展。作为互助县的主导产业,种植业与畜牧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当地民生的改善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循环化发展模式促使两产业联系更为紧密,在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优化了产业结构实现了产业协同发展。目前互助县已构建出种植-加工-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还田(还林)的新型生态循环发展模式,以技术改良、升级助推产业兴旺,延长产业链,加大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力度,不断降低原材料损耗效率,降低经营成本,维护县域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助推农牧产业协同发展。

互助县目前正尝试以“三步走”战略进行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探索。一是成立试点区,开展循环经营模式试点建设。依据县域内地理位置不同,分别选取川水、脑山、浅山三种地形区,建设特色化产业线。产业线建设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地理位置、气候因素以及市场偏好,有根据的进行规划建设,坚持发展粪污还田种草,以草养畜等循环化经营手段,不断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农牧产品质量,推动产业经济发展。二是加大优质饲料基地建设力度,实现传统开放式养殖方式转型升级,以机械化生产、科学化经营、坚持以市场导向为手段,保障饲料体系生产、收割、加工、销售一条龙建设平稳运行。三是广泛推广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政府作为引导者扶持建设规模性沼气池,并加大无害化处理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目前,互助县县域内共修建230个规模性养殖场,其中政府共40余家;全县种植饲草土地面积已达0.667万公顷,政府扶持建设饲草加工企业11家,引进有机肥生产基地2座,规模型沼气池8家。

2 互助县农牧产业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就要求互助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然而目前互助县农牧业协同发展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种植业与畜牧业目前发展较为分散,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众多问题。

2.1 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尚不完善

实施新型生产经营模式是实现农牧业协同发展的突破口。现有产业基础上整合资源形成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循环发展模式的推广均是互助县农牧业协同发展可行性途径。但在新型经营模式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互助县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不断提高但其增长速度较慢。由于地理条件原因,部分乡镇村落地域偏远,地势较不平坦,互助县农业集约化经营范围尚不能有效覆盖全部县域,在偏远地区例如南门峡镇的部分地区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作用不强,生产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

二是互助县农牧业整体上仍由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规模性集中经营的生态养殖场所占比重较小。各农户、小集体单独养殖与规模化养殖相比,生产设施较为落后,科学饲养水平低下,且无法形成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仍停滞于传统养殖模式。个别养殖户思想较为陈旧、封闭,尚不能正确理解国家产业扶贫政策,不信任现采取的合作社养殖模式等,仍固步于小农经济的思想限制中。

三是目前新型的生态养殖模式正在试点运行,该模式正常运行所需资金数量较大,又由于养殖业成本回拢周期较长,如何在前期保障各规模养殖企业产业链不断裂,实现企业可持续化发展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决定该模式能否推广运营的重点之一。

2.2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农牧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是引领多元主体共同发展的主力军。目前,已有部分龙头企业入驻互助县,但产业发展效果较不明显。

一是龙头企业涉及范围较小,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扶贫发展尚未达到应有的效果。部分家庭农场仍以传统畜牧养殖业作为生产经营手段,受龙头企业影响较小;部分村落与龙头企业签订协议以产业发展带动农品致富增收,但由于龙头企业规模、数量等因素限制,尚不能满足互助县整体庞大的需求量。二是龙头企业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缺乏与各村干部、农民间的积极沟通与交流。部分农民由于自身文化程度较低等因素不能充分理解龙头企业在产业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龙头企业所引进的新型管理模式及营销策略,仍停留在较为初级的传统生产经营过程中。基层劳动者对于政策、策略的理解不充分严重影响了龙头企业在产业振兴过程中的推动作用,大大限制住了农村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及资源整合的效率。三是目前农牧产品生产经营过程尚未形成成熟的产销一体化体系,仍以村作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自发进行生产交易。龙头企业在农牧产品收购加工过程中受自身规模、资金影响较大,一方面不能完全满足农牧产品原材料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于较好的项目缺乏资金、政策有效扶持,严重阻碍了龙头企业的发展以及互助县农牧业的协同发展。

3 互助县整体农牧经济产品初级化问题凸显

农牧业产业协同发展要求种植业和畜牧业不仅在生产环节需要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在初级产品加工过程中同样需要协同发展,构建统一的产销一体化产业链。

目前互助县整体农牧产品生产仍处于初级化阶段。一是农牧产品加工生产技术缺乏市场统一的标准与规范,技术水平与国家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二是由于自然条件等限制因素,互助县整体农牧产品类型同质化现象严重。除青稞酒、八眉猪等知名品牌,其余农牧产品尚未形成特色产业链与品牌,整体产品生产经营仍处于模仿阶段,现有科技水平、人才素质并不利于互助县农牧产品参与到地区间的市场竞争中。若仅发展已有的知名品牌则会大大限制住其他农牧产品的发展,不利于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中所强调的产业可持续发展。

4 互助县农牧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

依据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促进农牧业协同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激活多部门协同治理功能。互助县农牧业协同发展离不开各部门的共同努力,要以政府为引领,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为主力军,以技术创新、人力素质技能提升为主要手段,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不断推进互助县农牧业协同发展。

4.1 加强政策引领

强有力的政府政策引领是互助县农牧业协同发展平稳运行的制度保障。互助县要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农牧业协同发展的全过程。

农牧业产业协同发展作为互助县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兴旺的总抓手,需要政府在宏观层面上进行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不断落实相关政策巩固脱贫成果,在原有产业及政策基础上制定出更细化的、更全面的农牧业发展规划。根据乡村振兴战略以及生态立省战略中强调的绿色发展原则,互助县农牧业发展要坚持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发展相融合,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挖掘当地资源禀赋,挖掘特色农产品,并通过政策扶持及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农产品加工及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领域的发展。

4.2 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经营主体是小农户和家庭农场,互助县农牧业协同发展强调规模化运营,龙头企业及农业合作社等规模性新型经营主体是产业发展的新型主体。新型经营主体规模更大、效率更高,如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在现有基础上改善营商环境并制定相应激励政策与引进政策,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完善相关政策,为龙头企业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政府应针对龙头企业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现有农业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吸收家庭农场及小农户,实现企业规模化发展,构建成熟完善的供产销一体化农产品产业链。二要加大招商力度。制定更具吸引力的扶持政策,不断吸收企业进驻。并引导农业企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机械化、规模化经营方式转变,由原材料生产向农产品加工转变,不断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招商引资的同时注重技术的改良升级,以人才、技术作为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的推动力,要因地制宜打造本土化运营模式,以人才培育与引进、技术升级助力产业振兴。

4.3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

实现产业振兴,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应加大对于技术、科技的关注与运用,以技术创新带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一是由各合作社牵头,建设专业农作物加工厂,并设立专业研发部门,将各散户的农产品集中进行加工生产,制作多种类农产品衍生物。例如青稞等农作物,可以酿酒、制作青稞饼等众多途径,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利用率,同时收入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二是强化农作物废弃物循环利用能力。在旧有的生产模式中,尚未对农作物废弃物例如秸秆等以及牲畜的排泄物进行统一处理或重新利用,二是就地掩埋或焚烧,一定程度上对环境及土地质量进行了损害,违背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现可以将农作物废弃物进行统一收集管理,将农作物残留用于饲料加工,同时动物粪便也可经过加工用于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不断推动农牧产业相结合,逐步建立完善的循环发展的农牧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及化学制成品对于环境和土地的损害。三是政府应继续加强循环农业技术研究及相关标准制定。包括土壤改良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中草药材深加工技术等并以严格技术与标准作为建设支撑,不断提高地区农牧产业生态循环化发展水平,实现农牧业协同发展。

4.4 加强对基层人民群众的培训及带动

劳动素质技能的提升是加快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与核心驱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一方面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极为重要,需要企业家充分发挥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企业家精神,不断推陈出新,改善产业结构,并吸引投资扩大规模,以带头人的身份不断鞭策自己不断向前,带领互助县经济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离不开基层劳动者们的努力。目前,大多数农户对乡村振兴战略、循环经济等战略不甚熟悉,尚不能领会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及未来潜力,日常的生产劳动仍是保持传统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为了提高基层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强化其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村内可设立相应的知识普及场所,定期由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性的讲解和知识普及,其内容可涵盖对于相关政策的解读,以及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生产劳动所带来的益处。同时,组织带领农户进行示范点的参观,从根本上引导农户们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劳动者的素质,将可持续发展观念贯穿生产劳动全过程。

猜你喜欢
互助县农牧业龙头企业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2016年湖南省新认定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名单
再生资源行业持续整合 龙头企业强者恒强
锐意创新 扎实推进农牧业经济发展
以科技创新转变生产方式 发展现代农牧业
互助县杨树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关于互助县农村苗木基地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