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蕾 胡维青 孙惠英
青岛大学图书馆 山东青岛 266071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总则中指出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长久以来,高校图书馆更多侧重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和服务,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需要应对纸质图书借阅量下降、检索参考服务利用率降低和入馆读者人流量减少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在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该不断拓展和深化服务,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因此,高校图书馆需要由大学知识服务提供者向具有丰富多样的学习和研究生态系统的合作伙伴转变,而图书馆资源整合与空间再造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兴起源于1992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的“信息拱廊”。2009年,国际图书馆协会开始图书馆空间主题的研究。随后,图书馆学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与创新,空间再造出现许多新形态,如学习共享空间、知识共享空间、大学共享空间、全球信息开放获取共享空间以及创客空间等。
国内外学者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空间改造的研究,提出了空间再造的一些原则,比如:Kylie Bailin着重突出了图书馆改造过程中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Brain W.Edwards强调了能源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图书馆建筑的重要驱动力和改造原则;西安交通大学的张静等人主要提出了图书馆原有空间资源的开拓与重组,是可实现展示空间在图书馆多义性空间融合的有效途径,同时指出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学术交流活动来推动图书馆服务转型与空间改革。
国内香港地区高校图书馆空间改造开始得较早。2005年,上海图书馆原馆长吴建中通过《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最先将全球信息共享空间这一概念引入国内图书馆界。2008年复旦大学建成并开放了江湾校区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自此,空间建设与空间再造在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起来。
新世纪以来,从空间改造实践来看,国外高校图书馆更加重视创客空间建设,越来越多的大学图书馆从信息共享空间转向创客空间建设。例如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图书馆、美国密歇根大学图书馆、德克萨斯州州立大学阿灵顿分校图书馆等都再造重建了创客空间。
国内高校图书馆主要还是倾向于传统的空间改造,更多地是以改造物理空间、优化空间结构、提升空间服务质量、满足读者学习和科研不同需求的形式。高校图书馆应以读者为天、资源为地、服务为梯的理念,推动传统的“藏书+借阅”空间向“藏书+阅览+展览+报告+视听+创客+体验+竞赛+书店”等新型空间延伸和转变,使图书馆具备知识中心、学习中心、信息中心、交流中心、体验中心、文化中心等的场域功能。
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在打造新空间方面,除了各具特色创新的创客空间,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交大—京东创客空间”、天津大学图书馆的“长荣健豪文化创客空间”等以外,主要是将弘扬传统文化、推广经典阅读作为主题,专门设立特色空间。比如同济大学图书馆的“闻学堂”、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至善堂”、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的“经典阅读共享空间”、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偲怡园”、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红色经典阅读主题空间”等,各种形式的再造实践给高校图书馆在空间再造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思路与借鉴。
虽然形式与实践有所不同,但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目标与设计思路是共通的,都是要提供温馨舒适的空间氛围,方便快捷的设施设备,形式多样的家具,打造多元复合空间,让读者体验特色空间服务,进行丰富多样的学习交流与研究展示,从而激发读者灵感,实现自主学习。高校图书馆“第二课堂”的特殊身份也决定了,高校图书馆要服务于人才培养,致力于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高校图书馆不仅是支撑教学的平台,也更应是为学生知识提升与自身成长提供优良环境、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大气优雅气质的圣殿。因此,在空间再造设计理念中更要注重提升高校图书馆的人文内涵和文化传承,积极助力人才培养。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是对图书馆旧的理念、空间和服务理念的冲击,以及对相应新理念的树立、实践。随着图书馆理念从以馆藏为中心到用户为中心转变,相应的观念也从藏用并重、重藏轻用过渡到以资源利用为主,在行为上表现为馆内空间再造,从优先分配给馆藏、均衡分配给阅读和馆藏空间,逐渐转变到优先分配给阅读空间,进而优先分配给阅读活动之外的非阅读空间。“五育并举”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的空间改造更要顺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设计中应更多体现与育人目标有机融合的多元性与灵活性,在阅读与非阅读空间中探索开辟新的再造形式与服务实践。本文以青岛大学图书馆在空间再造实践中如何与“五育并举”有机融合的例子,初步展示高校图书馆在提升育人功能的新尝试与新成效。
青岛大学浮山校区图书馆始建于1993年,图书馆过于陈旧的馆舍馆貌以及老旧的空间布局和设备设施,使得图书馆空间的美观性、开放性、多元性、多功能性、智能化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已经跟不上学校双一流建设的要求,也落后于国内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学校实施“五育并举”人才培养制度,要取得实效,必须有驱动力。驱动力分为外在驱动力和内在驱动力,能促进人才培养的外在驱动力是学校营造的环境和制定的制度,内在驱动力则是源于主体内心的渴望,充足的外在驱动力更有利于激发主体内在驱动力,图书馆就是人才培养环节中重要的外在驱动力之一。为了适应服务转型,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交流传播功能,发挥“五育并举”的育人功能,让图书馆活起来、动起来,成为学生流、学术流和文化流的聚集地,成为人才培养有效的外在驱动力,旧馆改造成为青岛大学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2019年1月,青岛大学图书馆正式启动旧馆空间升级改造建设,对旧馆进行再造,美化空间环境,优化空间结构,拓展空间功能,推动图书馆服务转型与升级,促进多元文化交融,助力学校“五育并举”下的人才培养。
1.德育为先,调整空间布局,创建党建文化育人地标
德育是五育中的核心,立德树人,百年大计。为积极配合学校德育教育,图书馆调整空间布局,将自习室旁边闲置房间重新设计装修,内设党史专题书架,展出经典党史教育图书800余册,合理摆放阅览桌椅,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阅读专区及红色党建阅读专区”。专区既可供师生阅读学习,又可举办小型的研讨会。专区内建立“党史学习图书坊”暨“青大思政大课堂”分课堂,为学校思政教育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在大厅墙壁上增设党建数字文献阅读电子屏、瀑布流、党建有声图书馆等多媒体网络设备,以“红色经典阅读+有声党史授课”的形式,传播党的声音,助力党建工作,展现党员光辉形象,创新党史学习教育形式,让历史会“说话”,让党史学习教育“声”入人心,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图书馆还利用二楼长廊的空间优势,以时间为序设计和布置了长达40米的党建文化长廊和党史发展主题墙,展示了从中共一大到中共十九大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和精神谱系,通过图片、文字、数字资源、有声读物全方位解读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及优良传统,营造环境育人模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红色文化教育熏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些空间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团体、班级来馆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大大提升了图书馆的德育功能。
2.美化环境,营造书香氛围,利用特有优势助力智育发展
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的教育。青岛大学图书馆助力智育的方法,主要是先利用社会资源,对图书馆楼内进行局部环境美化,增加文化书香氛围,添补英文导视功能。同时,改造翻新了阅览学习空间,设立信息共享、网络学习、考研研讨、自主学习、研学创新等五大专区;大厅内配备瀑布流电子图书借阅机、自助图书杀菌机、自助复印系统、自助式检索机、自助式售货机、自助饮水机,摆放了休息沙发和绿植,还开发了自习室智能预约选座系统,开辟了好时光书香青大咖啡吧空间,有效改善了图书馆形象,增强了馆内现代感和温馨感,吸引更多的学生到馆学习读书,图书馆人流量显著增加。
学生信息能力培训是大学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图书馆发挥特有专业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素养讲座,线上线下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提升培训、数据库培训、维普期刊助力科研写作培训。图书馆新增设云图有声图书馆,方便师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听书阅读。
经过充分调研和多方合作,在三楼开设阅读光阴城市记忆展示馆、设立艺术走廊,将四楼空间规划整合,全新打造成“图书馆特色阅读教育实践基地及文化空间”。利用这些空间创新开展阅读、课程、研究、展览、讲座、沙龙、实践、互动、体验为一体的立体多维文化活动,形成图书馆特有的特色阅读文化品牌。以图书馆节、特色阅读文化节为抓手开展书评、摄影、书法、演讲大赛等,为学生切实打造文化实践空间,助力学生智育发展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3.利用特色空间创新美育形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美育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塑造学生高尚品格、融汇文化与美的精神理念具有重要意义。美育是提升人审美能力的重要力量所在,而非物质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象征,含有丰富的思政内容和美学形式,因此将非物质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形式。图书馆和青岛大学美术学院侍锦教授合作,在空间再造时,专门开辟了青大民间工艺美学馆(现已获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通过非遗大讲堂、非遗研学、非遗培训、非遗文化体验等内容传承、传播、研究好非遗,从而助力学校美育培养与文化传承。在举办图书馆节的开幕式上邀请剪纸、齐绣、绳编、印染、雕版、糖球等非遗传承人走进图书馆,为校内师生现场展示民间文化。还成立开辟了“融·阅读空间”,内含国学享读、阅读特展、阅读手艺、民间工艺特色小空间,成为特有的融入美学、国学、经典、传统、现代、创新的中国传统文化美育教育基地,开展了一系列古风汉韵体验、古琴艺术讲座、汉服艺术展示、剪纸扎染等活动,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图书馆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在特色空间里进行“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革命精神”主题图片展、“红色记忆”建党100周年图片展、百名老兵红色漫画系列展、红色藏品展、青岛大学新时代青年教师美术摄影作品展、“一见青心”“遇见崂山”主题油画展及体验讲座教学等系列活动,还特别邀请青岛市著名音乐人在“融·阅读”空间内设立了特有的融音乐时间,定期开展音乐讲座。以美育人,极大提升了师生的艺术人文修养。
4.成立志愿者团队,实现劳育体育协同育人
劳育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劳育体育能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适应社会建设的需要。青岛大学图书馆创新开辟劳育体育空间的实践,面向全校召集筛选学生志愿者,成立志愿者团队,由学生志愿团队课余承担自习区域的卫生保洁与管理工作,也协助完成图书的整理倒架清洁工作。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真人图书馆、微课堂、舌尖上的阅读体验、文化采风、趣味运动会等。学生们在志愿服务中、在劳动锻炼中磨炼心性,提升自我,志愿者团队成员考研率年年提升,就业成功签约率也有所提高。
青岛大学图书馆的空间再造拓展了空间范畴,将空间服务与“五育”有机结合,为学生打造多元文化实践空间,有效强化了图书馆的教育功能与文化传承功能,是“五育并举”背景下的图书馆育人实践与创新的尝试,也是高校图书馆助力促进人才培养的探索。未来,还应该进一步挖掘开发图书馆育人空间,丰富创新图书馆育人功能,促进学校双一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