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赋能提升交通智慧化水平

2022-11-11 05:31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汽车与安全 2022年6期
关键词:公交轨道交通交通

“十四五”时期,北京市重点加快轨道交通“四网融合”、轨道与公交融合,推进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建设步行自行车友好城市,鼓励绿色低碳出行,力争“十四五”末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6.5%。

全面完成“十三五”时期交通规划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北京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北京交通事业发展成效显著。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提升至73.1%,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降低至5.48(2019年数据),“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理念深入人心,道路交通拥堵态势得到有效控制,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跃上新台阶。形成航空“双枢纽”机场格局,构建“轨道上的京津冀”,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路网通达性进一步提升,北京市域内国家高速公路网“断头路”清零,促进京津冀运输服务一体化,人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加快实现。

“四个中心”保障能力增强。轨道交通网络扩大覆盖,服务品质全面提升,轨道交通(含市郊铁路)总里程达1091.7公里。努力优化公交运输服务,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公交专用道里程达1005车道公里,发布《北京市地面公交线网总体规划》并持续优化地面公交线路,荣获“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步行和自行车重新回归城市,慢行出行环境显著改善,完成中心城区次干路及以上3218公里慢行系统治理工作,慢行系统逐步连片成网。智慧交通助力便捷出行,推出国内首个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科技创新成果丰硕。能源结构调整成效初现。安全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圆满完成一系列重大活动交通保障,城市副中心交通保障有力,交通系统运行平稳有序、安全可靠。

交通综合治理构建新格局。全面升级交通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形成“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共担共治、综合治理工作格局。深入推进精治共治法治,以道路停车治理为突破口,全面加强静态交通秩序管理,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持续开展交通堵点治理,加强交通法治环境建设,依法治理取得新进展。

五大战略22项规划指标 擘画“十四五”蓝图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将着力落实“三个优先”(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发展理念,初步构建起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具体提出五个方面战略目标:国际连接高标准,国门形象得到显著提升;区域协同高效率,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服务首都高水平,“四个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行业发展高质量,交通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综合治理高效能,交通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规划》共设置22项规划指标。与以往相比,本次《规划》新增或修改若干指标:为推动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协同提升对小汽车的竞争力,将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调整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为推动一体化融合发展,增加了市郊铁路与城轨交汇点设置换乘站占比、换乘站付费区换乘占比、轨道车站周边换乘距离小于50米的公交站点占比等指标;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设置了交通行业营运车辆碳排放总量下降比例、营运车辆新能源化占比等指标;为响应市民快速通勤需求,增加了45分钟通勤出行比例等指标。

到“十四五”末,绿色出行比例预计将达到76.5%,轨道交通(含市郊铁路)里程将达到1600公里,道路交通指数将力争控制在5.48。

未来交通发展趋势将体现七“化”

“十四五”时期,首都功能将明显提升,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更大成效,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形成,交通运输服务需求将产生新的变化。

未来交通将呈现以下主要发展趋势:一是“一体化”,更加注重跨方式、跨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二是“人本化”,更加注重由车本位向人本化转变。三是“便利化”,更加注重快速通勤、更好地公共交通服务覆盖和便捷出行。四是“绿色化”,更加注重低碳环保。五是“智慧化”,更加注重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六是“集约化”,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效益。七是“现代化”,更加注重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1 项重点任务助力北京交通更综合、绿色、安全、智能

《规划》共安排11项重点任务:第1至4项任务围绕“优化供给”,提升轨道交通、地面公交、慢行交通和道路系统供给能力;第5至6项任务围绕“调控需求”,从源头、方式、时间、空间多维度调控交通需求;第7至11项任务围绕“强化治理”,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第8、9、10、11项任务分别体现“综合、绿色、安全、智能”交通方面内容。

坚持轨道交通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提升并重,推进轨道交通高质量融合发展。以高质量网络化运营服务为目标,坚持轨道交通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提升并重。推进昌平线、亦庄线等城市轨道交通郊区线提速改造,加快市域快线建设和城市副中心线、东北环线等市郊铁路改造,构建全域快速轨道网。提升城市轨道交通与市郊铁路融合度,实现“一套体系、一网运营、一票通行、一站安检”。强化轨道线网与城市空间、城市功能、市民出行及由此延伸的增值服务之间的融合,健全“轨道+土地”模式,构建“轨道上的都市生活”。到2025年,轨道交通(含市郊铁路)总里程力争达到约1600公里。

推动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融合,打造便利快捷的公共交通系统。促进两者功能融合、线网融合、站点融合、运营融合,持续优化地面公交线网,减少长、大线及其与轨道重复线路,增加接驳微循环线路。统筹公交和轨道站点规划,形成疏密有致、互为补充的站点布局,提升站点覆盖率,缩短两网车站之间换乘距离,实现公交和轨道服务“一张网”。到2025年,地面公交干线准点率达85%。

持续优化慢行出行环境,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构建广泛覆盖、连续安全、环境友好、彰显文化的步行和自行车网络体系。加强道路慢行系统与园林绿道、滨水道路三网融合。优先保障慢行路权,打通慢行交通线路堵点、断点。实施路口精细化设计,推动慢行友好化改造。

加大道路设施补短板力度,推动道路系统更高水平成网。着力打通断头、消除瓶颈、优化结构,推进京雄高速、京密快速路等道路建设,支撑重点区域发展。结合城市更新、枢纽配套、片区开发大力建设次支路,加强代征道路移交管理,提高路网密度。强化道路全寿命周期管理。

巩固停车改革成果,构建科学合理的静态交通体系。在分类施策的总体思路下,区分居住停车和出行停车,坚持区域差别化发展原则,在城市不同圈层范围采取不同的供给和管理策略,缓解居住停车压力,强化停车“以静制动”作用。

深化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精细化调控交通需求。以优化出行结构为目标,从源头、方式、时间和空间调控等方面综合施策、调控需求。加快推动小客车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运用科技、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降低小客车使用强度。强化核心区交通管控,让核心区“静”下来。

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工作机制,完善“横到边、纵到底”的交通治理责任体系,促进精治、共治、法治。建立科学合理的行业标准规范体系、指标体系、统计分析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加强智能化统计监管与考核评价。培育交通文明,深化拓展“接诉即办”,畅通市民参与治理渠道。改善交通法治环境,建立“一业一策”、“一业一查”和“一业一评”,优化交通行业营商环境。

围绕客运“立体换乘”、货运“无缝衔接”目标,提升交通运输综合服务水平。构建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和综合运输服务系统,推动各种运输方式功能融合、标准协同、运营规范、衔接便捷、信息智能、服务高效。促进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现代物流、旅游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减少交通碳排放,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绿色发展。制定实施“限油推电”调控政策,推进交通行业车辆“油换电”。按照共享充电设施理念,统筹充换电基础设施和加氢站布局建设。加强交通污染及排放治理,有效控制移动源污染。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副中心等区域分阶段实施低排放区、超低排放区等管控措施。

以实现首都交通安全、高效运转为目标,建立稳定可靠的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由“人、机、环、管”四大要素和“治、控、救”三道防线组成的矩阵式安全控制体系。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强化安全基础,实现本质安全;加强隐患风险管控,强化实时动态监测,提高事故预警能力;加强抢险救援,强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高抢险救援能力。加强道路交通运行安全监管,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到2025年,力争实现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下降9%。

科技赋能提升交通智慧化水平。推动“标准统一、设施统建、数据统合”三个统筹,建设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数据云脑、应用场景”三大体系。夯实智慧交通基础,构建交通行业“一套码”“一张图”“一台账”“一张网”“一朵云”。建设交通治理、交管执法和出行服务云脑。打造“智慧地铁”“智慧公交”“智慧停车”“智慧道路”示范工程。到2025年,智慧道路总里程超过300公里。

猜你喜欢
公交轨道交通交通
轨道交通TOD模式创新引领宁波城市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及电力技术探析
城市轨道交通节假日期间大客流行车组织思考与实践
等公交
轨道交通快慢车越行问题研究
轨道交通快慢车越行问题研究
公交Ⅱ个股表现
图说交通
发达交通之磁悬浮列车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