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美玲,程振锋
(广州工商学院商学院,广东广州,510850)
伴随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商业模式、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巨大转变,以工业经济为背景的传统商科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课堂范式的转换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新商科”课堂模式应运而生。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指出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1]“新商科”是在“新文科”理念下开展经济管理类教育的新概念,“新商科”是对传统商科进行学科重组交叉,将新技术融入商科课程,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跨学科教育。[2]商科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和现场实践保障理论运用的正确性和商业问题处理的精准性。商科教育要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突出实践价值与体现应用倾向。[3]
课堂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最基本单元,新商科建设理应以课程为依托,开展深度产教融合,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改革,从而提升商科教育教学质量。广州工商学院商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基于对传统商科课程的局限性的认知,探索并构建了商科课程产教融合新模式,并以市场营销学课程为例展开了教学实践。
在长期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传统商科教育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并反映在课程教学的组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传统商科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起源于工业时代,在数字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其局限性愈加凸显。
科学意义上的理论严格指科学理论,是人类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类型,论题、论据、论证的逻辑推导过程来认识、把握世界的逻辑体系,包括知性认识阶段的理论和理性认识阶段的理论。[4]所有商科核心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等都是普遍性理论知识的宣教,具有通用性。商科专业课程多是应用型属性课程,学生最终要在社会生活中用其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但是,大学生所遇到的基本问题是通用性的理论如何应用到个性化的实践中。
当前,应用型商科教育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宗旨,以传授特定岗位技能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这就形成一个基本矛盾:是以初级就业岗位为标准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还是以高阶岗位为目标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同时,在不同的行业就业,其岗位的从业职责和能力的需求具有巨大的差异。[5]当前的现实情况是绝大部分大学生到社会就业需要接受职业再教育。传统商科教育过于关注岗位而忽略了人的全面成长,培养的人缺乏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纵深发展的能力,无法适应岗位需求的不断变化。
目前,商科课程教学体系或教材体系多以完整的、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逐步展开,主要涉及概念、原则、属性、发展沿革等。严格的知识体系结构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脉络有清晰的认知,但同时会产生理论知识无法直接应用、无法进行产业实践的问题。[6]知识体系与应用体系中间缺少必要的连通环节。同时,严密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也不利于学科和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这也是目前大学商科教育无法实现真正的应用型教育的根源所在。
新商科建设是为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而开展的主动性教育教学改革。新商科课程遵循新的育人理念(人的全面发展),重塑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产教边界、产教深度融合),重构课程内容(反映新技术、新思维的内容体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行动学习)、选取新的教学平台(智能化教学),培养数字时代急需的复合型商业人才。基于以上新商科基本原则与理念,通过多门商科核心课的课堂教学实践、反思与总结,遵循“育人为本、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原则,以现实产业为依托、以行动学习为主线、以成果应用为标准,本文构建了“三维空间、四融一体、五步教学”的产融课程新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三维空间、四融一体、五步教学”产融课程模式
三维空间即线上、教室、产业三个学习空间。线上空间主要完成核心概念的校准,即能准确把握核心知识,能明确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输出概念图谱。教室空间是群体学习的场域,充分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共研共探的方式,获得思维锤炼,输出解决问题思维模型。产业空间是角色代入的真实场景,培育复杂问题解决能力,获得真实产业体验。学生通过“产业空间(问题提出)—线上空间(问题初探)—课室空间(问题解决)—线上空间(成果评价)—产业空间(成果应用)”几个空间转换学习,逐步培育产业真实问题独立解决能力。
以“融思政、融产业、融实操、融科研”四融一体的理念展开课程教学。第一,融思政。产教深度融合模式下的商科课程教学即产业真实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学生直面现实产业场景,锻炼提升应用能力的同时内化务实创新、诚信经营、公平交易等商业文化涵养,传递国家主流意识和价值观。第二,融产业。依托现实产业,以产业问题为教学起点,以产业问题解决为教学过程,以学生成果评价与产业应用为教学终点,形成课堂教学与产业实践闭环。第三,融实操。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和应用工具进行产业实操,在实操中通过合作探究、质疑与反思、行动验证,习得能力获得发展。第四,融科研。以产业运行流程为导向,重构课程框架,创新知识模块,教学内容融入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产业发展前沿动态,确保课程的知识高阶性和产业动态性。
五步教学依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先学后教、当堂实操”“即时反馈、迭代复盘”的课改思路,课堂模式分为五大教学环节:产业问题—理论支撑—工具模型—案例拆解—产业实操,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创新等方面都得到锻炼与发展。
1.产业问题
产业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线和向导。在课前,教师进行新课导入时引入产业真实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线上微课自学和课前小测,完成基础知识点学习后分组对产业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分析。
2.理论支撑
线上基础知识点学习并不足以支撑学生对产业问题进行深层的剖析和解决。教师以产业应用逻辑构建知识体系,就教材和参考资料进行知识的重构和多学科交叉理论的提炼,以理论的讲授能够解决产业现实问题为依据,以重构简化的知识为基础让学生能够精确地获得理论知识的要点。
3.工具模型
简化重构的理论距离现实的产业应用仍有一定距离,需要借助应用工具才能实现重复应用训练。工具模型可直接来源于经典模型,需要教师根据理论来设计或提炼相应的应用工具,并以图和表的方式直接呈现。工具模型可为学生提供知识应用的参照,培养学生结构化思考问题的能力。
4.案例拆解
教师选取产业案例进行理论工具应用的教练示范,此处的案例拆解有别于普通的案例教学。案例拆解核心在于实现理论工具和案例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过程充分感知理论知识、工具模型在产业中的具体应用,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认知,实现其对工具应用的精准掌握。
5.产业实操
学生针对具体产业实例,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和应用工具分析解决问题。此环节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学生合作探究与行动,教师启发与反馈,最终形成解决方案,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应用工具和现实问题的三重认知。课后,学生对实操成果进行迭代,由专业人士应用社会标准对学生成果进行评估。
市场营销学是我院省级一流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2016年,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依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深化规律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建设。合格课程积累阶段(2016—2019年):通过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探索、教学视频录制、案例收集等为课程后续建设奠定基础。精品课程共享阶段(2019—2021年):在前期建设基础上,通过深化教学内容,进一步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微课录制,案例库、习题库等资源更新建设,完成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市场营销案例分析实训教程》教材建设。一流课程创新阶段(2021年至今):获校级、省级一流课程立项,通过确立思政育人新理念、构建产融课程新模式、重构产业应用新内容、实施探究行动新方法、采用产业标准新评价步入课程建设创新发展阶段。
市场营销学是《工商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应用科学。依据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设计本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知识目标:优化营销知识的理论框架,识记营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归纳并熟练描述PEST、SWOT、STP、4P等营销理论工具的内涵;洞悉智能社会、营销学科前沿及发展动态。能力目标:能运用营销相关知识与工具解决企业市场营销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复杂问题分析与决策能力,为企业设计营销活动,并拟订营销策划书。素质目标: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践行顾客为中心、公平交易、诚信经营的营销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成长为能够在商业领域担当社会责任的营销经理人。
本课程按产业市场分析、决策与管理的流程重构教学内容,内容与学科研究、产业发展前沿结合,学生学习成果对应产业流程方案,可直接应用于产业实践中,如表1所示。
表1 产业应用型课程内容框架
我院市场营销学课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内化到教学各方面、各环节,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应用型营销人才。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即“全过程、全方面(内容)、全方法”的育人模式,如表2所示。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着力解决市场营销领域面临的关键问题,如数字营销领域的消费侵权问题;以推进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加强课程思政教育,学生深入实践,探索真实世界的问题;强化涵盖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课程思政全程教育质量控制,强化思政教育审查,确保教学质量。
表2 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本课程构建基于产业真实问题的行动学习课堂模式,开展“产业问题—理论支撑—工具模型—案例拆解—产业实操”五步教学法。采用“线上+线下”方式,利用超星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综合运用讲授、任务驱动、探究行动等教学方式,经过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完成教学过程。
1.课前
第一,微课学习:识记并理解基础知识点。第二,课前小测:微课学习质量把控。第三,产业问题初探:小组协作关注产业发展前沿。
2.课中
第一,课堂热身:热点现象讨论。第二,产业问题:超星平台主题讨论生成词云。第三,理论支撑:教师重构知识并讲授。第四,工具模型:教师凝炼工具并讲授。第五,案例拆解:教师教练示范,学生体验行动。第六,产业实操:学生探究行动,教师反馈启发。第七,成果呈现:学生演示,教师评价。第八,课堂小结:启发总结。
3.课后
第一,学习复盘:将“事实(习得知识)、感觉(课堂感受)、洞见(所学见解)、行动(成果完善)”对应四项内容上传学习通。第二,产业评价:产业专家采用产业标准进行评价与采用。
本课程构建了“过程+终结性”方式多元、“教师+企业+学生”评价主体多元、“创新+成果+……”维度多元的立体评价体系。学习成果超越作业基本标准,对照现实产业问题解决方案,产业导师以方案可行性标准给予评价。多元课程评价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多元课程评价体系
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正引发一场商科教育范式转换的革命性变革,新商科建设是适应新经济发展的主动性课堂教学变革。新经济背景下新商科教育应当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立足产业发展实际,不断加强产业和商科教育深层次融合,培养复合型商科人才,推动商科教育与产业经济的联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