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蓉
泰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 225400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与骨髓造血干细胞均具有自我更新、向髓细胞系与淋巴细胞系分化的能力,移植后能够持久重建宿主的免疫及造血功能〔1〕。随着医学技术逐步发展,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已逐步成为白血病、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瘤、淋巴瘤等疾病的重要治疗方式,可有效改善疾病症状,提高患者存活率〔2-3〕。相关研究显示〔4〕,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易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枸橼酸盐中毒发生率高达69%,会阻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开展,甚至对采集数量及采集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临床应采用有效护理措施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从而降低患者采集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采集质量〔5〕。有关研究表明〔6〕,将全程护理管理应用于手术患者护理中,能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治疗效果。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全程护理管理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质量及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泰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纳入标准: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者;临床资料完整者;意识清晰且具备正常沟通能力者;配合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存在精神障碍者;存在药物过敏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中途退出研究者。对照组33例,年龄10~65岁,平均(46.58±5.56)岁;男19例,女14例;疾病类型:急性白血病10例,淋巴瘤12例,骨髓瘤11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8例,高中以上15例。观察组患者33例,年龄11~65岁,平均(46.53±5.57)岁;男18例,女15例;疾病类型:急性白血病9例,淋巴瘤13例,骨髓瘤11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7例,高中以上16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两组患者均采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为患者讲解采集流程、采集配合要点、注意事项,获得患者及家属配合;采集过程中严格遵从无菌操作原则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流程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密切监测患者采集中有无不良反应,并及时反馈至主治医师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全程护理管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组建护理管理小组 由护士长、主治医师、主管护师、责任护士组成护理管理小组,护士长统一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为资料收集方法、造血干细胞采集标准流程、采集方法、护患沟通技巧、采集质量评估方法、全程护理管理框架等,各组员考核合格后进入干预阶段。小组成员相互配合,查阅相关文献,调查既往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的护理不足,结合临床护理经验,共同制定全程护理管理方案。
1.2.2全程护理管理方案实施 (1)采集前干预:采集前通常存在采集准备不充分及患者采集相关认知不足等问题,导致采集质量不高。因此采取以下护理管理措施:①采集环境准备。采集室配备电视、电脑等电子设备,为患者营造舒适、温馨的采集环境,并于采集前使用1 000 mg/L含氯消毒液对采集室地面与物体表面消毒,维持采集室整洁、安静、温度舒适,冬季特别注意保暖工作。②采集评估。每日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常规、血凝常规、电解质水平等,详细了解患者年龄、疾病特点、合并基础疾病、疾病史等,评估患者各项资料,排除采集禁忌证,对采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提前预防。采集前1 d常规口服氯化钾缓释片3 g/d及葡萄糖酸钙口服液30 ml/d,提高血清钙、钾浓度〔7〕。③健康宣教。采用多媒体形式为患者集中讲解造血干细胞采集相关知识,包括采集目的、方法、采集配合要点、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指导患者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采集前1 d避免饮酒,禁食油腻食物,保持睡眠充足,嘱咐患者采集前忌空腹,排空尿液。(2)采集中干预:采集时患者通常会出现紧张、焦虑情绪,部分患者会伴有全身关节疼痛、乏力、纳差等不良反应。因此采取以下护理管理措施:①心理护理。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前,向患者讲解每步操作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同时密切关注患者情绪变化,主动与患者聊天,并给予其鼓励及支持,必要时为患者播放轻松音乐,转移其注意力,确保采集工作顺利实施。②不良反应预防。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心率、脉搏及体温等,若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向主治医师反馈,并给予口服葡萄糖酸钙20 ml/次,1次/h。(3)采集后干预:采集完毕后,做好伤口护理,定期检查患者电解质,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等情况,并做好饮食及心理指导,同时嘱咐患者多休息,保持愉悦心情,避免过度劳累、剧烈运动,适当进食易消化、清淡食物,必要时输液补充循环血量。(4)院外指导:患者出院后,为患者推送电子版疾病管理指导手册,主要内容包括用药、饮食、健康锻炼等,定期以电话形式了解患者生理及心理状况,及时给予症状处理,同时调查患者对采集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做好详细记录。
①不良反应:统计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包括四肢/口唇麻木、疲乏、枸橼酸盐中毒、皮肤黏膜出血4项,总发生率=(四肢/口唇麻木例数+疲乏例数+枸橼酸盐中毒例数+皮肤黏膜出血例数)/总例数×100%。②采集质量:主要包含平均采集次数、采集达标率。③ 护理满意度:采用该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包括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观察组患者采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采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观察组患者的采集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采集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n(%)〕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具有操作简便、痛苦小、供者无需麻醉、移植后造血恢复快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血液系统疾病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8〕。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前需先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待患者预处理完成后回输,可有效促进患者造血和免疫系统重建,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护理不当会降低采集质量,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进而影响患者治疗效果〔9-10〕。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传统护理中,护理人员通常依据临床经验实施各项护理操作,缺乏有效的采集质量管理措施,导致整体采集质量不理想〔11〕。有关研究表明〔12〕,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实施科学合理质量管理,可显著提升采集质量,降低采集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患纠纷率。全程护理管理是指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进行护理管理,其目的是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数量与质量,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13〕。有关研究表明〔14〕,将全程护理管理应用于介入治疗患者护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本研究将全程护理管理应用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患者护理中,结果表明,全程护理管理能明显降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采集成功率,提升患者对采集护理工作满意度,此结果与既往研究相符〔15-16〕。分析原因:既往的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通常依据临床经验实施常规宣教及基础护理措施,但多数患者疾病认知水平不高,易出现紧张、恐惧等负性情绪,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从而导致整体采集质量不理想。本次研究将全程护理管理理念应用于观察组患者采集中,①不良反应方面:通过采集前环境准备、采集评估等措施,可为患者提供舒适、无菌环境,提前排除禁忌证,降低患者采集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同时结合采集时预防不良反应的措施,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从而显著降低患者采集不良反应发生率。②采集质量方面:通过调查既往采集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问题,对患者采集前、中、后的全过程实施针对性护理管理措施,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可有效提升患者采集认知水平;同时结合心理护理、预防不良反应措施等,可有效提升护患配合度,规避采集护理风险,提升采集护理质量。③护理满意度方面: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为其提供舒适、温馨的采集环境,采集时密切关注患者情绪变化,为其提供针对性心理疏导,可有效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促进护患建立友好关系,提升患者对护士操作满意度,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会提升患者采集舒适度,进一步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实施全程护理管理干预后,能有效降低患者采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采集质量,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