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类科技期刊编委会建设管理研究

2022-11-10 03:35健,贺
学报编辑论丛 2022年1期
关键词:编委科技期刊水利

康 健,贺 骥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水利发展杂志社,北京 100083)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内水利建设的蓬勃发展,水工建筑、水土保持、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等水利各分支领域的科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为顺应水利科技发展与水利工作者们交流学术研究及工作实践成果的需求,覆盖不同分支学科的水利类科技期刊应运而生,并相应成立了期刊编委会。虽然期刊编委会不是国家制度规定必须设立的办刊机构,但由于水利类科技期刊专业性强、学科划分细、研究内容深等特点,须接受以水利科技工作者为主体的学者型队伍对期刊建设的指导,从而促进新理论新技术在期刊平台上的学术传播,带动高水平稿件的被引率和下载量,不断提升科技期刊的学术传媒影响力,有效支撑科技创新前沿研判[1],并推动水利学科不断取得新进展。

如何通过编委会建设管理来拓展稿源、保障质量、提升学术地位及期刊影响力,进而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组织力与创新引领力,是培育一流科技期刊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综合其他学科期刊发展情况[2-5],大部分的科技期刊在创刊之初,均会积极组建高水平的编委团队,为期刊建设进行指引和把关,并作为打出期刊名气、吸引学者阅读的重要手段。具有智库功能的期刊编委会是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重要抓手,对期刊战略规划设计和推进国际化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有利于树立刊物的学术威信和品牌影响力[6]。因此,编委会建设管理应成为水利类科技期刊运营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少期刊在办刊实践过程中,编委会建设管理出现了责任意识弱化、作用发挥形式化、职责与权利异化[7]等现象,“挂名”情况在水利期刊中也比较普遍。这既不利于期刊的专业管理和出版市场运营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期刊出版结构布局的优化。

本文针对以上现象,在不断突出专业化导向办刊、强调基础研究支撑的背景下,就如何充分发挥期刊编委会“智囊团”作用,对期刊建设科学施策,提高水利类科技期刊的学术组织力、人才凝聚力、创新引领力与国际影响力[8]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归纳水利类期刊编委会建设管理现状,研究分析水利类科技期刊编委会在成员结构、更替机制、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调整梯队、动态管理、建规立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带动水利技术不断向前发展,进而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1 水利类科技期刊编委会建设管理现状

1.1 水利类科技期刊调研情况

本研究对46种水利类科技期刊及其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进行采样随访、资料查阅和电话咨询,深入调研其编委会建设管理情况。所有调研期刊均为省部级以上单位管理刊物,刊物内容主要为水电、水文、水保等领域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技术研究论文、专题综述等,在水科学研究中均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调研期刊的主管单位包括部委、协会、省厅、国企等,其中,水利部主管期刊37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期刊5种,教育部主管期刊3种,省水利厅主管期刊1种,国企主管期刊1种(见图1);调研期刊主办单位主要包括部直属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学术组织等,主要分布在全国 12个省(直辖市)。从期刊级别看,调研刊物中SCI期刊2种,EI期刊2种,中文核心期刊23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5种,普通期刊20种,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占比各接近一半。从期刊性质看,调研期刊中学术性期刊23种,综合性期刊21种,技术性期刊3种。从期刊文种看,调研期刊中收录全英语论文的有4种,其余期刊均只收录中文论文。根据中国知网公布的最新数据统计,调研期刊复合影响因子在0.092~6.027之间,综合影响因子在0.077~5.813之间(见图2)。

图1 水利类科技期刊主办单位分布

图2 水利类期刊编委会与影响因子情况

1.2 人员组成

大部分的水利类科技期刊编委会成员是由期刊主管单位、主办单位、编辑部等共同推举决定。超过一半的调研期刊在组建编委会的过程中,成员的学术水平与行政职务是首要考虑要素,其次是所在单位和履职能力等,通常邀请院士、长江学者等行业知名专家以及行政机构要职人员担任,借助编委专家的影响力开展工作,大部分编委会成员在业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所调研的46种水利类科技期刊,编委会成员中院士编委为288人次,具有副部长级以上行政职务的编委为78人次。

部分高水平的水利类科技期刊倾向于组建高水平国际化编委团队,推动期刊审稿国际化、稿源国际化[9-10]。有18个期刊的编委会具有外籍专家,外籍专家占比约为1.3%~50.5%;其中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水利类科技期刊,外籍专家比例相对较高,如《国际水土保持研究(英文)》(SCI)、《国际泥沙研究(英文)》(SCI)、《水力发电学报》等期刊的外籍编委占比超过2/5,《岩土工程学报》(EI)、《水利水运工程学报》(CSCD)等期刊的海外编委占到 1/5左右。调研的水利类科技期刊编委会外籍编委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调研的水利类科技期刊编委会外籍编委占比情况

为了解水利类科技期刊编委会人员规模情况,对所调研的纸质期刊以及期刊官网有关编委会成员的数据进行整理。经统计,所调研的水利类科技期刊中,编委会人数在 100人以上的期刊有9个,占比20%,均为核心期刊;70~99人的期刊有10个,占比22%,其中核心期刊8个;40~69人的期刊有16个,占比35%,其中核心期刊8个;10~39人的期刊有10个,占比22%,其中核心期刊2个;10人以下的期刊仅有1个,占比2%,均为普刊(见图4)。由图4可知,核心期刊的编委会人数普遍较多。大部分水利期刊编委会成员处于50~60岁,占比约为85%,40岁以下的青年学者的比例较低,占比不到3%。

图4 调研的水利类期刊编委会人数分布

1.2 换届周期

根据调研,大约3/5的水利类科技期刊编委会设有固定任期,一般为每届4~7年不等。一些期刊经主办单位或主编批准后会选择不定期地增退编委会成员,但并未有明确的编委增退依据,且“增多退少”。

1.3 发挥作用

编委会是为学术期刊的成长与进步服务的。编委会成员有能力通过自身学术影响,促进所主持或主要参与的重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所形成的优质稿源投向所在科技期刊,提升期刊学术质量。部分高水平科技期刊编委的专家甚至能够影响国内科研评价体系导向,从而间接确保行业内期刊稳定而优质的稿源。

另外,编委会成员强大的学术人脉圈有助于打开国际化大门,促进期刊与国际知名机构的交流合作,为期刊争取到更加优质的资源。例如,《国际水土保持研究(英文)》(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ISWCR)的外籍编委,协助促成了期刊与国际知名出版集团Elsevier合作,通过Elsevier全文数据库ScienceDirect提供全球化开放获取(Open Access)的发行模式为期刊论文研究带来更多曝光,进而不断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在国际学术和出版界树立声誉,并促使该期刊在创刊仅6年后即被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收录,成为目前国内影响因子最高的水利类科技期刊。

2 水利类科技期刊编委会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2.1 编委会成员结构较为单一,形式化较为严重

目前,除了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期刊,其他大部分水利类科技期刊的编委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成员组人员种类单一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部分期刊的编委会成员仅集中在本单位。约1/4的水利类科技期刊编委会成员基本都由主办单位主要领导兼任,注重主办单位内部人员资历与学科机构的平衡,个别期刊中外单位编委人数甚至占总编委人数不足1/5,编委会准行政化特征明显。另外,一些期刊在聘请编委时,更多是关注专家的名誉头衔,如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仅仅把编委当作学术荣誉或期刊学术地位的招牌,忽视了这些编委社会兼职较多、时间与精力有限、参与期刊工作动力不足的问题。事实上这些编委由于行政性事务繁杂,在期刊约稿、组稿、审稿、专题策划、宣传推广、推荐人才等方面的主力作用明显发挥不够,期刊创办多年未有创新举措,编委们实际上仅充当了“学术顾问”的角色,所导致的后果也很明显——科技期刊运行勉力维持,复合影响因子常年不超过0.2,跨学科影响力弱,有的期刊影响力甚至走不出本单位。

二是大部分编委会缺少外籍编委参与期刊建设。编委国际化对期刊面向国际组稿宣传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扩大期刊影响力。调研发现,超过3/5的水利类科技期刊缺乏外籍编委,其中普刊均无外籍编委,核心期刊中缺少外籍编委的期刊比例约为1/3;除了2种SCI英文期刊外,其他期刊的外籍编委基本都未曾协助开源国际稿件;即使个别非SCI期刊(如《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曾经刊登过少量的全英文稿件(全英文论文占全年总刊文比例不足 3%),其稿件也非国际来稿,仅仅直接是在中文期刊官方网站“中式投稿”。这导致了水利类科技期刊国际化、多样化的视野不足,国际他引情况不乐观,不利于提高水利科技类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无法形成很好的水利国际化出版与传播平台。

2.2 编委会更替机制不健全,成员流动性不强

合理的更替是编委会应具备的重要机制[11]。尽管所调研的水利类科技期刊编委会大多设置了任期(平均为5年左右),但并没有明确的选拔淘汰标准和更替机制,换届大会流于形式。大部分期刊编委会的换届并未如期举行,所调研的水利类科技期刊中近 8年内如期进行编委会换届的不足2/5;进行了换届的期刊编委会,编委会成员往往是“只进不出”,即,只补充新成员,不流动老成员,现有编委连任现象较为普遍,一般仅在编委自己申请退出编委会(党政领导干部不得担任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当编委出现以上职位变动时会向期刊编委会申请退出)或编委会成员离世的情况下有所更替,编委终身制的现象较为普遍。而这种终身制导致编委参与期刊建设工作热情边际效应递减,成员数量臃肿也使得期刊很难向上争取足够的经费支持编委会建设。

2.3 编委会制度建设存在不足,功能发挥缺失

目前,水利类科技期刊编辑部大多有相应的《编委会章程》,然而这主要是纲领性文件,对编委的责任和义务只做了宽泛的说明[12],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责任不明晰、约束力缺失使得编委对期刊审稿、撰稿、组稿以及宣传、运营、发行等主要工作的参与度和支持度不足,与编辑部的联系弱化、关系淡化,有的编委会成员甚至都不记得自己在哪些期刊担任编委,更无从谈起所承担的权利与义务,进而使得编委会功能缺失,逐渐演化成名誉机构。另外,调研的水利类科技期刊普遍反映,由于办刊经费不充裕甚至是不足,无法建立优秀的编委激励机制,只能给予编委颁发聘书、评选优秀编委(无奖金)等精神奖励,或是对编委来稿适当地减免版面费。

3 关于强化水利类科技期刊编委会建设管理的相关建议

3.1 优化编委会成员结构,调整年龄梯队

《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科技期刊建设应“立足国情、面向世界,提升质量、超越一流”,因此,对标世界一流的水利类科技期刊需要借助高水准的编委的科研经历和学术人脉来提高视野站位、提升内容品质、拓展运营渠道,从而强化科技期刊的学术传媒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科技期刊编委会应积极吸收行业内领军人才,特别是优秀的外籍专家以及交叉学科领军人才(如能源与电力、新型建筑材料等),以拓宽期刊办刊视野和交流平台。另外,在编委遴选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学科专业覆盖的均衡性、学者地区分布的广泛性,并充分考虑专家学者的专业方向、学术活跃度[13]、地域结构等,坚持学术性、保持稳定性、注重覆盖面。

同时,充分调动青年编委的积极性。一些其他领域的科技期刊编委会在换届时选择增加青年编委席位,或探索直接成立青年编委会,形成编委会专家梯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水利类科技期刊编委会建设可参考借鉴。36~45岁时科研人才创新能力与科研意愿最强的年龄阶段,也是科研成果产出的高峰时期[14-15],其内在的学术积累与发展的需求旺盛,自身的学术影响力需要科技期刊的传媒影响力加持,参与办刊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更易被激发和调动,能够更好地配合期刊编辑部相关工作。此外,青年学者的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较强,能够熟练地通过新媒体协助期刊建设,宣传推介期刊优秀稿件,也更有意愿参与期刊策划组稿、参加期刊主办或承办的学术会议[16],促进提升期刊的社会影响力。

3.2 实行编委会动态管理,加快新陈代谢

取消水利类科技期刊编委终身制的模式,对编委会成员实行每两年或三年一次的定期考评,综合考虑编委的办刊参与度与学术影响力,实行更迭合理、滚动储备的动态管理机制。建议水利类科技期刊主办单位对态度敷衍、责任心弱、参与度零的编委应及时沟通,明确提出期刊在组稿、审稿、宣传等期刊建设方面的实际需求,征求期刊编委对参与期刊建设的意见,对提出难以继续支持期刊工作的编委商议解聘,并从审稿专家库中选取学术活跃度高、有意愿投入期刊建设的学者予以补充聘用,促进编委会组织内部“新陈代谢”,激发编委工作活力。

3.3 完善编委会规章制度,优化职能分配

水利类科技期刊应根据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编委会工作制度,明确编委会成员的职责、任职条件、任期、考核标准、任务分工等具体内容,并通过编委会换届会议进行规章制度的宣传与解读,强调编委的权利和义务。

在制定编委会制度细则时,应注意根据编委的不同特点分配相宜的任务。例如,领导型编委的行政经验相对较多,有能力通过不同渠道帮助筹集办刊经费,促进与其他期刊或组织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可负责期刊的宣传推介与外联工作;学术型编委的学术活跃度相对较高,是科技期刊建设的中流砥柱,可负责制订办刊方针与发展规划,并将最新学术实践成果形成投稿稿件;青年编委对学科专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比较熟悉,工作效率高,可承担较多的约稿、组稿与审稿任务,并为期刊积极撰稿和投稿。当然,根据编委的意愿能力及其个人的发展需求,其职能也可以发生交叉或转换。通过分析各编委的特长和优势进行职责定位,力争发挥好每位编委的最大作用。

3.4 向上争取有利政策,建立激励机制

科技期刊实行编委会改革建设离不开主管单位与主办单位的支持。然而长期以来,水利类科技期刊一般都处于期刊主办单位的边缘地位,期刊的发展规划不清、经费支持有限使得长期兼职从事期刊工作的编委缺乏参与办刊的动力。因此,水利类科技期刊应积极向主管单位以及主办单位争取有利的扶持政策,建立针对编委的激励机制,如,期刊编辑部优先处理和录用编委成员所带领科研团队的科研成果论文,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途径宣传报道编委成员的最新研究成果,提高编委及科研团队在业内的影响力,等等。

图5 编委酬劳组成

4 结束语

水利类科技期刊编委会是期刊学术质量的把关者、学术导向的指引者,充分发挥水利类科技期刊编委会“定基调,把方向,促发展”的引领作用,对于提高期刊稿件质量和影响力、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尽管编委会促进了期刊品牌影响力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编委会的一些问题存在已久,对于长远的期刊战略规划设计和推进国际化发展进程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智库功能未得以全面展现。因此,针对编委成员责任意识与发挥作用不足等现象,建议通过动态管理科技期刊编委会,不断调整优化人员结构,积极吸收行业内有影响力且有意愿参与期刊建设的领军人才,建章立制优化职能分配,并争取有利政策以落实编委会建设管理的各项举措,对于培育水利类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能够推动水利类科技期刊优质长效发展。

猜你喜欢
编委科技期刊水利
编委风采
数字化出版对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影响探究
《现代仪器与医疗》编委邀请函
第五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在长沙举办
《心理学报》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版
新增编委介绍
低碳经济下水利行业的发展
贺新春:编委理事会员
第六届陕西省科技期刊评优结果揭晓《西北园艺》荣获特色科技期刊奖
以科技创新提升水利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