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春梅
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急诊科 264000
急诊科室作为医院接触患者最多的科室,且由于该科室患者普遍存在病情危急、病情复杂等特点,对急诊科护士工作要求较高〔1〕。沈月等〔2〕研究指出,随着患者要求的提高及护理模式的转变,对护理领域科研创新能力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但目前,护士的科研培训系统性较差,且创新意识不足,多数护士仅通过临床带教提高科研能力或由护士长单独进行科研项目,导致其临床实践科研转化能力较差,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护理质量〔3〕。杨剑等〔4〕研究指出,通过实施分层-团队-导师一体化培训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该模式通过采取分层培训,各层级组成学习团队,并由专人对参与培训的不同层级护士负责,同时通过开展绩效管理等措施,促使护士科研能力的提高。本文拟探讨分层-团队-导师一体化培训模式对急诊科护士科研能力、核心胜任力及综合能力的影响。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在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急诊科从事护理工作的38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2~45岁,平均(33.16±4.13)岁;从事护理工作时间1~14年,平均(7.46±3.47)年;从事急诊科护理工作时间1~9年,平均(5.83±2.92)年;受教育程度:大专9名、本科29名;职称:护士13名、护师21名、主管护师4名。纳入标准:①为该院在编在岗人员,②研究期间病假及事假累计时间<7 d,③从事急诊科护理工作时间≥1年,④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⑤对本次研究知情。排除标准:①调动至其他科室工作的人员,②未能按照要求完成全部培训的人员。根据两组护士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将其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每组护士19名。两组护士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对常规组护士实施常规培训,即根据护士的排班情况,分两次对其进行培训,首先组织护士进行集体宣教,内容包括护理工作与科研的关联性、科研探索意识的重要性及科研工作方向等,护士在接受培训后,可通过一对一沟通等方式与培训人员取得联系,详细探究科研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并由相关专家对护士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消除护士疑虑。同时,每周定期组织护士分享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为科研项目的确立提供依据。另外,每月向护士分享国内外急诊科护理工作相关科研结果,以实时提高护士护理质量。对研究组护士实时分层-团队-导师一体化培训模式,其具体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表1 两组护士的基础资料比较
1.2.1确定分层-团队模式 参考相关研究分层方法,并结合该院的实际情况,根据护士受教育程度、职称及从事急诊科护理工作时间,将其分为3个层级:①初级:取得大专学历、工作时间≤3年并取得护士职称;②中级:取得本科学历、工作时间>3年且<5年并取得护师及以上职称;③高级:工作时间≥5年,且取得主管护师职称,各层级护士组成团队。
1.2.2建立导师及管理团队 由护理部及科教科3名专家任本次研究的导师,3名导师各负责1个团队,由急诊科护士长任管理团队组长。职责分工:导师负责联络团队内成员,参与科研项目的设计,指导、监督项目的落实,并在实施后对数据进行整理;组长负责制定科研培训计划、组织并协调项目的开展,在项目实施期间对其进行督查,并提出相应意见及建议。
1.2.3培训计划及目标 本次培训时间为1个月,分为3个时期,包括选题时期、分层培训时期及指导科研时期。培训目标为提供护士的科研意识及能力,分层目标及侧重点包括:①初级:完成1篇综述,并在市级学术会议上完成交流工作,其侧重点为提高护士独立完成护理措施能力,并保证其能够在开展护理工作的同时,初步掌握科研方法,配合上级护士开展科研项目;②中级:在统计源期刊上发表至少1篇论文,其侧重点为提高护士科研能力,使其能够自主申请课题,并完成课题的申报及初步探索;③ 高级:在权威杂志上发表至少1篇论文,并在省级学术会议上完成交流工作,同时参与科研课题的撰写,其侧重点为对下级护士进行指导,在完成课题撰写后,能够对科研方法进行复盘。
1.2.4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包括:①团队培训:由各层级团队导师组织团队成员进行培训,时间为午休时间或下班后,培训时应保证2/3以上人员到场,培训内容包括提高科研意识的重要性,科研工作的步骤、开展科研工作中的注意事项等,同时帮助护士形成批判性思维模式,在培训后,要求护士每月做好读书汇报工作;②组建微信群:由导师组建微信群,群成员包括团队全体成员及组长,导师及组长每周在群内推送最新科研知识,并在培训后上传培训课件,同时在群内鼓励护士进行沟通,分享读书心得及科研项目;③一对一指导,团队成员与导师进行单独沟通,沟通内容包括汇报科研选题,探究撰写论文时遇到的问题,科研心得及相关项目的进展情况等,导师在倾听成员汇报后,需积极解答成员存在的疑惑,纠正成员的错误认知及撰写论文时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团队成员及时发表论文。
1.2.5质量控制 管理小组成员每月召开管理会议,分享科研项目进程及护士存在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改善方法,制定并完善考核计划,以促进护士重视程度。
1.3.1科研能力 采用护士科研能力自评表〔5〕对护士科研能力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问题发现、文献查阅、科研设计、科研实践、资料处理及论文写作6个维度,30项条目,各条目评分为1~5分,满分为150分,评分越高,表明护士科研能力越强。该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861。
1.3.2核心胜任力 采用核心胜任力量表〔6〕对护士核心胜任力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个人特质、临床护理、人际沟通、批判性思维及专业建设与发展能力5个维度,42项条目,各条目评分1~5分,分数越高,表明护士核心胜任力越强。
1.3.3综合能力 采用该院自行设定的护士综合能力评价量表对护士综合能力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护理操作、常见疾病知识、急救技能、并发症预防4个维度,各维度评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护士综合能力越高,该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893。
培训前,两组护士的科研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研究组护士科研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培训前,两组护士核心胜任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研究组护士核心胜任力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护士科研能力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护士核心胜任力评分比较(分,
培训前,两组护士综合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研究组护士各维度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士综合能力评分比较(分,
孙红等〔7〕、邓辉和谭银花〔8〕研究指出,急诊科作为医院重点科室,其护士常因工作负荷大等原因,忽略了对自身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近些年护士的年轻化,其对科研能力的重视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护理工作的发展,因此,对急诊科护士采取有效的培训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培训后,研究组护士科研能力、核心胜任力分别显著高于常规组,且其各维度能力评分也显著高于常规组。该结果表明,分层-团队-导师一体化培训模式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急诊科护士相应能力,导致该结果的因素包括:①程金莲等〔9〕在对护士进行调查时发现,多数护士表示科研与其从事的护理工作关联性较低,其掌握护理技能的方式主要为总结自身经验及带教老师传授,仅少部分护士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等方式获得新知识。同时,彭剑英等〔10〕及谢鑑辉等〔11〕研究指出,部分护士认为科研工作仅能够由职称较高的人员开展,这种思想严重影响了科研能力的发展。而在本次研究中,通过采取分组模式,使不同层级的护士均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职责,并通过制定目标,督促低层级护士主动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进而促进了其科研能力的提高;②张宁等〔12-13〕研究指出,在常规培训后,部分护士难以快速找到科研方向及课题,影响了科研工作的开展,而在本次研究中,在各层级团体中均安排1名导师,并通过实施线上线下配合的培训方法,使护士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答案,并通过团体间相互鼓励及分享经验等方式,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及核心胜任力;①急诊科护士的综合能力对护理质量存在严重影响,在本次研究中,通过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有助于使其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进而不断完善护理措施,而通过按时培训等方式,也有助于其责任意识的提高,促使其为患者开展更加系统的护理措施〔14〕;④该培训模式根据护士受教育程度、工作时间及职称进行分层,有助于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使各层级团队成员准确了解自身能力及需要开展的科研项目,同时,通过团队内培训,也有助于规范护士护理操作能力,进入促使其核心胜任力及综合能力的提高〔15〕。
综上所述,对急诊科护士实施分层-团队-导师一体化培训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护士科研能力、核心胜任力及综合能力,进而有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