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机械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与实践
——以广西科技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为例

2022-11-10 17:46何江美孙有平李旺珍陆雨薇
科技视界 2022年21期
关键词:研究生论文课程

何江美 孙有平* 李旺珍 李 冰 陆雨薇

(广西科技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0 引言

广西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自2007 年开始招生,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数字化与模块化设计、机械结构与系统动力学、机械结构优化及可靠性、汽车轻量化材料制备与焊接技术、汽车振动噪声与控制、汽车结构与强度、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控制技术等。目前在校生规模近400 人,是2019 年在校生人数的2.5倍。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进行学习和科研实践的基本依据,制订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培养计划,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关键。为进一步提升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本文在前期国内关于机械类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柳州市产业背景以及学院实际,实施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阐述了在培养方案修订方面的一些思考与具体做法,并就基于培养方案开展的实践工作成效进行了分析。

1 根据专业特点及地方产业背景制订人才培养目标

自开始进行研究生培养以来,广西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始终紧密结合地区经济发展要求,充分利用地方政府、企业各种优势资源,“校市相融,校企合作”,致力于构建产、学、研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与企业专家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即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立场坚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机械工程学科领域科学研究、教学和工程设计的高层次人才,掌握机械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及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备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与实践技能,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实践技能;对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有较好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工程研究和理论分析能力;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创新设计和研究工作;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够熟练撰写中英文专业论文、专利。

2 加强培养过程设计, 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2.1 课程设置优化

在课程体系方面,本学科硕士生应修课程学分总数为29 学分,其中,学位课24 学分:含学位公共课7学分,学位基础课11 学分,学位专业课6 学分;开设多门类专业选修课,将机械工程专业选修课学分由原来的5 学分变为8 学分,且重视对创新实践类课程及通识教育方面课程的建设。研究生课程教学采用更为灵活的“讲授”“讨论”“自学”和“实验”4 种方式;邀请企业高级专家进课堂,采用案例教学法实际讲授生产过程中的典型案例以及解决办法,提高学生对工程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新的课程教学大纲,实现了课程思政全覆盖,获批了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2 项,建立了3 个校级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团队,目前已设计了40 多个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并应用于教学。

2.2 培养方向

机械工程硕士点主要围绕车辆结构设计与系统动力学、新能源电池制备和智能网联电驱动与电拖动技术、智能车辆与车路协同控制系统、工程与农用机械设计与协同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工作。

车辆结构设计与系统动力学。根据应用场景需求的不同,主要开展新能源车辆结构设计与动力系统、车辆零部件及整车结构设计、结构优化、轻量化、动力学特性、振动与噪声、操控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

新能源电池制备和智能网联电驱动与电拖动技术。为提高新能源车辆的续航问题,重点开展基于高电导率电子级石墨烯粉体、低缺陷、厚度薄的锂离子电池研发,开展新能源车辆的驾驶室温控、电池包温控、电机控制器与电机冷却以及发动机冷却(混动车)的整车热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与优化,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性能,研究电池SOC 估算方法以及均衡控制方法,提高新能源车辆电池包的使用寿命和续航里程。

智能车辆与车路协同控制系统。主要开展基于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多传感信息融合的智能车辆控制算法研究,提升新能源车辆的智能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借助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利用多元异构的传感器信息获取车辆周围的感知环境和动态信息,基于5G 技术实现了车内、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服务平台的多方位网络连接,实现车路协同控制,进一步提升车辆的驾乘安全性、自动驾驶能力和智能化水平。

工程与农用机械设计与协同控制技术。根据现代战争、智能巡检、特色农业、医疗康复等领域对智能化装备的现实需求,促进机械、车辆、力学、电子、电气、控制相关理论与技术的交叉融合,开展无人战车、矿山机械、农业机械、康复机器人等特种装备的机构设计与控制系统开发,并借助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基于多传感信息融合的多机编队与协同作业控制,提升装备的智能化水平。

2.3 毕业条件优化

研究生毕业时可以以学术论文、授权知识产权、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奖、专著、在学院承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并做口头报告等多样化指标作为其业绩成果条件。

2.4 开题与中期考核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位论文工作,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通过广泛查阅、调研和收集,建立了较为系统和完备的文献资料和研究资料两个基础平台,确定具体研究课题。选题一般应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挂钩,研究课题必须具备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可行性,一方面要考虑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性和实际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尽量与国家级或省部级基金项目、攻关项目等接轨。

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硕士研究生实行中期综合考核制度,一般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第三学期期末结合论文开题工作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由考核领导小组主要就研究生在课程学习、文献阅读、教学实践或专业实践、学术活动、开题报告等环节表现出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核。只有取得合格及以上成绩者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2.5 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硕士生必须定期向导师汇报论文进展情况。论文要求理论正确、思路清晰、文献翔实(外文文献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对所研究专业和方向的最新成果有所了解,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并在该研究方向上有新的研究成果。论文书写必须符合《广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格式与印制标准》。以省、校两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为目标,着力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时间原则上要求一年,字数一般为3 万字以上。

3 产教融合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工作成效

为深化工程教育理念,培养应用型人才,2007 年以来,学院先后与地方企业建立自治区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 个,校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4 个,聘任了30 多位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联合开展课程教学、研究生培养工作。部分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直接来源于企业实际需求,在开展论文研究期间,校内导师与企业实践指导教师联合开展指导工作。每一位学生的题目选题、开题报告(方案论证)、毕业答辩均由双方共同指导完成,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该模式要充分利用企业的人员、设备和技术优势,直接面向生产一线,实现工程教育服务工程零距离对接,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人才作为出发点,既培养学生提炼分析、深入研究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掌握从事技术创新与开发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及早接触、了解企业并参与到企业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同时企业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考查学生的思想、学业和能力,能有效提高双方的信任和感情,使学生就业选择更明确更坚定,企业单位用人更放心、更稳定。该模式也建立校企互信的科研合作基础,促进校企科研合作的开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协助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将教师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切实解决企业的具体问题,增强了企业对学校的信心,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

4 重视学术交流与学科竞赛, 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

学院努力打造“天工讲堂”学术交流特色平台,为了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内生动力,每年均定期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系列活动,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企业高级专家以及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走进“天工讲堂”,他们从自身经历或科研成果,紧紧围绕“意志品质”“远大志向”“家国情怀”,分享了自己在科研过程中的经验与成果,用科研之火点亮学生成长之路。

学院高度重视学科竞赛工作,积极组织、策划、引导、帮助研究生参与各类高级别学科竞赛,以提高能力,增强本领。在学院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下,近3 年来学院研究生在多类重要学科竞赛中表现优异,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0 余项、省级奖项30 余项。此外,学院始终把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要不断完善研究生科研论文奖励、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等多元长效的奖励体系,激励研究生进一步提升科研创新意识,潜心学术研究,发表高质量论文。近三年来,研究生共发表学术论文200 余篇,其中SCI/EI 收录60 余篇;申报/授权发明专利近80 件。

5 结语

学院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政策为指导,充分考虑学院校企合作背景与学科建设实际,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新要求,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产教融合研究生教育模式。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研究生创新意识、学术水平、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学院研究生学术成果数量、质量逐年提高。后续将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约束下,进一步优化和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研究生论文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