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淼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近年来,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共享经济新形态的不断涌现,已成为新一轮资本蜂拥的“风口”。而我国高校学生人数众多、校区规模较大,共享交通工具便捷、低碳、环保的特点,已然成了炙手可热的出行工具。但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共享交通工具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为校园管理和师生安全等方面也随之带来了一些问题。
笔者通过走访宁波市内4 所高校,发放问卷调查,对校园内共享交通工具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分析调查,为共享单车在宁波高校中走向规范化的发展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笔者共发放调查问卷500 份,回收431 份,有效率97%。调查者中男女比例分别为39%、61%,学生和教职工比例分别为87.6%和12.4%。此次调查主要以设计流程以及理论模型,并结合相关经典量表,形成预调查的初始问卷;然后,对预调查的数据进行效度和信度的分析,最终形成正式调查问卷;最后,将正式问卷进行发放,并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共享交通工具发展到现在,已获得社会认同。参与此次调查问卷的师生中,有87%的师生使用过校园内的共享交通工具,38.7%的师生基本每天都会使用,11.2%的师生每月会使用5 次及以下,38.6%的师生每月会使用5~10 次,47.2%的师生每月使用10 次及以上,仅有3% 的师生表示没有使用过共享单车。由此可见,在校园生活中,共享交通工具在校园内是比较受师生欢迎的,使用范围和频率很高,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目前高校中投放的共享交通工具基本上以自行车为主,辅以少量的电动车,出于师生安全和出行距离的考虑,在此次调研的几所宁波高校中,均没有投放共享汽车。在此次调查中,有89%的受访者对目前校园内共享交通工具的投放数量比较满意,72%的受访者认为目前校园内共享交通工具的投放种类基本符合师生的出行需求,69.3%的受访者对目前共享交通工具的使用感受比较满意。由此看来,共享交通工具的市场发展前景比较乐观。
此次调查中,72%的师生认为共享交通工具的企业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因素,近些年来共享经济市场日渐饱和,一些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纷纷倒闭,师生的骑行押金或充值的费用也常常付之东流,师生常常陷入维权难的境地;65.7%的师生认为车辆破损较多,部分企业维修和管理不及时,用户体验感不高;62.1%的师生认为收费较高,因为大部分学生是在校内骑行或在学校周边骑行,通常距离和时间都相对较短,而目前大部分共享交通工具都是以时间为计费单位,对于学生群体来说性价比不高;35.7%的师生认为车辆使用认证比较烦琐,通常需要和支付宝、银行卡进行绑定,存在信息过度采集的现象,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在此次回收回来的问卷调查中,有79.2%的师生认为共享交通工具的发展前景较好,随着快节奏、现代化的城市发展需求和日渐提高的人口素质,绿色低碳的生活和出行方式注定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而20.8%的人认为共享交通工具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共享交通工具的市场会很快饱和,市场热度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降低,而且共享交通工具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也是对公民素质的考验,这两者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共享交通工具运营企业前期为抢占市场,重投入、轻运营。高校与企业沟通协商不够,校内共享交通工具的停放点规划设置不足。此次调研中,几所高校都不同程度存在共享交通工具乱停乱放的现象。而且由于共享交通工具的使用者个人素养参差不齐,暴力拆锁、上私锁、随意丢弃等现象屡见不鲜,很多共享产品已成为摆设甚至是环境垃圾,增加了共享企业的运营和维护成本。
近年来,在共享经济热潮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加入共享交通工具的大军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笔者调研的几所高校中,一所高校内均有3 家以上企业参与运营,导致师生们使用共享车辆时,会出现在多个平台进行缴纳押金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负担。一些师生为了节约开支,会固定选择某一品牌的车辆,导致部分共享车辆使用率明显不足。
由于共享交通工具市场庞大,缺少市场统一监管,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交通工具甚至存在偷工减料、行驶速度设定不标准、刹车不灵敏、电池老化等问题,给使用者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高校人员密集,校园内道路狭窄,且消费者骑行共享交通工具不需要行为能力的认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从法律角度讲,共享交通工具的使用者和工具之间属于租赁关系,共享单车弱监督甚至无监督的运营模式并没有能力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和车辆安全,一旦出现交通事故,责任界定和维权都会存在很大困难。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校园内投放的共享交通工具的计费方式全部以时长为计费标准,由运营方单方定价,校内市场已被垄断。但是根据实地调查来看,宁波几所高校的最长线距离只有2~3 km,以自行车为例,自行车的平均行驶速度为12 km/h,所以单程距离最长的行车时间大约为10 min。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有78.9%的学生在校园中使用共享交通工具的时间大约在5~6 min,由此看来,以时间为计费单位的收费方式对校园内的师生来说不太合理。
(1)严把企业准入关。高校应始终把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对入驻的共享企业要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为师生安全保驾护航。对交通工具的投放数量和种类,也应依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多方评估论证,做好规划,避免滥投滥放。在校园内设定共享交通工具专用停车位,规范车辆停放。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协同配合,定期召开座谈会,及时听取了解师生诉求,督促企业改进服务措施。对师生投诉较多、运维能力不足的企业,可实行黑名单禁入。
(2)加强文明校园建设。首先,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师生的文明意识,积极倡导“共享单车、共享文明”的骑行理念。其次,制定校园共享单车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停放点,加强标识引导,让优质的共享资源更好地惠及广大师生。再次,建立文明行为负面清单,对不文明的骑行行为在校园内进行相应的通报批评。最后,针对单车损坏情况,学校可配备若干工作人员或招募志愿者进行定时检查,及时报修,保证学生用车安全。
(3)制定企业约束机制。共享交通工具进入校园后,不可避免的增加了校园安全隐患风险,为确保师生的合法权益,高校可对参与校内运营的相关企业收取一定金额的服务保证金,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企业行为进行约束。在校园内如果因共享交通工具自身问题造成事故产生纠纷,师生维权难时,学校可依据责任划分优先使用保证金对师生进行赔付,确保师生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1)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共享交通工具的使用者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产品一旦有任何的安全风险,涉及面必定会很广。企业要始终勒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将产品质量安全作为第一要义,把好产品质量关,加强质量检测,确保投放的共享交通工具质量过硬,为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保证。
(2)加强校企合作。企业应加强与学校的协同合作,在投放各类共享交通工具之前,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与校方及时沟通,根据学校的师生人数和校园面积,合理确定产品投放数量,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要严格遵守学校相关管理规定,按要求设置投放点,方便师生使用。要做好产品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履行好企业义务和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完善线下服务模式。企业应增强责任意识,完善线下服务模式,对校园内投放的各类交通工具要定期检测,对故障车及时处理,为所有的投放车辆购买相关责任险,保证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同时,定期进行用户体验调查和实地走访,了解师生骑行需求,改进车辆设计水平并不断优化完善后台管理系统,可在后台设置实时骑行体验评价,及时听取市场反馈,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和企业服务水平。企业还应根据校园内消费者群体的独特情况,灵活采用以距离为单位的收费标准,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提高产品使用率。
一是建立共享交通工具个人征信体系,消费者如果发生失信行为,可由相关企业进行数据上报,其信用数据将会影响到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提高失信成本,从外力上约束和规范消费者的行为,促使整个共享经济行业良性发展。二是政府应主动转变职能,积极主动把共享交通工具的运营纳入城市管理和交通管理规划中,找准共享交通工具与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的契合点,尽快出台行业服务标准和治理公约、完善社会监督、支持平台企业加强内部治理和安全保障,为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一方面,师生应提高个人文明素养,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共享交通工具的骑行规范。共享交通工具属于公共财物,要坚决抵制在校园内乱停乱放、故意损毁车辆、偷盗车辆的违法违规行为,共建文明校园。另一方面,师生应积极参与到协同治理的过程中,学生会等各类学生自治组织,可组建文明督导队或各类文明校园志愿服务,对不文明行为及时制止,同时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力量真正实现共享共治。
在过去短短的几年里,共享经济从快速崛起到遍地开花,已成为社会发展重要的增长动能。作为共享经济的代表,共享交通工具实现了环保效益、经济效益、交通效益、可持续发展效益等多方面效益的“共赢”,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为了更好地促进共享交通工具乃至共享经济良性发展,离不开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规范化管理,也离不开学校与企业的精准配合,还需要各类市场参与者特别是师生自身文明素养的有效提升,这才是共享交通工具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