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君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
计算机类课程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一门基础性课程,所有专业的学生均需学习。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其涉及的技术方法也不断增多,这就需要高校计算机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有效的改革,以适应计算机应用的发展需要。当前,在很多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改革和实践策略。
与其他大部分学科不同的是,计算机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同等重要,既需要充足的技术理论支撑,又需要在实践中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因此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需要注重实操能力。
当前,计算机行业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其在理论、技术和软硬件等方面都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各种新产品和理念也层出不穷。因此高校计算机课程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结合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进行不断更新,以满足实际需要。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已经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得以广泛应用,并与各个学科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衍生出了更多以前没有的课程和学习方法等内容,这也成为计算机课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当前,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仍然沿用过去的教材,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的知识点仍然呈现出“雷打不动”的特点,仍然停留在过去最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内容中,如基本的Office 操作等。实际上,这些环节应当交给学生在课后自主练习,而不能花费过多的时间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这种反复讲解老旧知识的做法,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而且也无法满足当前计算机知识迅速更新的实际需要。
纵观目前大多数的高校计算机教学工作,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理论课程的比重过高,远高于计算机上机实操教学。不仅如此,在理论课程教学中也过于依赖教材,但教材的知识点较为琐碎,学生很难对所有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合学习,学习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同时,在有限的计算机上机课程中,计算机房通常是一个教师指导数十名学生,当有疑惑问题的学生较多时,受到时间和教师精力的限制,部分学生的疑惑和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解决,最后这些疑惑和问题往往不了了之。以上情况最终所导致的结果就是,虽然大部分学生在最终的计算机课程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实际应用中却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即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
高校学生的生源各不相同,学生在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也必然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发达地区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也较为轻松,学习兴趣也相对较高。但其他地区的学生因高中阶段学业较为繁重,接触的计算机应用较少,基础较为薄弱,在学习中容易遭遇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会感到学习较为吃力,成绩也会相对较差,造成两部分学生之间的计算机能力水平差距越来越大,这显然与计算机教学的目标背道而驰。
目前,很多高校的计算机课程考核形式都是采用“平时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期末上机考试成绩”考核方式,而期末上机考试成绩通常占到总成绩比例的70%左右,甚至更高,缺乏过程性考核。同时,在考试内容上,多为理论知识的解释和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了提升自己的考试成绩,通常会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显然,这种考试方式并不能完全真实体现出学生的实际能力,也难以满足当今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由此可见,高校计算机课程的考核方式仍需要做进一步的优化改进。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新时期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取决于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培训模式和培训目标这三个方面。当然,其具体的方向还取决于市场的内部需求。一般来说,当前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育教学应当以经济市场内部发展规律为指引加以开展,以满足经济市场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让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具体来看,结合这个改革工作的大方向,在具体开展工作时,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是“个性化培训”的原则。这主要指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事实上这也是高校各个学科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共同遵循的一项原则。其在具体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指的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化创新,致力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升,让学生成长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是灵活性原则。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瞬息万变是其主要特征。考虑到这种动态变化的局面,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就需要根据这种动态变化的情况随时进行灵活调整,始终根据市场需求设定专业的教学目标,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促成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此实现人才综合素质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计算机教学的知识和技能必须转化为实践能力,才能说明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应有的效果。为此,在教学工作中就需要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共享知识”和“发现知识”的能力,这也是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点之一。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此高校必须要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予以创新,使之做到“与时俱进”。具体来看,首先是要从教师层面进行创新,高校应当对计算机教师团队进行必要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最新的教学理念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等内容,通过培训,让教师能够始终掌握与时代发展相符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并积极更新教学方法,与适当保留的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改进。其次是从学校层面进行创新,学校在引入新的计算机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必须预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详细摸底,综合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确保学生能够接受和认同新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学生的计算机综合水平。最后是,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应当不局限于现有的教材,利用互联网在检索资源上的优势,以最新的教学资源对现有的教材进行补充,以确保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考虑到高校学生在计算机课程学习基础方面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应当结合这一特点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本组成、办公软件操作、软硬件分析等内容,这些内容由浅及深,应当进行逐步学习。即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能力,将学生分为几组,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如为基础能力较差的小组先讲解基础知识,为理论能力较强的小组讲解程序设计,为实践能力较强的小组讲解计算机软硬件分析等,由此,确保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掌握自己所需的重要技能。
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之下,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必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多元化是其主要发展趋势,因此教师应当把握好这一趋势,开展多元化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借助信息化工具,如多媒体等,丰富教学手段。具体来看,教师可以将课程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整理,借助互联网上的优质教学资源,整合为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课堂教学资源,再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云课堂App 等工具推送给学生,学生即可随时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有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是对计算机课程学习的有效而广泛的延伸。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利用各种云平台进行辅助和实时测试,以更好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这也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在新的考核机制下,教师应当对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重进行适当的调整,适当增加平时成绩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通过课堂教学平台等信息化技术的加持,还可将平时成绩进一步细化为课前预习、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三个部分,从而实现更为客观准确的评价。同时,对于期末考试的形式也需要进行优化创新,并不能局限在一张试卷上,也可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提交计算机综合实验报告,或者小论文等。同时在期末考试试卷的内容上,也不能侧重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而是要重点考查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点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活学活用”,题目也应当更具开放性,而不能完全采用“标准答案”进行评判。整体来看,这种考核方式更加符合信息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逐步推广应用。
总而言之,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对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改革也已是大势所趋,当然,信息化时代也为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因此,高校应当抓住这些有利机遇,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和时代的发展趋势,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考核等各环节的内容及时予以优化创新,让计算机课程对实践应用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