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一晓 冯华超 郑州轻工业大学
新媒体的出现,为健康传播带来了发展机遇与挑战。以河南省某高校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健康传播学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实际调研探究新媒体健康传播对高校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影响,并从新媒体健康传播角度提出促进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对策建议,即以大学生健康需求为导向,加强对健康信息传播的监管力度,加强健康传播主体建设,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专业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健康状况不容忽视。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就业等压力越来越大,由此产生的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当代大学生作为“新媒体原住民”,对新媒体健康知识和健康思想的接触度相对较高。鉴于此,本文基于健康传播学理论,探究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对高校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影响,探讨针对高校大学生健康传播的传播策略,从而增强新媒体健康信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健康传播的目的不仅是普及健康知识,还包括树立健康观念、提升健康素养、促进健康行为。本研究立足于大学生群体,着重从健康传播学的视角出发,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寻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体平台健康内容的认知及关注情况、对新媒体平台健康信息的接受度以及新媒体健康传播对大学生健康行为产生的影响,探讨新媒体健康传播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促进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具体措施。
1.知信行理论
关于知信行理论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健康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之一。该理论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的三个连续过程。其中,健康知识是基础,健康信念和态度是动力,促进健康行为是目标。然而,行为的改变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
2.使用与满足理论
关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该理论将受众看作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基于特定需求的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因此,在新媒体健康传播过程中,传播者需要分析和了解目标受众的真正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播,从而使传播效果最大化。
3.把关人理论
关于把关人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该理论认为在传播过程中,存在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和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即从信息生产到呈现在受众面前都是经过把关的,其间会经历一个筛选、过滤不适宜传播信息的把关环节。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展开,调研对象为河南省某高校大学生。在设计问卷之前,调研人员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收集与梳理,设定了相关测量指标和测量题项。在此基础上,结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代表的访谈情况,设计完成初始问卷。其次,为使问卷的问题、措辞等更加便于被调研对象理解,在正式调研展开之前随机选择了15名大学生进行前期试调研,综合分析试调研结果并对问卷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和补充,最终确定了正式问卷内容。
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基本信息、大学生健康状况、大学生接受新媒体健康信息的情况。基本信息由性别、年级和专业类型组成。大学生健康状况主要是了解大学生个人健康情况自评、运动锻炼情况、生活作息情况、饮食营养情况、健康困扰情况等内容。大学生接受新媒体健康信息的情况分为3个维度,即对新媒体健康信息的关注度、对新媒体健康信息的信任度及对新媒体健康信息的利用度。
本次共发放问卷400份,成功回收问卷392份,回收率为98.00%。对于成功回收的问卷,调研人员根据如下原则剔除了无效问卷,即没有填写完整的问卷,或大片问项选项一致或前后矛盾的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381份,有效回收率97.19%。
在性别分布上,男性为180人,占总样本量47.24%,女性为201人,占总样本量的52.76%,性别比例较为均匀。在年级分布上,大一学生居多,为108人,占样本总量的28.35%;其次为大二、大四学生,均为93人,分别占样本总量的24.41%;大三学生略少,为87人,占样本总量的22.83%。从整体来看,年级分布这一数据比例基本均衡。在专业分布上,学习文科、理科和工科的学生分别为97人、106人和178人,分别占总样本量的25.46%、27.82%和46.72%,这与该校学科分布情况较吻合。因此,从样本的基本信息来看,无论是性别、年级还是专业,其分布情况都较为合理,适合做进一步分析。
通过大学生对目前健康状况的自评发现,大学生认为自己目前是“健康”水平的有234人,占比61.42%;认为是“良好”水平的有123人,占比32.28%;认为是“一般”水平的有21人,占比5.51%;认为是“较差”水平的有3人,占比0.79%。可见,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普遍较为自信。
通过大学生对生活行为习惯健康状况的自评发现,大学生认为自己目前是“非常健康”的有45人,占比11.81%;认为是“比较健康”的有168人,占比44.10%;认为是“不确定”的有78人,占比20.47%;认为是“不太健康”的有78人,占比20.47%;认为是“非常不健康”的有12人,占比3.15%。可见,44%的大学生的认为自己的健康行为状况呈现不确定、不太健康或非常不健康水平,当前大学生的健康行为状况不容乐观。
此外,近半数的学生表示自己在过去一年中曾有过健康方面的困扰或隐忧,占比为48.76%,具体困扰或隐忧排名前五位的依次为失眠或睡眠不足、脱发、饮食不规律、皮肤状态不好、身材困扰。
关于高校大学生是否关注健康相关方面的信息这一单选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5.98%的大学生非常重视和关注;有32.28%的大学生比较关注,会花一定时间和精力获取信息;有37.01%的大学生有时关注,但不多;仅有4.73%的大学生几乎从不关注。同时,针对关注健康信息的363名大学生,在获得健康信息主要途径的多选题中,选择新媒体(如手机、电脑等)选项的人数最多,为297人,占比达81.82%。通过问卷数据可知,当代高校大学生对健康信息的关注度较高,且新媒体是其获取健康信息的最主要渠道。
在297名主要通过新媒体获取健康信息的大学生中,他们获取健康信息的类型比较广泛,涵盖了营养与食品健康、运动知识、心理健康、自我保健、急救技能、慢性病与传染病防治等多个方面。可见,当代大学生不仅对健康信息有较高的关注度,且关注类型较广,呈现出多样化的健康信息需求。
关于大学生对新媒体平台上与健康有关信息的信任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体平台发布的健康信息是非常可信或比较可信的,有42.86%的大学生选择保持中立态度,仅有2.04%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体平台发布的健康信息是非常不可信或比较不可信的。虽然在新媒体平台获取健康信息比线下征求专业医生的意见更加便捷,但过于依赖新媒体平台的健康信息也是不可取的。
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超过九成的大学生对“新媒体健康信息发布方的专业程度很重要”这一观点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这与新媒体平台发布的健康信息中值得信任的来源的多选题选择结果一致,即大学生更倾向于信任医院、卫生行政部门等组织的言论、分享(占比90.82%),社会名人、实名制医生的言论、分享(占比58.16%),而较少选择信任家人或朋友推荐的信息(占比36.73%)、相同情况网友的“以身说法”(占比26.53%)。说明大学生对新媒体平台发布的健康信息的信任度虽然比较高,但由于海量的网络健康资源和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为了避免虚假健康信息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更愿意选择获取权威健康传播主体发布的健康信息。
在知信行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发现大学生对新媒体平台发布的健康信息总体还是持较为肯定的态度。关于健康传播能否会让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发生改变,调查发现,79.66%的大学生表示在接触了新媒体健康传播的信息后,自己以往的某些健康观念发生了改变;20.34%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发生改变。针对前者,进一步调查新媒体健康信息传播对其健康行为的影响,71.07%的大学生表示新媒体健康传播间接或直接影响了自己的健康行为,28.93%的大学生表示未有任何行为层面上的改变。通过研究发现,新媒体健康信息的传播对大部分大学生的健康观念和态度产生了积极影响,且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的健康行为。
近年来,大学生对健康知识的关注和需求越来越高,且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希望获得更多“好看、好听、好记、好用”的健康知识。对大学生进行健康传播,应以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权威的健康知识供给。一是全方位普及健康知识,包括大学生群体比较关注的自我保健、心理健康、营养与食品健康、药品健康、运动知识、急救技能、慢性病传染病等的防治、常见疾病及预防等;二是不断提高健康知识的质量,丰富健康知识的形式,创作、发布和传播符合当代大学生群体特点、文化水平和新媒体使用习惯的健康知识,积极传递健康理念,营造关注自我健康的良好氛围,为大学生群体查询和获取健康科普知识提供便利。
对于新媒体健康信息的传播与普及,政府和职能部门要“把好关”,充分发挥监管作用,加强对新媒体平台健康传播内容的监督和管理,制定健康信息的传播标准并定期对相关新媒体平台进行审核,对网络上流传的“伪健康”信息及时辟谣,遏制网络谣言的扩散。要建立健全治理网络谣言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造谣者的惩处力度。此外,还要积极发挥广大网民的主观能动性,畅通虚假健康信息举报渠道,对虚假健康信息进行严厉打击,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健康环境。
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健康传播形式较为单一的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信息交流变得简单快速。然而,“信息爆炸的时代”亦是“信息匮乏的时代”。一方面,大量健康信息涌入造成了冗余信息增加,使寻找科学、权威的健康信息变得困难;另一方面,多样的信息平台和信息入口,加大了高效获取健康信息的难度,导致优质健康信息匮乏。因此,在加强信息监管、打击虚假信息的同时,鼓励生产高质量的健康信息,增加健康信息高质量供给才是根本。政府、主流媒体、专业医疗机构、专家学者等要“掌好舵”,发挥权威健康传播主体的作用,通过新媒体平台积极发布科学权威的健康信息,在第一时间满足受众获取健康信息的需求,占领健康传播主阵地;同时还可以与受众进行互动,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建立与受众之间的情感信任,促进健康信息的优化传播。
高校大学生面对庞杂的新媒体健康传播环境,需要通过甄别对比,去伪存真,汲取科学权威的健康信息,这是适应网络信息化社会所必需的素质。大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新媒体发布的各类健康信息,从信息来源、发布平台、内容准确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提高警惕,理性客观辨别信息真伪,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在有效提高自身信息甄别能力的同时,协助构建良好的新媒体健康传播环境。
新媒体传播及时性、广泛性和“低门槛”的特点,为信息的传播方式带来了巨大改变,其在为健康传播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生接受新知识较快,同时阅历不足、思想不够成熟、信息分辨能力较弱,对他们进行健康普及、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不容忽视。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对当代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影响,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期更好推进大学生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健康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健康行为,提高大学生有效应对健康风险的能力,从而真正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