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江苏省绿色食品办公室
乡村振兴,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江苏省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整省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但面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江苏农民队伍整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农业后继乏人问题依然存在,农民教育培训的精准度、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度、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的契合度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必须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提升农民培育质量和效益,加快构建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前列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也是激发农民教育培训活力的驱动器。一是在培育方式上创新。根据农民从事产业特点和学习规律,采取半农半读、农学交替、送教下乡等方式,强化实践教学,使教育培训环节与农民生产环节无缝对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远程教育,推进5G、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推动农民教育培训线上线下有效融合。充分利用空中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和固定课堂,满足农民多样化、便捷化学习需求。二是在培育机制上创新。积极探索实施“农民培训+学历教育”贯通式培养模式,创新“育训结合、学分互认”机制,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在定制课程、学分认定、考核评价等环节有效转换,打通学历教育与农民培训壁垒,促进农民培训与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融合,形成一体化人才培养格局。鼓励支持涉农院校开展“订单式”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快形成现代新农人群体。三是在政策制度上创新。积极创设农民教育培训激励政策,完善高素质农民在产业发展、创新创业、金融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配套的政策扶持体系,逐步形成高素质农民培育良好的政策氛围。南京市对省内外大专以上全日制高校毕业生进入农业领域就业或创业满3年的,给予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全额学费补助。苏州市在全国首创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险补贴制度。
进一步优化结构,促进整体协调发展。一是协调学历教育结构。优化农民职业教育的供给结构,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定位清晰、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农民职业教育格局。夯实中职教育的基础地位,创新发展农民高职教育的主体地位,设置农业类本科职业院校,试点开展本科农民职业教育,培养高层次农业农村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协调专业设置结构。突出产业引导,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结合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对接相关区域产业规划,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增强专业建设的指向性和针对性。鼓励农业职业院校自主开设专业,体现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新产业新业态融合趋势、新成果新技术应用趋势,推动农民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的互嵌式融合,着力培养乡村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三是协调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等社会力量的特长,提供农民实习实训、创业孵化、跟踪服务等支持服务,加快形成各类资源协调对接、优势互补、高效协作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农民教育培训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并将之贯穿于高素质农民培育全过程,保持持续发展的潜力。一是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精准度。加强对培育对象的学情分析,充分考虑农民在从业经历、学习基础、年龄阶段、认知特点、发展愿景等方面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分类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统筹配置师资队伍、设施设备和教学资源。突出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农民生源特长潜质,提出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二是加大绿色产业人才培养力度。增设农业绿色发展专业,重点打造绿色农业、生态环保等专业,加快培养农业绿色生产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绿色生产技能培训,强化绿色发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进生态农场建设,提高绿色技术示范应用水平。三是引导农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向农民传播生态、资源、环境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性,让农民认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坚持开放发展,要注重解决农民教育培训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一是坚持农民教育培训供体开放。坚持开放办学,办好农广校这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探索筹建农民开放大学,让农民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培训。扩大农民教育培训系统内部开放共享,鼓励支持成立现代农民教育培训集团,搭建农业职业院校之间、校企之间、中职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全方位合作的开放平台,构建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合作办学的良好态势。二是坚持农民教育培训受体开放。农民教育培训要面向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不断拓宽教育培训覆盖面,大力培养乡村振兴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重点对象,也要兼顾面广量大的小农户;既要对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开展广谱性教育培训,也要对返乡创业大学生、中高职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农村退伍军人等志愿从业者提供教育培训服务,补齐农业农村知识短板,增强创业兴业能力。三是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对外合作交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扩大农民教育培训的省际间和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加强省际间合作,成立区域性农民教育培训联盟,联合开展各类培训,组织跨区域多维度交流,开展区域协作发展理论和实践研究等。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组织高素质农民、农民教育培训管理人员、骨干师资等境外学习培训,充分发挥中法现代农业培训和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一带一路”现代农业职业教育联盟等平台作用,实现合作共赢,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农民教育。
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不断缩小区域间差距,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逐步实现教育公平和协同发展。一是推进共享培育师资建设。按照统筹资源、分级建设、共建共享的原则,根据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教育培训需求,依靠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以及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等遴选组建全国和省市不同层级的共享师资库,实现不同区域内的共建共享,发挥共享师资在教书育人、教学研究、示范引领等方面的作用。二是推进共享田间学校建设。根据产业结构布局和农民发展需求,重点依托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层分类建设一批共享农民田间学校,实行目标统一、功能互补、错位发展,集聚科研、推广、教育等资源,实现主体共生、平台共享、人才共育、利益共赢。三是推进共享教学资源建设。充分发挥优质社会教育资源作用,进一步整合平台资源,促进各级各类农民教育培训和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大在线课程开发力度,推介共享一批优秀在线课程、视频公开课、微课程、短视频等在线学习资源,建立衔接配套的农民教育培训教学资源库,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满足农民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