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自诩

2008-02-11 10:41王师北
杂文选刊 2008年10期
关键词:学界老和尚骂人

王师北

乾荣兄二○○八年四月十六日在《检察日报》发表《“高素质”对骂》,读过之后,不免莞尔。两名北京来的女乘客在大连机场“先后用汉语、日语、法语和英语互相辱骂”,乾荣兄因而想起成功人士马云的童年趣事,当然意在言外。我却由此想到另外一个话题,即,为什么人们总是以“高素质”自诩?

这场多语种脏话大战,起因不过是被挤之后,对方没有道歉。真是“高素质”,这种事大可一笑了之。问题就出在双方都不能容忍“素质太低”这种评价。于是一面嘲讽对方“素质高”,一面立即抛出“懂日语吗”这类“高素质”考题。这种临时性的现场突击考试,比职称外语难得多,不仅是在考外语,而主要是考外国语言中骂人的侮辱性词汇,遇到一门心思集中在本专业语汇方面的人,恐怕难以招架。对骂双方却能互不退让,看来,在用外语骂人方面,其素质之“高”,名不虚传。但是这种自以为是的“高素质”,是不是属于真正的“高素质”,不必别人评说,就是他们自己,原本也心里有数的。

人们羡慕“高素质”,这没有错;企盼自己“高素质”,这也没有错。但是“高素质”不是文凭,可以一考而过;“高素质”也不是商标,可以买来张贴。“高素质”不是词语,可以张口就来;“高素质”也不是衣冠,可以随心所欲。真正的“高素质”,往往体现在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中,如影随形,在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片刻难以伪装。没有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刻苦努力,谈何容易。向人炫耀自己的“高素质”,恰恰表明自己还没有达到“高素质”,不过是认为自己已经修炼得差不多罢了。这种自我评价常常是对自己的一种误读。认为自己已经修炼得差不多,而不想继续修炼之,也就常常会应了功亏一篑那句老话。

可是现在到处可以见到这种“高素质”自诩者。这种人官场有,学界也有。普通老百姓自诩“高素质”,往往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官场自诩“高素质”者,往往以为自己多么清正廉明,做了一两件本来应该做的事,那就不得了,要给自己打九十分了。拿那些贪官污吏做参照物,对比当然明显;但是,拿真正的“高素质”一对照,不过应当应分而已。学界自诩“高素质”者,则更为浮躁。尤其自己的“高素質”著作被批评之后,那种无法掩盖的恼怒,倒是相当“高素质”的。远近之例,不必赘述。记得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卷五写过景城一个老和尚孤树上人,与他的高祖厚斋公时有往来。有一回,这个老和尚兴致勃勃告诉厚斋公一件怪事,说自己有天夜里灯下诵经,忽闻窗外窸窣有声,似人来往,呵问为谁。窗外朗声回答说:“他们都是有人处诵经,您老是无人处诵经也。”可以想象,孤树上人转述野狐的这种评价,心里一定为自己的“高素质”暗暗自豪。不料,厚斋公却说:“您以此语告我,也就和那种‘有人处诵经的和尚差不多了啊。”纪昀写到这里,用“孤树怃然者久之”七个字作结。看来,这个老和尚还懂得自己需要继续修炼,他这才明白,真正“无人处诵经”者,是绝对不会以此炫耀于人的。读书至此,不免学乾荣兄一句:“哎呀呀,真开眼界!”

生活中到处碰到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的人。有的人恨不得把“高素质”三个字永远刻在脸上,时时提醒别人注意赞扬自己的“高素质”。这成为一种非常有趣的社会现象。我不知道心理学如何解释这种现象,但是,我知道,碰到这种脸上刻有隐形“高素质”字样的人,最好的办法,三十六计——走为上。原因倒很简单,在时下这类“高素质”者之中,再也难以碰到一两个还能“怃然者久之”的孤树上人了。

插图 / aihuayu

猜你喜欢
学界老和尚骂人
喧噪
不比谁大谁小
不比谁大谁小
老和尚的佛珠
骂人大声机
知己知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