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科学衔接落实的关键
——课程一体化设计与实施

2022-11-10 10:15刘曲江苏省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家教世界 2022年27期
关键词:幼小课程内容目标

◆刘曲 江苏省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做好幼小衔接有利于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进而为小学阶段的学习及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且小学教育的良好开端与儿童的学业成就和幸福感积极相关。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科学衔接是推进基础教育育人体系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为此,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育人的主要载体。虽然幼儿园课程和小学课程在内容、形态、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差别,但其课程实质和功能是一脉相承的。纵观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在幼小衔接上的实践探索,构建连贯的、一体化的幼小课程已成为重要实践。幼儿园和小学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衔接归根到底来说就是两个阶段课程的衔接,需要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这四个要素进行前后两个阶段一体化的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目标保持连贯统一,逐层分解、落实

在课程各要素中,课程目标处于核心位置,它既是选择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方式和教学策略的依据,也是课程评价的标准。因此,确定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有研究者发现,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早期教育与保育机构,在儿童发展和学习经验上保持纵向和横向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对人一生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当前,OECD国家主要通过制定统一的课程和学习标准、改革幼小衔接课程等途径,确保幼儿园和小学两个阶段课程与教学的一致性。我国也有学者倡导:“将学前一年与小学一年级、二年级(5~7岁)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段来统筹设计和实施课程、教学和评价,构建K-2一体化教育。”虽然这一理念在我国由于学制的限制,暂时难以实现,但是国家最新公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了要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学生在“五大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二年级课程。这一理念的落实,将是幼儿园与小学课程一体化设计的最核心保障。

从《指导意见》中我们不难发现,它是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关于大班幼儿末期关键能力的聚合与细化。对于小学,我们惊喜地发现,它的理念与各项目标与《指南》高度一致,体现了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小学教育目标改革的一个思路是为幼小衔接适应期阶段设置横向的教育目标,以确保儿童的成长和学习取得一致性的发展。如可弱化小学教育中传统的学科知识目标,将一年级的学习划分转变为一般的学习领域,如身心发展、生活能力、社会交往、学习品质等。

目标是有层次结构的,以幼儿园课程为例,它包括幼儿园课程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具体教育活动目标。这里边每一个下层目标都受上层目标的制约,同时,只有每一个下层目标的实现才能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指导意见》中的目标都属于比较上层、宏观的目标,在目标设计与落实上还需要再进行分解细化。幼儿园要做好主题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确保每个主题都指向集中,目标落实到位。小学则要做好学期目标、月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一致性设计。最终,幼儿园和小学都要通过一个个具体教育教学活动目标的达成,来完成最终的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工作。在课程目标一体化设计过程中,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一定要具有目标意识。首先是对上位目标理解到位、一致;其次是将目标逐层分解,清楚地表达在文本和实践之中;最后,一定要反思目标的达成度,及时调整与完善各类目标,确保目标落实到每个儿童身上。

二、课程内容围绕生活实践,聚焦有益的学习经验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材料和主要媒介,对于教师和儿童而言,主要解决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杜威认为:“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其个人兴趣和利益的世界,而不是一个现实和规律的世界。”因此,他提出教育应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对于儿童来说,课程内容就在其自身的生活之中,就在他的每一个行动里,在他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研究证明,课程内容与儿童熟悉的现实生活越接近,越能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就好。

儿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实大班儿童和小学一年级儿童在能力、学习方式、兴趣和需要上并没有显著的变化,然而外界的环境,尤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不同,却让很多儿童倍感压力和挑战。幼小衔接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缩小前后两个教育阶段儿童学习、生活上的差异,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生活的过渡。而幼儿园和小学课程内容一体化衔接设计的关键点,就在于双方都将目光锁定在儿童的生活上,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生活能力,并能抓住生活中的关键事件,对儿童展开个别化的教育。

幼儿园的课程不是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它要考虑儿童的需要,考虑儿童能够得到什么,而不是首先考虑教什么内容。幼儿园的环境跟中小学也不一样,幼儿不是通过书面逻辑的知识体系来学习的,而是通过外在的环境和材料来学习的。课程内容一体化设计上,幼儿园方面并不是要提前学习书本内容,而是理清小学知识学习背后的能力要求,将其转化为幼儿的核心经验,并有意识地还原为产生它们的实践探索过程。幼儿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性和学习方式,而为幼儿对学习的渴望提供支持,应该成为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留意幼儿对学习的渴望,并且在一日生活中保护和激发幼儿对学习的热情。教师可将读写、数学、科学等相关课程内容嵌入到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在幼儿的游戏、运动、交往、进餐、过渡等环节之中,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并在活动中自我提高。

对于小学来说,则要真正做到以儿童为本,关注儿童的当下生活,尤其是关注儿童适应过程中的情感和当下的行为反应,将这些事件转变为看得见的课程内容,通过解决生活中一个个具体问题,为每个儿童搭建成长适应的阶梯。例如,要结合儿童入学后的生活重点,重新设计课程的内容。如开学第一个月,设置“萌新适应月”,帮助儿童认识校园、认识老师和同学,明确学校生活的规则,再通过介绍自己、认识新同学等主题,让儿童逐渐适应小学新环境。小学一方面要将儿童生活中的主要事件和面临的主要任务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好各种入学适应活动。另一方面,学科课程内容学习是儿童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小学教师要结合儿童的生活精心设计知识学习内容。教师可将教材内容向趣味化、综合化、生活化转化。为此,小学教师要有意识与幼儿园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对接。

三、课程实施凸显儿童主体,关注成长的内在动力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目标与内容付诸教育实践的过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始终处于中心位置,如何保证这一主体地位的实现,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是幼小衔接工作的核心点。然而,在当前的幼小衔接课程实施过程中,却到处充斥着成人本位的现象。为保证幼小衔接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都要以儿童为中心,还儿童以主体地位,努力构建一种为儿童成长保驾护航的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幼小衔接教育环境。儿童成长是当前衔接教育工作着手的基点,因为成长首先是儿童本能的释放过程,是儿童天性在教育环境中的自然暴露过程,是在其“内在教师(the in-ner teacher)”导引下发生的。杜威指出:“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

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表明,有效促进儿童内在成长的途径有游戏、日常生活、同伴交往、想象活动、操作活动等。对于幼儿园课程实施来说,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指南》精神,以活动为载体,关注儿童的体验和有效经验,以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开展教育,就是最好的课程实施样态。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避免仓储式的教学方式,即那种学习内容相互脱节、缺乏情境、对学习者毫无内在意义的教学,要保持儿童的内在动机,让其主动掌握今后成功迈入社会所需的技能是课程实施关键。其次,教师还要有目标和内容意识,要让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素养落地,让其“看得见”。一方面,幼儿园教师要在入学准备教育中切实做好儿童观察、评价与教育支持工作,将儿童发展指标与入学准备各项目标无缝对接,按照国家《指导意见》各项要求实施课程,确保大班幼儿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习质量标准。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具备以观察记录为基础与家长分享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幼小衔接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家长,对家长进行科学的育儿指导也是幼儿园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家长最为焦虑的就是他的孩子是否能够在小学跟得上、学得好。教师要让家长清楚地看到幼儿的学习品质,他的孩子具备了哪些良好的品质,在学习兴趣、习惯和学习能力上达到了何种程度。要有“循证”意识,将幼儿平时学习中的典型行为表现与小学一年级新生需具备的核心素养一致化、显性化,给家长吃个“定心丸”。

对于小学方面来说,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学方式的系统性改革。首先,小学教师要真正树立起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着力改变过去让学生适应学校的传统做法,强调学校要为儿童入学适应做好全方位准备。要想保证入学教育质量,小学教师先要研究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方式和兴趣、习惯,主动去幼儿园现场了解其课程实施的做法,充分尊重儿童学习的规律和惯性,做好前后教育的一致性,并将建立友好畅通的师生关系,让每名儿童都能拥有安全感、亲切感、归属感作为入学教育的第一任务。其次,在课程教学现场,激励、指导、帮助每一个儿童的选择,培育每一个儿童的生存动机和持续学习的意志、热忱就是教师的核心工作。在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沿用幼儿园常用的课程实施途径,将游戏、生活、环境、活动、家长作为重要的教育载体,继续以儿童喜欢和生活中关注的中心话题,作为主题开展教育。同时,将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转变为日渐复杂的主题方案课程,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教学方式实施,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帮助儿童逐渐完成从游戏活动为主到课堂学习为主的转变。

四、课程评价着眼儿童全面发展,立足关键指标点

课程评价就是根据课程目标,系统地收集和解释资料,判断教育效果价值的过程。有研究者指出:“教育评价内容应以彰显人性价值、回归教育本体、促进儿童发展为根本旨归,这是打破‘唯分数、唯升学’顽瘴痼疾的重要依据。”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幼儿园和小学课程开展得好不好,是否具有价值,关键就是要看儿童身上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即儿童发展实效。如何提高儿童早期的综合全面发展,让每个儿童都拥有最佳人生开端,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在课程评价中,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都要将落脚点放在是否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上,以其为根本标准,进行课程评价工作。

在国际社会日益强调通过评价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倡导儿童真实评价模式的背景下,立足儿童早期发展的关键指标和真实生活情境,将儿童发展评价有机融入教育机构的日常课程活动,是我国早期教育质量提升的重点。《指导意见》中明确了幼儿园和小学要以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为目标,从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四个方面的准备和适应入手,实施科学幼小衔接。

在具体课程评价实施过程中,幼儿园和小学要形成联合评估小组,共同实施评价。首先,评估小组要将课程评价的关键指标点再进行细化,转变成幼小科学衔接课程评估指南,将其与幼儿园和小学中儿童的典型行为表现对接,尤其应围绕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儿童进入小学所需的核心素质,将评估内容具体化、可操作化。儿童在真实生活情境下真实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教师应视之为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要及时观察与记录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行为,并以成长档案袋的形式留存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证据”。成长档案袋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共同设计与落实,前后一致,内容上一定要包括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就儿童的表现和发展的趋向进行讨论而最终形成一致的意见,以及评价人员通过观察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并基于观察思考改进儿童学习的措施。档案袋中的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家长,并用作后续小学教育阶段教师针对性采取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重要依据。

课程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除了对儿童的发展进行评估外,教师课程实施的行为和效果也是评估的重要内容,因为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评估其行为的关键指标是其将入学准备的各项目标和内容转化成幼儿的各项学习活动(以游戏为基本),通过活动的有效开展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能力。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评估重点聚焦教师是否熟知儿童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是否能对每个儿童的学业准备情况与入学适应情况开展专业述评,以及课程实施是否能有效帮助儿童适应小学生活。通过对幼儿园和小学教师有侧重、针对性的评价,倒逼其专业化水平提升,真正做到以评价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为幼小科学衔接提供最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幼小课程内容目标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做好幼小衔接,共促幼儿发展
苦恼的“幼小衔接”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甜蜜欢颜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