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路径探析

2022-11-10 09:02高才雯
山西农经 2022年9期
关键词:乡贤人才

□高才雯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4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目的在于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党的十九大报告全文中,“人才”一词出现高达14 次,充分说明党中央对人才工作的重视。2021 年《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出台,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保障,充分说明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

1 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价值

乡村人才是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推进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创造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并在多次发言中提到“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一方面,乡村全面振兴给乡村人才提供发展机遇,产业振兴给乡村人才提供适宜的工作岗位,文化振兴给乡村人才提供淳朴的乡土氛围,生态振兴给乡村人才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组织振兴给乡村人才提供良好的政治生活。

另一方面,乡村人才为乡村振兴作出专业性引领,发挥出强有力的推进作用。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利用自身专业知识、技术、信息等优势,不断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产业的兴旺发达。环境治理、生态治理类人才对乡村进行规划,达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好向往。新媒体制作与文化宣传类人才通过对乡村文化进行建设和传播,不断提升村民的精神风貌与人文情怀。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对基层治理工作进行突破创新,不断丰富基层组织形式,推动建设和谐乡村的社会氛围。

乡村人才是新时代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很多耦合与交叉,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实现脱贫攻坚后,转向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后续如何防止农民“返贫”和实现真正“脱贫”,需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培养人才是关键。乡村人才通过不断开发乡村资源,形成绿色产业,促进乡村在旅游、生态、文化等方面不断开发,实现生产方式转化,增加乡村工作岗位,发展乡村第二、第三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不断改善乡村生活环境,激发村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 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

2.1 人才结构困境

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呈现出人才数量不足、人才知识水平较低与人才结构层次不合理的现象。

首先,乡村人才不能满足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需要。随着户籍改革和新型城市化不断发展,拥有技艺的农民大量涌入城市,造成乡村人才缺失。2021 年,我国农民工总量29 251 万人,比2020 年增加691 万人,外出农民工不断增多。在城镇化不断扩张的同时,农业农村人才严重匮乏。在乡村留不住本土人才的情况下,外来人才引进也难以推进。

其次,乡村平均受教育水平多为义务教育阶段。受家庭经济等条件的影响,农村青少年大多辍学外出打工。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不强,重视理论知识宣讲,忽视实用讲堂。农村整体劳动力专业性素质不强,知识水平较低。

再次,乡村人才在年龄层次与技能层次上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年龄在35 岁以下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占比19.2%,年龄在55 岁及以上的人员占比高达33.6%。乡村人才存在技能单一、老龄化现象严重的问题。随着外出人口不断增多,老年人和儿童成为主要的乡村常住人口,乡村缺少管理型、复合型的高端人才。

2.2 人才环境困境

环境是影响人才选择的重要因素。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在一定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作出选择。虽然城乡一体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乡村发展环境与社会面貌,但与城市相比,乡村本身经济发展环境、人才服务与生活环境、养老服务体系、乡村文化娱乐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据相关调查显示,村民最关注的基础设施前3 名分别是田间道路硬化、公共交通、村内道路硬化,最急需公共服务的前3 名分别是就业创业培训、医疗服务、公共教育。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较弱,乡村内部人才环境助力乡村振兴的社会支持仍需要长期构建。教育作为育人的重要举措,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教育资源缺少与乡村教育方式落后,使乡村教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需要。乡村培育本土人才的环境恶化,使人才内部再生性减弱。全社会尚未形成对乡村人才客观的价值认同,对乡村人才和城市人才持双面态度,不能同等对待其社会价值,甚至对农业生产人才、农村服务人才等乡村人才存在较大的偏见。由于城乡偏见依旧存在,社会对乡村未来发展前景持负面态度,不能有效认可乡村人才的社会价值。

2.3 人才机制困境

乡村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匹配,存在思想认识与社会实践脱节的现象,以致乡村发展面临培养不了需要的人才、留不住核心人才、提升不了人才能力等困境。

首先,由于财政投入有限、地区经济差异等,乡村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乡村农业人才培养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但是很多地区农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政府投入的相关经费有限,人才培养理念跟不上社会发展,培养方式过于单一化,不能制定个性化或特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利于乡村人才培养。

其次,通过恰当的人才评价,让乡村人才安心扎根农村,实现人生价值,促进人才实现全面发展,是乡村人才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在社会实践中,缺乏对乡村人才能力和实践的相关评价,缺乏职业水平、岗位需要和作用水平配套的人才评价体系,忽视对乡村人才的能力反馈,不能对评定结果进行有效运用,无法实现人才的社会价值。

再次,在乡村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的背景下,如何将有限的乡村人才发挥到最大作用,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点内容之一。乡村缺少人才职称体系、晋升系统,以及奖金、荣誉称号等相应奖励激励。相比于城市体系中的人才补贴等,乡村对各类人才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的激励不足。例如在工作年限和工作经验积累方面,乡村缺少对人才待遇和生活质量方面的激励机制。

3 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路径

3.1 开展定向人才引进

3.1.1 吸引本地学生返乡实践

乡村作为新时代社会实践的主阵地,是吸引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新场所。乡村要根据新兴产业以及人才培养的优势吸引返乡大学生,在校园招聘以及社会招聘平台中,号召学生返回家乡作贡献,为人才回流提供平台与机会。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为其提供广阔的实践基地,为本地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相关平台与创业资金支持,以新思想带动乡村发展。在户籍、党组织关系等相关政策上,给本地大学生提供相关支持。对于上大学迁出户口的大学生,在其返乡时应允许户口迁回,将非农户口转化为农村户口。支持大学生将党组织关系转入乡村,为乡村基层党组织注入新的活力。

3.1.2 支持专业人才返乡创业

乡村人才振兴需要经营型、治理型、科技型等专业人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激励下,乡村应吸引专业人才回乡创业,为乡村产业振兴开辟新道路。当地政府需要发挥自身的调控作用,与金融机构开展合作,解决创业融资难的问题,为返乡人才提供融资渠道。乡村应该积极吸引外资,与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合作,开设乡村创业基金,给专业人才一定的支持,如提供场地、帮助宣传等。乡村与乡村之间可以开展联合互动,积极开展人才交流,为人才创设实践平台,不断吸引专业人才回乡定居。

3.1.3 鼓励新乡贤返乡作贡献

与传统乡绅不同,新乡贤作为新时代有爱乡情怀的人,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能力,对乡村建设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在吸引新乡贤返乡时,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以家乡情怀为吸引,鼓励新乡贤返乡作贡献。新乡贤的回归对村民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可以树立为家乡作贡献的故乡情怀。在日常管理中,应鼓励新乡贤参与到家乡建设服务中,运用自身优势参与家乡建设。在村级管理中开设新乡贤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形成乡贤家乡圈,把乡村建设作为乡贤“告老还乡”后新事业的起点。

3.2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3.2.1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是人才不愿留在乡村的重要内部环境因素。农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的短缺,直接影响了生活质量。乡村交通、物流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特别是现代化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个别乡村网络化建设依旧落后。需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引入专门项目,为乡村人才振兴营造良好的乡村内部环境。

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需在医疗、养老方面给予乡村人才政策优惠,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支持,设置农村人才专项社会保障补贴,吸引人才向乡村流入。乡村可以将自身地理位置、乡土人情、田园风光等本土资源作为吸引人才的重要环境引力。

3.2.2 推进乡村人才教育发展

教育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目前,随着乡村中小学不断撤销和合并,城乡教育资源不匹配,乡村学校逐渐“空心化”。针对教育困境,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要发挥义务教育奠基石的作用,为乡村人才培育奠定扎实的根基。其次,在各地区公费师范生政策不断加强的背景下,需进一步提升乡村教师素质,通过完善乡镇教育体系,开展教师轮岗工作,把更优质的教育带到乡村。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水平,完善晋升机制,提升额外的奖励政策,把乡村教师“留下来”,把乡村教学“提上去”。再次,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大众化教育,加强对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根据知识水平、受众群体、工种等进行培训,按照实际需求对新型人才进行教育,提高人才质量,促进个性化和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3.2.3 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乡村振兴不是强制人才进入乡村,而是通过完善乡村的各个方面,吸引人才积极涌入乡村并在乡村建设中发挥个人能力,实现社会价值和全面发展。在社会人才氛围的营造上,全社会要向乡村人才致敬。农业人才、科技人才、城乡人才的社会地位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优劣之分,更没有贡献大小之分。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应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才的社会地位,对突出人才进行表彰宣传,提倡向先进人才学习,在全社会营造出公正、平等的社会认同环境,消除就业歧视与城乡差异歧视,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3.3 完善乡村人才机制

3.3.1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政府要加大对乡村人才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使财政与乡村振兴目标相匹配。在政策支撑上,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使深入基层的人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增加基层编制岗位,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乡村。针对农村农业人才缺乏、培养方式单一的问题,需要对乡村人才进行分层培训,发挥乡村人才教育基地的作用。重视培训平台建设,运用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提高乡村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人才实际培育中,乡村需要及时邀请专家解决出现的现实问题,开展点对点、一对一帮扶,不断完善乡村人才知识结构,更好地完善乡村人才培养机制。

3.3.2 构建人才评价机制

评价作为一种能力反馈,能够激发乡村人才的内在动力,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乡村需建立系统评价体系,针对乡村人才的工作成效、群众满意度等内容,对乡村人才进行工作反馈,以便其及时查找自身不足和提升个人能力。国家应对乡村人才给予政策支持,提供相应的职称评价体系,给高质量人才提供更大的晋升机会与表现平台,激励人才不断学习新技术、实现新突破,从而实现更高层面的发展。对乡村中拥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型人才,需提供认定与支持,鼓励乡村人才提升自身能力,扩大乡村人才技术覆盖面。

3.3.3 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将直接影响乡村人才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乡村人才激励中,可以采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满足生活所需以及精神需求,更好地育人、留人,增强乡村建设的持续性。

在物质激励方面,需提供给乡村人才相应的补助,如奖金、补贴、津贴等,在住房、配偶安置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使乡村人才在物质上得到相应回报,从而更好地为乡村服务。

在精神激励方面,对在乡村建设中有突出表现的人才给予特定的荣誉称号,举办相关年度评选活动,鼓励人才实现人生价值,形成相互激励的良性循环,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应建立与城市相统一的职称体系和社会保障待遇,实现城乡共同发展,通过人才激励,促进乡村社会生产力发展。

猜你喜欢
乡贤人才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新乡贤是乡村振兴重要力量
“我和乡贤有个约会”征文启事
一共几个人
“支部+”乡贤护航乡村治理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靠大多数,还是靠“乡贤”
智珠
别让“乡贤”成“乡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