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发展探析

2022-11-10 08:04王云婷
山西农经 2022年11期
关键词:农户现代化生产

□王云婷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1 文献回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指明方向。2021 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致力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农业现代化不仅关系到农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更关系到我国在本世纪中叶能否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四化同步”目标,但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迅速的同时,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较慢,成为“四化同步”的主要短板。现阶段,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加快实现乡村振兴提出了新的高质量要求,因此,研究农业现代化问题至关重要。农业现代化是“三农”问题研究的重点,通过文献整理发现,当前学者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指标体系以及发展路径4 个方面。

第一,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研究。杨志良(2021)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具备中国特色,主要表现在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性、小规模家庭农户长存性、农业发展生态性等方面。杜志雄(2021)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农业现代化指“三农”问题的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产业,还包括非农产业部门,狭义上的农业现代化指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姜长云和李俊茹(2021)认为,农业现代化指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科学技术、产业体系、经营方式、发展理念、新型农民提升农业。

第二,对农业现代化特征的研究。王定祥和谭进鹏(2015)认为,现代农业的特征为农业生产要素集约化、生产规模化、功能多样化以及人工智能化。李岳峰和刘汶(2008)认为,农业现代化的特征为生产技术高科技化、人力资源知识化和经营市场化等。吴海峰和苗洁(2013)认为,农业现代化的特征是生产优质高效、绿色生态安全、发挥多功能性等。

第三,对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当前关于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有多指标综合测度法和多级指标测度法,这两种方法都认为需要通过提高农业的技术水平、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等途径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四,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的研究。不同学者对于发展路径的研究关注点不同,但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经营模式的创新、土地制度的变迁、生产技术的进步、人力资本的投入等。

综合上述研究,国内学者多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指标体系和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研究,但从国家、市场、农民的关系角度出发,指出农业现代化发展问题所在,并针对性提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研究较少。由此,文章从全新视角出发,研究农业现代化发展问题。

2 国家、市场、农户关系探讨

针对国家、市场、农户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从权利、义务和契约3 个角度出发进行研究。

从权利角度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我国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将土地权利赋予农民,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但由于个体小农经济效率低下,抵抗各种风险的能力较弱,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自1953 年开始,我国推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将土地的所有权从农民手中收回,进行限权。改革开放后,为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和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国积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三权分置”,再一次将权利下放给农民,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从义务角度来看,在我国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和积累资金,我国通过实施“统购统销”、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农业税等政策措施,汲取农业剩余,促使农业支持工业发展,支援国家建设。我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初步奠定的工业化发展基础,主要是借助了农业部门提供的农业剩余。

从契约角度来看,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契约经济,从契约角度看也就是从市场角度来进行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不断商品化,党的十四大以后,取消“统购统销”政策。截至当前,农业发展向多元方向发展,逐步实现组织化、市场化、现代化、规模化、资本化、企业化,发挥政府兜底功能。通过市场逐步实现生产要素聚合,如土地、资本、技术等,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3 农业现代化发展障碍

3.1 机械化基础薄弱

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村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可以减少农业劳动力的使用,缓解农业生产人员的生产压力,促进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解决在农业剩余劳动力外流背景下“谁来种地”的问题。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利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繁荣,进而也有利于改善乡风文明和保护生态环境。但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除了机械化应用总量不足之外,应用水平也比较低,因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究其原因,主要归结于生产主体的小农意识强烈,对机械化的接受度、包容度较低,同时本地的优势产业不够突出,布局分散,难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难以大范围利用先进的机械设备。此外,受乡镇地区资金基础薄弱的影响,公路、水利、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阻碍了机械化生产。

3.2 农业生态系统失调

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人均耕地面积较小,容易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破坏土壤结构。此外,各种化学肥料的使用以及酸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会加重土壤结构的破坏程度。企业落后产能的转移导致农村地区大气污染、水污染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从政府层面来看,农村政府职权、资金、责任不匹配问题严重,使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陷入困境,由于长期城市发展偏向性政策,导致城乡经济发展状况差距拉大,环境要素、环境基础设施等资源不断向城市供给,造成资源配置失衡的局面,弱化农村环境治理基础。从企业层面来看,受生产成本、政府监管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的落后产能加速向农村地区转移,也对农村环境治理带来负面影响。从社会公众层面来看,农村地区教育发展基础薄弱,环境治理意识淡薄,难以发挥治理环境主体功能。

3.3 数字乡村建设落后

2018 年,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推动农村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全面融合,实现数字乡村的建设。数字乡村建设指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数字化、现代化发展和提质增效,促进农业发展的多元融合,如数字经济与产业、城市与农村等。同时,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还有极强的普惠效应,能缩小我国农村发展的地区差异,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落后,因缺少技术、区位、资本等方面的发展优势,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城镇地区,互联网、宽带接入率也较低。此外,受农民文化教育水平、思想观念、年轻劳动力流出的影响,农村地区的网络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使用率并不高,加上受数字乡村治理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制度体系缺失等因素的影响,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更加缓慢。

3.4 经济管理问题严重

良好的经济管理模式能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现代化元素,推动农业朝智慧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增强农业的经济效益,进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当前,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管理问题较为严重,首先表现在经济管理理念的单一、落后,农民缺乏对经济管理问题的重视程度。其次是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有效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地区发展水平较低,受教育程度低于城镇地区,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经济管理人才,进而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缺乏创新的管理理念,不利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最后,农村地区的农业经营技术较为落后,基础设施也不够健全,缺乏对现代信息化全面了解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4 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

4.1 促进农业劳动力结构跃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以及素质结构等都发生了变化,农村劳动力流出后,加速了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进程,使女性在农业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由于流出的劳动力集中于70后、80 后,客观上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素质水平。首先,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使得较多的土地资源被荒废,难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整合,给我国农业现代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其次,劳动力流失从客观上推动了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如用机器生产代替人工劳动,加速了农业发展的机械化水平,出现各种农业专业化组织,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再次,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有利于人力资本流动,尽管有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但由于户籍制度限制、城市就业压力、生活压力、子女教育等各方面的影响,又会使得部分劳动力流回农村地区,带回先进的管理思想、技术和方法,通过农业合作化发展,将小农户和大市场连接起来,加速农业发展的市场化、现代化进程。

4.2 发挥小农户主体作用

小农户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石,农业现代化应该以小农户为基础发展现代化的适度规模农业,实现小农户与现代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不管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小农户始终是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基本单位。在改革开放之前,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为国家输送大量的农业剩余支持工业化发展,奠定我国工业发展的初步基础。改革开放之后,国家为促进农业发展,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通过政策和市场两种反哺路径,鼓励工业部门向农业部门提供现代化的生产要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等,而小农户作为最主要的生产经营主体,拥有决定是否引入现代化生产要素的决策权,决定是否购入化肥、农药、机械设备进行农业生产等,并根据市场价格机制,决定生产的结构和生产的规模,因此,小农户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相关部门应向小农户群体提供加快现代生产要素引入的政策、资金支持,

减少小农户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提高其市场地位,

进一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4.3 加速土地流转速度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使得农村土地资源闲置,缺乏农业劳动力,因此,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实现适度规模化生产成为必然趋势。“三权分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实施的一种政策,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其中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农户,土地经营权可以自愿流转。土地流转可以借助多种形式,如入股、租赁、转包等,但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土地流转速度存在地域差异。加快土地流转速度可以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化生产,促进农业内部纵向的一体化分工和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升级。为此,需要加速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逐步实现工业化,消除二元经济体制,为土地流转提供前提条件。同时,我国要完善与土地流转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土地流转的主体、前提等都要做出明确规定,避免土地流转出现不合规的乱象。

4.4 加快生产要素变革

科技进步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强化农业现代化的保障就要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力度,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培育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力度,培养有素质、有文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落实现代专业人才引进计划。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不仅有利于数字乡村的建设,还能够创新经济管理方式,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此外,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倾斜力度,调整以往城市发展偏向性政策,解决农村地区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技术、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在农村地区聚合,有利于共同促进农业现代化。

猜你喜欢
农户现代化生产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阿宽的生产小组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注意注意!吸管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