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岳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一直以来,贫困是各国关注的重要问题,是制约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人口大国,地域之间以及社会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普遍存在,贫困问题较为复杂。通过多年的探索与改革,我国在贫困治理方面有着较为独特的见解,并且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道路。
截至2020 年,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最重要的是促进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治理相对贫困是促进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2020 年以来,我国将视角从治理绝对贫困转向治理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可以通过发展经济、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社会进步等途径解决;相对贫困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与收入分配差距所导致的,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发生改变,但其属于结构性问题,短时间内不会消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相对贫困不再是单一的收入贫困,而是食品、衣着、住房、教育、娱乐、保健、社会交往以及可行能力等多维贫困。我国农村相对贫困与城市相对贫困的成因不同。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有针对性地分析城市与农村相对贫困的成因,分析贫困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相对贫困城乡治理提供建议。
当前,我国贫困治理的方向由绝对贫困治理转变为相对贫困治理。不同地区相对贫困的情况存在差异,有效治理相对贫困需了解当前我国相对贫困的基本情况。
当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多采用提高相对贫困群体收入的方式解决收入性贫困。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生存技能水平较低,能从事的工作种类较为单一。多数农村人口增加收入的途径为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以及服务于政策支持建立的贫困治理产业。
农业生产提供的劳动岗位是有限的,难以顾及到所有农村相对贫困群体,加之农业生产会受气候、季节、温度、农产品当季价格等客观因素影响,很难保证收益稳定。此外,处于相对发达地区的农村相对贫困群体很难通过政策支持的贫困治理产业拥有稳定的收入。
农村相对贫困群体较为聚集,易出现安于现状、参与治贫的积极性不高、依赖政府补贴救助等现象。政府在采取相应的贫困治理政策时,相对贫困治理人员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相对贫困治理人员工作落实不到位,农民很容易出现惰性心理,一旦有一户相对贫困家庭放弃治贫,周围其他贫困群体就会互相攀比并逐渐被同化,进而再次陷入贫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相对贫困是多维的。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的家庭追踪调查(CFPS)指出,我国城市较为显著的多维贫困剥夺指标为教育、健康和住房。从本质上来看,我国城市相对贫困是由经济不均衡所致,主要体现在发达城市与一般城市的贫富差距以及城市中心与城郊的差距。
经济发展不均衡需要长期的经济发展解决,人们的需求随着时间与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并由此衍生出更加多样性的相对贫困。城市相对贫困群体是不断变化的,不同城市之间相对贫困群体的判定标准也存在差异。当前,我国仍然以可支配收入为相对贫困的衡量指标,虽然各个城市之间规定的金额不同,但整体上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金额判定。
相比于农村,城市相对贫困治理在我国相对贫困治理工作中占比较小,今后我国相对贫困的治理方向将从以农村为主场转变为城乡兼容。当前,我国城市相对贫困人群主要为城市低保家庭、流动迁移人口、残疾人等。城市相对贫困群体具有多样性,其治理需要结合多个部门所提供的资源,由多方配合完成。
由于我国城市相对贫困人群分布区域较广,难以迅速掌握较为全面的信息,阻碍了后期相对贫困治理效果的评估及相对贫困治理体系的完善。因此,在治理城市相对贫困时,应更加注重整体性、系统性,防止由于个别环节存在不足拉低相对贫困治理的整体效率。
农村相对贫困群体分布较为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农村人口内生动力不足、贫困治理手段可持续性不足;城市相对贫困群体分布较为广泛,难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全面的信息,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象识别不清晰、整体性不足。
工件表面是否有锈、油污、氧化膜,或是否进行过其它表面处理即工件表面是否洁净和表面活性如何等等,都会影响表面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或产生机械阻碍作用。因此,渗碳前对刀片除锈、打磨,处理后,铡草机刀片刃面进行局部气体渗碳(渗碳区域如图2所示),对其它部位刷防渗剂。
2.1.1 内生动力不足
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首要途径是从根源上改变农村相对贫困群体对相对贫困的认知。当前,农村相对贫困群体对相对贫困的认知较为模糊。受自身受教育程度、技术水平、所处人文环境等因素影响,农村相对贫困群体安于现状,参与治贫的积极性不高。
现阶段,我国相对贫困治理政策的主要目标在于解决贫困群体经济方面的困境,帮助的重点在于解决资源匮乏造成的贫困问题,较为典型的方式是直接的经济资助。但是单一的救济方式难以从根源上解决多维因素造成的相对贫困问题,并且长期如此容易造成“养懒汉”现象,会降低农村相对贫困群体主动治贫的动力。
2.1.2 贫困治理手段可持续性不足
相对贫困问题是一个长期性、相对性的问题,需要具有可持续性的贫困治理手段加以协调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部分农村地区虽然通过政策支持的产业达到短期内减少相对贫困的效果,但是长期来看,个别产业存在前期投入大、后期经营可持续性不足等问题,难以为农村相对贫困群体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贫困治理手段可持续性不足会使改善和减少相对贫困表面化,只能解决短期内的问题,难以解决具有长期性的农村相对贫困问题,进而导致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效率低下。
2.2.1 贫困对象识别不清晰
我国各地对于相对贫困标准的认定大多以收入来确定,导致相对贫困群体的界定不够清晰。我国城市的相对贫困问题与农村的相对贫困问题存在显著不同,城市的相对贫困问题更为复杂、多样,需从多方面进行界定。
2.2.2 治贫缺乏整体性
城市相对贫困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充分调动与协调各方力量。当前,我国城市相对贫困治理存在整体性不足现象。
从横向来看,相对贫困的治理需要协调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因素,但这些因素的供给方不同,隶属于不同部门,责任主体不同,整体配合存在一定的问题。
从纵向来看,相对贫困治理是一个整体性工程,由前期的准备、中期的运行与后期的评估共同完成,城市相对贫困群体分布较分散,信息收集、更新不及时以及后期评估不到位,导致整个过程缺乏整体性。
只有解决精神贫困问题,才能从根源上推动相对贫困问题的治理,激发农村相对贫困群体自身预防返贫、减少相对贫困的动力。教育是解决精神贫困的重要途径,也是防止相对贫困人口陷入贫困的重要手段。部分农村家庭子女由于经济、观念等原因放弃了学业。相关管理部门应采用学业评估或志愿填报的方式了解其学习状况及意愿,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其继续接受教育,提高学习技能。
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龄前教育匮乏尤为严重。加大对农村学龄前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促使农村相对贫困家庭意识到学龄前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对激发相对贫困家庭主动预防返贫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源上解决精神贫困问题,从而调动农村地区相对贫困人口预防返贫、减少相对贫困的积极性。
相对贫困治理是一个长期性工程,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与引导。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协调各个部门建立一套适合农村相对贫困群体的可持续生计体系,为相对贫困群体提供技能培训,提升其就业技能,提供工作岗位,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相对贫困治理目标。
我国农村地区资源丰富,政府应出台一些普惠性政策,如人才优待政策与企业优惠政策。将农村相对贫困治理与普惠性政策相结合,将优秀的企业与人才引进到相对贫困治理中,充分利用农村的优质资源,为农村相对贫困群体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打造绿色可持续的新时代农村经济。
相对贫困不同于以往的绝对贫困,城市相对贫困的成因会随着经济增长、时代进步以及人口素质的提高而发生改变。仅凭收入与支出判定城市相对贫困群体较为片面,应根据相对贫困多维剥夺指标找出相对贫困的成因。城市相对贫困的成因是多元化的,相对贫困家庭的剥夺维度是决定性因素。学者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城市相对贫困剥夺维度主要为住房、教育以及健康。
首先,住房因素。城市中由于住房原因造成相对贫困的家庭较多,当前的住房保障体系难以帮助相对贫困群体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住房救助体系将许多由于住房原因造成相对贫困的群体排除在外。相关部门应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与住房救助体系,防止因住房因素导致相对贫困。
其次,教育因素。与农村教育相比,城市教育更具多样性,主要体现为教育学科多样化与教育院校多样化。城市人口较多,公立院校名额有限,许多家长为了让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条件选择私立院校,但私立学校的费用较高,导致部分家庭因此陷入临时的相对贫困。为此,相关部门可将具有初高中学龄青年的家庭作为调查对象,结合各个家庭的具体情况,识别由于教育因素导致相对贫困的家庭,提前预防相对贫困。
再次,医疗因素。许多家庭由于疾病原因导致相对贫困,而多数疾病是由于“小病”发现不及时,最终导致“大病”费用高、难治愈。我国可以为中低收入的城市居民提供体检补贴,降低其体检成本。通过体检及时掌握并发现城市居民潜在的致“大病”情况,识别潜在的相对贫困群体,提前有针对性地干预,防止由于医疗因素导致相对贫困。
从横向来看,要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主体,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供给工作分配到不同部门,做到权责清晰。地方政府应监督各个部门的配合情况,做到奖惩有度,鼓励部门之间积极配合。
从纵向来看,可将治贫工作分为3 个阶段,即准备、实施与评估阶段,并明确各阶段的工作。准备阶段主要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收集相对贫困群体的信息、运用多维剥夺方法确定城市相对贫困群体及即将陷入相对贫困的群体;实施阶段主要是对不同成因造成的城市相对贫困群体进行归类,对不同类型的相对贫困群体实施不同的帮扶手段;评估阶段主要是由政府负责,充分调动社区力量,对辖区内帮扶效果进行评估。第三阶段的评估能够发现前两个阶段存在的不足,完善相对贫困治理体系,确保治贫工作的整体性。
农村相对贫困精准治理的思路是通过教育帮扶,从思想上调动青少年主动预防返贫、减少相对贫困的积极性,通过出台长远性以及普惠性政策建立可持续生计体系,打造绿色可持续的新时代农村经济。城市相对贫困精准治理的思路是通过找出相对贫困成因,对不同成因的相对贫困群体以及即将返贫的群体进行精准帮扶与预防,通过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完善城市相对贫困治理体系,进而明确治贫工作的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