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复合型编辑的基本素质与培养模式

2022-11-10 00:06赖亮
中关村 2022年8期
关键词:图书工作

文 赖亮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2021年全国出版各类报纸276亿份、各类期刊20亿册、图书110亿册(张),人均图书拥有量7.76册(张)。《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数字阅读行业整体营收规模达415.7亿元,整体增幅18.23%,人均电子书阅读量11.58本,有声阅读7.08本。传统出版业日渐白热化的竞争态势与数字出版的快速崛起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互联网、大数据、5G通信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融合转型升级不断向纵深推进,传统出版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出版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内部结构的调整,对编辑的素养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编辑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过去定义中单一的案头型编辑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何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使编辑工作的开展紧跟时代的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工作实际,试图对复合型编辑必需的几大基本素质及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复合型编辑的总体特点

相较于传统的以文字内容编辑加工和规范整理的单一型案头编辑,新时代的复合编辑更加“一专多能”,相当于一个出版项目的总体负责人,既要深挖选题资源,为其寻找匹配度最高的作者;又要熟谙读者需求,富有创意地提炼和最大化呈现内容价值;也要对出版的整体环节全盘跟踪,保证从编辑、设计、印制到发行各环节无缝衔接;还要熟悉掌握各种数字技术,实现内容资源的多种延伸,给读者带来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更要做到能运用各种新媒体传播渠道进行线上线下营销推广,实现内容资源与目标读者的有效对接,为出版社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复合型编辑的基本素质

(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当前读者需求趋于细分化和个性化,新时代的“复合型”编辑必须有敏锐的市场触角,对读者的心声和需求了然于心,挖掘出市场的空白点,结合本社的出版特点和品牌优势,策划出满足读者需求、填补市场空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作品。对于市面上畅销的图书产品及其动销数据,编辑应该有一定的了解,要擅长用开卷数据查询系统、大数据分析技术等新媒体信息手段,对图书市场进行科学的统计和分析,基于阅读需求、角色定位、行为习惯等对目标读者进行精准画像,以微观视角锁定细分受众,从而满足其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需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推出的《一学就会的古文分级》即抓住了中小学生对古文望而生畏的痛点,借鉴英语阅读分级理念,将古文知识编排成进阶系统,为孩子逐步打牢古文基础,真正解决文言文阅读难题,推出市场后,受到了读者和家长的欢迎。

(二)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

编辑是联结作者与读者的桥梁,一份稿件必须经过编辑的妥善处理,才能以最佳的形式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说到底,编辑做的是文字工作。语言文字能力是一种基本的能力,修改文本、写文案、写书评,基本上都要用到。对文字的敏锐感觉,是编辑的立身之本。无论是传统编辑还是复合型编辑,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是编辑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编辑要多读多写,加强语言文字基本功。要有一双“火眼金睛”,既能审稿,准确对稿件的价值做出判断,对承担的稿件提出恰当的处理意见,为读者选择最优质的内容;又能改稿,善于发现原稿中的错误,运用文字功夫对原稿修改、润色,弥补原稿的不足,消灭稿件中字、词、句的差错,自觉维护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推进语言文字的标准化、规范化,注重文本的打磨,实现出版物传播价值的最大化。

(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具备较高的语言沟通能力是现代人才的一种基本素质。编辑是一个涉及多行业、多环节的工作。编辑工作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从选题策划到组稿、审读加工等,编辑工作的各环节都要与人发生联系。一部图书的出版,在前期需要经常与作者沟通,对稿件内容进行探讨、完善,准确地传达改进的意见,对作者有异议的地方及时做出解释,避免不必要的误会,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然后需要与设计、印刷、发行、营销等多部门进行沟通,保证书稿各环节工作的顺利对接;后期的营销还涉及跟媒体、跟读者的互动,对图书进行宣传,广泛收集读者和外界的意见并及时做出反馈。这些看似简单的事务性联系,却充分地显示了编辑工作的规律,是编辑实际操作能力的外化展现,因此一个成功的编辑,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文字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

(四)独特的选题策划能力

在市场化的竞争中,不会策划的编辑称不上是一名好编辑。在平时的工作中,大至栏目规划,小到一篇稿件,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都要编辑付出深思熟虑的思考。策划能力是个综合能力,包含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和独特的创意。一个优秀的策划编辑,一定是具备对市场的敏感性,善于从社会热点、读者需求中发现点子,然后以独特的创意去呈现它。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光靠拍脑瓜子出不了真正受读者欢迎的好选题、好图书。好的选题从实践中来,从调研中来,从深入的思考中来,从与作者、与读者的沟通、碰撞中来,编辑要真正沉下心来,在融入社会、深入生活的同时,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现象背后的本质,发现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善于从瞬息万变的信息中捕捉选题,找准最合适的选题切入点,选取别人未曾选取的角度,给读者提供最有价值的精神产品。

(五)精准的营销能力

在传统出版环境下,图书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供不应求,编辑不需要考虑销售问题。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版环境受到了严峻考验,图书市场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手机、网络、电视、电影等都在和图书抢读者。“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俗语早已不适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图书要想吸引读者的眼球,不仅要文本好,更要有成熟的营销计划来推广。编辑在策划、编辑图书的过程中,就要提前为营销做准备,做好完善的营销方案。在设计封面文案、图书简介时,也要考虑怎样方便营销推广,而不是等书出版了,再让营销编辑去提炼卖点、设计营销方案。好的营销,能带动市场和读者参与。营销要配合发行,精准营销、有的放矢,少做无用功。除了在报刊上发布书评等传统的图书推广方式,微博、微信公众号、社群、视频号及抖音等短视频平台都可以作为图书营销的良好平台。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连续四年举办“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向中小学生推荐本社的优秀图书,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营销手段,对于出版社品牌推广、作家及丛书品牌起到了良好而深远的营销推广效果。如博集天卷早在2018年下半年抖音电商正式成立前,便开始运营自己的官方抖音账号,成为首个与王芳等头部达人建立合作的出版方。仅2022年六一活动期间的主题直播,单日销量就达到9万册。

三、复合型编辑的培养模式

(一)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营造一个适合编辑人才群体成长和发展的环境,打造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整个编辑出版人才环境的完善与发展,对复合型编辑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核心就是对知识型人才的透彻性的理解和关怀。出版单位不仅要关心编辑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更要提升他们的职业成就感。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经常举办集体活动,以活动增强团体凝聚力,使编辑人员产生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在和谐的工作环境中施展才华、发挥价值。

(二)积极开展交流培训

出版单位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举办各种讲座和业务研修班,给编辑创造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可以将出版业、新媒体平台及发行商的资深人士或名家大拿请到出版社来,对编辑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如在编校知识、新媒体运用、市场形势、业内动态等方面提供系统性的指导,也可组织编辑参加各种学术专题报告会、讲座、书展、学术研讨与交流,或组织编辑到优秀的兄弟单位或渠道电商学习交流,提高编辑人员的知识层次,帮助其拓宽学术视野,了解学科、专业发展动态和研究前沿。

(三)发扬老编辑的传帮带作用

复合型编辑的成长,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与其他行业比较,编辑是一种经验累积型、边干边学的工作,老编辑的身教和言传,使年轻编辑能够更快地成长,是新编辑业务能力提高的最好办法。老编辑的带领和引导,对于新编辑更快地适应岗位、培养复合技能,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在培养新人的过程中,老编辑也能审视和反省自身的工作,对照新时代对编辑工作的要求,向年轻编辑学习,弥补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同时,出版单位应为年轻编辑制订个人职业成长规划,帮助年轻编辑明晰个人成长途径;并积极为年轻编辑提供成长和锻炼的机会,通过充足的工作实践磨炼年轻编辑。出版单位应全面调动和发挥编辑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创新性,在明晰老编辑的骨干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新编辑的创新思维,在出版单位内部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工作氛围。

(四)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对出版业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保持队伍活力、形成良性竞争氛围的关键。要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考核要坚持发展的原则;以人为核心的原则;德能勤绩并举、绩效优先的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将定性考核的内容纳入编辑个人工作考核之中,并且以定性考核为主、定量考核为辅,增加定性考核的比重。建立起重创新、重业绩、重贡献和重效率的强有力的激励机制,不断地进行队伍优化。充分激发每一位编辑的创造性,使编辑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同时要不断完善激励手段,要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要奖惩结合,应以奖励为主,充分调动和保护编辑人员的积极性,加速编辑人才成长的步伐。

猜你喜欢
图书工作
无障碍图书联盟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