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婷,余沙沙
(安徽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国际化被认为是公司最重要的策略之一[1],为了实现跨国企业利益最大化,学者们就企业国际化的动机、市场选择以及进入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时间维度,国际化的速度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根据《2017年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企业在海外设立的子公司增长近8倍,海外市场范围扩大了近40%。尽管近几年受疫情的影响,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步伐放缓,但我国企业目前仍处于“加速国际化阶段”[2]。回顾已有文献,学者们对企业国际化速度的研究日益增加[2-3]。但多数讨论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文献中,其研究结论并不一致,认为两者之间正相关[4-5]、负相关[1]、U形[6-7]、倒U形[8],甚至不相关[9]。有关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关系复杂的研究结论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如此多样?会不会存在一定的权变因素?第二,有没有更恰当的方法来有效辨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传统定性文献综述方法在解释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的争议问题时存在一定的局限,如无法保证文献选取的科学性,主观性较强,无法对多个不同结论的研究进行量化整合分析等。而Meta分析作为现有管理学领域一种重要的定量研究方法,不仅可以很好地克服既有定性研究方法可能带来的局限,还能分析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其他变量对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鉴于此,本文搜集了2000—2021年间涉及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相关文献,得到832篇,对文献进行相应的整理与编码后,从中选取了具有重要代表性的40篇文献,涉及45个效应值以及10 772个企业样本,通过运用Meta分析方法,在更大的样本空间上深入剖析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影响两者关系的潜在因素,期望能够为解释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的复杂关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线性关系
受国际化过程理论和时间压缩不经济理论的影响,早期的学者多认为由于企业自身吸收能力有限,较快的国际化速度不利于企业绩效的增长,如Vermeulen和Barkema[1]研究指出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负相关。而Zhou等[4]研究证明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正相关,由于新创企业具有更强的学习优势,这种正相关关系尤其反应在国际新创企业中[10]。
2.曲线关系
除了基本的线性关系之外,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之间还可能存在曲线关系。林治洪等[6]在讨论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间关系时指出,两者呈U形关系。此外,Hilmersson和Johanson[7]研究证明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呈倒U形关系,即国际化速度较小时,企业绩效增加,随着国际化速度的加快,到达一定程度后,企业绩效会逐渐下降[8]。
3.不相关
部分文献则认为在不考虑任何权变因素的情况下,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关系。如Khavul等[11]以1992—2003年间中国、印度和南非的国际新创企业为样本,证实了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
1.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
本文基于资源基础观和组织学习理论认为,企业从成立到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越短,即初始进入速度越快,既有行为或惯例对其限制越小,越容易构筑起企业在认知能力、政治关系等方面的优势[4],进而有助于企业获取国际化的相关资源,促进绩效的提高。同时,快速国际化还可以增强企业的先发优势,企业可以优先获得后进入者难以模仿的有价值的资源,从而占据更有利于资源开发的有利位置[12]。此外,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后的速度越快,面临的外部环境越多样化,通过学习国外的技术和管理等知识,提高自身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并将在国外市场获取的知识与经验转移到企业内部,与企业原有的知识相结合,从而推动企业绩效的增长[13]。因此,进入后的速度的提高同样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故提出假设:
假设1:一般而言,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初始进入速度与企业绩效
早期国际化速度的研究多侧重初始进入速度。Autio等[3]指出从企业成立到进入国际市场之间的时间越短,即初始进入速度越快,其自身灵活性越强,受母国根深蒂固的组织惯例影响越小,更容易获得国际化经验。初始进入速度越慢,表明进入国际市场时年龄越大,这类企业在重新配置其能力以及适应新环境和新变化的能力略显薄弱,把握国外市场机会的警觉性和灵活性不足[13],这种能力的缺失最终将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2a:初始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进入后的速度与企业绩效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有学者认为仅将国际化速度落脚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前的时间存在一定的局限,进入后速度同样不容忽视[14]。Oviatt和McDougall[15]将进入国际市场后的速度分为国际范围速度和国际承诺速度。前者指企业进入外国市场的数量、心理距离和多样性随时间变化的速度,后者指企业向国际市场所投入的资源随时间变化的速度。由于两者很好地概括了国际化速度的宽度和深度,因此,采用国际范围速度和国际承诺速度来衡量进入后速度的这一方法被后续学者广泛接受。
与Oviatt和McDougall[15]的观点类似,本文认为国际范围速度越快,表示企业在既定时间内进入的外国市场数量越多,不仅能够将风险分散于各个国家,还能通过在多个市场的投入产出实现套利,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而相比于国际承诺速度提高,国际范围速度越快,企业面临更大的国家多样性,越可以在更加多样化的商业环境中获得丰富的经验。因此,相对国际承诺速度,国际范围速度的增加更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2b:相比国际承诺速度,国际范围速度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本文尝试将所有影响两者关系的变量归类为测量因素和情境因素[8],分别讨论其对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
1.测量因素
多数研究中,企业绩效大致被分为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其中,财务绩效反映了企业短期内的经营状况[16],如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增长率等。非财务绩效表征企业绩效的长期影响结果,如市场占有率和顾客满意度等。国际化速度的提高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规模经济,迅速完成短期的市场套利,对企业短期绩效指标的影响更大。另外,国际化的速度加快,意味着企业面临更加复杂多样的经验环境,管理和协调成本急剧增加,这类成本的增加会弱化国际化速度对企业非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故提出假设:
假设3:国际化速度对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大于对非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
2.情境因素
(1)母国来源。早期关于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以美国、日本和韩国企业为样本的较多[9,17]。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企业往往拥有更丰富的异质性资源和管理经验,具备一定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进入国际市场时,能够更有效地克服可能面临的各种劣势,弥补扩张速度较快带来的时间压缩不经济效应。因此,有关研究结论往往表明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正相关[5,18]。
伴随着发展中国家的逐渐壮大,更多学者开始关注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如中国、印度和南非等[11]。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往往不具备上述优势,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诸多劣势,当其国际化速度较快时,受时间压缩不经济效应产生的消极影响会更加明显,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故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4: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自发达国家企业的国际化速度对企业绩效促进作用更明显。
(2)行业。企业所处行业对于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有着不同的影响。Khavul等[11]在讨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情况时,发现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不相关。Mohr等[12]以110家服务业企业为样本,证明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以中国企业为样本,邰鹿峰等[19]实证研究表明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上述结论初步表明企业所处行业确实会对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产生影响。鉴于当前制造业企业国际化占据主体,且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时间相对较长,相较于服务业企业,制造业企业具有更多的国际化经验,更容易在国外市场中获得较好的绩效。故提出假设:
假设5:相比服务业企业,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速度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3)企业规模。企业规模一直是影响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的重要因素[20]。由于有关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大部分文献没有详细报告企业的规模分类,本研究暂将样本企业分为中小型企业和其他规模企业。中小型企业一般处于国际化初期,且成立时间较短,受过去行为的限制较少,国内较为传统的经营惯例和相对复杂的裙带关系对其影响有限,这类企业往往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可以更有效地从国外活动中进行学习[3],当企业国际化速度加快时,自身的灵活性和学习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很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实现外来知识和经验的自我转化。因此,中小企业的国际化速度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6:相比其他规模的企业,中小型企业的国际化速度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框架详见图1。
图1 研究框架
Meta分析又称为元分析或者荟萃分析,由Glass于1976年正式提出[21],最早在医学领域较为盛行,后逐渐应用于各个学科,目前已经成为管理学领域一种重要的定量研究方法。Meta分析的重要贡献在于它不仅可以有效地克服单个实证研究的不足,以更大容量的样本得出研究变量之间的一般关系,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通过分组检验来探究调节变量对各研究变量间关系的影响程度。鉴于此,本文采用Meta分析方法来进一步剖析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调节要素对两者关系的影响。
本文遵循如下步骤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首先,按照关键词 “国际化速度(Internationalization Speed)、进入年龄(Age at Entry)、国际增长速度(Speed of International Growth)”和“企业绩效(Performance)、盈利(Profitability)、销售增长(Sales Growth)”两两一组,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Elsevier、Springer-Link、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进行搜索,文献类型包括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其次,为完善样本数据,进一步对核心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筛选。考虑到最早研究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文献出现于2000年,本文将检索时间限定为2000—2021年。通过上述检索步骤进行检索后,共获得初始文献832篇。
之后,剔除偏离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主题的相关文献,得到177篇。我们要求文献报告样本量、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二者关系的相关系数或者可以计算相关系数的统计数据。同时,还剔除了综述类和案例研究等一系列定性研究文献。在效应值的处理上,我们参考陈立敏和王小瑕[22]的做法:如果一篇文献中对变量的测量有多维度多指标,对于同一维度不同测量指标的多个相关系数,我们对其进行平均化处理,视为一个效应值纳入分析。若由不同维度测量的多个相关系数,则将其视为独立的效应值,分别纳入分析中。文献之间的研究样本必须独立,若存在同一样本的多个文献,则选取期刊影响因子最高的那一篇。
最后,本文剔除了魏凡等[23]和Deng等[24]的2篇样本量太大的文献。若将其纳入分析则所占权重过大,整体研究结论将向这两篇文献倾斜,使得结论产生倾向性,不具备综合性。因此,我们参考陈立敏等[22]的做法,将这2篇文献剔除。依据上述筛选过程,最终我们得到有效样本文献40篇,涉及45个效应值及10 772个企业样本,符合Meta分析要求样本文献大于30的要求[25],具体筛选文献过程见图2。
图2 文献筛选过程
根据Meta分析的要求,需要对文献的研究特征、变量和效应值进行编码。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文献的研究特征包括作者、出版年份、数据来源、母国、行业、规模、样本量和理论基础;变量包括国际化速度和企业绩效;效应值主要指相关系数或能够计算相关系数的一系列统计值。由于初始进入速度采用国际化年限来测量时,初始进入速度越快,国际化年限越小,变量与测量指标呈负向关系,为便于整体效应值的分析,本文借鉴杜晓君等[26]的做法,对初始进入速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系数做作了相应的负向处理。
为保证编码数据的可靠性,本文还邀请了两位对Meta分析非常熟悉的专家在不同时段对文献进行了再次编码,然后将两者的编码结果进行对比,以保证编码数据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对比结果发现只有少数编码数据有微小偏差,可以认为本研究的编码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性。文献编码的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的汇总
续表1
为检验前文假设,本文采用Meta分析方法,首先检验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整体效应分析,同时,在考虑潜在影响要素的情况下,又进一步检验了情境因素和测量因素对上述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即调节效应分析。具体如下:
由于Meta分析是对已有文献进行再统计,确定收集的文献中是否存在发表偏倚,对结论的科学性至关重要。同时,Meta分析需要对不同研究的效应值进行合并分析,因此,确定研究数据之间是否具有异质性同样必不可少。鉴于此,本文将分别对研究样本进行偏倚性检验和异质性检验。
1.偏倚性检验
为确保研究结果的合理性,本文同时采用漏斗图和失安全系数分析方法来检验样本文献的偏倚性。首先,利用CMA2.0生成样本的漏斗图(如图3)。根据漏斗原理:样本离散度越大,散点越处于漏斗图的底部。样本离散度越小,散点越处于漏斗图的顶部。同时,如果散点均匀分布于中线两侧,这说明研究样本不在发表偏倚[27]。由图3可知,散点均匀地分布在漏斗图顶部的中线两侧,证明本研究数据不存在发表偏倚。
图3 总体样本的漏斗图
其次,失安全系数表明需要多少相反或无效结果的研究才能使Meta分析的结果不显著[27],即失安全系数越大,结论的可靠性越强。由CMA2.0运行结果可知,本研究样本文献的失安全系数为425,显著大于其临界值205(效应值数K×5+10),表明该研究采用Meta分析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2.异质性检验
根据统计原理,只有同质的数据才能对其进行合并研究,而Meta分析就是对不同研究的效应值进行合并研究。因此,异质性检验是Meta分析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借鉴冯长利等[27]的做法,将Q值与效应值数K做比较,当Q≤K-1时,可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当Q>K-1时,应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本文将样本文献的编码数据导入CMA2.0,整体效应的异质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整体效应的异质性检验
表2中,效应值数K为45,Q值等于107.6,远大于44,说明数据之间存在异质性。此外,I2为59.127%,大于50%,表明效应值之间的差异造成了59.127% 的观察变异,随机误差造成了40.873% 的观察变异,认为本研究中存在影响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潜在变量。因此,需要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当我们确定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时,样本文献的综合效应值为0.058,统计结果具有显著性(P<0.001),表明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假设1得到验证。因此,尽管学者们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不同研究结论,但从更大的样本容量以及更长的时间跨度来看,国际化速度的提升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
3.整体效应的假设检验
整体效应的检验结果见表3。表3中初始进入速度的综合效应值为0.065,且统计结果显著(P=0.04<0.05),
表3 整体效应
假设2a得到支持,认为初始进入速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此外,国际范围速度综合效应值为0.101(P=0.000<0.001),显著大于国际承诺速度的0.056(P=0.015<0.05),假设2b得到验证,即相比国际承诺速度,国际范围速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更强。
前文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中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受潜在变量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究不同潜在变量对两者关系的影响,本文分别对情境因素和测量因素进行编码,然后对各变量分别展开分析,潜在影响变量的检验结果详见表4。
表4 潜在影响变量的检验结果
从测量因素看,采用财务绩效测量企业绩效得到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正相关的可能性更大(综合效应值为0.065,P=0.000<0.001),非财务绩效的统计结果不显著(P=0.267>0.05),表明国际化速度与企业财务绩效的正相关关系更强,假设3成立。
从情境因素来看,来自发达国家的效应值为0.061(P=0.000<0.001),大于来自发展中国家样本企业的效应值0.055(P=009<0.01),表明企业母国是否为发达国家显著调节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的正相关关系,即来自发达国家的企业的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的正相关关系更强,假设4得到验证。同理,制造业的综合效应值为0.067(P=0.021<0.05),而服务业的统计结果不显著(P=0.174>0.05),认为制造业相对于服务业,其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的正相关关系更强,假设5得到支持。中小型企业的综合效应值为0.068(P=0.001<0.01),大于其他规模企业的0.050(P=0.001<0.01),表明中小型企业的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关系更强,假设6成立。
本文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2000—2021年的40篇关于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进行相应的分析,通过前文的研究发现:
一方面,企业初始进入速度快,意味着企业从处于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往往比较容易接受和吸收国外的新知识,对外部环境的动态适应能力较强。因此,初始进入速度提高有利于企业绩效提升。另一方面,进入后速度加快,即提高国际范围速度和国际承诺速度能够为跨国企业收益的提升提供帮助。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当今中国若想与世界共享经济发展成果,重要的一步就是中国企业实现“走出去”,然而我国跨国企业普遍存在经济收益较差的问题。上述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的正相关关系则表明,若情况允许,国内企业可以尽早采取国际化战略实现绩效的提升。同样,对于跨国企业而言,也可以通过适当加快国际化速度来达到企业绩效的提高。
就进入后的国际化速度而言,相较于国际承诺速度,国际范围速度对企业绩效的提升作用更显著。相对于国际承诺速度,国际范围速度越快,企业面临更加多样和复杂的环境,能够学习到更加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这表明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应适当提高国际范围速度,避免只集中在少数国家进行国际化。而国际承诺速度越快,意味企业越倾向于采用高资源承诺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且较快的资源承诺速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保护企业的技术和工艺流程等关键性资产[10],对企业绩效仍存在显著的增强作用,因此也可以适当通过提高国际承诺速度来实现绩效的提升。
国际化速度与企业财务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国际化速度的加快对企业短期绩效的提升有显著的影响。而作为一类反映企业较长一段时间内绩效结果的指标,企业的非财务绩效并未受到国际化速度的影响。该结论部分支持了学者们对于两者存在倒U形关系的假设,加快国际化速度确实能够提升企业前期的绩效,然而,对于长期绩效的提高,我们无法证明国际化速度一定发挥作用。由此可见,考虑到企业长期的发展前景,切勿盲目提高国际化速度,以防适得其反。
由于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往往技术水平更高且投资规模更大,其国际化的经验和资源储备也比较丰富,能够很好地抵消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时的外来者劣势和时间压缩不经济效应。因此,其国际化速度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从企业所处行业来说,制造业企业进入国外市场的时间比较早,具备一定的出口优势和国际化经验。通过加快国际化速度,如进入更多的市场或者增加子公司的数量,制造业企业将其具备的上述优势扩大到更大范围,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因此,相对于服务业,制造业的跨国企业其国际化速度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企业规模对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也会产生影响。相较于其他规模的企业,中小型企业通过加快国际化速度将具有更好的绩效表现。由于中小型企业成立时间较短,组织灵活性较强,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挥组织学习优势,因此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明显。这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并非只有已经具备丰富的企业资源、国际化经验、政府支持和强大的财务能力的大型企业才适合通过提高国际化速度实现绩效的提升,那些具有较强的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能力以及发现国外市场机会的警觉性的中小型企业在加快国际化速度后,反而表现出更好的企业绩效。
本文虽然尝试对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展开较为深入的分析,但仍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随着相关文献数量的增加,对文献的筛选可以进一步优化;可能还存在尚未识别的潜在调节变量,等等。未来的研究可以在进一步优化文献筛选过程的基础上,挖掘更多可能的调节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