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领,隋欣怡
(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
企业社会责任最先由Oliver Sheldon提出,其认为企业具有满足行业内外各类人需求的责任[1],具体包括企业对股东、员工、消费者和供应商、自然环境、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提高社会福利并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友好关系的手段[2],逐渐成为企业独特的竞争力[3],为企业国际化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然而由于国际经济合作以及竞争局面的变化,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运营过程中面临重重阻碍,企业社会责任壁垒便是其中之一。企业社会责任被发达国家广泛用作贸易保护措施,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由此形成的绿色以及蓝色等新型贸易壁垒,成为限制我国出口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的影响,有助于中国企业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企业社会责任优势,以此提升其在国际市场的地位,进而帮助中国企业打破相关壁垒、实现出口绩效的提升。
目前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影响的文献主要可分为以下三方面:第一,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存在积极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在消除国际贸易壁垒的同时,有利于企业建立健康的营销体系,从而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4]。第二,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起负面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降低了企业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从而对企业出口绩效造成负面影响[4]。Kim[5]采用韩国上市公司数据,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出口绩效呈负相关关系,且企业社会责任分数的增加会导致出口销售额的进一步下跌。第三,企业社会责任与出口绩效无关。Brammer等[6]以英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企业慈善捐赠行为与企业国际化的关系,研究发现积极影响仅存在于缺乏政治权利或公民自由的国家,在其余国家影响均不显著。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争议,那么对于中国来说,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有怎样的影响?
企业在进行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为了确保自身的优势地位,持续的技术创新是必不可少的[7]。近几年,前沿科技领域的技术竞争逐步成为国际竞争主战场,而创新作为引领技术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技术创新降低了企业的出口成本,提升了企业产品的出口质量,有助于企业快速融入出口市场,提升出口绩效。而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能够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企业对环境和客户的责任需要通过优化产品质量、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实现;企业通过实施对股东的责任,向其传递企业良好发展前景的信号,以此获取技术创新投入的资金来源;企业通过实施对员工的责任,满足员工的需求,从而吸引创新型人才,促进知识共享,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程度[3]。Wang等[8]运用信号理论,探讨了中国高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得分越高,创新绩效越好。Ko等[9]认为企业通过实施企业社会责任获得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和认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概率变高,从而技术创新绩效提升。而关于技术创新对出口绩效影响目前学界有了如下的研究成果。Costa等[10]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了技术导向、创新以及出口绩效的关系,发现技术导向显著提升企业创新水平,而创新水平对企业出口绩效呈显著推动作用。王奇珍等[11]考察了技术创新对企业出口增长二元边际的影响,认为技术创新对企业出口增长集约边际以及扩展边际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推动了技术创新的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企业出口绩效的发展。
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种新的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诞生。Chesbrough[12]开创性地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利用知识流入流出在促进内部创新的同时,扩大外部创新市场。相比较企业封闭式创新,开放式创新提倡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创新资源的整合,在实现成本、风险分摊的同时,有利于企业吸收外部知识[13],从而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出口绩效。杨珍增和郭晓翔[14]考察了研发合作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研发合作作为开放式创新运营模式之一,研究结果显示其对企业出口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产学研合作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综上所述,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影响的文献主要呈现以下特征:第一,大多文献以发达国家为背景进行研究,并且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与出口绩效的关系存在一定争议。第二,虽有文献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与出口绩效的关系,但少有研究同时结合上述三个因素,考察技术创新在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影响中所起的中介作用。第三,开放式创新作为新型创新模式,虽有文献研究其对出口绩效的影响,但鲜有文献研究其在技术创新对出口绩效影响中起到的调节作用。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的影响,验证了技术创新的中介效用以及开放式创新的调节效用,并探讨了企业所有权性质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类型异质性所造成的影响差异。本文的贡献在于:第一,本文以中国企业为研究样本,探讨了中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的影响,在丰富企业社会责任与出口绩效的相关文献研究的同时,便于中国政府理清企业社会责任与出口绩效的关系,并能运用上述关系实施特定政策,进而实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第二,引入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研究其在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影响中的中介作用,为中国上市公司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更好地实践出口扩张提供思路。第三,引入开放式创新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其在技术创新对出口绩效影响中起到的调节作用,对中国企业如何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借鉴意义。
企业社会责任通过提高利益相关者认可以及降低企业运营风险,直接影响企业出口绩效。此外,企业社会责任通过提高技术创新间接对出口绩效产生影响。而开放式创新调节了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图1表现了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的直接影响机制、技术创新在企业社会责任与出口绩效间的中介作用影响机制以及开放式创新在技术创新与出口绩效间的调节作用影响机制。
图1 影响机制图
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其实施的企业社会责任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形象,企业从中获取的无形效益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出口绩效[15]。同时,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使其在国际化生产运营过程中获取成本优势,企业有形成本的减少为推动企业出口绩效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图1所示,企业社会责任从提高利益相关者认可以及降低企业运营风险两个方面影响出口绩效:
第一,企业实施的社会责任提高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认可程度,从而提升了企业的出口绩效。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满足其内外部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手段[2],其对出口绩效的影响受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控制。首先,企业进入出口市场时,将面临东道国的监管压力以及来自海外顾客或供应链下游的规范压力[15],企业的合法性地位受到质疑。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获取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认可,企业的合法性地位得到保证[16]。企业在海外拥有稳定的市场份额,为出口绩效的提升打下基础。其次,根据信号理论,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若企业能够向外界传递一种积极的信号,并且为此付出的边际成本相对较低,则企业能够从传递信号中获取收益。而企业实施的社会责任可以被看作对利益相关者释放的企业长期导向以及非机会主义行为的信号[14],从而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使企业收益。具体来说,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使股东愿意承担出资义务,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为企业出口提供保证;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提高了企业员工的忠诚度,员工工作效率提升促进了企业的出口绩效;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提升了海外消费者的满意度,社会责任敏感度较高的消费者可能愿意为此支付较高的款项,从而提升了企业的出口绩效[3]。最后,企业社会责任实施产生的声誉具有定势效应[17]。当企业长期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评价产生固定思维,即长期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行为一定有助于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企业因此能够得到利益相关者稳定且持续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当企业进入出口市场时,利益相关者的支持能够帮助企业在竞争市场中取得一定的优势,有助于企业出口绩效的提升。
第二,企业实施企业社会责任降低了企业的国际化运营风险,提升了运营效率,从而企业的出口绩效得以提升。企业在东道国经营,存在外来者劣势[18],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出口绩效,而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负面影响。首先,企业初次进入海外市场时,企业社会责任能够帮助企业迅速了解利益相关者的偏好,缓解了外来者劣势,从而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出口绩效。其次,由于制度差异以及文化差异的存在,企业在国际化运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政治、文化冲突风险,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东道国政府的干预,并且提升企业的沟通效率,从而减少了机会成本[19],企业出口绩效得以提升。此外,企业社会责任形成的声誉具有自我加强效应,从而能够起到保险作用[17]。在企业面临名誉危机时,企业社会责任声誉的保险作用给予企业应对的时间,降低了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减少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了企业的出口绩效。
基于以上论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出口绩效正相关。
企业在国际化运营过程中,需要不断引进新的知识技术,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以确保自己的优势地位[6]。而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满足了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从而能够从投入和产出角度分别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因此,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需要注重其对创新技术的推动作用,以此提升企业的出口绩效。
如图1所示,企业社会责任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影响技术创新:首先,从产出角度来说,企业实施的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本身对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20],如企业为履行环境责任进行的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使企业在提升自身环境能力的同时,推动了技术创新的发展。其次,从投入角度来说,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研发情况了解途径的缺失[21],降低了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研发活动的信心,而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长期导向以及非机会主义行为的信号,可以被外部利益相关者识别,从而构建了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有效沟通渠道,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以此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第三,企业技术创新作为知识密集型的活动的一种,需要引进外部知识和异质性知识得以发展[22]。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使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了外部关系网络,从而使企业能够有效地获取外部知识,促进技术创新。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企业通过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利益相关者认同企业实施的社会责任,并积极响应,将自身与企业联系在一起,创造社会身份,由此产生的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有助于技术创新的发展。内群体偏好促进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交换异质性知识以及技术创新所需资源,外群体偏见降低了知识对外分享以及知识溢出的风险,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新[8]。
而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其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具体有以下三点。第一,技术创新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企业的出口产品能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23]。技术创新带来的产品价格优势有利于提升企业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提升了企业的出口绩效。第二,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并且升级出口产品质量[24]。新产品的推出,提高了企业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为企业带来差异化优势。由于企业的竞争对手在短期内无法制造出与企业同质产品,从而使企业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从而吸引利益相关者,拓宽自身在海外市场份额,出口绩效得以提升。第三,根据信号理论,企业持续的技术创新向外部利益相关者传递企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信号[25],以此获取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企业出口绩效提升。技术创新作为利益相关者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可见标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支持态度一定程度上受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不仅有利于企业在利益相关者中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还能向公众传达企业产品具有高科技、高质量特征的信息,从而提升了企业知名度,吸引新客户,为出口绩效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企业通过实施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了技术创新的发展,最终引起了企业出口绩效的提升,基于以上论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技术创新在企业社会责任与出口绩效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开放式创新指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合作,在进行创新时结合外部的研发能力,为企业研发成功创造条件[26]。与封闭式研发相比,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出口绩效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如图1所示,开放式创新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当企业进行封闭式研发活动,即企业内部研发团队负责进行企业的所有创新,企业会受企业原先创新路径的影响,从而引起创新路径依赖。而在进行开放式创新时,企业通过内部化外部的知识和技术,突破了企业的传统创新模式,拓宽了企业的边界,更有利于企业进行突破式创新[27]。相对于渐进式创新而言,突破式创新能使企业提高自身的独特性,并且在短期内由于企业的技术难以被模仿替代,有助于企业构建竞争优势,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出口绩效。其次,企业通过进行开放式创新降低了研发成本。企业通过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合作,不仅能够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获取创新所需资源,而且实现了成本的分摊[28],最终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提升了企业的出口绩效。同时,对于企业之前搁置的创新成果而言,企业也能通过开放式创新使其产生经济效益[29],从而在降低企业的沉没成本的同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出口绩效得以提升。最后,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用于研发的资源相对受限,由此企业的开放式创新变得尤为重要。通过与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合作,获取充足的外部研发资源,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进行研发活动,实现企业出口绩效的提升。基于以上论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受到开放式创新的调节。与不进行开放式创新的企业相比,进行开放式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出口绩效的正相关程度更高。
本文选择2010—2020年沪深A股中具有出口行为的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以下操作 :第一,由于会计制度存在差异,剔除样本中的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第二,由于ST以及PT类公司财务以及其他状况存在异常,剔除样本中ST和PT类上市公司;第三,为避免空缺值影响,剔除出口以及技术创新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第四,为避免极值影响,对核心变量在1%和99%分位数上进行缩尾处理。根据上述条件对样本进行筛选,共得到760家共8 360个样本。
1.被解释变量——企业出口绩效
根据杨珍增和郭晓翔[14]对企业出口绩效(ep)的度量方式,本文从出口规模(es)、出口选择(ec)以及出口强度(ei)三个方面衡量企业的出口绩效。其中,出口规模用样本企业海外销售收入的对数表示;出口选择为虚拟变量,若样本企业当年海外销售收入大于零,则取值为1,反之则为零;出口强度为样本企业海外销售收入与总销售收入的比值,表示企业对出口市场的重视程度。企业海外销售收入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
2.解释变量——企业社会责任
Sheldon[1]认为企业具有满足行业内外各类人需求的责任,并将其定义为企业社会责任。本文利用和讯网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专业评测体系中的企业总得分衡量企业社会责任。和讯网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一定的划分,从股东责任、员工责任、客户责任、环境责任以及社区责任五个层面,对沪深A股上市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其中,企业对股东责任主要包括企业的盈利、偿债、回报、信批和创新能力,企业对员工责任主要包括企业员工的薪酬、安全和福利,企业对客户责任主要包括企业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以及诚信经营,企业对环境责任主要为企业的环境治理能力,企业对社区责任主要为其对社区的价值贡献。之后,和讯网根据不同责任指标占据的权重,加权平均得出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总得分,作为评价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总体表现的标准。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总得分越高,代表该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总体表现越好。
3.中介变量——技术创新
本文从创新产出角度,用上市公司当年申请专利数衡量技术创新。在稳健性检验中,选用研发投入,从创新投入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度量。其中,专利申请数以及研发投入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4.调节变量——开放式创新
曾江洪等[30]将企业是否具有合作专利作为判定企业是否存在开放式创新的标准。本文在此基础上设定二元虚拟变量,若该上市公司当年申请的专利中,申请人数大于一,并且来源于不同企业,则开放式创新取值为1,反之为0。其中,专利申请人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5.控制变量
为了研究的稳健性,本文借鉴王友春和王益民[16]的方法,从行业、企业以及高管层面选取了以下控制变量。企业层面包括企业规模(si)、资产负债率(lev)、企业成长性(gr)、企业海外子公司数(fr);高管层面包括CEO是否有海外背景(cf)以及两职合一(du);行业层面包括行业竞争强度(hhi)。各变量说明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说明
为了验证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的影响,构建基准模型:
epist=α0+α1acsrist+α2Xist+λt+γs+εist
(1)
当模型(1)中企业社会责任系数α1大于零且显著,那么假设1得以验证。
之后为了验证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构建模型:
tecist=α0+α1acsrist+α2Xist+λt+γs+εist
(2)
epist=α0+α1acsrist+α2tecist+α3Xist+λt+γs+εist
(3)
当模型(2)中企业社会责任系数α1大于零且显著,模型(3)中企业社会责任系数α1、技术创新系数α2大于零且显著,那么假设2得以验证。
最后为了检验开放式创新的调节效用,根据温忠麟等[31]提出的有调节中介模型检验程序,构建模型:
epist=α0+α1acsrist+α2cotecist+α3Xist+λt+γs+εist
(4)
tecist=α0+α1acsrist+α2cotecist+α3Xist+λt+γs+εist
(5)
epist=α0+α1acsrist+α2cotecist+α3tecist+α4Xist+λt+γs+εist
(6)
epist=α0+α1acsrist+α2cotecist+α3tecist+α4tecist×cotecist+α5Xist+λt+γs+εist
(7)
其中,i、s、t分别代表公司、行业和年份,X为控制变量集,λ代表时间固定效应,γ代表行业固定效应,ε为随机扰动项。当模型(4)(5)中企业社会责任系数α1大于零且显著,模型(6)中技术创新系数α3大于零且显著,模型(7)中开放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交互项系数α4大于零且显著,那么假设3得以验证。
表2为主要变量的统计特征以及相关系数矩阵。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出口规模的标准差为6.99,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出口规模差异较大;出口选择的均值为86%,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进入出口市场的能力以及意愿较强;出口强度的均值为17%,表示我国上市公司总体而言对出口市场的参与度较低;综合企业社会责任的均值为26.16,且方差为15.74,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水平较低,且差异巨大;技术创新的均值为2.246,开放式创新的均值为2.78%,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以内部研发为主,开放式创新占比极小。同时,相关系数矩阵显示:企业社会责任与出口规模、出口选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企业社会责任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与企业出口绩效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另外,本文进行了方差膨胀因子检验(VIF),发现平均方差膨胀因子为1.12,各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矩阵
本文对所设定的模型进行了豪斯曼检验,检验结果均显示应该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由此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依次对假设进行检验。为了验证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的影响,将出口规模、出口选择以及出口强度分别作为被解释变量,逐一进行回归。另外,考虑到该影响是长期的,具有一定的时滞性,本文将上述被解释变量分别滞后一期、二期,从而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的长期影响,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的影响
续表3
表3表现了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的回归结果,分别从出口规模、出口选择、出口强度以及上述变量的滞后一期、二期角度,探讨了企业责任对出口绩效的影响,具体回归结果如下:
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规模的回归结果如表3第(1)~(3)列所示。企业社会责任的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企业社会责任显著促进了出口规模的提升。一方面,当企业进入海外市场时,企业是否能够获得海外利益相关者的认同成为其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企业通过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向利益相关者传递“合法性”以及“优质产品”的信号,从而获取利益相关者的认同以及青睐,企业海外收入得以稳定增长,出口规模提升。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实施企业社会责任降低了国际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政府干预等一系列政治文化风险的概率,从而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从而引起企业出口规模的提高。另外,通过对比当期、滞后一期以及二期中企业社会责任的系数可以发现,系数仍然显著为正,且呈现逐渐增大趋势,说明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规模的影响不仅仅是长期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这可能因为企业在进入海外市场时,通过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向海外利益相关者传递的“合法性”以及“优质产品”信号是持久的,该信号的持续影响稳定了企业在海外利益相关者心中的形象,不仅增强了海外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意愿,而且还能在企业遭受经营危机时起声誉保险的作用,从而使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规模的影响随着时间逐渐提升。
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选择的回归结果如表3第(4)~(6)列所示。社会责任对企业当期的出口选择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企业拥有进入出口市场的能力是企业实力长期积累的结果,企业当年实践的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决定是否进入出口市场的影响可能不大。然而社会责任对企业出口选择滞后一期的系数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对企业出口选择滞后二期的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出口选择的影响逐渐显著,并呈增强趋势。企业通过长期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在降低经营风险的同时,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最终提高了生产率。根据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企业的出口行为受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生产率高的企业选择出口的概率远高于生产率低的企业[32]。由此,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率,从而使更多的企业选择并有能力进入海外市场。
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强度的回归结果如表3第(7)~(9)列所示。企业社会责任的系数均不显著,可能的原因为企业社会责任在对国外市场造成积极影响的同时,对国内市场也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导致海外销售收入与总销售收入均得以提升。而出口强度作为海外销售收入与企业总销售收入的比值,企业社会责任对其影响并不显著。
控制变量方面,企业规模、海外子公司数对企业出口绩效均起到显著促进作用;资产负债率显著提升企业出口规模,但对企业出口选择以及出口强度呈显著抑制作用;企业成长性、CEO是否具有海外背景以及两职合一对企业出口强度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企业出口规模以及出口选择的影响并不显著;行业竞争强度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为负,但不显著。
综上所述,从控制变量视角来看,企业层面控制变量对企业出口绩效存在显著影响;高管层面控制变量仅对企业出口强度起显著推进作用;行业层面控制变量对企业出口绩效无显著影响。结合前述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的影响来看,企业社会责任显著推动出口规模的扩张,对出口选择的促进作用存在时滞性,而对出口强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假设1得到部分验证。
为了研究技术创新在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的影响中所起到的中介作用以及开放式创新在技术创新对出口绩效影响中起到的调节作用,本文对上述变量进行了中心化处理。此外,由上述可知,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选择以及出口强度的影响程度较小,本文选择将出口规模作为出口绩效的代表,进行以下验证,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以及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技术创新的中介效用回归结果如表4的第(1)~(3)列所示。经过变量中心化处理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出口绩效的系数仍显著为正,说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出口规模的显著提升效应是稳健的。同时,企业社会责任对技术创新的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企业社会责任显著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建立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有效沟通渠道,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为企业获取更多技术创新投入提供基础。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实践企业社会责任获取利益相关者的认可,从而企业获得外部知识的概率增加,知识风险出现的概率减少,从而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另外,在同时引入企业社会责任以及技术创新之后,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以及技术创新对出口绩效的系数均显著为正,部分中介效应存在。本文进一步进行了Sobel检验,中介效应仍然显著,且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占比为26.35%。企业的技术创新降低企业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以此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企业的出口绩效由此提升。此外,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向海外利益相关者传递积极的信号,从而增强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意愿,企业出口绩效提升。企业通过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提高了自身的技术创新水平,在提升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向海外利益相关者传递了优质产品的积极信号,从而使企业的出口绩效提升,假设2得以验证。
开放式创新的调节作用回归结果如表4的第(4)~(7)列所示。本文根据温忠麟等[31]提出的有调节中介模型检验程序,进一步验证了开放式创新在技术创新与出口绩效中起到的调节作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第一,进行出口绩效对企业社会责任和开放式创新的回归(列4);第二,进行技术创新对企业社会责任和开放式创新的回归(列5);第三,进行出口绩效对企业社会责任、技术创新以及开放式创新的回归(列6);第四,引入开放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交互项,进行出口绩效对企业社会责任、技术创新、开放式创新以及开放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交互项的回归(列7)。由第(4)(5)列可知,企业社会责任的系数显著为正,第(6)列中技术创新的系数显著为正,第(7)列中开放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交互项的系数显著为正,符合温忠麟[31]的有调节中介效应成立条件,由此开放式创新的调节作用成立。开放式创新对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起调节作用,即与不进行开放式创新的企业相比,进行开放式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出口绩效的正相关程度更高,假设3成立。开放式创新有助于企业突破原先的创新路径,拓宽企业的创新边界,从而更有可能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以此增强了技术创新对企业出口绩效的正向影响。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指出企业的异质性是造成企业出口行为差异的重要因素[34],而随着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不断发展,企业异质性的范围得到扩充。企业的异质性不再仅仅局限于生产率的差异,企业规模[33]、技术创新水平[34]等异质性因素均会对企业出口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认为研究企业的异质性特征有利于深入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的影响机制。因此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异质性角度出发,进一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异质性主可分为企业社会责任实施动机异质性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类型异质性。其中,企业社会责任实施动机异质性指不同企业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目的不同。王友春[16]认为不同企业的组织性质(如所有权性质)使企业享受的政府待遇及获取的资源配置不同,间接反映了企业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动机的不同。因此本文选用所有权性质异质性替代企业社会责任实施动机异质性,间接衡量其在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的影响。
1.所有权性质异质性
刘春济等[35]提出在当前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态度具有一定的差异,直接造成所有权性质不同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实施效果不同,由此本文认为所有权性质的异质性会引起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的影响的差异。据此,将样本划分为非国有企业样本以及国有企业样本,并对各个子样本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出口效应以及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检验,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表5从所有权性质层面显示了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的差异影响。具体而言,在非国有企业子样本中,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的系数均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非国有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显著促进企业出口绩效。另外,企业社会责任对技术创新的系数显著为正,并且在引入技术创新变量后,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的系数仍然显著,由此中介效应成立,非国有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通过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显著提升企业的出口绩效。而在国有企业子样本中,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的影响均不显著,中介效应并不成立,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为国有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方向受政府控制,因此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然而由于我国与出口市场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较难得到海外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因此表现为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其相比于国有企业,缺乏政府担保,资源受限,由此更需要通过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获取海外利益相关者的认可,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企业出口绩效得以提升。此外, Nyuur等[36]认为组织结构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起调节作用,具有简单报告模式以及明确沟通渠道的企业能够从企业社会责任中获利更多。而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偏向于扁平化分布,使部门间的沟通效率提高,从而有利于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的推动作用。
表5 所有权性质异质性
2.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类型异质性
为了研究不同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差异,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综合企业社会责任指标拆分为股东责任(gcsr)、员工责任(ycsr)、客户责任(kcsr)、环境责任(hcsr)以及社区责任(scsr)五类,并将上述指标分别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企业社会责任异质性分析
变量(10)es(11)ec(12)ei(13)es(14)ec(15)eihcsrhcsr0.0628∗∗∗0.0016∗∗-0.0004(4.80)(2.31)(-0.86)scsr-0.0305-0.0030∗∗-0.0011(-1.24)(-2.33)(-1.40)C-1.0817∗∗0.00160.0280∗∗-1.0685∗∗0.00990.0327∗∗(-2.56)(0.07)(1.99)(-2.47)(0.44)(2.28)ControlYESYESYESYESYESYESN836083608360836083608360R20.3100.2430.1890.3080.2430.190Secter FEYESYESYESYESYESYESYear FEYESYESYESYESYESYES
表6展示了企业社会责任异质性带来的影响差异,分别从企业对股东、员工、客户、环境以及社区的责任五个层面探讨不同社会责任类型与出口绩效的关系,具体回归结果如下:
第(1)~(3)列展示了企业的股东责任对出口绩效的回归结果。企业股东责任对出口规模的系数显著为正,对出口强度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企业股东责任显著提升企业出口规模,但显著抑制了企业出口强度。企业通过确保股东的各项权益,履行对股东的责任,获取股东的认可。股东愿意履行出资责任,从而提升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为企业出口的扩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股东的资金支持同样也会引起企业总销售收入的扩张。由此,企业出口强度作为海外销售收入与总销售收入的比值,当企业的股东责任对总销售收入的影响远大于对出口规模的影响时,企业的股东责任对出口强度的影响是负向的。
第(4)~(6)列展示了企业的员工责任对出口绩效的回归结果。企业员工责任对出口规模以及出口选择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企业员工责任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出口规模,同时提升了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能力。企业通过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并确保其各项权益,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以此提升了员工的工作效率,最终引起了企业出口规模的扩大以及进入出口市场能力的提升,促使更多的企业选择参与到国际化的进程中。
第(7)~(9)列展示了企业的客户责任对出口绩效的回归结果。企业客户责任对出口规模以及出口选择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企业客户责任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出口规模以及出口选择。企业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保障客户权益的同时,提高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从而提升了企业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出口规模以及企业出口选择率由此提升。
第(10)~(12)列展示了企业的环境责任对出口绩效的回归结果。企业环境责任对出口规模以及出口选择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企业环境责任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出口规模以及出口选择。其中,相比较企业出口选择而言,企业环境责任对出口规模的影响较为显著,可能的原因为目前国际社会对企业环境责任具有较高的标准,只有企业达到相应的标准,才能进行出口行为,即企业的出口行为受到国际环境标准的限制。因此对于已经能够出口的企业来说,提高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程度有利于加强海外利益相关者对其的认可,从而实现出口规模的扩张。而对于没有达到国际环境标准的企业,提升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程度只能使部分企业达到国际标准,从而能够进行出口。因此,企业的环境责任对企业出口选择的显著度远低于其对出口规模。
第(13)~(15)列展示了企业的社区责任对出口绩效的回归结果。企业社区责任显著抑制了企业出口选择,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出口规模以及出口强度。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为本文统计的企业社区责任包括企业的纳税及捐赠情况。捐赠行为的实施在短期内会造成企业经营成本的提升,导致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流去支持其开展海外业务,从而对企业的出口选择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为了增强回归结果的可靠性,本文进行了以下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第一,核心解释变量数据替换。借鉴陈旭等[25]的做法,将企业社会责任指数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分成五份,分别赋值1~5分,从而构成新的解释变量(acsr1)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第(1)~(3)所示。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规模的系数仍然显著为正,说明企业社会责任显著提升企业出口规模的结论是稳健的。此外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选择以及出口强度的影响均不显著,与基准回归结论相同,证明了结果的稳健性。第二,中介变量数据替换。在中介效应回归中,从产出层面,运用企业当年申请的专利数衡量技术创新。为了验证中介效应结论的稳健性,本文将从投入层面,采用研发投入(rd1)代表技术创新,回归结果如第(4)~(6)所示。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以及技术创新的系数显著为正,并且在引入技术创新后,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的系数仍然显著为正,中介效应仍成立,即企业社会责任通过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出口绩效的结论是可靠的。第三,Heckman二阶段模型。为了解决研究可能存在的样本选择偏误的内生性问题,采用Heckman二阶段模型对假设进行重新验证。根据Hernandez[33]的做法建立了Probit模型估计披露社会责任的企业进行出口的概率,从而计算出逆米尔斯比率(imr),并将其作为控制变量引入基准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发现imr系数显著,说明样本存在一定的样本选择偏差问题,而企业社会责任的系数仍然显著为正,由此证明了结果的稳健性。
表7 稳健性检验
本文采用2010—2020年760家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规模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且该推动作用是长期稳定的;企业社会责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出口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影响逐渐显著;但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强度的影响并不显著。第二,技术创新在企业社会责任与出口绩效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企业通过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从而对出口绩效起到推动作用。第三,开放式创新调节了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专注于开放式创新的企业能够更好地发挥技术创新对企业出口绩效的推动作用。第四,企业所有权性质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类型的异质性会造成社会责任与出口绩效的影响差异。经过样本修正以及主要变量的数据替换,上述结论依旧成立。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得出以下启示:首先,企业应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高利益相关者认可,并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为自身出口绩效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而言,企业应该提高自身的盈利以及偿债能力,履行企业对股东的责任,获取股东对企业的认可。股东愿意履行出资责任,进一步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为企业出口的扩张打下基础。企业应该关注自身员工工作安全,提升员工福利水平,以此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企业应该确保出口产品的质量,并且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工作,以此获取客户的认可。企业应该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履行企业对环境以及社区的责任,获取当地政府的认可。其次,企业应该注重企业社会责任层面的技术创新发展。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吸引创新型人才,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水平,并且充分发挥企业社会责任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通过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提升技术创新水平从而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诉求,由此在提升社会绩效的同时,实现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再次,企业应该注重开放式创新的发展。企业应积极加强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研发合作,通过开放式创新,将获取的外部知识内部化,从而有利于企业拓宽边界,避免创新路径依赖,实现突破性创新,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最后,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异质性而言,国有及非国有企业在面临不同利益相关者时,需要履行的企业社会责任义务有所不同,应该根据该义务的性质,针对性地选择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绩效的影响路径,从而实现出口绩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