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萃春 赵应丹
1 大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辽宁 大连 116033)
2 盘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贵州 盘州 553599)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辅助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儿科自2019 年1 月~2019 年11 月接诊的100 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至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对照组采取呼吸机治疗,实验组采取牛肺表面活性物质辅助呼吸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 两组患儿体内酸碱度(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各项临床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实验组患儿在治疗1h、12h、24h、48h 后体内pH 值、PaO2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长、住院时长、氧疗时长均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牛肺表面活性物质辅助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显著。因此,可将牛肺表面活性物质辅助呼吸机推广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治疗中,促使新生儿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可得到高效保障。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较为常见病症,导致其产生此病症的主要原因为新生儿体内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早产等,越早产,其发病率越高。此病症发病时间通常在新生儿出生后4~12h,新生儿通常会表现出呼吸困难、呼吸衰竭、面部发绀等相关临床症状,对新生儿生命安全也会产生严重威胁[1]。尤其针对体重较轻新生儿,临床中其病死率相对较高。对此,新生儿急需接受高效的临床治疗措施,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快速提升,当前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方式有多种,为促使临床疗效及新生儿身体健康可得到有效保障,本次将主要研究牛肺表面活性物质辅助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儿科自2019年1月~2019年11月接诊的10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至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实验组男31例,女19例,胎龄32~38周,平均(34.7±2.2)周,体重1523~2564g,平均(1654±248)g;实验组男24例,女26例,胎龄31~37周,平均(34.8±2.3)周,体重1529~2559g,平均(1658±251)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研究可比性。本次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已签署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儿均在本院经胸部X片检查,其临床症状符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诊断标准;②所有新生儿出生时长不超过24h;③在出生4~24h产生呼吸困难或(和)呼吸衰竭等相关症状;④所有患儿均需接受机械通气治疗;⑤无任何感染症状产生。
排除标准:①先天性畸形患儿;②先天性心脏病患儿;③有湿肺、胎粪吸入综合征、宫内感染性肺炎等相关病症患儿。
对照组:采取呼吸机治疗。呼吸机的吸入氧浓度(FiO2)设定为40%,气流受限设定为7L/min,促使气流形成流线型,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为3~4cmH2O。
实验组:采取牛肺表面活性物质辅助呼吸机治疗。将2mL注射用水加入至70mg/kg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珂立苏)(生产厂家: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128)中进行稀释,对稀释后珂立苏进行复温,再通过密闭吸痰管将药物注入至患者体内。其后,对患者进行呼吸机治疗,呼吸机参数设定与对照组相同。即呼吸机的吸入氧浓度(FiO2)为40%,气流受限设定为7L/min,促使气流形成流线型,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为3~4cmH2O[1]。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体内pH、PaO2、PaCO2数值以及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肺部感染、气胸、脑出血、肺出血。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种,显效:患儿血气值正常、pH值正常、呼吸平稳;有效:患儿血气值、pH值接近正常、呼吸基本平稳;无效:患儿血气值、pH值及呼吸状态等均无明显改善,甚至患儿病情有加重迹象[2]。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治疗前,两组患儿pH、PaO2及PaCO2数值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治疗后1h、12h、24h、48h中实验组患儿体内pH、Pa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对比两组患儿pH、PaO2及PaCO2数值(±s)
表1.对比两组患儿pH、PaO2及PaCO2数值(±s)
指标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1h治疗后12h治疗后24h治疗后48h pH治疗前统计值治疗后48h统计值t P t P t P t P t P治疗后1h统计值治疗后12h统计值治疗后24h统计值对照组(n=50) 7.16±0.07 7.18±0.06 7.21±0.18 7.25±0.16 7.29±0.17 1.240 0.218 2.188 0.03 4.053 0.000 2.902 0.005 3.029 0.003实验组(n=50) 7.18±0.09 7.23±0.15 7.36±0.19 7.34±0.15 7.39±0.16 PaO2(mmHg)对照组(n=50) 44.96±5.05 46.51±6.48 58.43±5.42 61.73±4.54 66.41±4.42 0.337 0.737 9.241 0.000 10.261 0.000 13.673 0.000 13.778 0.000实验组(n=50) 45.27±4.09 58.56±6.56 70.12±5.96 75.61±5.56 81.23±6.19 PaCO2(mmHg)对照组(n=50) 62.87±5.24 59.29±6.53 50.96±6.65 48.26±5.58 45.14±5.02 0.663 0.509 2.131 0.036 2.894 0.005 4.301 0.000 5.145 0.000实验组(n=50) 62.19±5.02 56.49±6.61 47.34±5.83 43.36±5.81 39.98±5.01
实验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长、住院时长、氧疗时长均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对比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长、住院时长、氧疗时长(±s)
表2.对比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长、住院时长、氧疗时长(±s)
组别 机械通气时长(h) 氧疗时长(h) 住院时长(d)实验组(n=50) 40.56±9.01 98.76±23.49 10.03±4.61对照组(n=50) 48.11±9.12 172.21±31.24 15.71±5.73 t 4.164 13.020 5.461 P 0.000 0.000 0.000
实验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对比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n(%)]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患儿体内肺泡表面缺乏活性物质进而导致肺泡出现萎缩或萎陷现象,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控制肺泡大小等作用,患儿体内肺泡直径不断增大、肺泡表面张力不断扩大,进而对其肺部呼吸功能产生严重影响,最终出现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等相关症状。而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珂立苏)对患儿体内肺泡气-液表面张力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促使患儿肺表面脂、游离脂肪酸、胆固醇、活性物质蛋白及甘油三酯等相关成分具体水平始终处于常规状态中[3]。同时,还可促使患儿体内肺泡直径始终处于常规稳定状态,提高其肺脏的适应性,避免其产生肺不张症状,降低患儿呼吸阻力,进而促使患儿临床病症可得到高效改善,其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症状早日消失,促使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升,患儿各项临床指标高效改善,临床治疗质量、治疗效率也随之得到有效彰显[4]。由于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珂立苏)直接对新生儿肺泡产生作用,可有效改善其肺部功能,促进肺健康及气血循环,进而可有效避免新生儿产生气胸、肺出血、肺部感染等相关症状,进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使临床治疗质量再次显著提升[5]。除此之外,相关临床研究发现,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珂立苏)对患儿吸入体内氧浓度还具有一定调节、改善作用,避免患儿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产生不适症状,同时对患儿呼吸道也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再次促进其临床病症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质量[6]。通过将呼吸机与珂立苏的联合运用,不仅可帮助新生儿进行有效通气,还可促使患儿体内肺泡质量、肺泡功能得到有效改善,促进患儿各项临床指标高效改善,提升临床治疗质量及治疗效率[7]。另外,通过将2种治疗方式进行有效结合,可有效避免患儿产生氧气中毒、呼吸道损伤等相关病症,再次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通过本次对比研究发现,经牛肺表面活性物质辅助呼吸机治疗患儿,其体内酸碱度、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等身体指标明显优于单纯经呼吸机治疗患儿,同时其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经呼吸机治疗患儿,临床症状反应时间明显短于单纯经呼吸机治疗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单纯经呼吸机治疗患儿,且治疗后所有对比数据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牛肺表面活性物质辅助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显著,可促使新生儿酸碱度、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等各项身体指标高效改善,并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患儿临床病症高效改善,充分保证其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同时也促进家属身心愉悦及家庭和谐。因此,可将牛肺表面活性物质辅助呼吸机推广至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治疗中,促使临床治疗质量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