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枫
(杭州市文澜实验中学,浙江杭州,310001)
英语诗歌用词精练,语言生动,韵律优美,是一种非常地道的英语语言学习素材。英语诗歌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语言学习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体现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然而,目前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中,英语诗歌文本屈指可数。在此背景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为数不多的诗歌语篇,深度挖掘,巧妙设计,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理解,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情。同时,基于课本,适当拓展英文诗歌赏析的教学方式、方法。课内的教学和拓展,既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也应该符合学情和校情。笔者依据学生的学情,以九年级课本中的诗歌文本教学为例,大胆尝试诗歌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并且对诗歌教学在初中阶段的拓展活动,进行大胆的尝试。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涵盖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这些核心素养是新时期英语课程改革的目标。《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明确了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1]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这一过程既是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整合发展的过程,也是文化意识不断增强、思维品质不断提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2]
鉴于以上理论基础,笔者在诗歌赏析课中努力落实活动观的要求,从三个层次设计学习赏析活动,这三个层次包括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以课堂上的部分活动为例,展示英语活动观下诗歌赏析学习的实施过程。
1.基于篇章的理解类活动
学习理解类活动是基于语篇的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学习活动。[3]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感知并理解语篇,从语篇中获得新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发展学生的识记、理解、逻辑等思维能力。
第一,引起感知与注意类活动。有经验的教师会把容易引起学生感知和注意的活动放在导入环节,英文诗歌赏析课也是如此。例如,教师围绕学习的诗歌主题,在导入活动中介绍诗人及写作的背景,创设恰当的情境,通过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与主题相关的表达,帮助学生扫清理解中的语言障碍,引起对所学诗歌的注意与兴趣。
活动案例1:诗歌“Mom Knows Best”出自教材九年级第七单元“go for it”。该诗歌的主题为母爱。这首诗歌的类型是自由诗(Free Verse), 学生通过学习,感受自由诗的灵动,掌握诗的结构、对仗、选词等特点,学会用描述性语言展示自己眼中的母亲,认识到母爱的伟大,激发内心的多种情感,细细品味人间温暖。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笔者在导入环节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首先,教师播放关于母亲的歌曲“The Woman In My Life”,美妙的歌词“And she’s there when I need her. My guardian angel ,In the dark I can see her. Here by my side...”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同时提出问题“Who is the woman?”,学生开始专注于听力,捕捉关键信息,从而自然地引出主题。优美的旋律让学生置身关于母亲的回忆中,为诗歌的教学做了情绪上的铺垫和自然的导入。
其次,教师提出问题,“What’s Mom like in your eyes?”。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头脑风暴,思考回顾相关的表达。大多数孩子眼中,母亲温柔、勤奋、付出、充满着爱。接着,要求学生用具体画面体现母亲的形象。这时,学生关于母亲的描述有了更多个性化的表达;母爱的表达是多样的,孩子的感受也是不同的。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爱的感受力潜移默化地提升了。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将讨论的成果进行归纳、整理,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如图1所示。
图1 描述词汇思维导图
第二,信息获取与梳理类活动。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语篇,从文本中获取新的信息,从而建构新的知识结构。信息获取与梳理通常在于阅读环节开展。
第三,信息概括与整合类活动。对语篇中散落的信息进行梳理与概括,这样的活动通常在第二类活动——信息获取和梳理的基础上开展。信息的获取、梳理、概括与整合相互交织,很难割裂开来。诗歌赏析课上,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获取与诗歌文本有关的基本信息,通过完成信息结构图对信息进行梳理和整合。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概括主要内容,理解诗歌标题,或者给诗歌取副标题等活动。
活动案例2:诗歌“Mom Knows Best”中,诗人通过从婴儿到成人几个时间段的画面描写,展示出母爱无时无处不在。在阅读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时间轴线,更好地获取、梳理、概括文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Mom Knows Best”的主旨,因此,在读中环节笔者设计了以下活动:
首先,教师请学生自主阅读, 并且通过阅读找出诗歌中表达时间的词汇,并且找出不同时间段发生的事情以及母亲的反应,如表1所示。
表1 时间事件表格
其次,教师让学生讨论文本中动词词汇的选择。诗歌中几个看似普通的动词词汇,让表达鲜活生动,画面栩栩如生。即使没有情感表达的词汇,浓浓的母爱、孩子的感恩,也已经溢于言表,颇有一些“无声胜有声”的妙处。
再次,在深入地理解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而后,对朗读进行点评。再分小组合作朗读,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在竞赛环节,教师分发诗歌朗诵评价表,增加竞赛的效度和信度,也给比赛增加了仪式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教师让学生回归诗歌标题“Mom Knows Best”,理解文章标题的深意,升华德育主旨。
2.深入语篇的应用实践类活动
这类活动建立在学习理解类活动的基础上,不仅要深挖语篇的内涵,而且在过程中要巩固、内化所学的语言和文化知识等。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和所形成的新的语言知识结构开展描述、阐述、分析、判断等交流活动,逐步实现对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内化,巩固新的知识结构,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助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4]
第一,描述与阐释类活动。在诗歌赏析课上,学生开展诗句的描述与解释活动非常有必要。这一类活动主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等,结合梳理的信息结构图,对特定的人物形象、事件发展进程、工艺过程等进行描述、解释等。由于诗歌的语言用词精练,短小的诗句中蕴含的意义十分丰富,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进行分层设计。针对英语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预先根据诗歌主题设计简单的对话环节,层层递进的提问,让学生通过互动,做好理解诗歌前的知识储备。针对英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句中的人物、事件、风景等。
活动案例3:诗歌“I Remember ”出自教材九年级第十四单元“go for it”中。这首诗的类型是打油诗(limericks),它有一些诗歌的元素。这首诗歌分8个诗节(stanza),每个诗节有四行,第二行和第四行的最后一个单词形成押韵(rhyme)。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学生可以初步感受诗歌,欣赏诗歌的韵味美,并且尝试创作带有韵脚的诗歌。在这首诗的阅读环节,为了帮助学生梳理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笔者设计了简单对话互动和制作清单列表的活动。
活动1:针对英语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回顾三年的初中生活,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不用在意语法问题,表达自己所经历的,以及对不同经历的不同感受。教师接着引入诗歌,学生带着共情阅读优美的诗句,更容易梳理出诗歌所表达的内容。
阅读中,列举出诗歌作者的经历,如图2所示。
图2 作者经历罗列
活动2:针对英语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口头描述作者的初中生活片段,或者讲一件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的事。
第二,分析与判断类活动。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篇,其语言高度凝练。因此,在诗歌赏析课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选词,让学生学会分析判断选词对表现诗歌主题的重要作用。这一类活动主要让学生围绕主题,分析人物角色的个性和特征,理解语篇中描述的细节与主题之间的关系等。在活动案例2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生动的行为动词,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也能帮助学生分析判断lift up,shout angrily,talk back等选词的表现力。
第三,内化与运用类活动。通过之前的赏析和分析,这一类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将所学的语言和文化知识消化吸收,在新的知识结构中得以巩固。在诗歌赏析中,有效的内化与运用类活动有:学生通过同伴合作或小组合作,根据诗意,为诗歌配一幅插图;根据诗歌主题,选择一段合适的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或对诗歌进行翻译等。
活动案例4:当学生学到诗歌“I Remember ”的时候,离毕业不远了。这首诗歌让大家情不自禁回想起过去的三年,必然无限感慨,开心的、悲伤的、痛苦的、喜悦的、兴奋的……一股脑儿涌上心头。这就是诗歌,此时、此情、此景,相得益彰,也正是教学中呼之欲出的高潮。在阅读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活动:
活动1:教师要求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为诗歌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并且鼓励学生自己谱曲。人有共情、艺术有相通,诗歌不也就是一种艺术吗?
活动2:教师要求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对诗歌进行翻译,感受中英文诗歌的异同。图3是一份优秀的学生作品中的最后两个诗节。
图3 优秀翻译作品举例
3.超越语篇的迁移创新类活动
读诗歌最终的目的是共情,理解作者内心思想。超越语篇的迁移创新类活动主要包括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学习活动,即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语篇背后的价值取向或作者态度进行推理与论证,赏析语篇的文体特征与修辞手法,探讨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批判、评价作者的观点等,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进而使学生在新的语境中,基于新的知识结构,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语言技能,进行多元思维,有创造性地解决陌生情境中的问题,理性表达观点、情感和态度,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深度学习,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5]
诗歌赏析课上的迁移创新类活动包括:学生分析作者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学习不同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常见的修辞手法;评价诗歌的价值;学习创作简单的诗歌等。
活动案例5:诗歌“I Remember ”的最后一个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观察这首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明确诗节和押韵的概念,分析诗歌中的语言特点。
然后,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不改变标题,但是选取个性化的内容,进行诗歌改写创作。要求体现人物或者事件的特征,表达出浓厚的惜别之情等。图4是两名学生创作的作品。
图4 优秀创作作品举例
通过创作活动,学生饶有兴趣地运用语言工具,按英语音律的规律,遣词造句写出稚嫩的诗句,这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实际教学证明了诗歌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并且完全适合初中生的语言学习。但是,在教学实施中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比如诗歌对学生的语言和鉴赏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相对陌生的语言形式也容易引发学生的畏难情绪;诗歌开放性的特点在评价上容易引起争议等。对此,笔者根据实践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两个原则。在诗歌赏析课上,要有效地实施学习理解类、应用实践类和迁移创新类这三个层次的活动,教师可以尝试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1.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考虑到学习诗歌难度偏大,并且学生在语言水平和学习能力上有较大的差异,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对侧重理解类的诗歌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考虑多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对应用实践以及迁移创新类活动如配乐朗诵、评论、翻译、配插图和模仿创作诗歌,教师可以采用同桌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正如一个学生所说:“在同学们的帮助之下,我充满了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力量。小组合作的成果也倍增了我的成就感。”
2.利用诗歌朗诵与创作的评价表
完整有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评价这一重要环节。在开展各个层次的学习活动时,教师应给出活动要求和评价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评价作用,为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保障。表2、表3是笔者在开展诗歌朗诵和创作活动时设计的评价表,有效地保证了诗歌朗诵和创作活动的实施。
表2 诗歌创作作品评价表
表3 诗歌朗诵作品评价表
笔者在英语学习活动观理论的指导下,大胆尝试诗歌教学,对教材进行巧妙的运用,并且做了一定的拓展和课外衍生。在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之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有一定建设性的总结。诗歌是最美妙的语言,也是学习第二外语不可或缺的素材,也会受到学生的喜爱,从而激发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笔者将在未来实际教学中,进一步展开对诗歌教学的实践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