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平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2500)
我国确立了2020—2035年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目标,即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现代化发展层面上而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力资本的积累、经济结构的变迁等要协同起来,才能推进社会现代化建设。技术技能人才的输出上,各大职业院校承担着主要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政策支持与引导,促进职业教育为社会建设提供所需要的人才,加上职业教育建设不足的改进、经验的总结,目前我国已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职业教育体系[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2],广大群众纷纷认识到创业的重要性,社会经济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高职院校需要紧跟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让更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可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在社会中获得自身价值的同时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经济新常态需要更多人才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市场经济注入新鲜血液,高职院校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根据经济建设所需人才对内部教育进行革新,以实际行动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想,以更科学的教学模式输出创新创业型人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表示,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需要创新,以创新驱动经济,带动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实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长久可持续[3]。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响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表现,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思想落实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行动中,持续改进培养模式,以足够数量且优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执行。
当下市场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更需要优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高院校内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赋予其创新意识,提升其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形成新的就业观,可以让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更短的时间里适应工作岗位,创新工作模式,或者以创业的形式实现就业,满足社会发展对自身的需求,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也可建设现代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将院校人才培养与经济建设所需人才衔接起来,发挥院校在支撑市场经济建设中应有的作用。
当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不算丰富,高职院校在1997年才确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这一教学目标,部分高职院校为此开设了相关课程,开启校企合作模式,但也有部分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以理论知识的灌输为主,不重视对学生技能的提升和素质的训练,将创新创业教育看作一门普通的课程,并未将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联系起来,与学生以后的就业、社会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衔接起来,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佳。还有些高职院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这项任务应由本科院校负责,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不具备可行性,认知上的误区导致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中投入的资源匮乏,无法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
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响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需求,开启校企合作模式,但缺乏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院校只聘请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并未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获得学分的一门课程。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停留在浅层次上,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产品的研究等都缺乏针对性,加上支持资源的匮乏,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方面发挥的作用并不显著。另外,还有部分高职院校习惯以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传统的教育形式自然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缺乏工作经验,属于高校毕业后的应届毕业生,并不具备教学经验、企业工作经验,而创业经验更是无从谈起。“三教”改革背景下,少部分高职院校开始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结构上,理论教学型教师占据较大比重,精通创新科研项目的教师非常匮乏,创业项目指导经验丰富的教师只占少数,大部分教师创业经验不足,无法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足够的保障[4]。即使部分高职院校以校企合作模式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到学校兼职,但因为保障制度不完善,该模式并未落到实处,学生掌握的创业技能寥寥无几。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力量不足,限制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需要高职院校制订科学的培养方案,相关院系、学科之间要形成合作,形成学生创新设计小组,并且要有专业的、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该小组展开创新创业实践,实践内容围绕“课程实践—学科竞赛—探索研究—毕业设计与创业”展开,以跨学科的培养方案,支持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5]。
高职院校要从各个学院调动相关专业的教师,组建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师资队伍,包括电子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系、艺术与设计系等,都要从这些院系中调动相关专业的教师,形成核心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可聘请知名大学院校的专家到高职院校兼职,开展创新创业为主题的专题讲座,与高职院校的学生分享创新创业经验,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学院教学资源建设上,要设置不低于四门的多学科交叉特色核心课程,对学生的培养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改变以往以理论灌输为主的培养模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自主设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可以胜任以后创新创业工作所需[6]。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学院对于学生选拔和培养方面,要按照“不直接招收专科新生、不针对特定专业,为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服务”的模式展开。创新创业学院可设置学生选拔机制,对有意向选择创新创业领域的学生进行筛选,筛选后进入创新创业学院的学生,院校则要坚持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基本原则,指导创新创业学院的学生进行小组式研究学习、课程实践、学科竞赛以及研究开发,所有创新设计小组都配有专业的教师团队,教师团队要具备跨学科性,包括高职院校内部不同院系的专业教师、研究院所与企业中经验丰富的专家等。
其一,结合机器人领域国际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与当地相关高职院校、研究院所、知名企业等进行合作,建设“政-学-研-产-资”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7]。
其二,建立健全产学研协同培养机制,为人才培养每个流程提供行业产业资源,结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探索全新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其三,执行多学科交叉的校企联合导师团队制,加大行业中的佼佼者与创新型企业加大合作力度,共同打造培养基地,以专业的人力资源为基地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学生在入校一年后,企业便可到学校中选人以及就学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指导,探索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产学联合培养机制。
1.建立特色课程群,不断融入多学科新知识、新技术
其一,建设通识核心课程与跨学科课程开设机制,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围绕工程问题,探索交叉学科专业课程群模式,为创新创业院校的学生提供跨学科的知识与技术培训;其二,展开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教学,由跨专业的教师展开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跨学科知识体系的形成。
2.建立跨学科、跨单位的优势资源培养创新人才新途径
与创新创业院校合作的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单位要发挥各自优势,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展开“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创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要重视教师聘任考核制度的完善,人才培养上,探索“全程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全球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8]。
创新创业院校要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共同构筑“课程实践-学科竞赛-毕业设计-创业项目”教学模式,形成具备特色化的培养方案、课程群体系以及持续改进机制,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案、针对性的课程体系以及完整的机制支持。
项目驱动的创新创业多学科融合培育机制的建设涉及多方面内容,如组织研发团队,确定项目来源,提供创业指导,研发技术,创业孵化以及后期商业运营的管理等,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创业项目的培育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要以其为重点,尽快形成项目驱动的创新创业多学科融合培育机制,建设重点交叉学科集群体系[9]。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科学的、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一,要根据国家、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具有创业精神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具有更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其二,要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优化,高职院校要建设通识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基础教育服务,拓展专业口径,强化学生专业适应性,基于时代发展、社会用人需求以及国家创新驱动战略,重设课程体系,持续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循环。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质量息息相关,只有科学的、可行的、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才能够输出为社会所需的优质创新创业人才。
高职院校根据时代需求进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革新的过程中,可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探索新型的校企合作系统。详细而言,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中,企业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企业要认识到参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支持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派出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到学校就人才的培养提供指导,以及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学院的学生实习提供平台,主动承担自身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结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所需进行内部工作岗位的调整,革新企业的工艺流程,完善企业的岗位技能,将企业内部工作流程、岗位所需技术等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接起来,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承担起主体角色,与高职院校共同探索深入合作的全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是不可或缺的,高职院校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中,应结合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等,重视对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院校领导要认识到这项行动的重要性,为基地建设提供足够资金,制订科学的建设方案,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如高职院校可结合当地市场经济建设情况以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探索“一园五区”创业孵化基地,该基地将电子商务、商业服务、创意设计、科技创新以及综合类五大板块的开发作为重点建设内容,打造创业实践孵化区,以针对性的、灵活的实践平台,支持创新创业院校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基本的保障不可或缺,因此要尽快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督促人才培养方案、制度、政策的落实。保障机制要涵盖组织保障、资金保障等,学校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要进行协同,就创新创业学院的学生提供完善的服务,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活动以及毕业后的具体工作等提供有针对性的、及时性的指导,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顺利解决税务登记、风险评估、工商注册、政策咨询、创业资金审批等问题,减少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的阻碍因素,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