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亚飞,张一澍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成长的经历决定了新时代大学生呈现出新的思想特点和行为规律。如何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行为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是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诸多特点,行为表现上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高度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将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及有效的教育策略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加以研究。
1.政治思想稳定健康,理论素养有待提升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较为稳定健康,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理想是信仰的对象,信念是理想得以实现的保证[1]。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坚定,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具备较为正确的政治认知和稳定的政治态度,对我国的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制度也高度认同。大学生政治情感积极健康,具有稳定的爱国主义情怀,能够将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入党动机也较为端正,政治思想状况较为积极向上。但部分大学生不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对党的一些理论认知较为模糊,没有真正做到入脑入心,理论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道德观念积极向上,践行意识需要加强
高校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从实际的教育成效上可以看到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质明显提升。当代大学生普遍拥有正确的道德认知,认可我国的伦理道德要求,能够掌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对每一个位公民的基本要求。大学生还具有较强的道德修养,争当道德模范,社会责任感显著提升,成为宣传和践行道德规范的重要力量。虽然大学生对道德有正确的认识,但是在某些方面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也会导致大学生在道德选择上出现偏差,主动性不强,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践行意识还有待加强。
3.积极进取精神突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我国各领域取得的成就激励着大学生努力提升自己,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树立起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比如面临人生选择时,有的大学生选择通过考研提升自己,每天刻苦学习;有的大学生为了毕业后能够顺利找到工作,在校期间积极进行实践锻炼,这些都体现出大学生积极进取的思想品质。但部分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大学生心理尚处于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心理品质尚未定型,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大学生在个人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巨大落差,造成心理困扰,看待事物态度变得消极,出现心理抑郁等问题。
4.价值观念更加多元,价值选择缺乏甄别
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大学生既可以通过当前开放的社会环境寻找到他们自我认同的价值观,也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接触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还可以通过网络接受更为多元的价值观念。因此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不可避免的多元化。比如大学生更加追求一种务实、体现自我个性的价值理念。但由于西方社会思潮中存在的不良思想,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化、逐利化倾向以及网络的负面影响也会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带来困扰,对各种价值观念辨别能力较弱,价值选择缺乏甄别,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
1.学习能力较强,但主动性不足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海量信息进入人们的视野,面对这一现实,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对先进技术和前沿知识较为关注。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规划,有着较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但学习是一个了解新事物、接受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过程,整个过程必然存在枯燥的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主动性不强。在中小学阶段,教师会主动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久而久之形成被动接受的习惯,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相对宽松,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惰性,长此以往造成主动性下降。
2.接受能力较强,自控能力较差
大学生的特点之一是思想开放、思维活跃、视野更加开阔、知识面更广、善于发现新事物、接受新事物。特别是成长在今天这样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资源。但自控能力差导致大学生出现各种问题,比如不能正确地使用网络,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刷抖音、打游戏上,耽误学习,出现违反学校校规甚至违反法律的情况,导致自己无法完成学业,因此高校必须注重对大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
3.独立意识较强,但交往能力较差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大学生即使进入大学后也会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关爱,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较为注重自我意识,独立行动力强,敢于质疑一切的性格。在生活中由于学习环境的改变,学生从相对封闭的中小学转向相对宽松的大学校园,父母对他们的管教和束缚大大减少,在此转变中大学生的独立做事、独立学习、独立意识十分强烈。但部分大学生从小就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集体意识较弱,缺乏合作意识和互帮互助精神,不善于与人交往,容易和同学发生矛盾。
4.做事较为理性,但功利性明显
大学阶段,大学生的心理逐渐成熟,处理问题也由感性逐渐转为理性,在做决定前也会考虑各种主客观因素,综合多种因素再做出决定,不感情用事。比如“00 后”大学生有着较为务实的人生理想,更加注重当下,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社会地位、报酬收入等都是他们比较关注和努力追求的重要方面。但大学生在行为取向上功利性愈发明显,做事越来越功利化,以自己能不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作为行动的价值尺度,比如在与同学交往上看其是否对自己有帮助,这容易导致大学生偏离正确轨道,功利性太强不利于长远发展。
新时代大学生所呈现出的思想特点和行为规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家庭、社会、学校、网络等因素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影响的成因分析,明晰大学生呈现出的思想特点和行为规律。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深刻影响着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其深刻性还体现在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首先,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差异。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较为优越了,但在经济发展中存在贫富分化的现实问题,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之间乐于进行对比,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容易心理失衡,做出不恰当的行为。其次,家庭结构也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家庭结构顾名思义就是家庭成员的组合情况,今天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溺爱容易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近年来离婚率不断上升,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数量增多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消极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仇恨报复等心理问题。最后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规律产生重要影响,父母的丰富阅历和成熟心态会给子女带来重大影响,父母教育方式恰当,能够和孩子真诚交流,亲子关系融洽,处处做孩子的好榜样,都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社会是一个多要素、多主体的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社会环境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社会中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日益凸显,对大学生的进取精神、独立意识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如果引导不当,很可能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处理问题功利性较为明显。社会角色的多样化也在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社会组织结构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日益多样化,使得大学生的生活观念和态度发生改变,出现的一些问题,令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各种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多元,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比如诚信缺失、责任意识淡薄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大学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课堂教学,当前高校在课堂教学中存在重成绩、轻思想的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做出正确引导的效果不彰。其次,校园文化的熏陶。良好的校园风气能够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但不良的校园风气会带来消极影响比如诚信问题,今天的大学校园诚信问题差强人意,有的学生为了期末不挂科进行抄袭,这些都是不良校园风气的表现。最后,教育管理者的工作不到位,在校园中的同学关系尤其是室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塑造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之,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大学生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
网络是一个大杂烩,既传播文明又倾泻垃圾,既开启民智又制造蒙昧盲目[2]。网络环境的变迁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在网络上也变得日益活跃,通过网络进行情感宣泄,寻找精神寄托。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和传播途径,锻炼了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自身的学习能力。但网络的负面效应也对大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网络上的各种复杂信息,面对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碰撞,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被一些错误的、虚假信息裹挟着。很多大学生陷入网络游戏无法自拔,自控能力极差,极大浪费了自己的学习时光,导致思想懈怠。
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时,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制定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与教育计划,帮助大学生改变认知。从而矫正不良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做好当代大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
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坚持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提高思想觉悟。在教育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确保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稳定健康。
其次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提高自己的奉献意识、服务意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最后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所谓专业素质是指教育者具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对其错误思想进行引导,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今天的大学生独立意识较强,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通过这种方法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培养大学生拥有健康的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高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党的理论成果尤其是最新成果教育学生,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联系起来。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重视课堂教育的作用,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心理知识,掌握自我训练和调控的方法。通过课堂教育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格,强大的自控能力,让学生积极地看待事物。其次,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大学阶段很多学生存在焦虑、迷茫等心理问题,通过到咨询中心与教师交流运用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等多种方法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改变认知,从而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3]。
培养大学生拥有健康的思想和积极的行为,光靠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行为的引导。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首先,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塑造行为礼仪,倡导现代文明交往的标语,让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接受思想上的洗礼,进而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其次通过开展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既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又能提升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比如开展评优活动,发挥榜样作用。评优评奖是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能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评优评奖这项活动要以全员育人教育工作为整体的支撑点[4]。对待网络问题上,学校要重视开展网络文化教育的宣传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掌握正确的网络文明规范,营造有益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正确使用手机,提升学生的自控能力。
要想从根本上改进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光靠学校教育和引导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高校管理者通过与学生日常的接触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状态、学习状态有基本的了解,能够掌握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为了能够精准地解决学生的问题,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及时沟通。学校要把学生的最新状态反映给家长,家长了解后能够与老师进行交流、磋商,以便形成好的处理方式。学校的教育再好,给学生传授的价值和思想再正确,如果任由社会的不良风气蔓延,比如道德滑坡、公德淡漠、利己主义等,也会使良好的社会环境也会受到污染,在学校即使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也会在社会的“大染缸”中染上“杂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需要社会与学校共同担负起育人的作用,同频共振,同向发力[5]。改进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规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者共同合作,形成相互作用、密切联系、沟通反馈的育人网络,建立共同、共通、共识的管理模式,切实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