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晓琴
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迅猛发展,但仍处在发展中国家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男女比例失衡,人口密度在城乡间存在巨大差异。在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当中,空巢老人是最为特殊的群体,其面临的养老问题不仅是大部分家庭的问题,更是全国上下密切关注、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群体的广泛注意和重视。关爱和照顾空巢老人,关系到个人、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2021年12月9日,民政部养老服务司负责人李邦华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意见》首次在中央层面部署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实现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所提出的到“2035年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这个远景目标的重要举措。李邦华介绍,基本养老服务是由政府主导提供、满足老年人基本养老需求的服务;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是通过列清单的方式来明确基本养老服务“服务谁”、“怎么服务”、“由谁提供服务”等问题。通过清单的方式一目了然、明明白白,既方便贯彻落实,也方便人民群众知晓和了解。而养老清单如何制定?养老清单的具体内容来自哪里?作为社会工作的教学者,我相信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为其提供思路。社会工作在介入过程中不同于其他助人活动,社会工作坚持特殊的理念,秉持“助人自助”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有效实现助人目标,满足空巢老人实际需求,使其更快地摆脱困境。而社会工作者作为联系个人、资源提供者、空巢老人三者间的纽带,可以为资源的有效利用做出贡献,致力于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与发展。因此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养老的路径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纯空巢家庭是指单身空巢家庭和配偶空巢家庭,没有子女和亲属。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以及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等各种原因,导致城市中出现一些无子女无亲属的老年家庭。除了配偶和自己,无任何亲属能给他们提供帮助。
类空巢家庭是指子女虽然不在身边但有其他亲属可以提供帮助的家庭。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是社会迅猛发展、科技水平增长、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大时代,家庭中的两代人在思想观念上的差距逐渐加大,代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加之为了维持好婆媳关系,避免争吵,部分老人会主动选择远离子女,两代人选择分家过,以避免与子女发生代沟冲突。且大多数年轻人往往背负着汽车、房子贷款、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的义务,这些都让年轻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不得不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或者子女身在外地、外国,没有时间陪伴在父母身旁,只能依靠其他亲属帮忙照料父母。随着年龄增长,部分老人与长年居住的环境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不愿也不舍离开,成为事实上的空巢家庭。
笔者主要从物质生活层面、医疗层面、精神层面这三方面论述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状况及其困境。
在物质生活方面,大部分城市空巢老人有养老退休金,少数空巢老人在生活方面较为拮据;在医疗层面上,根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我国空巢老人患有各种急慢性病的比率高达70%至80%,虽然大部分城市老人有医疗保险,但报销的比例有待提高,且有些药物不在医保的报销范围内,有些空巢老人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现象;在精神层面上,虽然大部分城市空巢老人在物质上能得到满足,但情感需求却得不到满足,而空巢老人本身交往范围不大,生活单调乏味,缺乏交往和锻炼,再加上大部分老人本身可能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导致身体免疫力迅速下降,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尤其是空巢老人夫妇中在一方离世的情况下,另一个老年人的身心可能会遭受巨大的伤害。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由于老伴的过早离世,平时身边连一个说话的伴都没有,在精神上容易产生孤独、无奈的感觉和消极的情绪,加速了进入老年痴呆的行列,失去对生活的渴望与信心。
由于我国社会工作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所以我国社会工作人才比较缺乏,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社会工作者目前所处地位并不高,社会认同度较低,且薪资待遇也不高,因此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大量流失;另外,社会工作来自于西方,其理论和价值观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本土化力度不够,并未建设起专业的社工和志愿者人才队伍,服务内容和方法不太符合本土化的需求,再加上宣传力度较小,因此社会工作理念没有被广泛接受。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使得日益庞大的空巢老人群体的各种需要难以满足。另外,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服务中有很多制约性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缺乏资源,例如人力资源不足、财物资源不足等。由于我国空巢老人日益增多,我国财政负担加重,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难以根本解决空巢老人养老这一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还需继续深入研究。
在笔者搜集本文素材数据过程中,通过大量查阅政府互联网公开信息,实地走访及现场调研,逐渐发现我国目前在养老机构的建设体系中仍然存在相当大的不足,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问题:1.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的主体责任归属问题;2.养老机构建设的费用摊销问题;3.养老机构运营的维护成本问题。因为以上三个问题的存在,我国的城市养老机构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一类为非盈利养老机构,主要靠政府补贴和拨款艰难维系,提供公办养老场地和设施,但空置率高、大部分工作流于形式,很难照顾到空巢老人养老的实际需求;另一类为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近年出现的盈利性高端养老机构,场地堪比五星级康复中心,各类设施齐全,护理工作人员完善,但价格较高,成为了少数富人才能享有的消费场所,不具备普遍意义。
社会工作中运用较为广泛的就是优势视角理论。虽然该理论一直处于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中,并做出过大量的探索,但理论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社会工作者由于语言障碍、采访信任度、访谈能力等的限制,了解到的问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误差;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背后,潜在优势资源的挖掘十分有限。通过走访、观察等方式挖掘空巢老人内在与外在优势资源,在信息的获取及分析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导致挖掘到的信息有限,即使已挖掘到留守老人内在及外在优势资源,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社区、政府等多方面的外在优势资源还是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与此同时,很多空巢老人都缺少社会网络资源。我国对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也不完善,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例如目前我国老年人仍然是以非正式照料为基础,子女、配偶、亲友等相互帮助扶持,而以正式照顾体系为主导的力量非常薄弱,政府的相关政策并未落实好,养老资金投入不足,社区支持、养老机构、企业等发展也不够完善。
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情况下,社会工作服务日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知识水平、坚定的价值观、科学的工作方法,秉持助人自助的核心理念,在助人的过程中同时实现自己的专业价值,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做到尊重服务对象,真诚相待,做到换位思考,相信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能,运用政府的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为空巢老人开展服务,同时介入社会群体实现资源共享,适当引入商业运行机制,提升社会工作效率,扩大资源利用范围,做到全面细致。笔者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认为理论与实践两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服务和研究好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者应尽自己最大努力调动周围一切资源,尽快帮助空巢老人走出困境,对老年人的想法、感受进行妥善处理,接纳、尊重每一位空巢老人,自觉站在空巢老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梳理好各种问题。
对于城市的纯空巢家庭而言,避免孤独是他们主要的问题和需求。可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介入,运用优势视角理论,每个人都具有相应的资源,空巢老人也不例外,但处于困境中的空巢老人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困境上,甚至放大困难,难以发掘身边资源的优势。而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其发掘优势,合理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充分发掘空巢老人的内在潜能,使老人看到自己积极优秀的一面。不定期地开展活动,进行个案辅导,从沟通中挖掘空巢老人自身的优势,引导空巢老人们全面认清自已,促进其自身优势的放大,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以保证空巢老人的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对于无子女及亲属的空巢老人,个案工作可以为其提供临终关怀服务,并聆听老人意愿,代表老人争取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支持服务。
在医疗层面,为其配备专业的医务工作者。了解空巢老人真实需求,缓解心理压力,安抚并疏通其不良情绪等,或当空巢老人因各种原因不愿意配合治疗时,医务社会工作者就可以发挥作用,尽可能地保证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结合医养院的中医理疗中心,例如针灸治疗、骨伤治疗、推拿按摩、理疗康复足浴药浴等功能区域,激光治疗仪、红外治疗仪等相关中医理疗康复设备,做到医养结合,慢病管理。还可以通过评估体系,对老人自理生活能力、认知能力、医疗护理需求等进行科学评估,针对评估结果及时制定个性化服务计划和措施。对失能老人采用专业的护理理念和护理方案,提供针对性康复计划,开展专业化的护理模式以及医疗服务,邀请中医专家为其提供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专业服务,做到智慧养老、服务周到,为空巢老人的生命安全提供双重保障。
在物质生活方面,为其制定精准饮食服务,为不同口味喜好的老人提供可选择的个性化供餐形式,并根据时令开展特色食疗药膳,使其在每天食物能量基础上,调理身体,保证营养供应;在居住方面,开放的公共空间可以让老人们心情愉悦,私人空间则让老人安心,两者相结合能够很好的满足空巢老人的居住需求。社会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帮助空巢老人在家具、装修以及房间的装饰搭配上满足适老化、个性化的要求,使老人们在日常居住生活方面舒适开心。
对于城市中的类空巢家庭,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小组工作的方法可以为其提供很好的精神慰藉。例如医养院中设立健身房、高尔夫球馆、书画、插花、茶道、烘焙等各种文化活动场所,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场所,引导并组织空巢老人开展各类老年兴趣爱好的小组活动,例如兴趣小组、书法大赛、老年广场舞大赛、书画培训、红歌合唱比赛等,还可以邀请一些书画家、摄影家和工艺家等,定期举办各种名家交流会及展览,引导其积极参与,并在活动后让老人们分享所见所得,社会工作者进行点评鼓励。通过小组活动不仅可以调动空巢老人的积极性,为其提供文化艺术交流平台,而且从不同层面上满足了空巢老人对文化、艺术、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让空巢老人能够在这里实现寻知音觅知己的交友乐趣,为丰富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增添了生动的一笔,也进一步扩展了空巢老人的社会交往互动网络,提升其能力建设,发掘自我价值和意义,减少对负面标签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满足了空巢老人物质文化精神的需求,又实现了空巢老人情感、尊重、自我价值等高层次的需求,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老有所为”。
目前我国城市人口主要居住形式为小区,而我国基层养老工作的依托就是社区养老。因此可运用社区工作方法介入、开展社区养老,把城市空巢老人身体状况、精神状态、情感寄托等的需求进行归类,提供以下服务:
1.建立社区老年服务活动中心,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社区健康讲座、健康咨询、社区康乐活动、社区娱乐、社区老年大学等。例如成立老年旅游团,对行动方便、探求欲较强、且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空巢老人,社会工作者带领其走出家门,到较近的地方旅游,亲近并享受大自然,也可邀请导游进行相关讲解,组织中、短途旅游活动,通过“走出去”使空巢老人不但满足了强身健体、对外交流、探索世界的愿望,而且培养了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旅程中也促进了与同社区老人互相了解,增加了话题,充实了空巢老人的社区生活,也改变其枯燥无味的独居环境,引导空巢老人积极乐观地看待空巢现象,利用空闲时间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从而战胜沮丧、孤独和悲观。
2.在社区设立一体化老人智能服务网络平台。通过建档把社区内空巢老人基本情况及需求进行分类,社会工作者将其同社会第三方养老设施链接,通过智能化系统为其提供医护、保姆、钟点工、志愿者等照料来源。同时联合所在街道办事处,将空巢老人信息登记在册,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进行定期巡访,一家一户地落实好养老措施,对年纪大身体弱的空巢老人,社会工作者应定期主动登门拜访,及时获取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避免出现老人久病卧床、无人问津的现象,实现对空巢老人全方位照料。
在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养老的路径研究中,社会工作者扮演着很多角色。充分发挥这些角色的作用,对空巢老人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给予支持,例如以资源获取者的角色链接社会内外资源,以缓解空巢老人经济困难的问题;以服务提供者的角色为空巢老人提供家政服务、心理咨询等各种服务,以满足空巢老人的实际需要;以支持者的角色为空巢老人提供情感支持和精神慰藉。为了更好地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制度,有效地促进我国养老事业的长远发展,笔者通过近段时间的走访、观察、整理、分析、总结,对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的养老路径提出了些建议与展望:
1.加大宣传:普及全社会对空巢老人养老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媒体诸如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等方式,特别是新媒体网络,向全社会宣传关爱空巢老人,营造良好的氛围,并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中来。
2.监管引导:养老服务主管部门应不遗余力地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机构发展,鼓励创造更多服务岗位。各级政府及基层公务员,应主动加强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落实好对空巢老人养老的相关政策,更好地为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工作提供政策支持服务。
3.法律保障: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保障老年人权益的各项制度、法规,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制订养老服务的国家标准,完善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社会工作资格认证,把非专业的志愿者队伍逐渐过渡到专业化社会服务人员。
4.模式创新:我国老年群体数量庞大,单纯依靠政府或者养老企业都难以满足养老需求。由政府引导出资,调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养老这一模式是值得尝试的;其次调整当下单一的以床位为单位的传统看护模式,真正从空巢老人的需求点出发,结合医疗看护、保健养生、精神慰藉等因素,创新服务内容,以多样性、高品质满足市场不同需求。进一步加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与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防止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流失,定期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或各类志愿者,进行专业的知识技能培训,确保每一位服务人员都经过系统、专业的从业技能培训,从基础上做到高端质量的保证,积极主动地照顾好每一位空巢老人,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实现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的进一步突破,早日制定出符合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