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尾气排放检验与超标车维修治理问题研究

2022-11-09 18:17:43宿迁市顺达机动车辆检测有限公司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尾气机动车车辆

宿迁市顺达机动车辆检测有限公司 吴 飞

宿迁市运输服务中心 徐林林

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1年9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90亿辆,其中汽车2.97亿辆;前三季度,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2 753万辆,同比增加436.3万辆,增长18.83%。汽车排放已经成为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有效防治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已经成为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建立实施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通知》(环大气〔2020〕31号,以下简称31号文件)颁布之后,全国范围内陆续跟进,努力实现对移动污染源的管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致命问题——排放检测作弊和维修治理作假。在此笔者就问题城市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检验与超标车维修治理问题进行分析,期待引起广泛关注、讨论和问题解决。

1 I/M制度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机动车尾气排放检验检测弄虚作假。31号文件明确规定要严格实施《汽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GB 18285—2018)和《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自由加速法及加载减速法)》(GB 3847—2018)等检验标准,汽车排放检验机构及其负责人对检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端等便于公众获取的方式公布本行政区域汽车排放检验机构的信息并及时更新,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虚假检测的情况。部分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使用作弊软件、替换车辆、尾气排放采样等欺骗手段,大幅度提高受检车辆尾气排放合格率,使其逃避超标维修治理。

(2)虚假维修治理,倒卖竣工复检解锁信号。31号文件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依法依规监督指导汽车排放维护修理工作,取得汽车维修经营备案的一、二类汽车维修企业和从事发动机维修的三类汽车维修企业,均可作为汽车排放性能维护(维修)站。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政府指定尾气排放超标维修治理企业、非政府指定企业无权承修的问题,出现垄断经营问题,与道路运输车辆强制二级维护作业时期变公共资源为稀缺垄断资源相似,买卖“维修竣工解锁”信号的虚假维修,使得“维修竣工解锁”成为可交易的特殊商品。

2 虚假检验检测与虚假维修治理的动力源剖析

(1)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作弊是其固有的市场特征所致,根源是未能实现落实31号文件要求的检验数据实时共享,机动车尾气排放检验存在监管漏洞。车辆年检的目的就是获取检验合格标志,以便合法上路行驶,具有政府强制的特征。因此,在某一个具体区域每年需要检验检测的车辆总数实际上是一个定值,而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又是无差异化的高度同质化服务,再加上近年来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数量上的盲目扩张,出现了明显的供大于求现状,应运而生的价格战、抢夺有限资源战成为行业基本特征。“放管服”虽然开放了异地检验,但是由于机动车尾气排放检验检测缺乏全国联网监控和检验数据开放,检验数据结果不能实现全国范围内实时共享和部门间互联互通。检验检测机构表现出对标准掌握松紧不一,导致监管紧的区域车辆向监管松的区域大量流失,在车辆未做任何维护与修理的状况下,在甲地检验不合格转移到监控宽松的乙地之后其检验结果却为合格,从而规避尾气排放检验不合格后的维修治理,劣币驱逐良币问题突出,迫使检测机构向市场潜规则妥协,随波逐流。外挂或内置作弊软件程序、使用作弊器和替换车辆、尾气排放采样作弊等手段在行业内业已成了公开的秘密,甚至出现在网上公开兜售机动车检验检测作弊软件、作弊串口控制器的事情。

(2)在维修治理端出现虚假维修治理问题的根源是没有真正落实31号文件规定的地方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充分发挥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作用,提升行业数字化监管能力,规范汽车排放性能维护修理经营行为。由于“政府指定”,使得有限资源被利益群体所垄断,非“政府指定”不能够承担尾气排放超标维修治理业务。问题就是出在“政府指定”和“政府认可维修治理结果”上,否则不能完成“闭环解锁”,导致利益输送,进而形成垄断经营者与车主间的扭曲关系。汽车尾气排放超标无非就是发动机或后处理装置出现了故障,仅是故障诊断与排除这点纯技术问题,将单纯的技术问题处理过程复杂化,并赋予其特殊化色彩是引发后续矛盾的根源。产生汽车尾气排放超标虚假维修治理、过度维修和买卖“维修治理竣工解锁”信号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模式和制度性缺陷惯性,在机动车维修领域反复出现同一类利用政府政策搞垄断经营的反常,不能归结为偶然,应引起高度重视。

(3)缺乏人与人之间和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基本信任,即人之初性本善与性本恶之争是引发上述问题的结症所在。缺乏最基本的信任导致“政府强制”和“政府指定”问题的出现,无论是曾经出现在营运车辆强制维护问题上的虚假维护作业,还是目前机动车尾气排放检验检测的弄虚作假,以及维修治理的买卖“闭环解锁”问题,其根源都是由于缺乏诚信机制,导致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然而又是政府相关政策的过于“死板”,没有充分顾忌机动车尾气排放检验及超标车辆维修治理内在的客观规律,政策性缺陷导致经营行为“怪圈”的出现。

3 解决问题的路径及方法

前文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那么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及方法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建设诚信机制入手。首先,要解决好征信考核机制建设问题,形成有效的征信考核社会运行体系,让不诚信寸步难行;其次,要认真寻求征信体系监控下的机动车检测与不合格车辆维修治理运行机制。

一是应解决好诚信机制建设问题。征信考核是解决信任危机的最好良药,完善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和机动车维修企业征信考核体系建设,对不诚信的企业和个人实施必要的惩治措施,是确保诚信自由走天下的充分必要前提。

二是应解决好管控平台建设问题。政府设置的尾气排放超标维修治理管控平台应具备强大的大数据分析功能,而且一定是在全国统一平台上运行,通过统一的数据平台监控I/M制度运行的实际情况,以及超标车辆维修治理的闭环管控情况。政府通过平台大数据实施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对各类厂牌型号车辆的尾气排放超标情况及维修治理情况进行数据汇总,一方面为主机厂提供相关数据,为其技术改进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对M站的维修治理技术方案进行归纳总结,为后续的维修治理提供便捷、可靠的技术方案,减少有限资源的浪费,提高维修治理服务效率和质量,而绝非单纯为了车辆尾气超标维修治理。I/M制度体系最关键的是检测端的问题,确保检测端不“放水”,维修治理端才可能有活干、才可能认真维修与治理。只要检测端不“放水”,维修治理端就必须认真维修与治理,否则按照《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21年第18号,以下简称“部令”)相关规定处理,维修企业是承担不起的,如此自然就会通过市场规律的调解引导企业投入和车主有序选择称心的优质承修企业。严控机动车尾气检验检测与维修治理,一定会促进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维修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会最大限度地遵循市场规律培育和发展市场,促使资源向维修治理优势企业集中,形成良性循环。应尽快编制汽车排放检验规范和维修治理规范,用规范引领行业发展,加大对检验检测及维修治理过程中的监控。一是在检测线设备操作区域应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应能清晰监视并能分辨设备操作计算机显示器显示的内容、检验设备控制软件操作等;二是根据管理实际需要,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要求检测线设备存放区安装视频监控设备,摄像头应正对分析仪主机显示屏界面,应能清晰监视和采集检验过程中检验设备运行情况。在以上解决方法上,应让维修后的车辆最终状态体现在检测线检验过程中,抽查不少于10%的复检车,主管部门视频远程监控检测全过程,杜绝车检作弊,反监督维修情况,形成M站淘汰机制。

三是政府的监管力度和选择的路径。《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第四章《质量管理》中的第三十七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在质量保证期内,机动车因同一故障或维修项目经两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负责联系其他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并承担相应修理费用。”如果这条规定能够完全落地,并被广泛认知和贯彻执行,让广大车主熟知并充分利用好这一条款,那样对所谓M站的准入也完全可以交给市场来解决。维修管理的主要精力不应该过多地放在过程管理上,而应专注于结果管理,正确处理好维修质量纠纷,这样似乎更加精准体现“放管服”的本质性初衷。维修企业大而全或小而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应与时俱进,只要术业有专攻,就应该鼓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凡是具备尾气排放超标维修治理的某一个方面的技术和方法、具备维修治理能力的,就可承揽相关维修治理业务,一切由承揽方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连续两次不能解决问题的严格按照部令相关规定处理即可。现阶段是处于打乱仗阶段,检测端与维修治理端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积压矛盾和问题。至于是否维修治理达标应交给检测端来判断和控制,实现运动员与裁判员的职能分割,彻底厘清相互关系,进而促进检测端的规范。因此,应该实施必要的管控改革与调整,厘清检测端和维修治理端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各司其责,各尽其职。

四是维修治理的保障能力必须满足实际需求。在尾气排放超标管控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具有某一类尾气排放超标专长的企业或技师的作用,只要术业有专攻即可,并非什么都要会,什么都必须具备。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从I/M制度设计和维修治理端观察问题,相当一部分检测端的“放水”又是维修端倒逼形成的。全国绝大多数地方都是通过交通维修和环保检测两个平台对接,要求闭环管控,凡是没有维修合格证上传到环保平台的,首次检验排放超标车辆是无法复检尾气的。政策实施之初,车辆排放不合格,环检机构建议到主管部门公示的M站进行维修,但是由于尾气排放超标维修治理是一项需要真才实学的硬碰硬的纯技术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设备设施、维修治理检验的专业技工和必要的技术资料,加之检验检测方法的掌握与熟练程度不够,都制约了M站的维修治理能力。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是由多种因素所引起的,既与车辆使用条件、驾驶习惯相关,也与车辆是否正确维护修理、正确选择燃油相关,需要精准的检验与诊断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积累。至于承担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维修治理的企业,因为没有专业仪器设备、过硬的维修技术人员、缺乏必备的技术资料是无法完成尾气排放超标维修治理的,因此尾气排放检验仪器设备和维修治理设备均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政府主管部门大可不必存有担心,要想承担尾气排放超标维修治理就必须有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维修工具和专用仪器设备,同时必须具备专业维修技术人员和完备的技术资料,否则无法完成既定任务。只有这样才会引导维修企业如何选择和投入,通过法律法规约束实现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让有能力的企业脱颖而出,加速资源集中和优势集中,促成行业良性发展。交通运输部门应该注重维修治理最终结果与质量,关注车主的满意度和维修业给予道路运输业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效率,如何让机动车维修企业真正起到后勤保障作用,其中也涉及交通运输部门如何构建机动车维修市场框架、满足不同类型车辆维修保障能力的总体规划与谋略。

五是认真解决好人员培训和经验归纳总结。实践证明,90%的M站解决不了这15%的疑难杂症,为数不少的M站更多是“三板斧”——清洗积炭、换相关配件或总成,动辄上千,甚至几千,车主谈修色变,进而倒逼环检机构。大吵大闹、威逼环境机构想办法者有之,换站检测者有之,要求闭环机构退款者不计其数,从而引发环检机构内卷,又有几个环检机构能扛得住车源的流失。尾气排放超标维修治理无能现状倒逼得环检机构也苦不堪言,最后只能妥协,M站卖合格证、保车源。长期以来,无论是车主还是维修企业,似乎对尾气排放状况都不是很关注,因此技术积累严重不足,导致维修治理不得要领,缺少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为推进I/M制度有效实施,尾气排放超标诊断与治理亟待正确引导,培训不能光停留在理论上,能否学以致用是必须解决的痛点问题,务必能够正确诊断引发尾气排放超标的故障原因,切实掌握汽柴油车引发尾气排放超标的影响因素,正确分析汽油车CO、HC、NO排放超标,以及柴油车烟度、NO超标的原因,通过不解体诊断技术透过现象寻求其本质。经验数据告诉我们,由于积炭、三元催化转化器、点火正时、喷油器、火花塞、尿素罐、选择性催化还原器(SCR)、颗粒捕集器(DPF)等常规问题引发的尾气排放超标大约占85%,这些常规故障问题绝大多数维修企业都能够解决,关键就是剩下的约15%的疑难杂症引发的尾气排放超标就不是那么容易解决好的。因此要实现检测端与维修治理端的信息共享,充分开发和运用好机动车维修信息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科学总结与归纳各类车型各类尾气排放超标维修治理数据,实现资源共享。

猜你喜欢
尾气机动车车辆
让机动车交通安全统筹更
公民与法治(2022年7期)2022-07-22 07:12:22
由一起厂内机动车事故引发的思考
铁路机动车管理信息系统
电子制作(2019年24期)2019-02-23 13:22:30
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探究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30
车辆
小太阳画报(2018年3期)2018-05-14 17:19:26
冬天路滑 远离车辆
车辆出没,请注意
提高车辆响应的转向辅助控制系统
汽车文摘(2015年11期)2015-12-02 03:02:53
多层介质阻挡放电处理柴油机尾气颗粒物
变频技术在尾气压缩机上的应用
压缩机技术(2014年3期)2014-02-28 21: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