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倩,李海凤
(北部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钦州 535000)
新时代,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应承前启后,分析总结党在不同时期有关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历程及宝贵经验,并从中获得深刻历史启示。
1.革命战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三化”
革命战争年代,在经历了一系列认识错误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不是照抄照搬教条和理论。在革命战争时期,先是坚决抵制陈独秀为代表的部分领导干部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然后又克服了以王明、博古为代表的部分领导干部犯的“左”倾错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第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在革命战争时期,关于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经典论述,至今仍然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仔细品味。如“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等等。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马克思主义“三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我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但在当时的条件下,经济文化极其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面临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课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应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也要随着新中国的具体实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推进不断向前发展。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率先提出“以苏为戒”和实现“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全面建立,为大规模经济建设有效开展,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基本满足奠定了重要基础。
3.改革开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三化”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对过去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党内存在的一些过激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及时进行拨乱反正,总结经验教训。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要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还有第三代领导集体和第四代领导集体形成的“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正确理论成果,成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三化”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名言,如“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不掌握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不发展生产,这种人是连半点马克思主义气味也没有的”“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等。这给当代高校教育工作者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带来了深刻启示。
4.党的十八大后的马克思主义“三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迫切需要,党中央进一步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统揽“四个伟大”的实践中,系统地回答了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我们应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也将马克思主义“三化”再次推向新的思想境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认识并牢牢把握新时代社会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以及有关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和基本方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三化”。
首先,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态度。任何实践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过程中,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决不拘泥于某一特定时期特定问题马克思主义所持有的特定观点。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只有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相结合,才能最终克服前进过程中的一切困难,完成既定战略目标,什么时候我们脱离实际,教条式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就会徘徊不前。只有坚持用与时俱进的发展眼光对待马克思主义,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出发,才能不断创造出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其次,牢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理论如果脱离了实践就无法检验理论的科学性,理论也会毫无意义。现在我们已经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如何在新阶段做出科学决策,制定正确的方针、路线,需要从我国发展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并且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向前发展。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三个前所未有”的科学论断,是对我国的历史方位、所处的环境、面临的挑战等一系列问题的科学回答。高校作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前沿阵地,需紧跟时代发展要求,认清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的价值,以采取相应措施全面实施。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认为,社会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过程是前进性、曲折性、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统一,说明我们对人类社会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因为社会实践是没有尽头的。高校在不断的教育实践当中,总会不断出现新问题和新挑战,比如在传统教学中如何把握面对面传授理论,在21世纪如何把控网络教学主阵地的问题和挑战。当然,在新时代必然有新征程、新起点所带来的全新挑战,必然需要新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去解决新时代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去战胜前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因为具体的社会实践不同和具体的历史环境不同,我们不能生硬地嫁接在其他的实践和历史环境中诞生的理论。
新时代的到来,需要用新思想理论去引领人们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高校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新时代社会实际,与时代发展共呼吸、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扎实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一方面,从学理上正本清源,还原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推进理论创新;另一方面,帮助当代大学生准确把握中国现处的历史方位、正在深刻发生的历史变化,准确把握未来国家发展的新目标、新使命,从而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交流不断加深,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思想产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国社会变化巨大。社会发生的这种巨大改变必然会引起人们生活、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比如,有的人一时无法适应社会变革和新的社会生活环境,在精神上感到迷茫;有的人对西方不良思想价值观念警惕不够,在精神上产生恍惚;还有的人短期难以适应多元价值观,出现严重的认知偏差。尤其是青年大学生还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时期,高校加强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精神世界的种种问题。
进入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历史任务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需要中华儿女共同努力奋斗、攻坚克难。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过程中,不断让马克思主义迸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新鲜活力,才能够帮助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赢得党心民心,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新时代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在时代发展中把握大势,坚定理想信念,忠于党的事业,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生活中,都将自己的理想融入国家的前途命运中。不难想象,如果中国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如果马克思主义“三化”出现重大失误,那将是最大的颠覆性错误。
新时代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应该促进“马”“中”“新”“生”四位一体,强调“以马为导”“以中为体”“以新为义”“以生为本”,确保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头脑,为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提供精神动力和理论保障。
第一,注重“以马为导”。新时代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也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继承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新时代国家、社会、地区发展实际,根据大学生成长环境、期待目标,不断开拓新思路、新制度、新方法,办出自身特色。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所在地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守正与改革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统一。
第二,坚持“以中为体”。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应该敏锐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紧跟中国未来发展脉搏,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中国梦”的奋斗目标相一致。高校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结合如何走出“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等社会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预判,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科学预测和理性判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前瞻性、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因此,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不仅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时代、奔向未来目标,而且要立足于我国发展的具体实际。
第三,夯实“以新为义”。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要坚持与时俱进,牢牢把握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特点。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从新时代客观实际出发,把准不断变化的时代特点,是我们解决前进途中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的钥匙。新时代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就必须坚持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马克思主义,坚持与时代紧密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马克思主义。
第四,贯彻“以生为本”。新时代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必须始终紧紧围绕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一中心目标,确保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障。也就是说,要让马克思主义的“种子”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最终硕果累累。当然,种子的成长过程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经受风雨的洗礼,这就需要种子自身足够强壮。如果说一名大学生就是一粒种子,那么让每一名大学生都变得“强壮”的方法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头脑、凝心聚魂,树牢“四个意识”,树立正确的“三观”,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自觉和理论自觉。
总之,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大学阶段不仅是大学生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高校应从新时代中国社会实际出发,不断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新时代高校要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并且在推进过程中注意“三化”之间各有区别侧重又相互联系的关系。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根本前提,任何时候,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都必须直面中国社会发展客观实际;其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主题中心,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必须紧紧围绕时代主要特征这个中心,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和方式方法;最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根本目标,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