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华 黄浩峰
关键词:数字文旅 旅游码头空间 文化体验 数字人文 空间模式
引言
伴随着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码头空间的功能需求从一开始的军事需要以及客运运输变得更加复杂化,成为满足更多经济效益的复合功能空间。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5G时代的到来,文旅融合概念的提出,人们对于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需求提升,旅游码头空间有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文章以“数字文旅+”视域研究数字时代背景下旅游码头空间的现存问题,设计范畴与设计策略,探索“数字文旅+”在旅游码头空间的创新应用与突破。
一、“数字文旅+”旅游码头基础分析
旅游码头作为承载城市历史交汇流通的空间,对于城市文化的传承,旅游体验的打造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旅游码头指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兴起的以休闲旅游观光为主要功能,以游客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码头,配套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以及商业服务设施,兼具码头轮渡、亲水娱乐、文化窗口、景观游憩、城市阳台等多种功能。目前国内对于旅游码头空间的设计实践主要集中于长江经济带沿线枢纽城市与滨海地块,主要实践方向为将码头文化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例如武汉的汉阳门旅游码头与中华路码头,从传统的客运运输功能不断调整升级,如今已集通勤、观光、餐饮及展会等现代文旅功能于一体,如图1。“数字文旅+”型旅游码头空间现存问题:旅游码头空间应用转化数字科技能力较弱、数字技术与游客服务需求缺乏合理对接、文化内容数字化呈现形式单一。
数字经济作为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不断推出文化旅游数字化相关发展政策与意见,如表1。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提出:“用文化提升旅游的品质内涵,用旅游彰显文化自信。”而随着数字经济、技术的发展,文旅融合与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DH)等概念的相继提出,旅游码头空间转向数字化进程,形成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文旅融合为内核开展的众多跨学科领域研究。“数字文旅+”型旅游码头空间的本质是将数字技术与文旅产业进行深度、多元融合,将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到旅游码头空间的各个环节当中,实现新一代沉浸式、智能化、体验化、场景化文旅消费的需求,通过数字技术系统分析、定制人文需求,以人文关怀、游客人性化服务为中心,满足游客舒适、精准、智能的服务体验感需求。
二、“数字文旅+”旅游码头设计要素
(一)线上线下结合的场景化空间形式
不同于传统的空间形式,“数字文旅+”旅游码头空间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数字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元宇宙的概念,借助数字信息软件建模产生景观数字化模型,以此游客可以选择线上云旅游的形式。应用VR、AR等技术打造场景化的旅游码头主题文化活动,让游客沉浸参与到旅游码头空间互动体验当中,旅游码头空间相关的历史、景点、特色服务设施能够选择多元化的沉浸式空间展现。在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结合的数字旅游模式也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打造智能健康的旅游体验。
(二)智能自动化服务设施
5G技术的研发让世界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通过数字信息技术,产生了自动贩卖设备、无接触旅游產品售卖、景区智能机器人导览等自动化、智能化服务设施。“数字文旅+”型旅游码头空间将数字人文的概念植入到小品设施设计当中,通过设施智能场景感知,人机交互的设计,数字孪生进行设施数据分析,不断建立景观小品设施与游客的内容关联,打造舒适便捷的空间体验。
(三)文化特色交通接驳路径
作为旅游码头,游轮接驳站需要展现文旅特色,对于地域历史文化在接驳通道设计上的展现,通过材料、色彩、场景还原来表现文化特色。在交通游线的设计上,通过数据采集分析,根据历史建筑景观节点,交通换乘线路合理规划特色旅游线路;根据GIS等数字技术分析水文地貌信息,选择坡道,人行天桥,绿道的合理布局方式。
(四)数字化亲水空间
旅游码头空间设计时应考虑游客对于观水、亲水,戏水的需求,游客的亲水活动参与性,通过数字模拟整体性的考虑旅游码头与城市空间之间的联系,将水上交通与沿岸的游憩系统融会贯通,形成连续、稳定的景观带体系,设置层次丰富的特色亲水空间、观景平台与码头滨水绿道,满足游客对于自然生态的亲近需求。同时通过挑台、步行桥等塑造水面延伸感,植入水幕、音乐喷泉等亲水互动展示手段,营造安全且富有亲和力的亲水空间。
(五)生态水文植物景观
根据所处区域水文地貌选择相应的植物造景,BIM等建模数据库中含有相应的植物高度等数据信息以及植物种植要求,与VR等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能够实时可视化展示三维植物种植效果,GIS分析区域景观植物资源以及绿地景观分类,模拟区域地貌,通过数据合理的进行植物搭配与种植。
三、“数字文旅+”旅游码头设计原则
(一)智能化原则
数字技术作为新时代旅游码头空间的发展动能,应该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应用到旅游码头空间设计的各个环节当中。在旅游码头建筑设计中,通过数字仿真等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立面投影呈现人文历史,使地域历史文化与游客建立内容关联;在旅游码头人造景观设计中,通过新媒体与参数化技术设计公共艺术智能景观小品、雕塑与互动装置;在旅游码头标识设计与防护设计中,通过智能监控设备和多媒体警示标语等防护措施保障游客在观景、亲水和休闲运动时的安全,采用数据分析得出码头防洪、排洪等自然问题解决方案,合理的进行堤岸设计,驳岸处理;在旅游码头景观生态治理设计中,通过GIS、遥测、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综合运用,定量化解决自然环境生态治理与生态恢复的相关问题,打造数字智能化的旅游码头空间。
(二)交互体验原则
旅游码头空间以游客服务为中心,空间与游客的互动体验是游览满意度的核心评价元素。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旅游码头空间与游客的双向互动,从艺术、娱乐、社交、生态等多个游客需求出发,打造多元化的主题文化空间旅游体验。在空间设计中应植入数字信息交互元素,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场景化空间、智能互动景观小品设施与线上数字标识导览系统。同时建立空间数字叙事思维,打造线上数字藏品,通过线上数字产品设计,线下体验实际产品引导游客感受专属定制的“旅游码头空间故事”,指引游客利用线上数字平台共同创作。游客体验设施产品与环境景观的同时反馈使用与需求信息,从而实现空间服务设施与生态环境的实时更新治理,形成游客与空间的双向互动。
(三)共享原则
游客参与体验 “数字文旅+”与旅游码头空间多元应用的每一个环节,共同完善旅游码头数字化智能空间模式,共建共享服务设施与环境景观数字创新成果。建立旅游码头空间创新成果智能共享机制,推动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旅游体系创新,激发游客参与旅游码头数字空间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游客根据个人行为偏好与空间体验需求建立数据存档,对于数字化场景应用、景观设施体验、旅游产品满意度、景观生态提升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根据空间创新改造成果进行实时反馈评价,建立空间与游客之间的双向互动与内容关联;可将以上要素与原则融入“数字文旅+”型旅游码头空间设计策略,如图2。
四、“数字文旅+”旅游码头设计策略
“数字文旅+”旅游码头空间一切的设计都是围绕着游客而展开,游客的舒适空间体验是本质设计要求。通过以游客人性化服务为中心的智能化、体验化、场景化设计带动“数字文旅+”旅游码头空间集成式创新。以下是基于“数字文旅+”旅游码头空间人文功能需要基础之上的设计策略。
(一)构建数字人文综合空间
1.创建数字叙事思维:
引导游客利用线上数字平台共同创作旅游码头空间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都能够在数字空间中留下自己的创作。通过开展旅游码头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搭建智慧旅游平台、推送码头文化历史、订制码头文创游戏等多种形式收集游客的数字记忆,并且设立趣味互动功能,通过线上线下平台介绍旅游码头背后的历史变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经由每一位游客不同的游览视角,产生不同程度上的感官共鸣,使游客可以进行数据智能创作,将个人经历与空间文化体验相结合,通过数字化平台创作出专属自己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数字文创产品,建立与游客之间的情感认同与内容关联。通过数字叙事思维共建空间体验更加完善和具有社会效益的“数字文旅+”旅游码头空间。
2.植入数字人文功能:
旅游码头空间在数字化时代作为滨水公共空间能够承载诸多的人文功能需要。艺术层面:对小品设施、标识系统、建筑空间进行艺术设计,与游客产生趣味互动;利用临江的地理优势,植入艺术演艺活动,营造音乐景观,举办临时小型艺术展,布置游轮画廊彰显艺术感染力。文化层面:根据游客的需求打造线上共创线下体验的数字人文内容关联,将文化作为旅游码头空间设计的内涵,宣扬民间文化艺术,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娱乐层面:打造舒适瞰江体验,提供自发性休闲主题运动体验活动场地;完善户外景观空间的同时适当设置室内空间,保证一定的配套服务和商业运营所需面积。社交层面:提供适当的环境设施与广场为游客提供相互了解、交流与融合的机会;通过网络营销与新媒体传播,线下体验活动的方式,为游客提供多种互动交流方式。
3.共享码头空间数字价值
通过与游客共同参与数字化空间设计与收集体验反馈信息,建立数字化成果智能共享机制,招募旅游志愿者,率先参与数字化智能旅游码头空间创新设计,体验智能旅游体系,进入数字平台共同创作文旅产品,并进行实时反馈评价,推广“数字文旅+”型旅游码头空间,调动游客参与旅游码头空间体验与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可以通过智慧旅游平台,对于游客的个人行为偏好与空间体验需求建立数据存档,加强公共服务信息管理与实时数据监测,保障信息安全性,根据游客需要进行大数据推荐与个性化旅游计划定制,分析体验需求数据,针对性优化旅游资源配置,达到精细化管理,与游客共享旅游码头空间数字化创新成果。
(二)强化数字艺术空间再现
1.大数据量化模拟空间模型:
在旅游码头空间设计的数据采集与分析阶段,通过GIS、卫星遥感影像、遥测、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综合运用,指数分析旅游码头所需要配套的服务空间。通过BIM、LIM等参数化建模软件建立空间数据模型,数据库中含有相应的建筑施工数据、植物高度数据信息以及植物种植要求等信息化模型,能够实时可视化展示三维建筑空间效果以及植物种植效果;同时可以通过GIS分析区域景观植物资源以及绿地景观分类,对于地域环境数据量化模拟与合理评价,合理地选择地域性植物搭配景观效果,提升设计的科学性与精准性。
2.创造数字艺术空间场景:
数字技术也可以不断创新旅游码头空间场景应用,运用新媒体与参数化技术设计公共艺术景观小品、雕塑、信息多媒体交互设施与智能互动装置,如设计码头音乐交互装置,借助传感器让人与喷泉产生互动,随着音乐韵律跳出水滴,产生不同的效果;借助Grasshopper等参数化软件创造可量化控制的景观艺术小品,并且通过3D打印技术实施呈现。通过VR、AR、MR、XR等数字虚拟仿真技术在空间场景搭建中的创新应用,3D异面投影展示、数字影片等技术对大规模复杂场景实时渲染再现,构建沉浸式的旅游体验。
3.打造码头智能夜游模式:
在夜间可以开启旅游码头空间智能夜游模式,丰富夜间文化,植入沉浸式戏剧演艺活动、水幕秀、灯光秀、大型发布会等娱乐主题活动,提升整体空间体验。同时通过数字信息技术转化流量为消费市场,例如运用5G+8K超高清远程直播夜间主题活动与灯光水幕秀,宣传旅游码头空间夜间文化。例如武汉知音号码头结合5.18国际博物馆日打造主题灯光秀“一见钟琴:知音号游船体验江城都市风情”活动,将精美的馆藏文物与AR数字技术结合,通過现代光影技术打造沉浸式主题码头空间剧场秀,如图3。
(三)营造智能交互空间体验
1.编设数字导览系统:
旅游码头空间结合数字化技术,打造数字化智能交互空间模式。
编制数字化旅游地图与自助导览系统,其中包含码头景观节点信息、餐饮娱乐场地、文旅产品销售点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相关地理位置信息,含有游客游览交通信息化示意图,交通工具起止时间与站点信息等,对于游客交通出行便捷性合理考虑,完善与周围交通组织系统的连接。采用大数据分析为游客进行个性化旅游策略推送,根据游客对于景点、美食、历史故事、文化纪念品、游轮轮渡等空间体验的兴趣程度个性化定制旅游策略,建立游客的情感认同。例如武汉知音号码头通过微信公众号线上运营,打造“知音礼遇”服务品牌,集游船介绍、游玩攻略、交通线路、知音文创等多种游客智能化服务为一体,提供细致且具有人情味的旅游体验,如图4。
2.打造数字文旅产品:
文旅产品体验革新是“数字文旅+”型旅游码头空间创新发展的核心内容。将数字技术作为文旅产品创新的手段,以沉浸互动式体验作为文旅产品创新的主题,为游客提供动态体验感强,情感互动性高的智能交互文旅产品。首先将文旅特色产品布置到旅游码头空间各个环节当中,线下提供智能机器人导览、穿戴式VR、AR、MR沉浸式体验设备、无接触支付产品售卖等智能化产品,在线上通过区块链技术打造旅游码头空间数字藏品,游客可以通过数字智能旅游平台创作专属数字艺术品与文创纪念品。例如知音号码头通过“一藏天下”平台发布五周年纪念数字船票,船票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以及区块链技术智能设计,以“知音号”船体为主体,融入经典复古元素,让每个藏品都有专属序列号,打造兼具独特性与艺术观赏性的数字藏品,如图5。其次优化旅游码头产品供给与技术创新体系,根据采集的数据分析游客对于产品的需求,通过数字叙事思维与游客共建特色旅游产品与空间主题设施。
3.搭建旅游码头云空间
运用数字信息技术搭建数字营销渠道,通过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在线社交平台与开设旅游码头空间公众号,线上新媒体化宣传运营旅游码头空间,线下通过体验智能场景化空间与交互产品设施,同时开展文旅博览会与推介会,打造立体混合空间模式,形成旅游码头云空间,精准化带动旅游码头空间IP知名度与经济发展。例如重庆洪崖洞码头充分借助在线社交与直播平台智能化、新媒体化跨界宣传运营,通过调查市场需求再整体聚焦项目策划与定位,打造洪崖洞“以时间为轴,洞见一座城”的旅游IP,呼应游客与本地市民的体验需求,从而成为现象级的旅游文化名片,如图6。通过采集旅游码头云空间体验数据根据市场需要合理的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码头空间、设施、产品集成式创新,保证良好的空间运营效益。
结语
数字技术在进一步激发文旅产业发展潜力的同时,为旅游码头空间设计也注入了创新发展的新能量。通过数字技术打造游客与空间之间的沉浸交互式体验,满足游客多个层面的需求,打造集艺术、文化、娱乐、社交、生态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公共空间,通过数字虚拟仿真技术创新旅游码头空间场景应用带来前所未有的场景感染力和強烈的时空错觉,为旅游码头空间发展提供原创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文章通过对于“数字文旅+”概念的解读,总结旅游码头空间创新设计原则与策略,形成一套完整的旅游码头空间智慧旅游体系,期望未来在数字技术不断的创新发展中能够与旅游码头空间进行更加全面多元的有机结合,迈向旅游码头空间全景呈现,全民共建,数字智能成果全民共享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