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阈下陶瓷社区“随手造物”文化与社区营造设计

2022-11-08 14:26王宝升
设计 2022年20期
关键词:造物营造陶瓷

王宝升

关键词:随手造物 生态文明 中日陶瓷 社区营造 社区设计 长沙窑 濑户 常滑

引言

在世界范围内,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物质丰富和现代便利,但也导致了传统社区的崩坏;当代社会大转型中,国际化和城市化更加迅猛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地方社区的社会经济文化问题:产业凋零、文化传统丧失、人口外流与地方空巢化、文化同质化、社会资本降低、人们对故乡自豪感和归属感丧失等[1][2]。同时,设计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很大变化,设计不仅有促进商业发展的经济价值,其在促进地方社区发展方面的社会价值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3]。如何基于地方社区的特色资源与文化,通过设计手段驱动地方社区的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在此背景下,我们关注了中国和日本三个知名的陶瓷产区(长沙、濑户、常滑),分析了陶瓷社区居民在生活中回收利用陶瓷资源进行建筑景观营造的“随手造物”文化,试图总结这种特色文化对于社区发展的意义以及对当代社区营造设计的方法论启示。

一、Bricolage“随手造物”

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Levi-Strauss)在其著作《野性的思维》中提出Bricolage的概念[4]。概念被广泛用在艺术、批评理论、教育、计算机软件和商业等领域。在李幼蒸翻译的《野性的思维》以及不少其他学术出版物中将Bricolage翻译成“修补术”,这种翻译方法有其合理性的同时,没能完整表达出Bricolage的核心内涵。对照主流英语词典以及基于对《野性的思维》中英文译本的全面把握,文章总结出Bricolage的两个内涵:1.心灵手巧-善于使用现成工具或材料制作各种物品或解决某种生活问题(一种品质或行为);2.利用手头现成资源制成的物品(上述品质或行为生成的产品)。因此,比起“修补术”,“随手造物”是一个更为合适的翻译选择。

Louridas探讨了设计与Bricolage的相似性[5],认为英文中与Bricolage比较类似的词是Tinkering(修补,摆弄),但他觉得这个词也不能表达出其丰富内涵;在法语中,Bricolage有着丰富的含义及历史变迁。Louridas将设计分成无设计职业时期的传统“自然设计”(Unself-consciousDesign)和设计职业产生后的“自觉设计”(Self-consciousDesign),同时他创新地将人类学中Bricolage这个概念引入设计领域,认为设计本质上是一种Bricolage。Louridas对Bricolage的论述给设计学带来了社会人类学与哲学层面的新思考,但不得不指出他解读的片面之处。这种理解太过于强调工作中的局限性,认为设计存在各种限制条件,这同Bricolage手头可用素材的有限性非常相似,却忽视了Bricolage最核心的内涵:手头材料的多用途性。“随手造物”更多体现地是一种绿色可持续设计的理念,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充分利用手头物品,并不局限于其原本用途,其主要观念包括:1.任何物品都是有用的、有多功能潜力的,不应该被浪费;2.造物应充分利用周边材料与工具。生活中普遍存在“隨手造物”的例子:踢足球的小朋友用衣服或书包摆成球门;“囊萤映雪”典故中,车胤以练囊装萤火虫、孙康利用雪的反光照明读书;院墙顶上插满碎玻璃防贼;用筷子甚至牙齿开启啤酒瓶盖。“衣服或书包”之于“球门”“萤火虫或雪”之于“照明灯具”“碎玻璃”之于“防护网”“筷子或牙”之于“开瓶器”,前者都是后者专业工具临时的手头替代,用前者替代后者的行为就是“随手造物”。生活中处处充满了“随手造物”的行为,特别是在强调“物尽其用、资源循环”、几乎无废物产生的传统农业社会中。

二、中日陶瓷社区中的“随手造物”

研究者长期实地调研中国、日本两国三个知名的陶瓷产区——中国的长沙铜官、日本的濑户和常滑,关注到这些地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回收利用陶瓷产品或窑具“随手造物”的文化,“随手造物”文化各有异同。

(一)“随手造物”材料来源

被回收物品主要用于当地建筑景观建造,有时也会用于生活用品制作。回收利用的陶瓷资源主要有如下来源(图1):1.烧窑过程中破损或有瑕疵的劣质陶瓷产品;2.日常生活使用中破损的产品;3.达到使用寿命的窑具,如耐火性匣钵、支板、支钉等都有一定的使用期限;4.过时不再使用的陶瓷产品,如盛水陶瓷大缸成为废弃品;5.滞销产品,被廉价或免费处理给本地居民。

(二)日本濑户和常滑陶瓷产区的“随手造物”文化

濑户和常滑是日本最古老的六大陶瓷产区中的两个。濑户产品的一个重要类别是窑具,如烧窑时盛放素坯的匣钵、支撑素坯的支钉和耐火板等。常滑主要产品包括酒瓶、电缆管、排水管等。两地回收利用的陶瓷资源有所不同:濑户主要回收利用窑具,而常滑主要是陶瓷产品。这些回收利用的资源被广泛用在当地建筑景观的设计之中,如公共或私人建筑墙体、房基、路基、路面、公共设施(如座椅)、登高窑(类似于中国龙窑)内部的台阶及墙面建造、种植装饰性植物等(图2)。顾名思义,常滑多雨的气候使得路面非常湿滑,所以当地居民将烧窑时支撑素坯的支环分割成不同长度的弧圈进行组合用来铺设路面。被回收利用的物品会按照不同的排列方式用在建筑和景观设计之中,同一物品摆放方式不同,会有不同的几何形式:如圆柱形匣钵可以用带有弧度的方形立面或圆形底面示人;方形匣钵可以排成方形或菱形;耐火板可以摆成线形、方形或菱形;用于保护电缆的电缆管可以展示长方形的侧面,或带有四孔、六孔或八孔的表面(图3)。传统生活中,当地居民用朴素的设计观充分利用废弃的陶瓷材料美化生活环境。

(三)中国长沙铜官陶瓷产区的“随手造物”文化

在铜官陶瓷产区,也有利用废弃陶瓷资源“随手造物”的文化(图4)。长沙铜官窑的釉下多彩制瓷技术在唐代达到顶峰,五代时期衰落后逐渐改变产品种类,主要生产大缸、陶罐、排水管、建筑陶瓷等,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国企私有化改革导致陶瓷业普遍衰落。今天,陶瓷企业已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家庭作坊或陶艺工作室。在日常生活中,废弃的陶瓷产品或窑具被广泛地用来铺路、建造房屋、加固河堤、加固路基或斜坡、建造或装饰墙体、种植蔬菜或装饰性植物等。屋顶上的琉璃瓦由于每次回收利用的颜色不同,构成了五颜六色屋顶的有趣景象。这种“随手造物”文化甚至在非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铜官有一种已经消失多年的“烧宝塔”的习俗,在中秋节那天,当地民众会捡来陶瓷碎片堆成一座约2米高的塔,塔下开一个约0.6米高的洞,洞里添加燃料生火,待塔身烧的通红之后人们会在其表面洒稻米壳等易燃物品,最后塔上燃起熊熊烈火。此外,中国广大南方地区都有熏制腊肉的习惯,一般都是在室内灶台上进行。而铜官居民会创新地利用两个大缸叠在一起,其上放几根铁杆用来悬挂腊肉。这种独特的腊肉熏制器具只在本地可见,这可以减少室内污染,使熏制腊肉的地点选择更佳灵活[6]。

三、社区设计启示

上述三个中日陶瓷社区中“随手造物”文化现象蕴含了当代社区营造设计的重要启示:从文化功能主义(CulturalFunctionalism)角度来说,陶瓷相关“ 随手造物”文化可以促进社区的文化、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从方法论角度来说,其中体现的绿色可持续思想、植根于社区文脉的理念、内生性地域发展观(EndogenousRegionalDevelopment)对当代社区营造有参考借鉴意义。

(一)“随手造物”的文化功能主义解读

面对传统社区的衰落,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兴起了社区营造运动,该运动在90年代影响到韩国和中国台湾。在近十年来这种思潮在中国大陆方兴未艾,产生了诸如“地域振兴”“乡村振兴”“社会创新”“乡村再生”“地方再生”等概念变体,相关研究与实践方兴未艾。日本社区营造权威宫崎清将社区资源分成“人、文、地、产、景”五个方面[7]。曾旭正根据宫崎清的资源五分法,提出了社区营造的五个目标面向[8]。Kay提出在社区更新方面艺术可以在文化、环境、社会、产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9]。总之,作为社区营造的目标,生活福祉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如下四方面:1.文化性:社区优良文化资源得以保护、传承、利用;2.环境性:安全宜居的生活环境,完善的公共设施与服务;3.社会性:互助、互爱、充满凝聚力的社区,给予成员强烈归属感、自豪感、文化身份、地域认同;4.经济性:地方产业得到振兴,社区成员具备各种获得经济独立和繁荣的知识技能。

“随手造物”在文化、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对于可持续地方营造有重要促进作用。在文化可持续方面,“随手造物”文化保留了社区作为陶瓷产区的文化记忆,避免了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文化同质化的发生。陶瓷社区的建筑和景观中不同时期回收利用的陶瓷产品和烧窑工具是记录当地陶瓷生产历史的“活档案”:如铜官有位村民表示他家屋顶上五颜六色的琉璃瓦最老的有近百年的历史;老屋墙上有20世纪70年代丢弃的带有圆形产品痕迹的耐火支撑板、80年废弃的黑罐、90年代滞销的大陶缸。

在环境可持续方面,“随手造物”低成本地打造了富有陶瓷社区特色的生活空间,对于陶瓷废旧品的回收利用减轻了陶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建筑景观营造对于本地材料的充分利用减轻了外部材料和资源输入造成的能源、人员浪费。“随手造物”在社区空间营造中呈现出一种功用之美,一切都是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没有过多的矫饰浪费,不同于现代化批量生产的规整统一。

在社会可持续方面,“随手造物”在打造社区公共建筑景观方面往往需要“自下而上”式的自发集体协作,这同现代化进程中“自上而下”式专家主导营造而地方民众参与不足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在这种“随手造物”集体合作实践中,地方居民的行动自觉和社会资本得到增强。同时,特色建筑景观使得居民充满了自豪感和归属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文化身份。

在产业可持续方面,“随手造物”营造的陶瓷建筑景观极大促进了陶瓷社区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陶瓷产区在现代化进程中普遍衰落现状下的产业转型,如濑户和常滑陶瓷产区在陶瓷生产衰落后转型成日本知名的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随手造物”文化对社区营造的方法论启示

从方法论的角度,三个陶瓷社区中“随手造物”文化对于当代社区营造有着如下三方面启示:

1.“随手造物”体现了“物尽其用”“变废为宝”的绿色可持续设计思想,對于今天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背景下的社区营造设计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虽然随着陶瓷产业的衰落,可回收利用的传统陶瓷资源已经越来越少,但是“随手造物”这种绿色设计思想不会过时。例如在常滑,随着陶瓷业的衰落而被弃用的登窑被重新设计成美术馆或社区公共交流空间(图5);在长沙铜官,破产的国有陶瓷厂被改造成私人陶艺工作室,工作室的墙体用古董或现代陶瓷碎片装饰而成;在濑户的小学教育中也传承着这种“随手造物”的传统,除了陶艺课堂实践,当地一个小学门口的彩虹拱以及学校内部装饰及花园都是由本校学生回收利用废弃陶瓷管设计建造而成[10]。

然而,并不是每一种废物回收利用的行为都具备生态友好的可持续特征。例如,常滑政府将陶瓷垃圾的处理权交给了一家当地公司,该公司用现代处理技术将陶瓷垃圾打成粉末,然后重新制成瓦片、路基等,这表面上符合了绿色设计思想,但已完全没有了“随手造物”所创造的建筑景观特色,同时把陶瓷打成粉末反而耗费了更多能源。

2.“随手造物”植根于本地化资源和文脉,营造了一种体现陶瓷产区特色的建筑景观,这种特色应在当代社区设计中被有意识地保护传承。铜官陶瓷街的设计就是当地政府邀请设计师完成的,诸如酒壶、盘子、排水管等陶瓷元素在街道装饰设计中随处可见,尽管设计师出于成本、生产简易度以及使用寿命等方面的考量运用塑胶材料替代陶瓷的做法值得商榷,但至少在设计意识上保留了本地区特色的陶瓷景观效果。常滑的公共空间中有瓷板画的展示空间,是当地一个NGO组织邀请当地的小孩通过在陶瓷板上绘画描绘故乡的未来,既进行了陶瓷技能教育,又是对传统上用陶瓷装饰景观这种文化的一种传承(图6)。濑户和常滑的很多私人住宅和公共场所都使用陶瓷进行装饰,虽然这种陶瓷不是回收利用的,但也是在潜意识上对“随手造物”效果的传承(图7、8)。常滑地区打造的“陶瓷散步道”已成为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了解当地陶瓷历史、娱乐休闲的知名场所。

设计师除了在设计实践中传承地域文化特色,还应该成为地方文化自觉的启蒙者。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多数地方民众并没有意识到本地作为陶瓷社区的文化特色,在建筑空间改造中逐渐丧失了陶瓷文化特色元素。如长沙窑地区的房屋很多都已变成由砖瓦、白瓷片、抛光不锈钢等材料建成的现代同质化建筑。当然这种文化意识的普及并不是一蹴而就,日本濑户和常滑的居民也是在到访的日本民艺运动发起人柳宗悦的引导下,意识到家乡充满陶瓷元素的特色建筑景观的价值,并在之后数十年的空间营造中传承这种特色。

3.“随手造物”文化体现的是了社区民众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主动进行地方营造的行动自觉,经常需要社区居民的集体协作来完成地方公共空间营造。例如,常滑市政府在当地火车站前建造了一个由明治时期以来的陶瓷产品或碎片建成的陶瓷广场,这个想法就是来源于当地居民在“振兴故乡会议”的一系列活动中的方案提议。而在长沙窑地区,在专家主导下打造了千篇一律的古风建筑文旅景观,完全失去了作为陶瓷产区的地域特色。这种专家主导的批量化、标准化规划设计思维造成了社区同质化现象,把本地参与完全排除在外,使其丧失了发展话语权和贡献本地知识技能的机会。因此,活用地方资源、贡献本地智慧、体现自主共创的“随手造物”将是未来地方空间营造的重要方向,每个社区、每个家庭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如图7展示了常滑一户居民用陶瓷拼出姓氏读音、装饰自家门墙。

结语

基于对中日三个陶瓷产区的深度调研,文章分析了三地居民在生活中回收利用陶瓷资源进行建筑景观建造的“随手造物”文化。“随手造物”在促进社区文化、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虽然随着陶瓷产业的衰落,“随手造物”所需的废弃材料来源已经越来越少,但“随手造物”文化所体现的设计思想对于当代社区营造依然有三方面重要启示:它体现了一种物尽其用、将劣势资源转换成优势资源的绿色可持续设计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社区营造依然有现实参考意义,只不过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它体现了植根本地资源、打造特色建筑景观的理念;它符合内发性地域振兴理论,与“自上而下”式专家主导的同质化规划理念不同,它强调在地方营造中社区民众的参与主导、行动自觉和协同创造。

猜你喜欢
造物营造陶瓷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造物美学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以木造物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