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菡林 张茵
关键词:空间功能多元化 空间活力复兴 复合文化空间室内设计 多功能家具地域特色设计
引言
近年来,为提升历史文化名城档次,按照“保护古城,旅游兴县”的理念,寿县县委、县政府以推动形成“一城四区”格局为目标,掀起了新城建设的高潮。而文化空间作为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与空间载体,成为了近些年来寿县发展的重要部分之一,人民与政府的重视程度日益显著。但我县如今的文化空间数量稀少、功能单一、分布不均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的精神需求与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县文化空间的发展需要从粗放式的数量增长向精细化的品质提升转变,文化空间应抛却过去的局限性与滞后性。故为迎合寿县发展之需求、人民之需求诞生了本次项目设计,本次设计以位于寿县新城区的老旧建筑空间为基础,结合寿县地域文化特色、当代人民对文化空间的公众需求,对老旧建筑空间进行适应性改造和空间功能优化设计,为寿县设计出新的城市地标与城市名片,既满足了本地人民的日常需求又为政府提出的“旅游兴县”策略提供支持与帮助。
一、设计背景概述
(一)寿县现状概括
寿县是安徽省首批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三个城市之一,是楚文化的故乡、豆腐的发源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被誉为“地下博物馆”。寿春镇是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全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同时又是国务院命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镇总面积140平方公里,总人口13.2万人,而在县城3.65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内居住着近12万人,人口密度非常高,造成了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差等问题。为了城乡经济发展,迎合“乡村振兴”大趋势,2006年起寿县县委、县政府按照“保护古城,旅游兴县”的设想,引导老城区居民出城,降低老城区人口密度,对老城区进行修复改造。
因此至2006年起,寿县的政治体系、教育体系、经济体系已向新城区迁移,但因为寿县博物馆、文化馆等重要文化建筑处于老城区内,新城区无其他重要文化建筑,故寿县的文化体系还保留在旧城区,这种情况不利于寿县发展,也不便于人民生活。
(二)传统文化空间存在的问题
1.文化活动空间分布不均衡:寿县如今的文化空间大致可分为:博物馆、文化馆、书店三大类。经调查:如今寿县传统文化活动空间分布不均衡且数量有限,2020年寿县已有的文化活动类空间60%分布在老城区,涵盖一座博物馆、一个文化馆、大小若干书店;40%在新城区,包含若干小型书店。但近年来,根据“保护古城、旅游兴县”的思路,寿县县委、县政府建设新城区,转移县城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引导居民出城,重建旧城区,再现古城风貌。因此2009年起至2021年寿县的人口多数分布在新城区。由此可见,寿县新老城区人口与文化活动空间分布出现不均衡、不匹配的情况,如图1所示。
2.文化空间形式落后:寿县传统的文化空间目前面临的无法逃避的巨大挑战就是运营模式落后、服务范围狭小、空间功能单一。
(1)运营模式落后、空间功能单一:寿县博物馆、孔庙附属展厅的运营模式至今为止没有改变与优化,仅仅提供参观服务,利用门票售卖进行盈利;寿县所有小型或大型书店仅依靠书籍售卖作为获利途径。
(2)服务范围狭小:如今寿县的文化中心仍位于老城区的西大街,但近几年寿县老城区人口被迁出,大多数本地居民居住在新建的新城区,旧的文化中心距离现居民聚合区太远,服务不到本地居民。
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高的大背景下,寿县缺少复合文化空间(用以满足学校内的师生以及城镇人民进行文化交流互动、图书阅览、购买书籍周边、课余学习和休闲娱乐的综合性场所),本项目可填补这一市场空缺。
二、项目现状分析
(一)选址思路分析:因近年来寿县原本位于老城区的政治、教育与经济中心已转移至新城区,人口也随之迁移,但文化中心还停留在老城区的西大街(寿县博物馆与孔庙等重要文化空间位于西街),如今的寿县急需一个复合文化空间充当新的文化中心,来服务人口众多的新城区居民。
本次项目选址于新城区两个主要干道交汇处,也是行政、商业各功能板块的交汇处,项目选址周边有多个居民区、学校与商场,从服务范围上分析,项目选址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如图2所示。
(二)项目交通分析:本次项目将文化活动中心的建筑灵感运用在新城区的一处旧工业建筑上,改造的旧建筑为80年代纺织厂旧址(现已废弃),项目场地位于明珠大道(X030县道)与通淝路的交叉路口处,北行500米可达S310省道,从项目场地向东走500米左右便可到达公交站台,项目周边交通便利。场地周边还有大量居民区,教育区和商业区,因此周边的社交,购物教育资源都十分丰富,如图3所示。
(三)场地现状分析:项目总面积约11200平方米左右,每层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左右,层高约3.5米,室外可用面积大概1200平方米。
1.项目主体原为旧厂房,厂房外墙保存完好,可使用。厂房内部空间遭到严重破坏,建筑物的内壁斑驳剥落,地面凹凸不平,柱体与梁有部分已毁坏断裂,一层通往二层的楼梯已坍塌,二层的楼板也有部分破损。2.厂房外有两处有利用价值的空地,但现状不尽如人意。两处空地现处于长满野草的废弃状态,常年堆放大量垃圾,异味大,严重影响周边环境和周边居民的感受。同时周边景观品质欠佳,旧厂房周边现有的植物缺乏合理配置种类也单一,整体环境感受乏味。
综上所述,在充分尊重场地原有环境的基础上,适当合理改造,融合内外空间,丰富公共空间功能,改善场地景观及空间条件,提高空间人文特色,是实现存量提升语境下复合文化空间优化设计的关键[1],如图4所示。
三、设计改造策略
(一)延续肌理,重整规划:通过现场调查,全面评估项目现场现状和建筑质量,在延续旧建筑结构和外观的基础上,明确改造范围,结合当地居民的实际需要,对原本混乱的空间、交通和环境进行整治。对原有建筑工程结构进行分类、分级加固修复,保留原有梁、柱、墙,对损坏的梁、柱、墙采用耐久性好、强度高的新材料进行修复。在安全的前提下更换少量部件,以保持可持續的设计理念。
(二)人文历史,特色风貌:通过对寿县地域文化建筑等方面进行分析,锁定地域建筑色彩材质、传统民俗表演等文化元素,通过对地域建筑色彩材质的适宜利用会使得村民更加满意、更快接受文化活动空间的改造。[2]传统民俗表演可以吸引本地和外来人群在新建筑内进行文化活动,从而达到保持空间活力、促进人员交流、弘扬地方文化的目的。对地域人文历史、特色风貌的利用,使新建的复合文化空间成为寿县新的旅游景点和城镇名片之一。
(三)居民调研,深化设计:通过对寿县周边居民的分析,了解寿县居民的需求。在空间改造过程中,将周边居民的活动网络路径与空间脉络相结合,使空间的改造回归到周边居民的实际需求中,空间的发展会随着周边居民的需求而变化,创造符合寿县居民需求的复合文化空间。
四、寿县文化活动中心改造设计
(一)设计思路与设计亮点
1. 设计思路:该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缓解现存文化空间的问题,即文化空间数量稀少、功能单一、分布不均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的精神需求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的问题。依据本地居民与外来旅游人群的实际需求与市场调研结果,通过对旧建筑进行适应性改造和空间功能优化设计,设计出符合社会需求与市场需求的复合型文化空间,该空间不但涵盖了本地居民与外来旅游人群的基本需求,与此同时也涵盖了民俗宣传功能,为政府提出的“旅游兴县”策略提供支持与帮助。
(1)从本地居民的角度出发,结合该人群的需求设计出一个兼顾文化交流互动、图书阅览、购买书籍周边、课余学习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空间。(2)从外来旅游人群的需求与角度出发,打造出具有代表性地域特征的文化空间,该空间内部在视觉上满足旅游人群对本地地域特色的认知需求,功能上满足旅游人群对本地民俗表演的观赏需求。(3)从寿县经济发展角度考虑,该空间的设计既填补了新城区文化空间缺失的市场空缺,完善了新城区的文化体系构建,满足了本地居民的精神需求、文明需求,又迎合了寿县县委、县政府“保护古城,旅游兴县”的设想,填补了城市名片、城市重要景点、民俗展示窗口等多方面的缺口,为政府提出的“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策略提供支持与帮助。
2.设计亮点:本项目的初衷是为了合理解决现在社会上文化空间数量稀少、功能单一、分布不均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的问题,即从本地居民、外来旅游人群、寿县官方等角度解决问题。本项目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与市场展开了详细的调研,根据调研结果了解到各个群体对新型文化空间的功能需求,以此为依据设计了整个空间,如图5所示。
(二)平面设计
旧建筑空间改造仅凭公共交往空间环境质量和形态上得到改造,虽然能够刺激、引发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但部分空间改造改造过程中缺乏对交往行为的深层次分析,忽略了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3]在寿县文化活动中心平面布局中,首层设置为当地居民和不定期游客共享的公共空间,为各年龄段人群提供适宜的交流空间,激发人们的交流欲望与交往行为。一层内除去有分隔作用的玻璃墙体,其余空间均开敞明亮,采光充足,四面墙体皆为门窗,增加了整个空间面对四周住宅区、商业区与校区的可达性。二层则设置为满足多种文艺活动的多功能场所,利用空间与家具设计,打造出针对社群与文艺活动的空间,激活空间的社交功能,并开启教育功能,提高空间的使用率。除二楼观景厅外,其余空间均采用“多功能、可移动”的家具和隔断,使整个空间成为多元化、多功能的空间,如图6所示。
(三)重要空间设计
1.空间多元化设计
(1)多功能阶梯区空间:该空间的设计迎合了“多元化、多功能”
复合文化空间的设计理念,为周边居民与在校学生提供了“无时限、无龄段”的文化活动区,即同空间场地根据不同时间段或需求提供适当的空间功能和效用,使有限空间场地可以举办不同的活动内容,为周边居民提供邻里互动“媒介”,通过不同时间段举办不同性质的活动吸引周边邻里与旅游人群的参与,促进不同年龄的人在同一个空间停留和交流。通过连接外部优质资源在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多元化的文化艺术活动,将艺术、人文的内容通过创意的形式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中去 [4],寿县当地居民与外地游客因共同爱好在公共场所相识、相识、相知,促进邻里关系,保持空间的持久活力。
该区域以交通功能为主要职能,以交流功能、教育功能为次要职能,通过以“减量化、模块化、可拆卸”为设计理念设计出的模块化组合家具为依托,以家具简单的拼合、堆叠、翻转、拆分使其使用功能发生变化,通过家具的形态与功能的变换,实现同一个空间举办不同性质的活动的空间效用,满足空间功能的复合化[5]。该家具集书架、休闲座椅、展品摆放柜、花盆等功能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发挥多种效用,保证功能完善的同时也兼顾了美观性,也增加了空间的灵活性。
多功能阶梯区域的材料的选择与颜色的搭配,配合营造出放松明亮的空间氛围,区域内多采用浅色系与环保型材质,墙面使用硅藻泥材质,家具则使用可重复利用的木材、金属制作,梯面铺贴浅色松木木地板,窗户、隔断墙、栏杆使用金属与玻璃制作,一些配饰等物品使用白色皮革与棉麻材质制作,通过这些材质的使用,营造出舒适、温馨的空间环境,如图7所示。
(2)展厅、多功能学习区:空间应为交往活动的发生提供有效的“媒介”,通过艺术文化活动的建设和举办,为周边居民与旅游人员的相互交往活动创造实体空间。组织和规划空间内日常的文化艺术活动,链接外部资源和提供更多元化的活动内容和活动体验(漫展、书画展、艺术展、艺术交流会、艺术节等),通过活动的举办,吸引聚集周边当地居民与其他志同道合的人,参与活动并在空间内逗留、交往,从而达到促进邻里关系,增强空间活力的目的。邀请生活达人、设计师、艺术家等分享生活美学和个人经验,将人文、艺术、生活的内容,透过创意形式融入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 [6]。
这两个区域的的家具贴合“可持续、多功能”理念进行设计制作,灵活性是这两个空间的家具设计所注重的原则,通过家具功能的多元化、灵活化使空间能够容纳不同的活动和使用方式,提高空间使用率。利用木材、金属等材质依照“减量化、模块化、可拆卸”的设计理念,设计出可推拉可拆卸的木质隔断、可移动可隐藏的展台与展墙等家具,这些家具造型简约大气用料少、成本低利于制造,功且灵活性高,通过家具形态的变形与位置的移动,使其功能与效用发生改变,促使整个空间变成多元化的空间,给空间带来更多的利用率,避免出现因淡季使空间利用率下降的现象,为本次项目的复合型、多功能的空间设计主题提供莫大的支持与帮助,如图8所示。
2. 地域特色的利用
民俗表演区空间设计:(1)在材质选用方面,该空间依循着地域建筑特征进行选用,因为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会对该地区的建筑产生影响,一个地区突出的地域特征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空间形态上的认知,富有地域特征的材质与色彩也是周边居民对家乡记忆的重要元素之一,在改造过程中将空间内部添加本土材质与地域色彩不仅有就近取材、环保的优点,还可以通过视觉与触觉效果引起人们的共鸣,拉近新空间与周边居民之间的关系[7]。故民俗表演区的内墙采用青砖饰面和白色硅藻泥材质,地面采用抛光素水泥材质。硬装上对青石砖与白色硅藻泥的多处使用,使空间内部增填了徽派建筑的韵味,为观者营造出时光倒置、梦回徽乡的惊喜感,制造出令人怀念的空间氛围[8],建筑内部软装家具多数选用松木进行加工制作,抛弃了繁琐的软装装饰,色彩也多采用原木色与黑色,用和谐的配色为空间增添一抹生机。合理地使用当地色彩与材质元素是对本土的地域风貌作出回应,增加了空间的亲和力。
(2)在空间功能上,以民俗表演的观赏功能为主,饮茶功能与游乐功能(棋牌)为辅,利用民俗表演增加空间的吸引力,吸引本地人群与旅游人群在此空间消费、停留、交往,打造出适宜中老年人群的、有地域特色的、舒适轻松的多元化空间环境。
结语
寿县文化活动中心是面对寿县地区周边居民与外来旅游人员设置的交流娱乐休闲场所,该空间希望通过改建与维护,形成一座充满人文与艺术气息的“城市名片”。进行文化活动中心空间环境改造设计,应使各个功能区域之间相互交汇融合贯通,在保留寿县原有的人文历史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加强对各个方面功能性的挖掘,同时提高生态环境效益的延续性。
这种复合型文化活动空间体的模式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性质,但是在推广的同时要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文化消费群体、文化市场特点,并积极融入互联网科技、旅游等业态,积极结合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活动空间的改建新建是经济性和社会性的综合,是多元化的综合[9]。复合型文化活动中心不仅可以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模版,更可以成为未来寿县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和未来寿州文化宣傳的主要物质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