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蕾,皮贺鹏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 苏 苏州 215009)
持续推进双创教育,培养高质量双创人才,是高校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当代大学生是极具创新思维与自主能力的一类人群,针对这类人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需要紧密结合受众思维与受众需求,方能有效提升双创教育工作效果[1]。
现有关于高校创新创业的研究主要从创新创业教育的供给侧考虑问题,忽略了“客户体验” “用户思维”。本文从用户感知角度入手,将高校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视同用户消费产品、接受服务的过程,分析其在整个过程中的感知,在此基础上优化产品质量或服务体系,提升产品或服务效果,改善用户体验,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双创活力。
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应围绕学生主体将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专业教育、社会服务等融合构建有效的高校双创生态圈[2]。因此,本文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对高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进行分析。
高校拥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3],根据职能划分高校双创生态圈的主体,可分为教学实施主体、科研实施主体、社会服务实施主体,双创生态圈中的教学主体包括了教务部门、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企业导师)、学生等,科研主体则包括科研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实验室、研发中心等,社会服务主体包括校团委、创业创新中心(或学院)、创业园区、孵化基地、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
高校双创生态系统运转的过程即为生态系统中的各主体相互共享和交换资源,这种资源可能是制度规范等政策资源,也可能是课程、讲座等教学或科研资源,也可能是实验器材、设备、实践项目等实践资源,还包括金融信贷、立项基金等资金资源。
每一个生态系统只有处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才能稳定运转,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也拥有其特定的生态环境,且生态环境分为内部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是指高校内部与创新创业有关的校园文化环境、教育理念环境、制度规范环境、资金扶持政策环境,外部环境是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本文主要以高校为主体研究其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等,主要考虑高校营造的内部环境。
基于以上分析得到高校创新创业生态服务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创新创业生态服务体系
用户感知主要是指感知质量,即为消费者或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整体判断[4]。这种整体判断可以理解为对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感知质量与期望质量的差额,当实际感知质量大于期望值时,消费者或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整体判断便是满意的,反之则不满意[5]。本文的感知质量是指接受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的大学生对其接受到的服务的整体评价。根据分析得到的高校创新创业生态服务体系,可根据三大主体群落的功能定位、生态环境等进一步确定观测变量(表1)。
基于上述分析得到的高校创新创业服务感知质量观测指标体系,设计问卷并展开调研。选取苏州地区高校进行调查,样本对象主要为高校本专科生,共发放问卷317份,通过筛选剔除无效问卷26份,共得到有效问卷291份,有效率为91.8%,符合问卷统计的标准。在此基础上,汇总问卷数据并进行分析。具体调研结果如表2所示。
表1 观测指标体系
表2 苏州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服务感知质量测评结果
2.2.1 总体状况
高校创新创业服务感知质量总体均值为3.475,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根据这一均值,可以对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服务水平有大概的了解,目前高校提供的该项服务基本能够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大学生对质量或内容会有更高的要求,该要求若能被满足则感知质量才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因此,需要对各服务细项进一步分析。
教育生态群落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引导服务感知质量、科研生态群落提供的科研引导与支持服务感知质量、服务生态群落提供的创新创业资源与场地等服务感知质量、内部环境感知质量四大潜在变量的均值分别为3.485、3.388、3.51、3.535。其中,科研生态群落提供的科研引导与支持服务感知质量最低,这也反映了当前高校本专科生群体中依旧存在科研实践教育较为薄弱的情况,而科研实践是锻炼大学生双创精神、提升其双创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提升其创新创业服务水平需要将着力点放在科研引导与支持服务。教育生态群落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引导服务的感知质量也仅略高于平均水平,据了解,目前高校的双创教育在课程的设置上均能得到保证,但受众对形式、内容质量的满意度均有待提高,需要不断优化完善。
2.2.2 创新创业教育引导服务感知质量各观测指标
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在教育生态群落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引导服务中最为认可专职教师提供的双创教育引导,而校外企业导师、同学校友、教务部门提供的双创教育引导服务感知质量较低,其中,校外企业导师提供的双创教育引导服务感知质量最低。
通过深度访谈等方式开展进一步调查发现,较之教务部门组织的常规双创教育课程,大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教师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更贴近专业、产业实际,对自身也更有启发,有实效性。同时,大学生普遍对校外企业导师讲授的创新创业课程更为期待,认为能接触到更多产业实际,进一步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同学校友等的创业实践经历也有一定吸引力,但受众普遍认为同学校友提供的创业领域较为局限,对自身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不具备很好的参考性。
2.2.3 科研引导与支持服务感知质量各观测指标
调查数据显示,受众普遍对教师提供的科研引导与服务评价较高,而学生群体间开展科研实践的支持措施与氛围营造等服务评价最低,对实验室、研发中心、科研管理部门等提供的科研支持服务则评价一般。鉴于科研生态群落提供的服务感知质量在整个服务体系中评价最低,需要尤其注意改善科研生态群落的服务内容与服务水平。
对科研生态群落的运行状况开展进一步调查发现,一些高校尤其高职院校,并不存在科学研究协会这类学生组织,专业类社团也往往不如兴趣爱好类社团受欢迎,并存在难以传承等问题,学生开展科研实践缺乏团队组织引领,也缺乏科研氛围。实验室、研发中心、科研管理部门等科研生态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存在“不了解” “不清楚” “接触不到”等观感,这也是缺乏科研实践活动的组织引领所导致的。
2.2.4 创新创业资源场地等服务感知质量各观测指标
受众对服务生态群落提供的创新创业资源、场地等服务感知质量的评价略高于高校整体创新创业服务评价,可见高校在创新创业中心、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服务直接提供方的建设、扶持方面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也具备了一定的服务基础。但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服务方不仅仅只有创业中心、孵化基地,还包括了高校团委等部门,调研在调查受众对高校团委所提供的创新创业资源对接服务的评价时,发现这一评价值略低于双创中心、创业园区等,受众普遍认为高校团委开展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与创新创业没有直接关联,与创新创业中心等部门联动也较少,对其评价也存在一定难度。
2.2.5 内部环境感知质量各观测指标分析
大学生对校园环境的感知质量评价相对较高,普遍认为目前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及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等方面做得较好,也制定了双创实训课程、双创实践规范等相关制度,而相对评价较低的则是高校为双创实践提供的资金扶持服务。据了解,高校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的资金扶持服务内容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费支持、创新创业实践场地的免租金使用、优秀创业项目申报奖励等,相应的资金支持政策、渠道等较为传统,且覆盖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受众还表现出对相关政策不了解、不知该通过何种渠道去了解等疑问。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需要依托创新创业中心、团委、科研管理部门、教务部门、校内外导师等众多参与方投入各类资源、互助共联,形成共同体,最终实现育人目的。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各实施主体之间联动不足,共同体意识不强,需要优化顶层设计,通过制度等规范各实施主体的意识、行为,促进各实施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
首先,优化顶层设计,将学生的双创精神、双创意识与双创能力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的评价指标中,打破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理念的局限性,将这一评价指标体系量化为共同体构建的考核指标。以高校教学实践平台、科研实践平台、社会服务实践平台构建为核心,为各平台配置各类要素资源,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促进实践平台的各参与主体以及各类平台不断产生资源联系与整合,以育人实效为导向稳步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
重视科研实践的引导。首先,进一步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考虑将科研实践项目设置为必修学分,以此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主动寻求专业教师、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平台的帮助与实践支持。与此同时,支持高校科研、专业协会社团的发展,激发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此类学生组织的成立与发展需要高校教务、团委、科研管理等部门的协调合作,对接产业实际、专业前沿,明确此类组织的发展方向,鼓励将实践产出的科研成果反哺教学,通过公共选修课等形式在学生中传播推广,以此进一步推动该类社团组织的传承与发展;学生的理论教育体系需要与科研能力要求相匹配,除了常规的专业学习外还需要为学生匹配导师指导科研。因此,导师持续开展科研指导的激励机制非常重要,可以考虑其将所指导学生的科研成果等纳入导师的职称评审、职务晋升体系;进一步优化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实训平台的使用与管理流程,在硬件上做到符合产业实际并实现操作使用的智能化,做到开放、共享的同时,实现各类实训平台的安全管理,还可进一步畅通学生与科研管理部门的联系渠道,让学生及时了解到科研发展前沿,明确学习研究方向。
创新创业教育引导需与专业结合,不断丰富教育形式、改善教育内容。从实施教育的主体来讲,除专业教师外,教务部门需与双创中心等部门协商合作确定校外企业导师库、不同创业领域的校友库等,不断提升双创教育师资力量;从教育形式来讲,不再拘泥于课堂授课,可与创业大赛、实验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相结合,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并制作教学计划表,将创新融合型的教育形式进一步落到实处;从教育内容来讲,可选用活页式教材等形式,选取将专业技能、科研成果等应用于创业实践的案例,不断丰富教学案例库,结合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库,同时采用线上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创新创业中心等部门在社会服务实践平台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共同体构建运行的纽带,需要制定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案、各部门联动制度规范,将高校的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形成完善的监督运行机制。与此同时,还需进一步完善创业园区、孵化器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联系产业、市场等为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对接项目资源。这些都对创新创业中心的职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的核心组织单位,应发挥出核心组织的作用。
文化氛围、教育理念等环境会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产生较大的影响,共同体的联动运行有利于营造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这种氛围下,大学生会倾向于去挑战、尝试创新创业实践。针对目前对资金扶持服务感知质量较低的情况,根据项目实际采取政府支持、学校自筹、创投机构、社会公益等方式筹措资金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现有地方政府创业资金支持政策力度较大,但大学生存在信息接收不到位等情况,需对接各级相关部门进一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政策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