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永杰,郭天昕
(河南大学 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科学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源泉,科学研究水平是衡量国家、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当前,全球科学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随着科学研究对象的系统化、复杂化和专深化程度不断提高,科学研究也向高水平、多层次、全方位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具有共同研究方向和知识结构互补的科研人员之间的团队合作成为科研产出的必备条件,科研合作已成为科研活动中广泛存在的普遍现象,科研合作中的“学术共同体”已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
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河南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在规模、质量、自主创新能力、政策环境等方面已初具成效,然而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人才分布不均衡、交流合作不深入、资源共享不充分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制约河南省科技人才队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科技智库”作用的发挥。此外,2022年4月《河南省教育科技创新大会暨人才工作会议》强调,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举全省之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科技人才的个体智慧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需求,如何通过优化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科研合作机制,实现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智力资源的深度融合已迫在眉睫。
综观现有科技人才理论与实践研究,多是基于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人才引进等定性理论方面的探讨,对科技人才交流合作的研究相对较少,综合科技人才知识资源融合视角展开的深入分析更是不足。为此,本文综合运用元网络理论、学术共同体理论,试图从“共同体”视角构建基于“人才—知识—机构”的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共同体,以期为改进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交流模式、优化学术交流机制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为促进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智力支撑。
科研合作是指科研活动中的科研人员为完成同一科研任务而彼此按照计划协同合作的劳动形态[1]。随着科研合作现象的迅猛增长及其对科学生产能力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科研合作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对科研合作现象的研究早期主要从合作动机、合作类型、合作形式等方面进行定性研究,例如张碧晖[2]从辩证的角度认为科学竞争与科学合作不是水火不容的,而且科学发展是竞争与合作的统一过程;许文霞[3]对合作类型、合作化程度等内容进行了探讨与分析;随着科学计量法的兴起,相关学者从合作率、合作频次等方面对科研合作现象进行定量分析,例如吴尔中[4]对科研合作中的合作程度与合作的计量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汪冰[5]通过论文合著率、合著者类型和合著强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了我国情报学领域的合著水平;随着复杂网络研究的兴起相关学者开始从复杂网络的视角对科研合作现象进行分析,例如邱均平等[6]对国内竞争情报领域作者的合作关系进行深层次探索,并通过合作网络结构分析发现了该领域内潜在的合作团体以及其相应的研究主题,陈海珠等[7]从整体网络分析、作者中心性分析、合作频次分析、凝聚子群分析等方面对近代我国农业领域科研合作网络进行了分析。
从博弈论视角来看,科研合作属于一种合作博弈行为,科研合作过程中受相关因素的影响。Acosta等[8]认为,研发资金、出版物数量、区域需求对于科研合作意愿会产生影响。Onyancha[9]的研究表明,设置研究奖学金、鼓励学生参与,会有效促进科研合作。王菲菲和田辛玲[10]认为同师门、同单位、同地域是影响科研合作的主要因素。许治等[11]从科研团队合作网络角度分析对科研团队合作紧密程度的影响因素,并以华南地区部分高校92个团队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郭洋等[12]对影响科研人员间科研合作意愿的因素及其机理进行探讨,并探究了科研人员间科研合作意愿影响因素的组态。谭春辉等[13]通过提取影响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的因素,构建了影响因素组态分析模型,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数据,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从组态视角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的影响路径。
综上所述,科研合作问题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试图根据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合作现状,提出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政策建议,以期能够丰富现有科研合作网络研究的理论体系,在理论拓展和发展实践两个层面发挥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学术共同体为视角,以科研合作问题为研究对象,根据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合作现状,构建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共同体的网络模型和运行模型。
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共同体在用元矩阵构造后,节点不仅包含高层次科技人才这一要素,还包括知识和机构2种要素。构建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共同体网络首先需要清楚网络形成的驱动过程,从元网络分析视角来看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共同体网络中3种要素的基本驱动过程如下:如表1所示,高层次科技人才通过学习、工作、离职、升职、退休、死亡等行动加入或退出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合作网络;知识通过创新、发现、融合、拆分等过程加入到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共同体网络中的知识层网络,通过遗忘和消耗等过程从知识层网络中移除;机构的成立、合并、撤销等行为会影响到机构在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共同体网络中机构层网络中的位置或状态。
表1 三种要素的基本驱动过程
与一般共同体类似,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共同体的运行过程也受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其影响的基本过程可以细分为认知性过程、社会性过程和政治性过程,如表2所示,认知性过程是高层次科技人才对研究对象学习、认识、遗忘的过程,这种认知过程会改变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共同体网络中的连接关系;社会性过程是指高层次科技人才或相关机构在某种因素的驱使下影响学术共同体网络结构,例如高校教师因为专业增设原因需要展开新问题研究或者需要将其已掌握的知识资源与新问题进行交叉研究;政治性过程是由于组织因素、制度因素等影响导致学术共同体网络结构发生变化,例如高校由于大部制改革需要进行院系专业调整,会引起节点连接关系的变化。
表2 三种要素间关系的基本驱动过程
科学研究作为一项学术认知活动,贯穿于学术共同体的所有要素和运行的全过程,因此,科学研究是学术共同体的核心基础。根据科学研究活动的特点,本文认为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共同体网络是一个多层网络,网络中不仅包含高层次科技人才这一要素,还包含知识和机构等要素。其中高层次科技人才作为科研创新活动的具体实践者,将其视为科研主体;知识作为科研创新活动的研究对象,将其视为科研客体;机构在科研活动中起到保障和支持作用,将其视为中介组织。据此构建的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共同体网络的元矩阵如表3所示。
表3 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共同体网络的元矩阵
高层次科技人才、知识、机构3种要素内部及相互间连接可形成具有六层网络的学术共同体网络,如表4所示,机构合作网络、知识关联网络、高层次科技人才合作网络等三层网络中节点属性是一致的,这三层网络为同质网络,而机构认知网络、高层次科技人才分布网络、高层次科技人才认知网络等三层网络中包含不同属性的节点,根据节点属性的一致性原则将这三层网络称为异质网络。表4中,高层次科技人才合作网络、机构合作网络是基于其内部成员间的科研合作关系形成的社会网络;知识与知识之间存在交叉融合关系而形成知识关联网络;机构与知识之间、高层次科技人才与知识之间存在认知关系而形成认知网络,反映了机构、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研究主题;高层次科技人才与机构之间存在隶属关系而形成高层次科技人才分布网络。如图1所示,结构复杂的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共同体网络更能综合反映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情况。
表4 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共同体网络各子网络层
图1 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共同体网络
科研创新与知识服务的合作过程是一个随着项目的深入而不断演化的过程[14],在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共同体运行过程中,高层次科技人才、知识、机构3种要素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化,无论合作深度和广度如何变化,其运行的整体目标皆在于充分发挥高层次科技人才个体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协同创新、合力驱动的学术共同体。
为了更清晰地揭示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共同体的关键要素和作用机制,本研究根据共同体运行过程构建了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共同体运行模型(图2),该模型包括3个阶段:共同体形成阶段、共同体运行阶段、共同体成效产出阶段。知识交流作为科研合作的核心内容,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认为科研合作的本质就是知识交流,基于这一理念,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共同体以知识资源整合与创新为联结,科研主体围绕知识资源整合与创新开展合作研究,在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共同体具体运行过程中,会在不同阶段受不同因素影响,且作用机制和影响深度有所差别。
在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共同体运行过程中应把握以下问题:(1)高层次科技人员的价值认同感和组织认同感能够促进科研合作的开展;(2)健全科技评价体系,才能从源头上突破学术壁垒,真正实现设施共享、知识共享和技术创新;(3)注重学科带头人等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和引领作用;(4)注重通过提高团队凝聚力提高团队整体合作能力;(5)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利益协调机制在合作实施和产出阶段的协调作用;(6)明确合理可行的团队宗旨与目标,从团队意识、团队效能、团队行为、团队评价4个方面促进科研合作效率提高;(7)推进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全方位合作,通过高效、灵活、科学的管理模式促进全面合作与共同发展。
图2 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共同体运行模型
科研合作是理性的个体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选择的科学研究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最终实现科研产出最大化[15]。近年来,随着河南省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队伍建设质量和人才结构稳步提高。然而由于当前科技评价考核机制仍以论文发表、课题获奖、成果转化等科研成果为主要参考指标,且科研成果大多只认可第一作者、项目主持人等,这不利于团队的利益分配,还影响团队成员开展相关研究的积极性。这种制度性局限从根源上影响了科研主体合作积极性,使高层次科技人才间的知识交流与互补受到阻碍。尤其对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无需大规模实验的研究课题,科研合作有时流于形式和表面,没有形成创新合力。
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间的合作多表现为合作交流、分工协作等方式,虽然共同署名论文、联合申报课题等合作方式已经普遍存在,但如何实现高层次科技人才间知识的深度融合而不是简单整合,通过这种实质性深度合作实现科研创新等还有待增强。此外,部分科研合作团队建立后由于缺乏领军人物和管理制度,团队成员整体意识不强,仍在自己熟悉或擅长的领域各自为战进行研究,使得研究规划缺乏整体性和协同性,科研团队整体研究成果仅为相关科研人员个人研究成果的堆砌和拼凑,无法发挥合力实现综合研究目标的重大突破。
完善的交流机制是高科技人员间高效科研合作的保障[16]。目前,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间的交流与合作往往受限于人事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基础性交流机制的束缚,一方面,很多高校、科研院所等组织机构较为重视和鼓励对外交流合作,然而组织壁垒对跨机构交流合作的阻碍因素逐步显现;另一方面,一些机构忽视了机构内高层次科技人才间的交流合作。此外,部分高层次科技人才间的合作关系不够稳定,因人、因项目而形成的短期合作、临时合作、形式合作较多,这种“弱”合作关系无法为科研项目的持续深入研究提供长久的智力支持。
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共同体知识资源管理是指通过对多模态知识进行抽取、知识融合、知识表示以及知识验证等环节进行发掘、整理、创新,使其具有显性传播和利用特点,从而促进共同体内部知识资源共享效率提高的过程。
提高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共同体的可持续科研创新能力,必须加强知识资源优化配置和管理。科研合作过程中,隐形知识资源才是科研创新突破的关键,构建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共同体,有利于促进科研主体间知识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从而不断产生新的知识,实现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共同体知识资源的再造和创新。
合作团队的凝聚力是推动合作有效运行、保障研究工作有序开展的必要条件。由于科研主体的文化理念、学术背景、科研水平有所不同,科研合作过程的合作动机、合作目的、价值观念也各有不同,导致科研合作内生动力不足、活力不够。因此必须通过培养强烈的价值认同感与浓厚的合作氛围、树立共同的合作目标与宗旨等措施提高合作团队凝聚力。例如,通过定期组织研讨会、座谈会、学术沙龙等形式加强科研社区建设,从而提高科研合作人员之间的团队凝聚力。
科研合作过程中组织壁垒会导致科研主体间不能有效共享信息、设备和技术,使得设备和技术不能被最大化利用,这种垄断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浪费。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共同体的良好运行,需要打破组织间的内外边界,形成跨部门、跨机构的协同合作,让组织内部成员间及组织间开展高效协同合作,才能让组织快速聚集资源和能力,从而发挥共同体的整体价值。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通过形成协同的价值观、培养协同的行为习惯、应用协同的工具等手段来打破组织壁垒,从而提升组织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实现组织内部的整体协同。
从合作方式来看,合作可分为显性合作与隐性合作、直接合作与间接合作、正式合作与非正式合作等类型。大科学时代,实现重大科技创新需要通过跨部门、跨机构的协同合作来完成。要在制度上和机制上采用灵活的管理形式,不断探索追求共同目标、价值和利益,才能真正解决科研合作中的组织障碍问题,才能发挥出协同与共享的作用。在组织政策和合作项目的资助和推动下,以实验中心或研究所为组织模式进行科研合作,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通过各种方式汇集在一起,打破科研组织界限,以深度合作的方式形成团队,在团队或项目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合作研究[17]。
随着学术生态中科研环境的变化,跨组织、跨学科的科研合作已成为科学研究过程中重要的合作形式。本研究从学术共同体视角,构建了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共同体的网络模型和运行模型,并分析了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科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更好的推进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间的深度合作,需要在推进知识资源深度融合、提升科研合作团队凝聚力、打破组织壁垒、创新合作模式等方面重点把握,才能更好地促进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共同体的持续、科学、高效运行,才能加快技术创新与科技进步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