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 (215000) 丁先宝
众所周知,成功的教学并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知识,学生做了多少道题,而是看教学过程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让全员都获得了提升.现行教学中,部分教师常常会担心学生学不会,为此对一些教学重难点内容常常反复讲,重复讲,然讲得越多,学生思考的就会越少,这样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就很有限,久而久之在学习中容易出现“懂而不会”的现象,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应少一点担心,多一些信任;少讲一些内容,多一些鼓励和引导;少一些直接灌输,多一些主动建构,从而借助“少”让学生收获“多”,进而积聚能量,厚积薄发.
在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效率,常将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解题经验强加给学生,这样使学生的“学”变得消极、被动,影响教学效率.
为了节省教学时间,让学生少走弯路,教师给出题目的同时也给出了如下两个提示:
(1)常规解法:重复两次“移项、平方、整理”可以去除根号,完成化简,但是该方法运算量较大.
(2)定义法:仔细观察容易发现它与双曲线的定义密切相关,在解题时可以借助定义来解题.
有了以上的提示,学生豁然开朗,在教师的带领下直接应用双曲线第一定义顺利地完成了题目.至此该问题探究结束,教师又开始讲解下一个问题.
从上面过程容易发现,学生的思路跟着教师走,虽然能够顺利求解,但是缺乏主动思考和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难以对问题形成更深层的认识,不利于解题能力提升.其实,在解题时,不应急于给出引导或给出答案,而是应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探究,哪怕在探究过程中会碰壁,哪怕最终不能顺利求解,但是学生参与其中必然会有所收获.试想,若教学中学生还没有来得及审题,教师就给出了答案,这样学生只能机械地将解题过程记录下来,课下再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消化,这样不仅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教学实际效果.要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若试图用教师的“讲”来替代学生的“学”,一定是徒劳的.
以上现象在课堂上较为普遍,其实有时候教师可以尝试放手,退居二线,让学生从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多思考,多操作,往往可以收获意外的惊喜.
(2)求b+c的取值范围.
通过交流发现,之所以出现不同的结果,是因为生1在解题是忽视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限定条件,将条件补充完整亦可以求解.
从以上求解过程可以看出,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为此在解题时其出发点也会有所不同,这样在解题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交流展示,有效地帮助学生摆脱了思维定势的束缚,提升了解题效率.同时大家相互沟通,相互纠错,可有效避免学生“一错再错”,有利于提升解题准确率.
学习过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提问,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要发挥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培养思维的多样性和深刻性,有效提升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案例3 抛物线y2=4x与直线y=x-1相交于A、B两点,求线段AB的长.
教师预留5分钟让学生独立思考,接下来通过师生交流共同完成.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解的?
生1:将两方程联立,可求得A、B两点的坐标,结合两点距离公式,求得线段AB=8.(从学生反馈来看,大多学生都应用该方法)
生2:我也是利用了方程的思想,消去y得x2-6x+1=0,但是我没有求A、B两点的坐标.(学生投来诧异的眼神)
师: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2:设A(x1,y1),B(x2,y2),AB=
生3:抛物线y2=4x的焦点坐标为(1,0),正好在直线y=x-1上,设A(x1,y1),B(x2,y2),利用抛物线定义可知,AB=x1+x2+p,而x1+x2=6,故解得AB=8.
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利用不同的方法最终求得了答案,你们评价一下哪个解法更简单呢?
生4:生3利用定义来求解最简单,不仅有效地规避解方程组的繁琐运算,而且在应用根与系数关系时也不需要为了求(x1-x2)2而配方.
师:说得很好.不过本题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即抛物线的焦点正好在直线上,若把直线改为y=x+1,是否还能按照生3的思路求解呢?
生齐声答:不能.
师:确实,应用定义是有条件的.那么你们评价一下,生1和生2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生5:生1和生2的解题都是先消元,生1是要求出y,而生2是借助整体代入,不需要求出y,利用根与系数关系即可求解.
师:大家仔细分析上面三种解法,看看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6:其实都是解方程组.
师:现在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三种方法的优缺.
生7:生1的方法比较通俗易懂,在解题时较为常用,不过若交点坐标比较简单的话这个方法比较方便、快捷,否则运算会比较繁琐.
生8:利用定义来求弦长虽然简单,但不是很通用.
生9:借助根与系数关系虽然变形时略显繁琐,不过可以有效规避复杂运算,是求弦长的一般方法.
师:是的,有的方法思路简单却运算复杂,复杂运算不仅有错解风险而且比较消耗时间,为此在解题时尽量将问题向简单化转化,以此提高解题效率.
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舞台交给了学生,学生以“主角”的身份自由地发挥和展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又将评价的机会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解题的基础上思考其他解法的优劣,从而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不仅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属性,也总结归纳出了一类题的通性通法,让学生对消元、转化等数学思想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较好地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大多学生谈起数学学习都感叹于“题海无边”,尤其在高三复习阶段更是感觉有刷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做”占用了学生大多的时间,学生很少有时间进行解后反思,进而忽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和提炼,忽视了解题中对错因的分析和总结,从而使得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深,在解题时经常会出现“一错再错”的现象.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在课后做好总结归纳,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收获了哪些,还有哪些不足,还有哪些知识需要巩固,进而便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数学.
例如,在考试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撰写考后反思,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都一一的撰写出来,让学生对这次考试及近期的学习状态有个全面的、清晰的认识,从而采取有效的有段进行及时地修补,如若运算失误多,那么就在算理和算法上进行强化;若感觉解题速度慢,那么平时作业和练习时可以采用计时法来提升解题注意力,提高解题效率;若方法应有不当,可以反思是哪个知识点理解不清造成的,等等,从而通过改善不足来提升学生成绩.
总之,在数学教学教师要尽量地“少”讲一些,为学生营造一个展示和发展的空间,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个性张扬的、懂合作、会创新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