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利芹,王建娥
(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广州 510610)
目前,在深厚淤泥地层中建设水利工程施工围堰,多采用充填砂袋围堰[1]、土石围堰[2]、双排钢板桩围堰[3-5]等形式。然而,在淤泥覆盖的倾斜岸坡地形上填筑土石围堰或堆填充填砂袋围堰,易造成整体滑移失稳[6-7];在20 m级厚度的淤泥层中,采用双排钢板桩围堰往往存在单桩长度过长,陆上焊接后施打设备不够长、水上焊接工效较低、质量难把控等问题[8-9]。本文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单排钢板桩+钢管桩群”的围堰形式,避免了斜坡地层充填砂袋围堰或土石围堰整体失稳的问题,并且相较于双排钢板桩围堰[10-11]能节约工程投资,安全性好。
因该围堰为新形结构,暂无完整、成熟的计算模型或者计算软件可进行安全复核,本文通过有限元方法[12]与公式法[13]相结合,对围堰进行稳定分析计算。
某穿堤水闸位于珠江河口区域,系拆除重建工程,设计采用单孔钢筋混凝土闸、平板钢闸门结构,闸室段长为20 m。水闸闸室结构采用开敞式,底板为平底板结构,闸孔净宽为7.0 m,闸室净高为7.0 m;闸室上、下游设C30钢筋砼护坦长均为6 m,格宾石笼海漫长均为4 m,抛石防冲槽长均为3.5 m。外江侧设出口“八”字翼墙,采用C30钢筋砼悬臂式挡土墙结构,翼墙净高为6.0 m。水闸闸室基础采用Φ500PHC预制管桩,桩基进入全风化粉砂岩1.0 m。
工程区属于南亚热带海洋季风性气候区,海洋性气候显著,气候温和湿润。该地区年平均气温为21.8℃,极端最低气温为0℃,最高气温为36℃;各月平均相对湿度在71%~85%之间,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606mm,历年最大年降雨量为2 652.8 mm,最小年降雨量为1 030.1 mm;降雨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4—9月)降雨量占年总量的80%以上,枯水期(10月—次年3月)降雨量不足20%。
本区域为热带气旋影响区,每年5—11月为其活动季节,平均每年受影响3次。台风影响期间会带来大风和暴雨、暴潮,破坏性极强。
工程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地貌冲积平原区,河网纵横,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开阔平坦。岩性主要为人工填土层(Q4s)、第四系全新统海陆交互相的松散堆积层(Q4mc)、新近沉积的第四系冲积层(Q3al),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上统大朗山组(k2d2)属内陆湖相碎屑岩建造泥质砂岩。
工程闸基土层主要为:①-1素填土,成分以粘、粉粒为主,次为砂粒和少量砾石,稍湿,局部砂感较强,层厚为4.0~4.3 m;②-1淤泥,该层分布于人工填土下方,埋深浅,为堤基主要持力层,经上部人工填土多年的堆载压实,已完成了部分排水和沉降,目前大部分已转变为淤泥质土,局部甚至为粘性土,层厚为1.5~4.9 m;②-2淤泥质粘土,主要成分为粘粉粒,含少量有机质,为堤基主要持力层,压缩性高,厚度一般为1.6~8.5 m;②-3淤泥质粉细砂,主要成分为石英粉细砂粒、次为粉粘粒和少量砂砾,含较多贝壳残骸及少量有机质,厚度一般为1.4~2.8 m;③-2淤泥质粘土,该层属工程区较广泛分布的软土层,埋深较深,厚度一般为1.0~9.0 m;⑤-1(全风化)砂质泥岩,主要由石英细粒、高岭石等粘土矿物组成,岩石风化成土状,厚度一般为2.0~10.5 m;⑤-2(强风化)砂质泥岩,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次为粘土矿物等,原岩组织结构大部分已破坏,取芯呈土夹碎石状,厚度一般为3.0~10.0 m;⑤-3(弱风化)砂质泥岩: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等,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裂隙发育,揭露厚度大于3 m。
采用各土层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见表1。
表1 采用土层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工程需跨汛期施工。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围堰设计规范》(SL 645—2013)的规定,破口新建穿堤建筑物时,若需跨越汛期施工,则不应降低所在堤防的设计标准。
导流方案采用围堰一次拦断河涌内、外江,该河涌为河网结构,由内涌的另一端导流。
外江设计水位按现状堤防防洪标准枯水期(10月—翌年3月)10年一遇,相应水位为1.85 m(工况1);全年50年一遇,相应水位为2.84 m(珠基,下同,工况2);围堰顶高程与现状堤防防浪墙同高,为4.2 m。
外江迎水侧采用单排钢板桩挡水,钢板桩顶高程为4.2 m,钢板桩长24.0 m,桩底高程为-19.8 m,深入粘土层至少2.0 m;高程1.0 m处采用2×32C槽钢设置围檩;钢板桩靠基坑侧分若干个单元设置支撑结构,每组支撑采用3DN600×8的钢管桩群作为支撑体系,钢管桩群与钢板桩的围檩之间采用DN450×8的钢管进行连接。钢管桩长为18 m,桩底深入硬质土层至少3.0 m。结构设计见图1与图2。
图1 单排钢板桩与钢管桩群支撑体系
图2 单排钢板桩与钢支撑体系断面示意
首先建立钢管桩群的有限元模型(见图3),采用有限元计算分析钢管桩群的容许水平推力值,在桩顶施加一定的水平推力,求得钢管桩群承受的最大水平推力值。计算取最不利断面,即河床最低处断面作为计算断面。计算得出,当水平力为500 kN时,求得最大弯矩值为352.85 kN·m,分布在钢管桩中上部(如图4所示);最大应力为210.27 MPa,分布在钢管桩中上部(如图5所示);钢管桩应力底端最小,顶部与单排钢板桩连接处,由于联系钢管的约束和加强,应力次之,中上部应力最大。计算得钢管桩顶位移为13.2 1cm,位移呈由底端向顶部递增的趋势(如图6~图7所示)。应力满足强度要求,位移值满足工程位移控制值(小于15cm)要求,故钢管桩群支撑体系能够提供500 kN的水平抗力。
图3 钢管桩群支撑体系有限元计算模型示意
图4 钢管桩群支撑体系弯矩示意
图5 钢管桩群支撑体系应力示意
图6 钢管桩群支撑体系位移示意
图7 钢管桩群支撑体系整体位移示意
单排钢板桩稳定采用瑞典圆弧法进行分析,按照悬臂结构进行计算。采用理正深基坑模块计算(同上),计算选取河床最深处断面。
1) 采用瑞典圆弧法进行整体稳定计算
(1)
式中:
W——土条重量,kN;
V——垂直地震惯性力(V向上为负,向下为正),kN;
u——作用于土条底面的孔隙压力,kN/m2;
α——条块重力线与通过此条块底面终点的半径之间的夹角;
b——条块宽度;
c′,φ′——土条底面的有效凝聚力和有效内摩擦角;
Mc——水平地震惯性力对圆心的力矩;
R——圆弧半径。
2) 对钢板桩前趾的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2)
式中:
KQ——抗倾覆稳定性系数;
Ti——锚固力设计值,kN;
ZTi——支点至支护结构底部或最下道支撑的竖向距离,m。
3) 抗隆起稳定计算
(3)
(4)
(5)
式中:
Kb——抗隆起安全系数;安全等级为1级、2级、3级的支护结构,Kb分别不应小于1.8、1.6、1.4;
γm1、γm2——基坑外、基坑内挡土构件底面以上土的天然重,kN/m3;对多层土,取各层土按厚度加权的平均重度;
ld——挡土构件的嵌固深度,m;
h——基坑深度,m;
q0——地面均布荷载,kPa;
Nc、Nq——承载力系数;
c、φ——挡土构件底面以下土的黏聚力,kPa,内摩擦角,°。
经计算,拦挡50年一遇全年水位为2.84 m时,需提供70 kN/m的水平推力,此时整体抗滑稳定安全系数Ks=4.079>1.25,满足规范要求;Kov=1.313>1.150,抗倾覆满足规范要求。计算结果见图8和图9。
图8 工况1内力包络线示意
图9 工况2内力包络线示意
建立单排钢板桩与钢管桩群整体有限元模型,采用有限元进行计算。取1个“单排钢板桩+钢管桩群”单元(单元长度为7 m)作为计算模型,计算水位为 2.84 m(工况2),底部采用固定端约束,四周采用相应的法向约束,模型共划分为43 476个单元,46 242个节点。计算模型如图10所示。
图10 整体计算模型示意
经计算,钢支撑体系最大弯矩为308.12 kN·m,最大应力为344.56 MPa,整体位移为13.48 cm;钢板桩最大弯矩为138.48 kN·m,内力均满足材料强度要求。由于应力集中,整体计算模型中最大弯矩与应力值出现在第2层水平联系钢管与钢管桩相交处(如图11~图12所示);单排钢板桩最大应力出现在其与联系钢管相交处(如图13所示)。由于工程选用的钢板桩屈服强度为435 MPa,钢管桩断面大于联系钢管,由计算可知:加大联系钢管的直径可以减小应力集中的影响。
由于整体模型相当于悬臂结构,上部受到水压力的作用,且无约束,因此,整体模型最大位移出现在钢管桩顶以及钢板桩中上部,顶部位移最大;钢板桩由于桩长较长,柔度较大,出现了“鼓肚子”的情况(如图14所示)。
相较于整体模型,2种方法计算得出的最大弯矩值和位移值均基本相当,规律相近。因此,本文第2节简化的计算方法和结果亦可靠。
图11 钢管桩群支撑体系弯矩示意
图12 钢管桩群支撑体系应力示意
图13 单排钢板桩弯矩示意
图14 整体位移示意
本水闸围堰已按上述方案实施,运行过程中遇最高外江水位为2.3 m,围堰安全运行,最大位移小于计算位移。
本文分析了采用“单排钢板桩+钢管桩群”新型围堰形式的结构安全性。根据计算结果,为保证结构安全,需满足以下条件:
1) 拉森Ⅳ型钢板桩,选用钢材材料屈服强度不得小于400 MPa。
2) 钢管桩群支撑体系采用钢材强度不得小于Q345钢材强度;
3) 为防止钢管桩与联系钢管相交处由于应力集中产生破坏,建议联系钢管尺寸不小于DN450×8,连接处焊接质量不低于母材强度。
4) 根据计算,最不利工况钢管桩支撑体系间距L=7 m时,满足结构强度要求,建议钢支撑体系间距不大于7 m。
5) 由于淤泥地层的复杂性,建议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提高结构整体安全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