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 敏 邱 珊 董倩宇
(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都 610500)
在整个大学的培养体系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以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以及全方位育人的形式,使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既完成立德树人的目标,又达成培养人才的任务[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人才,依靠中国的教育。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教育的重要论述,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以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经管类行业也处于转型期,高水平、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已然成为各企业在竞争中谋得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不仅应该传授专业知识,还应该结合经管类行业未来发展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用课程思政理念推进经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构建基于课程思政的专业课程教育新模式,培养经管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观,才能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课程思政”是课程和思政的结合,强调专业课程内容和思政教育在教学中的融合,探索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改革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让思政教育同专业课程教学最大程度结合起来,使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方向一致。高校经管类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开展道德教育,把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隐性思政作用,从而推动经管类专业全课程育人的新格局。现阶段经管类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以下不足。
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不是特定学科。它主要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价值导向,以课程的形式表现出来,贯穿学生专业课程的各大环节。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完全融入经管类专业课程中。部分高校在本科阶段实施课程思政主要以课堂讲述为主,未辐射到社会实践、学术讲座、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中,不能实现知识与价值的共同传授。研究生阶段课程思政的实施工作还没有完全落实,思政元素还未融入专业课堂中。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只在课堂中孤立存在,而无法在所有教育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学生思想道德观的培养。
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差异是目前高校存在的主要问题,这是由于各高校、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程度不同造成的。一些高校过度重视课程思政的建设,存在思政元素将专业内容遮蔽的现象;一些高校对课程思政重视不足,在实施过程中单纯套用思政课的教学模式[2]。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各大高校准确把握实施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教育体系,而不是仅选择经管类专业中一两门相对容易的课程实施,过于形式化。只有引领正确的价值导向,才可以将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实现培养职业素养的目标。另外,课程思政是将思政融入学生的专业课堂中,挖掘专业课自身所隐藏的思政元素,从而加强专业课程对学生的精神塑造,并不是直接架空专业课,把思政知识加入进去。因此,专业课教师要采用科学的融入方式,才能真正使专业知识的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
课程思政是让教师在教学中把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同思想政治教育巧妙融合,实现无缝衔接。因此,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各类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前提。
经管类专业的教学目标中很少涉及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也没有受到重视,同时相关的专业教材中没有思政知识点的嵌入,仅靠专业课教师根据自身的理解去挖掘思政元素。不同教材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及其可能的课堂表现形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课程思政的实施难度也不同。像财务管理学、会计学等偏重实务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相对较丰富,容易融合,而高级管理学、高级经济学等偏重理论、模型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较少,隐蔽性强,难以融合。如果生硬地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与专业知识体系相互补充、相互统一,则将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必须用系统的方法来推进。目前各高校选择的方法表现出植入式的特点,缺乏一体化的教学设计。经管学院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过于生硬,对行业、专业以及学生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不够,思政元素运用不当,缺乏个性化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思想政治知识吸收程度不高,教学质量偏低。课程思政的实施不能忽视学生主体,没有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就不可能有优秀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立德树人作为我国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接班人。因此,基于立德树人理念,要构建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以及学生为一体的“师生学习共同体”,线上理论课堂、线下实践课堂为两翼的圈层式育人,实现学生专业素养、实践能力、思想道德三提升的全程育人。
围绕经管类专业课程建设,构建“学生、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三个主体在学习共同体中螺旋互动的思政学习组织方式,打通学习界限,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充分体现协同育人理念,构建全员育人新格局。
思政课教师同经管学院专业课教师相互合作,思政课教师结合专业知识讲“思政”,专业课教师则结合“思政”教授专业知识,不仅攻克了理论距离,还跨越了课堂界限[3]。专业课教师重新解析整个课程的知识点,找出“思政”与“专业”的交汇点,形成知识逻辑链,再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使理论知识准确击中学生的共鸣点。同时,在思政课堂上引入经管专业相关案例,将学生从“天边”带回到“身边”。专业课堂中融合思想政治元素,使得教学兼具理论深度和思想高度,两者相互交融,同频共振,真正实现双效合一。
针对经管类专业学生思政知识学习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师生互动策略,让教师由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的助学者、引导者,从而有效实现课堂的全过程交互。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网络以及交流等方式,与学生近距离沟通,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成为帮助学生锤炼品格的主力军。学生反馈教学意见,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把心理诉求和价值引导加入课程中,能够提高课程的针对性,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感和满足感。
线上理论课堂和线下实践课堂都是德育“主战场”,不仅要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更要发挥好价值引领作用。将学生的线上理论课堂作为核心圈,在圈内制定教学目标、方法以及内容,并建立它们之间的矩阵关系。同时,加强向学生线下实践课堂的传递,打通线上理论课堂与线下实践课堂之间的教学通道,达到理论、实践课堂协同育人的效果。
理论课堂大多是固定教室教学,并根据经管专业课堂特点设计思想政治教学策略。以“为之而学、为谁而学”为培养的起始点,将职业操守等思想政治要素融入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等,激发学习动力[4],同时,根据理论课堂的教学来设计实践课堂的方案,明确经管专业实践课的育人目标,充分发挥实践课堂体验式的教育特点。实践课堂以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为导向,将团队意识、道德修养、职业素养等思政要素融入教学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沟通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遵守职业行为准则。依托地方院校专业特色,学院、企业、社会多方协同,利用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去相关企业参与实习,探索“小课堂与大社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打造全方位育人新场景。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必须打通理论课、实践课教学渠道,做到互联互通。从课程入手,实现知识教授、实践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相互支撑。
图1 “线上理论、线下实践课堂”圈层式协同育人
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尤其要注重过程性培育,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情感与认知的共同投入,激发学生学习理论、提高技能的积极性,将学知识学技能与实现人生价值紧密结合,最终达到专业理论素养、实践创新能力及思想道德修养三方面的提升。
专业知识传授是基本目标,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发展目标,思想道德修养提升是导向目标,三者相互推动。在推进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实现三个维度的互融互促,以实现“课程思政”在经管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全过程展开。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都属于理性层面范畴,道德修养提升属于感性层面。理性层面,课程知识与思政知识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感性层面,课程以思政目标为导向明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统一,同向同行。
将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突出各学科的育人价值,确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专业素养、实践创新以及思想道德三方面的提升。紧抓师资队伍建设,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协同育人体系。健全相关机制,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效率,促进课程思政工作的高效进行。
为保障课程思政在经管类专业课程中的实施,必须要完善现有的培养方案,设置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实践能力为本质、价值引领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把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规划中,指导经管类专业各门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推动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整体价值提升。
经管类专业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对待工作。因此,要优化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结合学生课程学习、科研和社会实践等,重新设置专业课程,修改教学内容,添加新的教学资源,充分保障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设置职业准则等课程,开展协同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本学科当前的研究热点和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培养思想品德优良、能主动获取知识、与团队合作融洽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进一步塑造良好的职业思维模式。
由于经管学院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和导师缺乏思想政治专业背景和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因此,课程思政的实施不能仅仅依靠经管学院专业课教师,而应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统一布局。不同于传统的专业课和思政课,“课程思政”需要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的完美融合,才能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一支由思想政治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多维度教学团队,各主体分工明确,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育人的作用。
专业课教师主要担任承上启下的角色,分析经管类行业对职业素养的需求,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思政教育基础上,发挥出自己的教育优势,比如开授小班,设计个性化课程思政教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思政课教师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主体,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挖掘思政课之外的各类课程中包含的思政元素,并使其有效而不是碎片化地融入各类专业课程中,对专业课教师来说是非常复杂且困难的任务。思政课教师应能够通过运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弥补专业课教师在思政理论方面的短板,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堂中,夯实课程思政实施的根基。思政教师首先要对经管类专业进行深入调研,确定该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思政教育目标,再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观。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学生的日常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等,对学生有着思政启蒙作用。辅导员应时刻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和课后生活情况,将跟踪培养的分析情况记入学生的德育考核档案中。辅导员还要不断收集学生的反馈,把反馈报告给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程讲授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与思政教师讨论如何加入和调整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在动态调整中不断改进,找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最好的融合点,以此形成一个闭环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高校要发挥出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聚集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大力推动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5]。整个体系中,资源协同包括两个阶段,即资源的聚集和配置。
图2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反馈过程
在资源的聚集阶段,高校之间要由竞争转为合作,邀请具有先进经验的经管学院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借鉴其课程思政的建设方法。同时,注重挖掘所在地方的思政资源,构建长期稳定的高校政府合作平台,打造特色品牌。同时,高校要实行多部门联动机制,将课程思政的实施作为各部门的职责,形成协同建设体系。
资源配置阶段,高校要注重构建以经管学院为主阵地,专业学科为主载体,教师为主力军的全员参与模式,学院通过配置专业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系统、多样的教学方案,明确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促进协同育人,防止重复教学,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和科学性,构建优质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以教学评价、职称评定、岗位考核等方面为重点,对各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进行相关考核激励,形成鼓励各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政策导向。把教师实施课程思政作为评教的条件之一,所开展的思政教学质量作为加分项,以此来激励教师高质量育人。设置与课程思政相关的教学评奖活动,鼓励教师参与其中,把奖项作为教师晋升和绩效评价的一部分。此外,还要加强对教师的精神激励,通过表彰先进教师,激发其余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
此外,还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培养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消除教师对思政教育认知的偏差。利用集体学习、先进教师示范、探讨交流以及体验式教学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教师思政教学的培养。为防止培训流于形式,保证培训的最终效果,学校可以对参与培训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安排专人监督,定期检查培训结果,并与教学成果结合,确保培训效果。
学生作为课程思政的接收者,其参与情况也将对课程思政的实施产生一定影响。学校可以设置相关专业的思政知识比赛,将奖项作为评奖评优的条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比如拓展讨论式、情景式和游戏式等多元教学方法,增强课堂内容的丰富度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程思政是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的过程,因此评价的原则应更注重教学过程而不是结果,相应的评价标准也应侧重于定性而不是定量。因此,要深入经管学院学生中,调研他们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也可以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回访,形成指标化的评价方案。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辅导员的教育目标虽然相同,但协同育人的作用和角色却不同。点对点、有针对性地评价恰恰能够印证课程思想政治体系的科学性和综合性。
最后是评价的反馈。评价体系的重点是如何将评价结果应用到课程思政中。学生评价结果将反馈给教师,形成改进计划,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评价结果侧重于思想政治元素的探索、思想政治元素的切入、与专业内容的融合程度、实施效果等,从而形成对一门课程的整体教学反馈,最终完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的目标。
加强学校组织领导,推动课程思政的育人工作。要充分发挥学校的领导作用,确定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案,实现一体化推进。各学院党组织也要履行各自职责,发挥良好的监督保障作用。
无论是政府还是各大高校,都必须从育人的角度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项综合性育人工程,必须要有政策配合,有资金支持,才能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政府或教育管理部门应给予高校充足的建设经费,支持学校开展相关教学、科研活动,确保高校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针对不同层次院校的不同学科,选取具有示范效应的优秀课程思政课程,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在全国范围内通报,这样既能激发高校和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热情,又能提升学生参与课程的满足感,从而带动更多的高校师生参与到这项教学改革中。
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形势,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学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经管类行业目前正在转型升级,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人才。本文通过构建“一体两翼三提升”教学模式,从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入手,创新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协同体系,实现育人全覆盖,为高校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职业修养、道德涵养等综合素质打开了新渠道,也为提升我国的教育软实力与文化感染力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