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与普通针刺治疗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观察

2022-11-08 02:48
光明中医 2022年21期
关键词:进针证候肝肾

王 帆

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类型,随病程迁延,心、脑和肾等脏器并发症风险随之增加。降压药物是西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手段,但受患者个体情况和服药依从性不同,仍有部分患者单纯药物控制血压的效果欠佳,此外长期服药也易出现不良反应和耐药现象。原发性高血压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等范畴,其中阴虚阳亢型是常见证型[1]。针灸属于内病外治的中医特色疗法,近些年随着针灸的推广应用,其降压效果逐渐得到认可。本研究为进一步明确温针灸和普通针刺的效果差异,对78例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7月—2021年6月抚顺市中医院针灸科诊治的78例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成针刺组39例和温针灸组39例。针刺组中男19例,女20例;年龄42~75岁,其中42~59岁22例,≥60岁17例;原发性高血压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10年,平均(4.91±1.42)年。温针灸组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40~75岁,其中40~59岁20例,≥60岁19例;原发性高血压病程最短10个月,最长11年,平均(4.86±1.40)年。2组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入组时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

1.2 诊断标准①参考《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指南(2014年修订版)》[2]的原发性高血压病诊断标准:未服用降压药物的静息坐位下,非同日测量上臂肱动脉部血压3次,均明确SBP≥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DBP≥90 mm Hg。②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的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辨证分型为阴虚阳亢型,主症为眩晕、头痛、腰膝酸软和五心烦热,次症为心悸、不寐、耳鸣、健忘,舌脉象为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1.3 纳入标准①满足1.2中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且原发性高血压分级为Ⅰ~Ⅱ级;②患者年龄40~75岁,神志清醒,经医患沟通后同意参与本研究;③入组前2周未接受过针灸等中医治疗;④患者取穴部位处无皮肤破损或溃烂。

1.4 排除标准①哺乳或妊娠期妇女;②发生脑出血、心力衰竭、冠心病或主动脉病变等原发性高血压严重并发症,不宜参与研究者;③合并恶性肿瘤、近期放化疗或精神性疾病者;④配合研究的依从性较差者。

1.5 方法针刺组和温针灸组分别给予普通针刺和温针灸治疗,取穴均为四关穴,双侧合谷穴和太冲穴参考孙国杰主编《针灸学》[4]进行定位。具体操作方法:①针刺组。取仰卧位,躯体放松,双上肢自然下垂放于大腿两侧,虎口朝上,75%酒精对取穴部位皮肤消毒,选择0.3 mm×40 mm的不锈钢毫针。操作者垂直皮肤进针,进针后施捻转手法,中等刺激,其中合谷穴针尖向后溪穴,太冲穴针刺向涌泉穴,操作期间询问患者感受,主诉酸麻胀感且耐受为宜,得气后留针,合谷穴进针深度15~20 mm,太冲穴进针深度12~20 mm。留针期间每间隔10 min,补平泻法行针1次,留针30 min后出针。②温针灸组。进针前准备和进针得气后留针操作均同针刺组。取长度约2 cm陈艾条,用棉签柄在陈艾条一端戳孔,孔的深度约针柄的2/3。艾条点燃后轻置于针柄上进行针灸,垫纸片预防皮肤烫伤。温灸,2炷/针,艾条烧尽后去除灰烬并出针。2组针法治疗均每次间隔1 d,治疗7次为一个疗程,持续2个疗程。同时所有患者均遵医嘱接受西医降压药物规范治疗,戒烟戒酒,减少脂肪摄入和引导患者加强自我疾病管理等。

1.6 观察指标于治疗前后分别测量SBP、DBP,并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的症状分级量化积分标准和中医证候疗效标准,重点观察2组“眩晕”“头痛”“腰膝酸软”和“五心烦热”4项主症的中医证候积分,评价标准,0、1、2、3依次表示无(-)、轻(++)、中度(++)和重度(+++)。中医证候疗效标准:显效:中医症状明显缓解,中医证候积分下降≥70%;有效:中医症状有所减轻,中医证候积分下降≥30%但<70%;无效:未达到显效和疗效标准。总有效=显效+有效。

2 结果

2.1 2组患者SBP DBP比较2组治疗前SBP、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下降(P<0.05)。2组治疗后SBP、DB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阳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SBP DBP比较

2.2 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2组治疗前“眩晕”“头痛”“腰膝酸软”和“五心烦热”4项主症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P<0.05)。温针灸组治疗后上述4项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针刺组(P<0.05)。见表2。

2.3 2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温针灸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高于针刺组(χ2=4.129,P<0.05)。见表3。

表2 2组阳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例,

表3 2组阳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中医学上无“高血压病”病名记载,根据描述和病机特点,可归属于“眩晕”“头痛”“中风”“不寐”等范畴,临床实际中,许多患者因出现眩晕、头痛、不寐、心悸等症状时才就诊检查为原发性高血压。中医学认为,此症病机与肾阴不足、肝阳偏亢紧密相关,临床多表现为阴虚阳亢型,其中阴虚为肝肾阴虚,阳亢为肝阳上亢,肝肾阴阳失调是主要病机,因此属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5]。患者多为中老年人,随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年老体衰,肾精逐渐亏虚,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肾同源,肾阴亏虚与肝阴不足常合并出现,肝阴不足,阴不制阳,则肝阳上亢,且肝火炽盛会加重肝阴耗伤,下汲肾阴,加重肾阴不足。加上先天禀赋不足、情志失调和饮食失节等因素,加剧肝肾阴阳失调,易形成阴虚阳亢体质和引起眩晕、不寐和头痛等症状。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也指出肝阳上亢是眩晕的密切关系。因此辨证施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时应以调节脏腑阴阳平衡为要[6,7]。

针灸是一种中医内病外治的特色手段,关于针灸治疗眩晕、头痛的记载历史悠久,如《针灸资生经》记载:“风眩,后顶、玉枕、颌厌”,《玉龙金》记载:“眩晕呕吐者,针风府”等。本研究分别采用普通针刺和温针灸进行治疗,取穴为常用的合谷穴和太冲穴,二者穴位配伍,一阳一阴,一气一血,一升一降,二者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升降协调,则阴平阳秘,擅治肝肾不足、肝阳上亢和夜寐欠安等,具有平肝潜阳、镇静安神和调和气血等作用[8]。如《针灸穴名解》记载:“合谷、太冲各二穴,名为四关,以其能大开通也”。普通针刺与温针灸在治疗原理上有诸多相似,均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进而发挥治疗作用。本研究显示,2组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降压效果均较好,针刺和温针灸取四关穴均能较好舒经通络,活血行气,起到调节脏腑和平衡阴阳的作用。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的完美结合,能增强对穴位和经络的刺激作用。灸法所用艾叶性温,归肝肾经,温灸犹如春日阳光和煦,具有温通气血经脉和散寒除湿的作用[9]。如《千金翼方》记载:“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在针刺同时施加温灸,针灸并用,能增强针刺的得气感,使治疗穴位保持较长时间的针刺感,结合四关穴的穴位功效,能更充分激发穴位经气和调整全身脏腑气血,使气血经脉畅通,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导气下行,起到调节阴阳平衡和降血压的功效,对缓解肝肾阴阳失调的相关症状效果突出[10]。本研究显示,2组治疗后“眩晕”“头痛”“腰膝酸软”和“五心烦热”积分均明显下降,且温针灸组治疗后上述4项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针刺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4.87%高于针刺组79.49%,也表明温针灸对缓解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症状效果占有优势。

综上,温针灸与普通针刺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均有较好降压效果,与普通针刺相比,温针灸能更充分缓解眩晕、头痛、腰膝酸软和五心烦热等症状,提高中医证候疗效,值得深入挖掘和应用。

猜你喜欢
进针证候肝肾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针对肝郁化热证的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评价研究
两腿一分补肝肾
养好肝肾,不易摔倒
炮制对于中药药性改变的研究进展
从肝肾论治女性痤疮的现代研究进展
养老穴治疗落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