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韶华(沈阳师范大学)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是从中国美学史、美学思想、美学理论和审美实践的推进中生成与升华的文化产物,同时也是美学的核心价值,这些都为当代艺术设计和审美实践活动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指导,促使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得以延续和创新。对此,新时代背景下,以当代艺术设计为载体,挖掘中华美学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中华传统美学的新时代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也彰显和揭示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功能性质,对形成中华美学话语体系具有实践意义。
西方美学家关注审美艺术对象的外在表现形式。在对表现美的形态分类问题上,西方美学家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如将美划分为“相对美”与“绝对美”“自由美”与“附庸美”“浅易的美”与“艰奥的美”等。西方美学家和哲学家认为,艺术设计、艺术鉴赏和审美艺术过程中,形式美这一范畴对理解艺术是极为重要的。
尤其是西方现代美学家,不再局限于经典的形式美,而是开始追求对艺术本性的意义。无论是哪一阶段的西方美学历史,都对西方的美学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审美无关利害”的主张,成为西方美学历史中最具代表性和统领地位的一个观点。
而中华美学传统,审美追求多集中于内涵与形式的综合体上,继而表现出写意特色和写实特色的对话,故有“表意之象、寓意之象”等。进一步讲,中国人在艺术设计和审美上不拘泥于表象,反而着重于灵活运用“象”的“意”,并借助于感官审美和想象了,促使这些表象上升到认知层面。
目前,在立足于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学者都坚持表象和意向不容分割的一种态度,即把握中华传统的诗词美、手工艺术美、舞蹈美、书法美等美学艺术不能离开载体的内涵,否则会偏离中华传统美学的精髓。因此,不少中国古今艺术家常常通过艺术方式表达对人生的态度,将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相融合,追求艺术境界的过程可能就是表述人生境界的过程。
由此可知,应该加以区分两种艺术设计美学精神,一种是以自然和惯例为观点的西方艺术设计中所承载的美学观念和美学精神等,另一种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华艺术设计美学精神及理论建设。这些都为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提供了借鉴,以及促使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与当代艺术设计的融合提供了明确导向与实践指引。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除了“精”还有“用”的价值指向,强调“知”和“行”的统一。王阳明说“知识是认识,行是实践,知行合一也就是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实践是认识和判断认识正确性的一个标准”。这里的“行”就是“用”的体现过程。
在中华传统美学中的“用”是指美学的功能之用,如精神寄托、心灵净化等功能,也就是美学的精神价值。另外,中华传统美学的实践品格,不仅作用于理论的实践之“用”,还作用于理论的发展。并且,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下,中华传统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应体现出其现实价值和意义,可以借助于艺术设计加以表现。
首先,当代艺术设计中传承与弘扬美学精神的功用价值。如何在艺术设计中“用”美学,以及如何使得艺术设计所使用的美学因素得到充分的发挥,且不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展现出一定的积极作用,由此提升了设计的价值作用。但是如果过于追求艺术设计的实用主义的美学价值,自然会有所功利化的倾向,因而陷入了功利主义的美学泥潭,这对于美学精神的进一步发展有阻碍作用。但是美学精神的泛化造成功利实用的作用遮盖了美学精神的精神价值。对此,如何合理地体现出艺术设计的美学功用,同时又不失其美学精神;如何在当代艺术设计中把握美学功用和美学精神的度等,成为中华传统美学在艺术设计中所要一直追问的问题。
其次,艺术设计的美学实践风格。艺术设计的美学格调是多层次的,兼顾着人文属性和现实,是一种审美风格的象征。不仅如此,美学历史与所有的物质一样,都是运动变化的,必然是具有实践的性质。因而,艺术设计也展现出了美学实践进程,使得中华传统美学精神赋予了当代艺术设计的审美创造之实践探索精神,也推动了美学精神的丰富,形成不同的美学流派和艺术风格。
最后,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现实意义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集中体现。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并且,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具有现实和未来导向的双重意义。另外,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对于规范当代艺术设计环境,以及对于推动中华艺术体系的繁荣都表现出现实意义,具有表现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可见,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坚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振兴美学、民族、文化精神是具有时代和现实意义的。
总之,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精”“用”并不是分离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共同组成一个整体的核心价值观。从研究现状角度来说,我国的艺术设计所持有的美学传统,为我国当代艺术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了价值引导。
一方面,我国的当代艺术设计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有利于艺术设计美学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并借由优秀文化及其创新来推动艺术设计的当代发展。
另一方面,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应符合时代发展的进步性,符合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才能促使更好地与当代艺术设计相结合,二者共同焕发出时代价值和创新性。
在中国艺术设计美学传统的梳理过程中,人们发现艺术设计尤其自己的创造特征和规律性。这些都依据艺术设计所依赖的不同载体而出现不同的情况。
例如,艺术设计的符号和语言会因社会发展和艺术设计需要而发生改变,并且与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有直接关系。
可见,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继承和弘扬中国艺术设计理论、原理、特征及其蕴含的审美传统,需要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指引。只有对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有清晰的认识,并进行系统的梳理,才能更好地彰显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价值,并促使艺术设计守正创新。例如,中国服装设计,现代与传统融合的设计理念,以及拼接、符号点缀和虚化等手法,非常值得研究。有一些富含中国传统元素的大衣服装设计中,考虑到搭配、舒适度和时尚感等问题,但是又想含蓄地突出这些元素,便可以使用虚化手法。腰间使用中国风梅花盘扣当作装饰,其颜色与服装色彩和质料完全相同,给人以似有非有的设计美感。又如园林艺术设计中,常种植梅兰竹菊等草本植物,其作用不乏造景之意。
但是根据园林的设计理念,梅兰竹菊“四君子”分别有高洁志士、世上贤达、谦谦君子、世外隐士的象征。用自然之物来承载人的气节品质,能够为园林的艺术设计增加一些生动的美感,同时也体现出艺术设计对传统美学精神的“用”。
很长一段历史中,中国艺术设计的“自然”风格较为浓重,与西方艺术设计的美学精神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正因为如此,当代艺术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才有了更加明确的前进方向。当代自由主义的艺术风格较为盛行,文化意象渐渐被弱化,或者是被放在了艺术设计理念的次要位置,至此产生了现代主义的羁绊。为了摆脱这一困境,当代艺术设计中应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创造性地将艺术设计的本体融入进去,让艺术设计作品呈现出东方美学的特色。对此,在艺术设计实践中,融入具有东方美学情思的底蕴和主题,实现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的融合与升华,指导当代艺术设计艺术实践。
在艺术设计创作中,建立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作为设计思想引领的美学自信,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冲突中,熔铸具有东方美学沉思的中国艺术设计美学精神的文化品格。
例如,陶瓷艺术设计的对象就是作品。设计者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和描绘现实的生活,以展现出来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把握,进而拥有饱满和丰富的时代精神和丰富内涵。陶瓷艺术设计中,其是最能彰显传统美学精神的一种物品,其具有审美鉴赏价值、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值得人们深入挖掘和保护。当代陶瓷的当代艺术设计,通常是会用到当代艺术又或者当代主流美学元素,以彰显个性美学理念。对此,为彰显美学个性,集成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同时,加入一些当代创新成分,促使当代陶瓷的美学气度承接传统陶瓷,反而会更加吸引人们的关注。除陶瓷之外,雕塑、绘画等艺术方式也都有类似的方式,并与陶瓷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又如,《翰墨流芳——近现代中国画精选》卷收录最有代表性的200 多件经典作品,分为是山水、花鸟和人物,一共三卷;《巨擘传世——近现代中国画大家》卷从近现代中国美术历史中精选吴昌硕、张大千、齐白石、林风眠、李可染、黄胄等80 多位代表性中国画家等,这些画家可谓是“时代的审美变革者、发起者、引领者”,他们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且用艺术设计的方式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贡献社会,他们在中国艺术设计的时代进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且为当代艺术设计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了启示。为了凸显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和文化性,艺术设计者应该熟知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近现代中国艺术设计所展现出来的新文化属性、现实主义的艺术精神和社会思想的内涵,都是对传统艺术设计的新时代创新,并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以独有的审美角度和方式进行当代艺术设计,这是创新发展传统美学精神的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其充分体现了中国艺术设计所蕴含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进而促使中华优秀文化意涵与文化价值彰显。
从艺术设计的评价角度进行分析,当代艺术设计符合中国艺术设计发展的总体趋势及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对树立主流的当代艺术设计美学鉴赏观和评论管,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当代艺术设计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此,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应顺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和要求,并树立符合当代艺术设计的价值观,引领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艺术融入日常生活,并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对象,是国家和民族对外传播文化的桥梁。与此同时,其还应规范艺术设计行业,将艺术设计作为向世界展现文化底蕴的窗口。但是,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研究,还有很多非主流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艺术设计的品位及价值。诸如有些人对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缺乏理性认识、认识不足,没有正确对待中西方艺术设计的区别和中国艺术设计的价值,进而出现了恶搞、无厘头等不利于当代中国艺术设计及传统美学精神的杂音,甚至在艺术设计作品中已经出现了媚俗的问题,这些都严重侵蚀着本土艺术设计的美学精神底线。
对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当代艺术设计的美学精神主基调,应该守正与创新并举,彰显中国艺术设计的底蕴,并用当代的人文方式打造新的艺术实践。以文化自信、文化自律、文化艺术创新的手段推动当代艺术设计产业的健康发展,凝聚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财富,并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挖掘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新活力,促使其为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注入文化底蕴和美学精神,进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代艺术评价观缺失人文精神的问题,这些都为构建良好的当代艺术设计评价环境提供了助力。同时,其还应将艺术设计本体融入中华国传统美学精神,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头,彰显与国际艺术设计创作观念对话的中国艺术设计美学精神的历史气度。在中华美学精神的指引下,以中华文脉的主流美学思想为本体,构建具有中华美学特色的当代艺术设计话语场。
梳理中国艺术设计史,必然是要继承不泥古和去伪存真,从中寻找出能够体现出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思想底蕴和理念,可以看到独具中华美学特色的写实写意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华艺术设计史。例如,《中国陶瓷史》阐述了历代陶瓷工艺发展历程,并从陶瓷发展历史中映射出中国朝代的贸易、经济等方面的变迁。细数中国陶器的起源和演进历史,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近现代的千年历史长河中,产生的陶器种类之繁多,数量之庞大,质量手艺之精湛,并早已走出国内,面向海外市场,在世界陶瓷史上也是极为杰出的。进一步讲,《中国陶瓷史》也是一部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爱国主义教育的书。“陶瓷史”必是我国艺术科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保留下来的缩影。类似的书还有《中国青铜器》《纺织史》等。这些都代表着中国工艺美学设计的辉煌历史,同时也集结了中国艺术设计理念和技术。可以说,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已经和艺术设计史融为一体,并为当代的艺术设计提供了思想源泉,也正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当今的艺术设计及其史的研究才能发展到如此较高的水平,并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促使其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焕发光彩。
需要强调的是,民族化并不是本土化。其中,民族化是指艺术家、作家创造性地使用与发展本国民族的独特艺术形式、手法、思维方式,并通过这些来切实地反映实际生活,表现出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思想感情,促使艺术设计作品有了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本土化是指将某一事物转变成符合本地特别要求的一个过程,是显示特定情境的要素和多样异质性的过程,因而本地化资源的最佳效果便是能够适应本地的要求,且又不失去特定情境的含义。对此,根据二者的区别,本土化设计对于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继承、弘扬、创新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对本土设计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就是本土设计师不仅要有国际视野,还要有能够创造性运用富有本土化文化特征设计作品,是一种设计介入手段。相比较而言,民族化艺术设计过程更加倾向于美学价值的一种回归。产品外包装设计的本土化融合了现代社会需求的设计模式,加入中国传统美学元素,产品的时尚性和独特性特征明显。由于各地区思维方式、文化习俗、语言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艺术设计的本土化处理也是能够使得设计融入本土化的策略。而只有融入本土化的美学文化中,才能为艺术生设计适应地方文化的美学精神,否则艺术设计产品将不会被更多人所接受和认同。
当代艺术设计之美学思想在中国本土化实践过程中,避免不了与中华美学传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从中华传统美学开启历史篇章,中华美学就诞生了,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形态,在与西方美学传统的联系中产生了新的火花。但是,二者在对接过程中,不乏会将中华美学和西方美学进行比较,进而影响着艺术设计对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吸收和传承。然而,人们并不能因为这种现实的发生而无动于衷,而是要正视问题,站在当代社会发展环境解读和把握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并且,东西方美学的传播并不是完全单向的,进而在当代艺术设计中,应该把握住属于本民族传统美学精神的艺术设计精髓。
对此,民族文化的自信能够给传统美学精神的传承及弘扬带来底气,才能更好地把握东西方美学精神的文化表现。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其目的就是摆脱西方美学精神对中国艺术设计的束缚和控制,将中华传统美学精神融入当代艺术设计中,才能唤醒和确立艺术设计美学精神和原则方法,促使艺术设计理念具有理性色彩。
当代艺术设计还没有完全摆脱西方传统美学的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对话西方美学,如何保持本民族的美学精神又不失去时代特征,进而创造出既符合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又符合当代艺术设计潮流的作品。例如,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偏向于依山傍水、平地而起、群体之势,注重建筑群或建筑的呼应、主次分明和有序性,追求“和”的整体和谐。进而从外观上来看,中国传统建筑的层次递进美学效果非常极具特点。而现代主义的建筑特征最循着功能主义的原则,有意识地减少建筑外观造型的复杂性,追求一种非对称性的美学。而当代很多建筑设计,兼容了两种建筑设计风格,强调功能主义和结构层次的递进,并追求建筑材料的可持续,进而在设计理念上将中国传统和西方的美学精神进行了结合。
对此,文明互借的同时,注重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坚持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为体,西方美学艺术观念为辅,促使二者主动对话,推动中国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
当代艺术设计更新换代速度较快,设计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态势,设计内容、设计方式和设计手段等趋于多样化,因而当代艺术设计的实践活动应与时俱进。坚持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学为原则指导当代艺术设计,通过艺术设计来展现中国发展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巨变,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指向,并遵循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潮流进行创作,是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
因此,在当代艺术设计中,追求“新”的同时,还应树立文化自信、美学自信,捕捉传统美学的基础上促使二者发生交流,进而沉淀出新的美学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尚且有很多没有被发现、挖掘和应用的文化元素,特别是能够反映中华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符号传承上,这些都是需要当代艺术设计师深入思考的问题。除此之外,当地艺术设计和传统艺术设计之间的对接和融合上,应追随大众的审美习惯进行设计表现,根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盲目地猎奇,才能更好地在当代艺术设计中赋予文化底蕴和美学精神。况且在艺术设计应有领域,现实性特征同样很重要。简言之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影响着生活,走近生活利于给艺术设计更多的潜在价值。
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创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共同指导当代艺术设计,为当代艺术设计奠定理论基础。从古至今,中国文化并不是固化而完全不吸收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并是有创新的。自然地,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指导当代艺术设计,也必须要正确对待刻板的设计模式,构建艺术设计时代感,从设计理念、设计元素、设计符号、艺术形态和风格等方面的选择及设计实践着手,指导当代艺术设计实践活动。例如:《中国最美皮影》的书籍封面,中国红为底色勾绘出中国皮影团,既凸显出民族风格,又美观绚丽。这本书面设计选取的元素对于其他艺术设计作品有参考作用。诸如此类的书籍封面设计有很多,这些设计师都在尝试在当代艺术设计中融入民族元素,这些是他们创作个性的集中体现。归根结底,我们生活的环境并不只是现象,其还有历史延续、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以及民族文化的积淀,这些都是应该在当代艺术设计中所要思考的。对此,在当代艺术设计实践中,兼收并蓄当代艺术元素和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营养,才能将中国艺术设计推向世界,让更多人所熟知和热爱。
总而言之,美学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基于审美关系的角度来研究人和世界间能动关系的,进而也是通过人来把握审美。美学的价值也在为美育提供价值支持,借助于审美能力来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将人提高到“审美的人”高度。可见,美学有共性特征,也有民族特性。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对塑造中华民族的艺术设计形象有独特作用。对此,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与当代艺术设计的审美追求相结合,这一美学命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广大艺术设计者深刻理解其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与此同时,对于当代艺术设计的创作,向世界展现美学新气象,造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导向,这一成就必然也会引领美学发展,促使当代艺术设计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