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华杰
(太原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晋中 030012)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办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路径。“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拓展思政教育渠道,加强协同创新,激发学生主动性,实现教学全过程的创新提质。高校学生社团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遵循知识生产规律,正视短板和问题,提升和完善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办好思政课”、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理想途径。
“办好思政课”需要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养分。自近代高等教育兴起以来,高校学生社团一直在思政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展现了突出的思政教育价值。
从1902年在京师大学堂成立的“抗俄铁血会”开始,高校学生社团以自组织和自教育的方式进行思想灌输和行动动员,展现类似思政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五四运动前后,新民学会、觉悟社等一大批爱国学生社团脱颖而出,在思想解放、教育和传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些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如宣传新思想、动员社团成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发行进步刊物、组织爱国演讲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高校的学生社团保持爱国主义传统,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爱国青年、推动革命运动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为革命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1949年后,高校学生社团以政治社团、专业社团为主,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动员功能较为突出。改革开放后,随着高校教育恢复秩序,高校学生社团重新恢复活力,不断发展壮大。人才需求导向的变化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学生社团成为重要的素质教育载体。从各类社团所占比重看,爱好兴趣类、技能特长类、社会实践类社团逐渐超过学术类社团和政治类社团,成为高校社团主体。从发展状况和趋势看,高校学生社团自组织和自管理的特征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虽存在弱化问题,但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2005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两份文件相继发布和实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更加规范化。不论是社团数量还是会员人数都呈增长趋势,社团类别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如以追星、动漫等为主题的娱乐性社团开始增加。社团成员加入社团的动机由过去的兴趣驱使转变为兴趣与务实并重,团委、学生会和理论宣讲社团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依然有进一步加强的必要。
由此可见,高校学生社团长期扮演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载体的作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高校各项事业发展做出贡献。与此同时,也存在部分学生社团淡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趋势,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在新时代,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难点问题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政治保障。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重要的思政教育渠道,必须立足教育改革大局,落实和贯彻新发展理念,解决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难点问题,推动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高度统一,实现多种教育渠道的深度融合,推动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高质量发展”,对办好思政课、解决教育发展主要矛盾和问题、实现国家中长期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办好思政课”要以史为鉴,也要与时俱进。数字时代推动社会结构呈现出不断加强的扁平化趋势,个人和社会团体在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日益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知识生产模式必须顺应这种趋势。借鉴过去的宝贵经验,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利用现有机制和渠道,特别是具有自组织性的学生社团,协同推进知识生产模式变革创新,对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现代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践行创新理念,为加强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发展动力。通过挑战旧思想实现创新,打破知识生产偏重课堂教学的路径依赖,重视高校学生社团等教育渠道,立足“立德树人”的理念,解决偏重教师主导性、忽视学生主体性的现实问题,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践行协调理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生产过程存在子系统协调不畅的问题,症结在于缺乏有效的联系纽带。以高校学生社团为媒介,打破学校旧格局,将学科体系、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协调发展。
践行绿色理念,构建积极向上、持续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产品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衍生品,以实现向学生的有效供给。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的优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助,在课堂以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保证教育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实现其与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
践行开放理念,为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创造共生相融的外部环境,培养谦虚包容的内在心态。目前,高校知识生产体系建立在相对孤立封闭的学科体系之上,易限制学生接触和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渠道和兴趣,也影响思政教育的开展和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生产要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需要突破课堂和校园的限制,借助社会资源完善知识生产的环节和效果。以高校学生社团为媒介,打造具有开放性的知识生产系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践行共享理念,构建人人共享、人人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通识教育属性,实施效果要求全面化、普及化和价值化。高校学生社团的存在以兴趣和分享为前提和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平台。通过教育引导,为兴趣提供价值导向;通过经验分享,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共享传播。
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发展的总原则、总要求、总体方略,是设计具体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的依据和总纲。在大思政格局下,优化高校学生社团思政教育功能,在传统课堂教学以外开辟新的思政教育渠道,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可持续、开放、共享的工作机制,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践行“立德树人”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要实现知识生产的多元整合、跨界协作、集成创新。从顶层设计入手,创造必要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发挥高校学生社团多元性、自主性、协作性等组织优势,有助于完善优化思政教育体系和功能。
1.制度保障
依据党和国家对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要求,完善和规范管理机制、原则、方法以及机构设置,保障社团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正常有序开展。
一方面,制订保障学生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文制度、章程和条例,保证日常运作的机制化和规范化。相关制度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要严格管理和监督社团活动,对违反国家法律的社团及其活动要坚决取缔和禁止;二是要严格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学生社团的政策和办法,确保社团的规范和权益;三是要遵照学校实际情况,在大思政工作框架内,制订相应的社团管理章程,确保学生社团管理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高校要根据学生社团的具体类型和活动特点,遵循自主性和教育性原则,引导学生参与社团制度创制。学生社团的教育优势要得到相关规章制度的保障和促进,引导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教育,并形成社团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学校还要推动学生社团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建立制度性联系,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生产体系,提升高校学生社团思政功能的可持续性。
2.资源支持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学科组织作为教育主体,往往垄断各类资源。提升高校学生社团思政教育功能,必须要对资源分配格局进行调整,为学生社团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一是加强有利于高校学生社团思政教育功能的外部环境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主要包括校园环境、学习环境和舆论环境等,加强外部环境建设以及社团建设和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是学校探索和改革的重要方面。二是加强有助于学生社团思政教育功能的硬件建设。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缺乏硬件支持的现象普遍存在。高校需要在大思政框架下,协调学生社团和相关各部门间的关系,对资源进行统筹、分配和管理,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社团关于场地、器材等各类硬件资源的需要。三是设置专项经费支持高校学生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建立专门的监管和分配机制。专项经费的设置既可以解决学生社团缺乏经费的痼疾,也可以引导学生社团积极配合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监管机制一定要配套跟进,减少中间环节,做到经费专项专用,责任明确,公开透明。四是学校要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的文件管理和档案建设。一方面,这些文档记录了学生社团的相关工作,对后续规范、改革和研究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文档建设是学校管理社团的制度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是验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依据。开展文档建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归档工作,确保信息有据可查。
3.队伍建设
学校要协调社会、学校、院系和社团的关系,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精准管理学生社团的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指导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社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使命。学校依据有关规定以及社团的需求差异,科学制订指导教师选拔、培训和分配等工作制度和流程。扩宽教师选拔范围,打通学校与社会、不同学科组织、不同职能部门的界线,顺应知识生产多元化、协作化的趋势。此外,学校还需要建立配套的指导教师激励和保障措施,激励教师做好工作,保障教师权益。保证真正有能力、有意愿和有责任感的教师能够参与到学生社团工作中。
二是做好社团干部队伍建设。学生社团成员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干部队伍存在兴替周期短、偶然性强的问题。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建立相关制度,引导学生社团确立制度化的干部选拔、培训和保障工作。减少导致学生干部不规律兴替的偶然性因素,提高干部选拔的公开透明度,加强干部队伍的培养,引导建立干部梯队建设制度。学校要将社团干部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既要通过社团干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将社团干部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考核相结合。
4.运行流程管理
将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纳入大思政体系中,改变学校社团联合会单独负责社团管理的局面。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协调成立包括教务处、共青团、学生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部门在内的专门领导机构,负责社团的具体管理工作,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一是负责学生社团的审批、变更和注销。了解学生社团是否符合合法性、教育性、自主性、政治性等原则。依据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对学生社团各项资质进行调查和审核,其中是否能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列为审核必要项目。审核完成后,依照相关规定批准社团建立,并建立相关文档资料。当学生社团停止活动,进行注销时,也要负责完成注销工作,相关资料归档保存。
二是制订相关制度规范和督查学生社团活动。定期报送工作总结,公开各类活动明细,公开活动计划,公开财务收支,引导学生社团活动公开透明,避免活动和经费开支名实不符。加强督查社团活动,了解实
际活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学校要顺应知识生产模式发展的趋势,为学生社团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务留足空间,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主学习。主管机构和指导教师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要求和教育元素,引导学生自主制订社团内部的组织管理制度,包括社团章程、组织制度、决策议事制度、财务制度以及社团活动的规则和办法。在保证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同时,建立学生愿意接受、符合社团实际情况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主管机构和指导教师要引导高校学生社团进行活动管理,通过系统科学的手段,引导学生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渗透其中,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提高的目的。实现社团活动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应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通过培训和指导,让学生掌握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利用节日和纪念日,引导社团开展主题行活动。加入竞赛或展览元素,激励学生社团踊跃参加。还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规定环节,将社团活动与实践教学结合,既提高了知识生产效率,也加强了学生社团的管理。
可见,在具备建设高校学生社团高质量发展内部和外部必要条件的基础上,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顺应知识生产模式的发展趋势,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形成高校学生社团高质量发展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互相促进的新局面。依靠体系优势,高校学生社团能够在五个方面实现显著进步:具备支撑社团高水平发展的创新力、提升立德树人实效性的服务力、具有开放格局的竞争力、实现社团自立自强发展的持续力、学生对社团综合素质教育的满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