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2022-11-08 16:59扶庆松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文明农民生态

扶庆松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阳 55140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为解决新时代的“三农”问题,实现乡村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基本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展开,在引导经济发展、培育生态意识、引领文化建设、参与社会治理、优化生活愿景等方面,主动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思想价值观凝聚了社会共识,充盈了人的意义世界,具有重要的“精神动力”功能,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中,发挥价值引领和思想先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价值观生产和传播的实践活动,为推进乡村发展振兴提供了思想价值前提;乡村振兴目标和要求的实现,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价值观领域的支撑。本文主要围绕乡村振兴五个方面的总要求,略谈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时代价值及具体路径。

一、引导经济发展,助力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必须有物质基础作保障。构建具有乡村特色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提升乡村经济发展能力,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实践表明,思想价值观对经济发展具有根本性影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无形力量。在乡村经济发展中,既要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引导农民转变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为解放和发展乡村社会生产力提供思想前提,促进“精神变物质”;要积极顺应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发挥对经济发展的导向和调节效应,促进乡村经济增长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助力乡村产业兴旺。一是做好乡村产业发展宣传动员。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率,实现产业旺、产业强。思想政治教育要宣传乡村产业发展政策,动员广大农民投身乡村振兴实践,引导农民在产业发展中,走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之路。二是激发农民发展生产的内生动力。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乡村经济发展,需要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塑造农民的良好品性和行为,培育农民在生产发展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意识,调动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积极主动作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振兴。三是引导农民主动适应生产关系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现实的社会关系,具有促进生产关系变革的功能。同时,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伴随乡村现代产业的发展,生产关系较传统乡村社会更为复杂,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农民主动适应生产关系的新变化,能动地促进产业发展兴旺。四是营造良好乡村产业发展环境。产业要发展振兴,需要先进的经济伦理的引领,发挥经济伦理在产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要培育诸如竞争观念、效率观念、规则意识、市场道德等现代市场精神,引导乡村社会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倡导正确的生产发展观,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投融资环境。

二、培育生态意识,助力生态宜居

培育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和能力,是实现“生态宜居”的前提条件。生态好不好,是衡量乡村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既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通过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也需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通过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使生态制度建设有效转化为生态文明发展效能。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培育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建构生态价值理念,使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守护好生态道德和生态法治,在生产生活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并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生产生活质量提升。在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之路,实现生态宜人宜居。

思想政治教育助力乡村生态宜居,一是培育农民的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关系农民福祉和乡村持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宣传现代生态文明观,使农民更加珍视生态的价值,引导农民在发展乡村产业的同时,坚守绿色发展的底线思维,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做具有生态道德的理性生态人。二是引导农民的生态行为自觉。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生态行为自觉。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生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发挥对生产生活行为的规制和约束功能,使农民把生产生活与生态建设融合发展,坚决克服生产发展中的短视行为。三是培养农民正确的消费观。生产是消费的前提,消费促进生产。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农民树立满足基本消费,控制过度消费的正确消费观,培育科学合理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在生产生活中,向自然索取要适度,倡导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四是引导人文生态保护。乡村社会独特的人文生态,是维系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文资源。要实现生态宜居,在重视自然生态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保护人文生态。在乡村振兴中,要发挥乡村独特的人文生态价值,结合农民的生态教育需求,把乡村的历史和人文,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农民的人文生态意识,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文生态的意义关系。

三、引领文化建设,助力乡风文明

乡村文化是农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乡村存在和延续的重要保障。加强乡风文明建设,需要乡村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乡村文化的繁荣,必然助力乡风文明。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之间,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它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文化走向分化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天然具有文化的‘遗传因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塑造“观念形态的精神文化”的功能,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助力乡村乡风文明,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基础,也是各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建设,为促进乡风文明提供了思想文化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培育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崇德向善的乡村文化氛围。二是传承和弘扬乡村传统优秀文化。乡村传统文化,承载着农民的精神寄托,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深刻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样态。思想政治教育要对传统优秀的乡村文化,例如邻里互助、团结友爱等加以传承和弘扬,使其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凝聚乡村社会的价值共识,维系乡村社会共同体的存续和发展。三是引导移风易俗助力文明乡风。乡村社会的习俗是多元的,有些具有重要的文明价值,有些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客观来看,传统陋习和陈旧观念,在乡村社会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移风易俗功能,引导乡村习俗朝着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方向发展,大力宣传优良家风家训和乡村社会新风气,使传统陋习渐渐失去生存土壤,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四是发挥乡村文化引导与创造功能。传统乡村既有同质的文化,也存在特色的文化,乡村文化具有主流与多元并存的特点。对乡村社会的特色文化中的合理成分要加以弘扬,使其成为乡村社会内在的精神支柱;对不合理的文化成分,要进行批判和引导,发挥主流文化引领乡风建设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乡村文化的同时,也要加强各种乡村文化的整合与再造,不断增强乡村社会文化的引领力和凝聚力。

四、参与社会治理,助力治理有效

乡村良序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有效的治理。乡村社会的治理水平,集中反映乡村社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思想整合、价值引领、心理疏导、关系协调、活力激发、舆情收集和分析等功能,决定了其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实践表明,乡村社会既要靠法律法规、村规民约等手段的治理,也要靠思想政治教育的治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价值观先导作用,使其能够有效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并成为其他社会治理手段发挥治理效能的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乡村治理,一是培育农民法治意识。乡村传统的乡风习俗和个人权威,深深嵌入乡村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在乡村社会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乡村社会的和谐有序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然而,农民的法治观念淡薄,是乡村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制约着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法治教育,培育农民法治意识,使农民成为乡村法治的主体,自觉信仰和运用法治,为建设法治乡村提供思想自觉。二是加强乡村道德建设。道德治理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与法律治理并存的两种主要社会治理手段。道德治理与法律治理各有优势,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因此,加强道德建设,发挥道德的治理功能,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不可或缺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时关注农民个体的思想道德状况,根据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贴近农民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培育农民适应乡村现代化发展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农民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主体性和建设性作用。三是防范化解乡村社会矛盾。乡村社会由于自然条件、人口素质等原因,社会治理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思想整合和引领作用,协调乡村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引导农民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解决农民思想和心理上的症结,防范和化解乡村社会在利益关系、生产生活中的矛盾,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四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动员功能。社会动员是通过改变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达成特定的价值共识,引导和发动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从本质来看,社会动员是“以思想动员为主导”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治理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动员价值。在乡村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价值先导、思想动员作用,不断提升乡村社会的治理效能。

五、优化生活愿景,助力生活富裕

满足农民生活富裕的愿望,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实现乡村生活富裕,很大程度上依靠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基本民生的改善。但生活富裕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和经济指标,不能停留在物质需要的满足,而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精神等诸多要素综合评价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关注农民的主观感受和社会情感,做好人文关怀,构建和优化乡村社会生活愿景,满足农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助力乡村生活富裕,一是开展“美好生活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新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美好生活教育”作为新内容,诠释美好生活的内涵、目标及实现条件,增强农民对美好生活理想的认同度,动员农民为实现美好生活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实践。二是激发农民发展自信。以建党100 周年为契机,通过贴近群众的形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让农村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带领广大农民感恩奋进,把乡村振兴事业推向前进,不断增进农民福祉。同时,要立足乡村地区的历史文化环境及其特殊的自然和经济条件,结合乡村未来发展愿景,开展区情教育,使农民更好地了解本地区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激发农民谋发展、促发展的自信。三是增强农民的生活意义感。每一个个体,生活幸福与否,是对自我生命意义的感知和体验。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启迪认知,提升精神境界,增强精神力量,调动精神资源,注重人文关怀等方面发挥价值观引领功能,使农民不断增强意义感,获得幸福感,进而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四是“赋予人创造未来的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未来的美好生活图景,给人以感召力,凝聚共识、催人奋进。思想政治教育要诠释好新时代的内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解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解决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关系,解读好推进乡村振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伟大征程中的重要地位,让农民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奋发有为,实现人生出彩。

猜你喜欢
文明农民生态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农民
对不文明说“不”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