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路路(浙江省诸暨市海亮外国语学校,绍兴 311800)
心理课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相较于传统的文化课程,心理课的课时比较少,课程的连续性不强;课堂氛围宽松,也没有强制性的书面作业,学生在课上轻松快乐、感悟良多,但是上完课回到紧张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又一切如常。因此,我常思考一个问题:假如心理课的效果是有保质期的,如何能将这个保质期拉长拉远,让课堂感悟能够给学生带来更深更远的影响,让学生在课上体验到的积极幸福的情感能悠远绵长?在五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不断思考、尝试、总结,我发现巧妙运用课堂生成资源,可以有效延长心理课的 “保质期”。
课堂资源不仅包括预设性资源,还包括生成性资源。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伴随着教学过程而产生的能推动教学进程的各种教学条件和因素。简单来说,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成的能够推动教学的课程资源。课堂的生成性资源的支持和推动作用往往是潜在的,是不易发现的,它总是游离于师生互动之间和课堂内外;课堂生成资源所蕴藏的机会和能量又是有时效的,不管是有形的资源还是无形的资源,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并加以利用,便会失去时效,白白流失掉。课堂生成资源的这两个特性要求教师们能够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识别、捕捉并运用好这些资源。本文通过幸福系列课程中三个不同的课例,来展示三种巧用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具体方法。
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改变、自我成长是心理课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学生能够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优势和资源,从而建立自信和勇气;看见自己的不足和问题,从而产生改变的决心;看见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状态,从而调整自己待人接物的方法。有了看见才有觉察,要先看见才有改变和成长。而将心理课堂上学生的状态和表现可视化,是帮助学生看见自己的最直接的方法。
以“幸福家庭”主题系列的“冲突背后”一课为例,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与父母的冲突的过程中,我请学生回顾自己与父母之间真实发生的冲突事件,并使用家庭雕塑技术,在小组内选择一位学生的案例来进行家庭冲突雕塑的设计与展示。在指导每个小组完成家庭雕塑的展示时,我突然意识到在角色中的人无法观察到自己在角色中的表现,于是我当机立断做了一件事:用拍立得将各组的家庭雕塑拍了照片,待小组全部展示结束后,伴随着轻柔的音乐,我将照片分发给各个小组,让刚才处于角色中的学生也能观察到自己在角色中的表现。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认真观察,也产生了很多新的思考。下面是课堂分享的片段。
生1:以前我对这件事的记忆,就是妈妈狠狠地打我,然后我躲在卧室的门后伤心地哭,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才发现,在我伤心地哭的时候,妈妈也窝在沙发上哭。
师:看到妈妈也在哭的那一刻,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突然觉得妈妈没有那么凶,她打我也是没有办法了,我现在很想回家去抱抱她。
生2:刚刚我在演的时候,听到底下有人在笑,我感觉也很好笑。当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我笑不出来了。(指着照片)其实我是想用这支笔代替衣架,我犯错误的时候我爸爸就是拿着衣架这样打我的。刚才我扮演爸爸,我又用同样的方式去打了他,(指着扮演孩子的同学)我觉得这很可怕。
师:你怕的是什么?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生2:就是害怕将来我有小孩后,也会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他,或者当我很愤怒的时候会用这样的方式去打别人。我不想让别人因怕我而离开我。
师:哦,我们不喜欢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却又经常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这份害怕在提醒着我们什么?
生2:不能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一张小小的照片竟然有这么大的魔力,它带给学生的思考和带给我的震撼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通过照片,从横向的角度来说,学生直观地看到了自己和家人在冲突中的状态,理解了冲突背后彼此的感受和想法,从只关注自己的片面记忆变为关注更全面的信息,从而能更客观地看待冲突;从纵向的角度来说,学生看到了父母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理解了自己与父母对彼此的期待。那节课下课后,我把这几张照片送给了学生们,从此,拍立得成了我课堂上的好朋友。
其实,不仅仅是拍立得、手机(照片)可以带来这种课堂生成资源可视化的效果,随着基础教育设施的不断完善,大部分学校都有了自己的可视化设备,例如使用手机、ipaid 投屏的方式,教师可以实时分享互动课堂生成资源,很多一体机上的教学设备还具有镜像教学的功能,只要认真钻研,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学的好帮手。
每一位教师都不希望学生在自己的课上一学就会,学过就忘。心理课因为课时数少,课程间隔时间比较长,也没有传统的课后作业用于巩固内化,教师难以去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且心理课多是体验式课堂,因此,经常会出现学生在课上感悟、收获满满,但是课下回归到紧张的学习和生活中又忘记了的情况。鉴于此,除了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上下功夫之外,我还会积极借助课堂资源成果具象化的方法,生成特定的教学成果,用看得见的资源来帮助学生将课上所学用于课下,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成长。
这里以幸福系列课程中“幸福无处不在”一课为例。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游戏导入”、“冥想体验”和“彩绘幸福”这几个环节去发现幸福、感受幸福,认识到幸福并不遥远,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能够学会从这些微小但美好的幸福中汲取养分和能量。在此基础上,我设置了“幸福清单”和“幸福札记”这两个环节,学生可以通过这两个环节来将自己的所思所悟所得具体化,从而延长这节幸福课的“保质期”。课堂上具体的操作如下。
我邀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收获——可以是自己寻找到的幸福,也可以是他人分享的幸福等。然后静下心来思考,什么可以真正地为自己带来幸福,并将这些幸福记录在提前下发的活页纸上,形成属于自己的“幸福清单”,每个人写5 到10 条,之后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幸福清单”。
待充分分享之后,我请学生在自己的“幸福清单”下面写上一句鼓励他人的话,例如,如果你也看到了这里,希望你能和我一样发现幸福、感受幸福。然后,以组为单位将学生的“幸福清单”收集起来,放入活页夹中,集成班级专属的“幸福札记”,并告知大家使用规则:这是属于咱们自己的一本“幸福手册”,这里面有全班每一位同学的“幸福法则”,以后任何时候(开心时、失落时、痛苦时)翻开这本手册,希望大家都能够从中发现幸福、感受温暖、汲取力量。
之后,我发现这本札记被摆在了“班级客厅”最显眼的位置,上面多了很多浏览的痕迹,还有学生将课上没来得及写的话课下又补充了上去。学生告诉我,他们班主任也写了一份“幸福清单”放了进去,还说这本“幸福札记”是“咱们班在开学初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这本“幸福札记”汇聚了学生在课堂生成的“幸福密码”,将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的温馨与幸福延伸到了课下,让其在课后的若干时光里只要看到或想到这本札记,心灵就会感到温暖,从而使这节幸福课的成果得以持续保鲜。
在之后的课程中,我又多次用到了类似的方法。例如,在理想教育的主题课上,我带领学生一起制作班级的目标墙;在挫折教育的主题课上,我为每一学生准备了能量瓶,引导学生收集在课堂中发现的能为自己提供支持与爱的能量,并让这个装满爱与支持的能量瓶一直陪伴着自己……
让课堂生成的资源成果化,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持久的帮助,也让心理课不再是“上过就好”“只是玩”的课;我与学生的关系及班级的氛围,也因为每一次可视化成果的积累变得越来越好。
由于心理课的特殊性和课程时间的有限性,想要课上生成的资源持续性地发挥作用,心理教师还需要学会多方借力,比如借助学校、科任教师、班主任、家长等的力量。对于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和能量,心理教师可以及时反馈给相关各方,同时,也可以以这些资源为媒介,与各方形成有效的合力,共同帮助学生进步和成长。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和引导者,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班主任的力量,经常请他们来作为资源与信息传递的桥梁。以“在鼓励中成长”这堂课为例,在课堂上,我先通过游戏、活动、角色扮演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鼓励的魔力,掌握了鼓励的正确方法;然后,师生一起运用所学方法为最想鼓励的人撰写鼓励卡。学生在这节课中非常开心,有了很多收获。随着下课铃响起,学生们以为这节课到此就结束了。第二周返校后,学生们惊喜地发现,每个人的收纳柜上都挂了一个小小的鼓励箱,打开箱子,里面还有一张来自班主任的鼓励卡(与我课上用的同款)。那一刻,他们的心中弥漫着无边的幸福与感动。那一周的心理课上,学生们问我:“老师,你是怎么做到的?能让不善鼓励的班主任送出鼓励卡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是啊,我是怎么做到的呢?
请班主任帮忙的想法来源于课堂上一位学生写的鼓励卡,这张卡是写给班主任的:“陈老师,谢谢您,每次不管发生什么事,您都能先认真地听我说,这让我很安心。”短短的几句话,充满了由衷的感激和信任,我想,这份美好的鼓励一定要传递到班主任那里,于是,课后我找到了班主任陈老师,在她被鼓励卡带来的幸福和欣慰包围的时候,我提出了鼓励箱和鼓励卡的方案,于是就有了学生们返校回来看到的那一幕。现在,鼓励箱和鼓励卡已经成了陈老师班级的一大特色,陈老师还带动本班科任老师和学生一起互写鼓励卡,让师生身上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都能被看见,互相认可、彼此支持的班级氛围逐渐形成,学生们也越来越团结。用陈老师的话说,学生们正在鼓励中快乐地成长。
多方借力,有助于促进课堂资源的持续使用和能量的持续流动。随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是帮助学生进步与成长的有效途径,而作为心理教师,如何将心理课堂的资源和能量延伸至家庭,又如何将家庭的资源有效运用于课堂,是我下一步要探索的。
让课堂资源可视化,以激发看见的力量,让学生在觉察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让课堂资源成果化,以此来汇聚能量,让心理课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刻、长远;用好课堂资源,多方借力,促进课堂资源的持续使用和能量的持续流动,为学生打造动态支持性的成长环境,让积极幸福的力量无限延长。
以上是我在心理课教学过程中摸索出并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能够给处于心理健康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提供些许参考,也期待更多的分享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