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巴黎书稿》中的劳动审美意蕴

2022-11-08 05:10李海艳
文教资料 2022年10期
关键词:异化本质马克思

李海艳

(吉首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何为审美?美既可以作为一种实在的存在——美的作品、美的景色,也可以是形上的感觉性质的美—— 一种自我确证的体验、愉悦的感受、巨大的激情与热情、对生活的热爱、与周围人的深深情谊。而马克思对于审美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特里·伊格尔顿曾对其进行概括:“马克思并不强调通过审美化的方式来认识人类自己,这不是某种贫血的理性主义:对于马克思来说——与亚里士多德相一致——人类生活的目的不是真理,而是幸福或美好的生活。”马克思认为我们不仅要认识世界,更要改变世界。因此他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于包括审美在内的人的全方面异化,并想通过革命的方式来实现人的解放。从这个层面来说,马克思对于审美的看法不仅具有审美意蕴、伦理意蕴,同时也具有实践性。而在著作《巴黎手稿》中,马克思从存在论与人类学的角度论述审美,他不仅探索出美的本质,而且厘清了审美与自由的存在—人的关系,“马克思审美的存在论或生存论维度:马克思认为,美不是概念意义上的纯粹的主观的美,不是脱离于人作为主体的实体化存在的美,而是在事实之真和行为之善基础上达到的精神体验的美感,是一种更高境界的人的自由”。换言之,这样的一种审美是建立在自由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劳动之上的存在论意义上的审美。

一、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

(一)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性质,是人的本质属性。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认识你自己”)甚至更久以前,近代诸多哲学家也对其进行过探讨,拉美特里站在无神论的角度提出人是精致复杂的机器;爱尔维修则认为人是趋利避苦的感性实体;康德认为人作为理性的存在物,本身就是目的,并认为最本质的属性则是自由;费尔巴哈则以感性直观为其根本原则,提出感性是人的本质;黑格尔虽然也揭示了人的本质,但是“他把劳动看做人的本质,看做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他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

马克思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且在不同的文本中存在着不同的论述。其最早见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论述了德国是否能实现有原则高度的实践,在他看来,德国的解放并非是宗教解放或政治解放,而是人的解放,人被提高到人的最高本质的位置,只是此时的马克思并没有用“人的本质”,而是用“人的根本”来表述,在他看来,人的本质就是人本身。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当费尔巴哈将人的本质归结为意识、情感并将其上升到宗教维度时,马克思批判其将人抽象化、孤立化,同时阐释了“宗教情感”归根结底是社会的产物,并从实践的角度阐释了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之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到我的产品是你的本质——你的需要的物化,但其衍生的命题“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至今依旧饱受争议,部分支持者认为从内涵与外延来说它是对“人的本质是劳动”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反对者则从文本、方法论与二者的关系等维度来说明这个命题有待商榷,不能将其放在同等的位置,否则会导致“抽象人性论”。而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到:“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换言之,劳动就是人的本质。

事实上,人作为一种感性-对象性的存在,按照“感性-对象性活动”原则与审美规律来实践,因此其生产与生活方式充满着“美”的意蕴。

(二)美的本质

为此,马克思在这篇著作中提出“劳动创造美”的著名论断。“人类劳动,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劳动创造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活动,这才是美的根源。”换言之,劳动作为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力量,其所创造的蕴含着审美价值的产品则是劳动的对象化,因而劳动不仅是人的本质,同时也是美的本质。诚然,自然界也存在着“美”的事物,但在马克思眼中,这并非审美,而是作为我们的生产资料、生命活动与艺术对象的自然地存在物。诚然,动物也进行活动,但是与人的劳动不同,动物的活动只以维持自身生存与繁衍为目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不仅是二者活动的本质区别,同时也是动物与人的本质区别。

在马克思看来,动物活动存在着片面性(生存生产)、肉体支配性(肉体所需生产)与生产限制性(只生产自身),而人的生产则是全面的(生存与生活双重生产)、自由的(不受肉体需要支配的真正生产)。“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当动物依旧停留于自身并将其等同于自己的生命活动时,人则将这一活动本身变为自己的意志与意识的对象,动物的活动仅仅是满足于直接地肉体生存的需要,而人的活动除此之外,还应当满足精神需求,即按照自身的审美需要自由地进行生产活动,自由地创造产品,换言之,人类将“任何一个种尺度”与“固有尺度”(“内在尺度”)融合,并按照美的规律活动。

因而,动物活动与人类劳动、自然美与劳动美之间存在着差别,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动物活动不属于劳动,自然美也不同于劳动美,只有当这样的纯天然的自然美被人所介入,被劳动改造,并按照人的审美需要进行创造时,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意蕴。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不仅厘清了动物与人的本质区别,揭示了劳动是美的本质,同时表明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独属于人类,审美也是人类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二、畸形之“美”与劳动审美

(一)异化劳动下的畸形之“美”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得以异化,异化劳动这一形式将劳动从人得以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贬低为维持肉体生存的工具,这样的劳动使得工人非人化——受到他人的支配与奴役、肉体与精神遭受折磨与摧残、不能自由地发挥其体力与智力等。人沦为不自由的存在,其生存境遇也降低到动物的状态。因此动物的东西与人的东西并不存在本质的差别,人在劳动中感受到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而当这些强制与支配被消除时,人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而这样的劳动也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当然,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在此,马克思虽然表明了异化劳动也能够生产“美”,但这种美是只属于资本家的带有狭隘畸形性质的“美”。换言之,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完美,资本家享受的审美生活越丰富,但是工人却变得越发畸形——异化。

劳动生产了美,但这种美不仅不属于劳动的所有者与美的创造者——劳动者,而属于不生产的资本家。伴随着这种美的对象化,异化劳动下的“美”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人相对立。因此,站在工人的角度上,马克思对于这一生产方式所产生的“美”持批判的态度。

(二)本真劳动下的劳动审美

劳动作为美的来源与本质,在何种情况下才能真正属于劳动者?依据马克思的看法,当自主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劳动成为现实时,换言之,当劳动由异化劳动转换为本真劳动时,美才真正属于劳动者。所谓本真劳动,即工人在劳动或对象世界中能够充分的肯定自己,不再受到他人的强迫与压制,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与智力,劳动及其劳动产品属于劳动者自身,并在劳动中感受到满足感与幸福感等等,与此相反的“异化劳动是为生存所迫进行的劳动, 与这种劳动相适应的人的存在状态是‘活着’, 本真劳动是异化劳动的否定, 是一种生命活动,是肯定与发展人自身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与这种劳动相适应的人的存在状态是‘生活’”。本真劳动是对异化劳动的扬弃,这是因为在生产力发展的初、中级阶段,要使得人的本性得到全面复归——带着以往人类文明的全部财富向着社会的合乎人性的复归,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存在与本质、对象化与自我确证间的矛盾与斗争,这也就意味着商品货币经济仍需要继续发展,异化劳动在扬弃的前提下仍有巨大的作用,它不仅为我们提供巨大的生产力作为物质基础,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科技基础。因此,马克思虽然批判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主张消灭私有财产,但是同时却也肯定私有财产及由此产生的科技对于发展的积极意义。

将人们从受压迫的生存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回归于生命劳动的“生活”状态,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无论是美的产品、创造物,还是属于劳动中具有的审美体验,才真正地属于劳动者。

三、劳动解放与审美生成

(一)劳动解放的必要性

劳动是必要的。其必要性不仅体现在人自身——劳动作为一种自主自由的活动,是人的本质。人类在劳动中获取生产与生活资料;在劳动中强健体魄、发展智力;在劳动中获得幸福感、成就感与满足感。此外,包括五官感觉、精神感觉与实践感觉等在内的诸多感觉产生于劳动介入的自然——人化的自然,因而人通过劳动形成对世界的审美感受,也创造着美的世界。劳动的重要性也体现在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人类社会只有通过劳动进行生产创造与财富积累,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与劳动者的良好风尚,树立劳动光荣的良好观念,才能迈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在马克思的时代,异化劳动作为其劳动的存在状态,在这样的劳动状态下,人的审美感受与审美能力受到遮蔽,“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换言之,在这样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困的工人因在生存中挣扎而看不到美,资本家在金钱中沉沦而忽视美,而作为“罪魁祸首”的货币则不愿意生产资本以外的东西,如舞会与剧院的精神享受、艺术的熏陶、学识的获得。人的情欲、人的感觉、审美活动乃至人自身都被冰冷的货币所吞噬。

在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与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异化——劳动丧失在其本真性的现实冲突当中,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 一种美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当中,劳动不仅成为人的需要,而且人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从动物的生存状态上升到人的生活状态,“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对于审美的占有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劳动解放对于包括审美在内的人的解放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劳动中的审美生成

劳动是一种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因而劳动者通过劳动这一手段,将自己的外在尺度与内在尺度运用于任何对象,创造出自身需要的审美产品与审美活动。劳动作为审美的本质,始终都充实着审美性。首先是对于劳动产品的审美体验。伴随着劳动解放的是感性解放,劳动解放不仅意味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私有财产的扬弃,对动物生存境遇的破除,同时也是人的感觉得到彻底解放,“不言而喻,人的眼睛与野性的、非人的眼睛得到的享受不同,人的耳朵与野性的耳朵得到的享受不同,如此等等”。因此,伴随着感性解放,人们在生产与生活当中,看到的不再仅仅是物品的有用性与商业价值,也将看到蕴含在其中的美与独特性。与此同时,对于自身创造的直观劳动成果本身就凝聚着人们的审美感、满足感、成就感。其次是劳动过程的审美能力。由于人从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也回归到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本质,因此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不再被束缚于生产线与时间线上,而是自由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劳动时间,充分发挥其体力、智力与创造力,进行诸如文学创作与艺术创造等活动,当这些创造处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时候,人不仅使自己得以发展,同时也获得审美体验的升华。

但劳动解放与感性解放都不能使工人完全摆脱异化的处境,在马克思看来,“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因此马克思认为要通过革命实行政治解放,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同时,也意识到了理论的重要性,厘清了理论与革命的辩证关系——无产阶级只有意识到自己的生存处境与历史使命,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使得自己与整个社会得以解放。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马克思的思想相互贯通。

猜你喜欢
异化本质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回归本质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童年的本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