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永欣 孙静华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 常州 213147)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要以法律体系和执法机制为支撑,更要提高全民的法治素养。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大学生法治素养不仅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未来职业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培育现状令人担忧,与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素养迫在眉睫,更是高职院校应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社会的重要方式,遵循法律的制度、体制和文化为内涵的价值观。法治素养作为新时代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必备素养,是法治在个体日常生活、工作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在具备公民法治素养普遍性的同时,又有着群体自身的特殊性,是指大学生通过中小学阶段的积累和大学阶段系统的学习,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习得的基础法治知识,秉持科学的法治观念,树立明确的法治意识,具备基本的用法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千提出,要“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培育的现状令人担忧,学生的法治素养不高,与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要求差距较大,表现在法治认知、法治意识、用法能力、法治信仰等方面。
良好的法治认知是形成法治情感、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并转化为行动的前提。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自身的基本权利义务和法律规定基本了解,但部分学生对法治知识的掌握仍然存在严重不足,对法治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存在偏差。高职院校非法律专业大学生学习基础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其中法律基础知识相关内容在最后一章,篇幅较少。访谈中发现,法律专业的思政教师缺乏,非法律专业背景的教师的法律专业素养不高,对法律基础知识只能进行原则性、概括性的简单介绍,知识传播过程枯燥,加之学生不重视法律知识学习,上课不认真听讲,平时未主动吸收相关法律知识,导致掌握的法治知识有限,不能满足日常的法治需求,如高职院校大学生受到“套路贷”“校园贷”等危害的现象屡禁不止。
法治意识包含规则意识、契约意识等内容,而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价值多元的社会背景影响下,价值观在逐渐形成,受阅历和经验所限,在法治意识各方面不能面面俱到,仍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规则意识,具有比较正确的是非观,如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考试不作弊等,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急功近利选择有利自身的行为,规则意识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如赶时间可以闯红灯,为得奖学金而考试作弊,别人做假证书找到好工作,我也作假等。
法治思维是将法治的各种要求应用于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理性思考方式。由于有些大学生缺少这样的思维,使得现实中经常发生令人无奈,甚至气愤不已的事情。例如,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假期兼职时,对劳务合同签订方面相关法律条款和法律依据不了解、不熟悉,没有相关的知识积累,使得签订的合同存在“不对称条款”,用人单位单方面减少或逃避法定义务,大学生当时没有发现,等到发生欠资等合法权益受侵害情况时,缺乏应有的证据资料,无法获取相应的保障。调查中还发现,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大学生有主动维权的意识,但不知如何通过法律维权,如宿舍财物丢失,有的学生不是及时向宿管员或老师报千,寻求合法帮助,而是“理直气壮”地私自搜查同宿舍人员,这不仅使自己与舍友产生隔阂,还侵害了舍友的合法权益。
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理应认同法治价值观,树立法治观念,自觉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的良好习惯,为社会形成信仰法治、遵从法律、依法行事的理念做出贡献。但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法律不够信任,主要表现在对执法机构不信任,认为法律总是维护少部分人的利益;对司法过程不信任,认为一些案件的判决不公正,背后有黑幕;对司法结果不信任,一些学生甚至认为,就算是公正审判的一些大案、要案,也会在执行的过程中走样。还有部分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遇事找法院不如找关系”“权力大于法”等错误思想,将法治建设过程中极少数审判不公等个案当作主流,固执地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人为地造成对法律的不信仰。
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法治课堂主渠道与校园文化主阵地协同建设,政府司法机关与企业共同参与,线上与线下同频共振,建设德才兼备的法治教育队伍,繁荣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创新方法、整合力量、发掘资源,共同服务于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法治知识的学习,是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基础。从课堂教学入手,大学生不仅要树立科学、正确的法治观念,丰富法律知识,更要健全法治思维,坚定法治信仰。
一是完善法治课堂内容体系。首先,提升法律基础等公共必修课的教学质量,通过案例分析、情境设置、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大学生熟悉并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同时,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专业学习需要开设法律选修课,丰富大学生法治知识的学习途径,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其次,开设各专业的法律法规课程,如为会计专业学生开设“会计法”相关课程。重点是加强通识法律基础知识学习和专业法律知识学习的有机融合,促进法律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以及生产实践环节的整合,结合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特点,进行明确的法律辅导和专业的技能培训。最后,开展就业创业法治教育,通过法治教育,既让学生学会签订劳动合同,辨别不合理、不合法的条款,又能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法维权。
二是建设德才兼备的法治教师队伍。“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教师大会上指出,有信仰的教师才能讲信仰,拥有较高法治素养教师队伍是保证法治课堂教育效果的核心。首先,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培训,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是法律基础课程的主要讲授者,非法律背景的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参加各类培训,加快法律知识的储备与更新,增强法学功底,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其次,吸纳法律专业教师,他们的专业素养与教学经验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法治知识的积累、法治意识的增强和法治思维的养成,更能加深大学生对法治信仰的理解和认同,这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非常重要。最后,提升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工法治素养,在“三全育人”的教育背景下,不论是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还是行政与后勤人员等,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全体教职工应自觉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法治知识,提升法治素养。
学校要大胆创新,发掘校内法治教育资源,凝聚校园法治教育合力,为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给予必要的帮助。
一是依托校内资源完善法治教育阵地。高职院校可结合自身法治教育或改革创新成果,汇聚全校法治教育设施资源,加强法治主题教育,为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实践与交流的平台。如定期制作法治宣传展板、提供法治教育书架、组织法治短剧演播、开展模拟法庭演示、邀请专家开展法治讲座等,在普法日、宪法日、纪念日等重要节点开展法治主题活动,增强大学生对提升法治素养的情感认同,提高对法律知识、法治理念的认知。
二是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将法治元素植入校园环境中,构成浓厚的法治教育氛围,让学生长期生活在充满法治元素的学习环境中,时刻接受教育和熏陶,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如建设法治文化长廊,集中宣传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宣扬法治文化人物、展示法治文化实物。利用校园广播、橱窗、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媒介,深入宣传推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通过对学生关心的重大热点问题的深度分析,启发学生运用法治思维进行分析判断,对生活学习中的抉择做出正确的法治判断和理智选择。
三是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高职院校要坚持依法依规依纪管权、管事和管人,依法治校、治学和育人,使大学生体会庄重的法治威严。通过组织大学生学习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帮助学生树立依法办事的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大学生参与治理学校的权利,鼓励大学生为学校管理事务建言献策,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治思维。严格遵照学校规章制度惩戒污染校园法治文化、违背公平正义法治精神的行为,以净化校园法治文化生态,使学生始终崇尚法治精神和坚定法治信仰。
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社会法治资源的支持和帮助。利用社会法治资源,大学生可以接触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可以在实际处理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积累法治知识和用法经验。
一是引进政府机关法务部门法治资源。首先,高职院校建立交流平台,充分发挥政府机关法务部门的普法宣传作用,坚持国家主流媒体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网络宣传主旋律,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学生喜爱的新媒体手段,为大学生提供优质有效的法治资源。其次,政府司法机构拥有大批法律专业人士,他们具有深厚的法律功底又掌握了大量真实的案例资源,定期邀请他们分享自身经验和经历,讲解典型的法律案例,传递法治正能量,使高职院校大学生近距离感受法律的严谨和法治的力量,无论何时何地,始终相信法律都是公民维护正当权益的有力武器,不断坚定自身的法治信仰。
二是引进公益普法资源。一些社会公益机构在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在法治教育和宣传时具有参与程度较高、方法灵活机动、操作简便易行等特点,高职院校可主动邀请这些公益组织和平台进校园,为大学生提供法律方面的服务;也可以借助法律援助中心、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的法治平台,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法治实践,通过参与法治论坛、公益讲座、旁听庭审等法治实践活动,做法治的传播者、践行者,更加崇尚法治,完善法治思维。
三是提高企业法治资源的参与度。首先,高职院校合作企业以指导老师的身份,对参加跟岗、顶岗实习或生产实践的大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规则意识,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精神,将企业实践中的法治教育落到实处,延伸高职院校法治课堂。其次,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得到了企业指导老师的及时帮助和解决,这不仅巩固了大学生在学校掌握的法律知识,也遵守了职业岗位的法律法规,更强化了重规则讲程序的法治素养。
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法治素养的培育和提升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外部教育,更要注重自我法治教育,这关系着大学生能否将法治知识、法治思维、法治信仰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念,进而指导自身法治行为。
一是学习法治知识。高职院校大学生要不断巩固已有知识和拓展新知识,根据自身职业规划和专业特点,关注相关的法律法规,吸收更多的法治知识,为法治实践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积累大量的法治知识是提升用法能力的基础,更是建立严谨法治思维的先决条件,进而逐步提升法治能力,树立法治精神,坚定法治信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行为。
二是完善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个体掌握法治知识后的思想升华,与日常的行为习惯息息相关,外在表现是守法。大学生一定要熟悉并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具有强烈的规则意识、契约意识等,用法治知识来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知行合一,在思考、应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自觉践行法治行为。
三是增强法治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通常提的是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我反复考虑,觉得应该把尊法放在第一位”,“只有内心尊崇法治,才能行为遵守法律,只有铭刻在人们心中的法治,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高职院校大学生看待事物日趋理性成熟,如能在大学初期建立法治信仰,并被自我深刻理解,被自我情感所肯定,再继续接受科学、正确、全面的法治教育,不断强化并坚定自身的法治信仰,才能真正地提升个人的法治素养。
四是参与法治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大学生可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法治实践活动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将课堂习得的对法治的理性认识与实践中的感性认识相结合,更加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法治实践,形成良性循环。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法治教育是有效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关键。
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素养状况直接影响社会法治建设水平,进而影响国家法治建设实践进程。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和提升任重而道远。高职院校肩负起法治教育的重任,兼顾大学生专业素养和法治素养的同步提升,为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