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薇
(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福建 福州 350014)
大学生党员既是党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代表,也是党与青年学生群体联系的桥梁,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政治忠诚教育,助其树立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忠诚观,已经成为党的政治建设和队伍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早在1938年,刘少奇就提出了:“应该把是否忠于党、忠于革命和共产主义事业作为党员政治忠诚的标准。”1989年11月,邓小平在接见参加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的全体同志时强调:“我们的军队始终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将“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作为评价干部政治品格和道德品行的首要标准。考察以上表述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忠诚观主要涵盖了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等四个方面。忠诚于党,简而言之便是“听党话,跟党走”,既是党对党员始终如一的要求,也是党员对党的庄严承诺。忠诚于国家,即忠诚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忠诚于人民,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必须以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是忠诚于共产主义信念,志愿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党员是青年群体中思想最先进的一部分,是党和国家重要的人才储备,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党和国家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政治忠诚教育,能涵养大学生党员的政治本领,帮助他们抵御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攻击;能够培养大学生党员对党、对人民的责任心,为日后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打好思想基础;能够促进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有助于提升党在广大青年心目中的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忠诚观全新的时代意义,而他对政治忠诚的解读也指明了大学生党员的政治忠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所定义的忠诚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坚守一心为民的理想信念,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用一生的努力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并在理想信念、规矩纪律、使命担当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第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就是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增强党员干部抵御风雨的能力。
第二,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要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不能有丝毫动摇。
第三,要严守党的规矩纪律。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千中指出,要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四,要坚持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第五,要敢于担当、勇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党的宗旨、历史使命、执政理念,总结了“担当”的重要内涵:“矢志不渝的民族担当、无私奉献的为民担当、坚定不移的改革担当、恪尽职守的职责担当、互惠共赢的大国担当、强军兴军的治军担当、敢抓敢管的治党担当、好干部的为官担当。”忠诚和信仰是具体的、实践的。政治忠诚和责任担当的履行必须通过实践完成,也将由实践来检定。
由此可知,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应向着将大学生党员培养成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守党的规矩纪律,怀有人民情怀,敢于担当、勇于实践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方向努力。
高校作为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主导,除做好课内教育外,还需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拓展教育路径,提升学习效果。
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仰是建构政治忠诚的两个基本维度,是政治忠诚教育的主要切入点。“政治忠诚的主体基于对政治共同体的政治认同而产生的对其政治信仰、政治追求完全地、彻底地、毫无保留地尽心尽力。”作为深耕意识形态领域的红色文化宣传主力军之一,革命纪念馆一贯肩负着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使命,其所拥有固定的场馆及丰富的“四史”教育资源,使其在帮助大学生党员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坚定政治信仰方面拥有极大的优势。
革命纪念馆拥有固定场馆,一般依托于革命遗址、遗迹,或其本身就为纪念建筑,可成为大学生党员在校园之外的政治忠诚教育实践课堂。因此,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时要善用革命纪念馆的红色文化资源,而纪念馆要扩大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提升“四史”教育的覆盖率,也需要与高校携手,共同探索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新路径,这不仅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需要,也是纪念馆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过去,高校开展课外政治忠诚教育的主要方式是组织学生到馆参观,革命纪念馆通常只需要做好讲解接待工作,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已跟不上新时代的社会形势要求了。高校与革命纪念馆都应转变思维方式,在把握当前大学生党员的主体特点及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共同探索政治忠诚教育的新路径,创新工作方式,让政治忠诚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使教育成效最大化。
革命纪念馆在继续发挥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应创新宣传教育方式,主动服务于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陈列功能是革命纪念馆最基本的功能,纪念馆在不断完善展陈结构体系,丰富展陈内容,配合高校政治忠诚教育的具体需求及“四史”教育的宣传节点开展工作,成为政治忠诚教育的校外课堂。
1. 完善传统展陈结构,打造精品展陈
革命纪念馆除及时对常规陈列展览内容进行更新维护外,还要善用辅助陈列和临时陈列机制,推出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主题展。
(1)讲好“四史”故事,坚定理想信念。纪念馆应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帮助大学生党员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树立历史自信,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改造主观世界,坚定政治信仰。
(2)发挥榜样力量,继承斗争精神。开展政治忠诚教育离不开榜样的力量。好的榜样是好的引导,先进事例是最具说服力的政治忠诚样本。纪念馆应适时推出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获得者、时代楷模等先进榜样人物主题展,通过赞颂先辈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严守纪律等高尚精神品质,促使大学生党员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党员对照党的理论、规章制度、党中央的各项部署,对照初心使命检查自身不足,扬长补短,勇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向忠诚典范靠拢。
(3)唤醒使命担当,实现“中国梦”。大学生党员目前处于学习阶段,还未走上社会,缺乏实践机会,但仍可通过政治忠诚教育,帮助其树立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梦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好思想上的准备。中国梦是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思想,传达的是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党的事业的历史担当,是新时代凝聚人心、团结力量的精神旗帜。党正是这面旗帜的擎旗手,而每一个大学生党员都该成为这面旗帜的忠诚护旗手。因此,纪念馆应适时推出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展览,通过展现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中国梦所做出的贡献、取得的成就,传播宣传中唤醒青年党员干部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号召大学生党员把忠诚作为担当,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2. 创新展陈形式,善用网络平台
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活跃,受教育程度高,对新事物接受程度较高,因此,革命纪念馆应针对大学生党员群体的特点,改进展陈形式,顺应网络发展趋势,创新政治忠诚教育方式,增强自身吸引力,让大学生党员到馆参观的契机不再只是“学校组织”,而是主动学习。
(1)运用高科技手段,拓展教育载体。革命纪念馆通常以展板、陈列柜、多媒体播放器等作为传播红色文化、开展政治忠诚教育的载体,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传统手段已经无法牢牢抓住青年学生群体的注意力了。要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要保证大学生党员在观展时能“看进去”。因此,革命纪念馆要推动红色文化宣传载体多样化,努力增强宣传教育内容的表现性,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让宣教内容“活”起来。例如,引进现今已发展得较为成熟的3D(三维)技术,通过构建微缩景观、多维演示的方法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这一演示手法尤其适用于还原各个革命史上的重大战役,让观众能更好地参与战役推演,了解战斗始末。又如,可将宣教内容同艺术融合,采用与曲艺等传统艺术合作,共同创作红色文艺作品“快闪”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使党史学习教育更好地“入脑入心”。
(2)善用互联网,增强网络影响力。大学生群体是网络的先行者和生力军,要开展政治忠诚教育,必然不能放弃网络宣传阵地。革命纪念馆要加强纪念馆官方网站及公众号建设,运用大学生群体喜爱的语言体系、平台媒介,传播兼具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红色文化,用红色文化抓住大学生党员的心。推出“云展览”、纪念馆“直播”等“互联网+文博”活动,在疫情时期也能满足观展需求,开展政治忠诚教育。
高校与革命纪念馆联合开展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关键在于打破从前各自为政的状态,加强联系、加强互动。馆校联合有助于提高政治忠诚教育的社会参与度与覆盖率,有助于将政治忠诚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工作,系统、稳定地开展下去。
1. 共建共享,发挥高校主导作用,整合教育资源
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是一项细水长流的工程,这就要求馆校联合也不能是偶然、短暂的。高校要发挥在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将与革命纪念馆的交流合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巩固下来,采用建立共建关系的模式,携手纪念馆一同搭建覆盖校内外的政治忠诚教育网。在政治忠诚教育网的覆盖下,大学生党员可依自身需要,自行选择接受教育的场所,并能通过参加各种馆校共同组织的特色活动,在领略红色文化魅力的同时,树立政治忠诚观。
2. 突破空间限制,改进互动模式
革命纪念馆拥有的固定场馆是天然的校外政治忠诚教育实践课堂。在欢迎大学生党员走进纪念馆的同时,纪念馆还应突破传统场馆的空间限制“走出去”。
(1)让红色文化宣传队“走出去”。由馆内资深“四史”研究人员组成红色文化宣讲团,精心打磨政治忠诚教育专题课程,将宣讲与高校思政课程等活动相结合,在高校开辟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新阵地。
(2)让陈列展览“做出去”。革命纪念馆可与高校联合协作,将展览办进校园。采用简易图文展板办展,虽然在内容深度及感染力上逊于在纪念馆内开办的展览,但制作、更替相对容易,灵活性极强,十分适合在高校内开办流动展览。高校也可邀请革命纪念馆参与高校校史馆等校内政治忠诚教育场所建设,让大学生党员足不出校即可观展。
(3)联办特色活动,创新馆校互动模式。组织大学生党员参加各种馆校联办的特色活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党员在政治忠诚教育中的参与度。高校宜在如公祭日、重要纪念日等节点,与革命纪念馆联合开展纪念活动,如举办纪念仪式、文艺演出、艺术竞赛等,铭记历史,千慰先烈。高校亦可采用与纪念馆联办大学生党员志愿者培训班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教育,使其不但能在志愿者培训中系统地接受政治忠诚教育,还能在正式成为志愿者后,完成由学习者向施教者的身份转变,在为人民服务的同时,极大地提高其对政治忠诚教育的参与感,加深学习认识。
开展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践行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忠诚观,是把对组织、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之情转化为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实际行动。高校与革命纪念馆应当携手合作,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号召,帮助大学生党员树立忠诚的道德品质、把握忠诚的实践方法,将政治忠诚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