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与局限性

2022-11-08 04:53胡建方陈桂香
文教资料 2022年11期
关键词:辩证法资产阶级黑格尔

胡建方 彭 婷 陈桂香

(湖南警察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38)

作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最终体系的黑格尔哲学,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一辩证法思想是德国古典唯心辩证法发展的顶峰。它首次力图揭示整个世界不断运动、转变和发展的过程及其内在联系。

就其阶级实质而言,黑格尔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表现,它为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上的准备。作为反映德国资产阶级利益的黑格尔哲学,也和法国资产阶级一样,具有鲜明的两面性特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对黑格尔永远结束了在认识领域和实践领域里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给予高度的重视和评价,并把它作为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前提和逻辑出发点。

一、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

黑格尔哲学是时代的产物,产生于德国1848年革命的准备时期。对比当时欧洲其他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当时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十分落后。在政治方面,到19世纪初,德国政权仍然掌握在封建贵族手中,同时,整个国家分割成30余个封建王国,关卡林立,各自为政,封建割据严重。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割据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经济方面,城市中的封建行会依然大量存在,地主阶级依然拥有许多特权。资本主义大工业仍处于萌芽阶段,普遍存在的是一些小的手工业,资本主义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恩格斯对于德国社会当时的落后状况曾做了生动的描述:“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这个民族连清除已经死亡了的制度的腐烂尸骸的力量都没有。”由此可见,同法国资产阶级相比,德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没有形成一支勇于同封建势力斗争的坚强而统一的力量,德国资产阶级无力也不敢用社会革命的方式来解决其与封建势力的矛盾。尤其是德国资产阶级进行革命之时,英国、法国的无产阶级开展了规模浩大的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显示出强大的阶级力量。德国资产阶级既想借助无产阶级的力量,又害怕其像英法的无产阶级那样,调转枪口对准自己。处于特定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下的德国资产阶级显现出十分矛盾的状态:一方面不满现存的封建统治,希望实现民族统一和发展资本主义,表现出一定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另一方面又不敢与无产阶级结成同盟,害怕人民群众,害怕社会革命,不敢坚定资产阶级的革命主张而屈服于封建势力,因而又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一面。

德国资产阶级的保守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决定于德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和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作为德国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德国古典哲学表现出的革命性和保守性的矛盾,在黑格尔哲学体现得十分明显。黑格尔哲学一方面包含着极为深刻、极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势力、封建专制,改变封建统治状况,发展资本主义,变革现实的强烈情绪和要求。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产生了强烈冲击,为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和舆论准备。另一方面,黑格尔哲学保守的唯心主义体系掩盖了其辩证法思想,使得这种辩证法呈现保守和唯心主义的特征。黑格尔认为,在“市民社会”中,各种社会差异的存在及其发展,导致其对立并不断尖锐化,而对立的统一体即为国家。国家既是阶级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又是调和矛盾的产物。在黑格尔看来,国家作为普遍意志的体现,肯定能不断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黑格尔主张在国家范围内调和阶级矛盾,而无须消灭阶级。德国古典哲学家竭力歌颂反动的普鲁士王国及其封建专制统治,黑格尔认为国家发展到君主立宪制是现代的成就,宣称君主立宪是最高的、最完善的政体,黑格尔哲学鼓吹建立有资产阶级参加的君主立宪政体,提出走自上而下的改良主义道路的政治主张。德国古典哲学家完全不同于18世纪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发起无情批判和猛烈攻击的充满战斗精神的法国资产阶级哲学家,革命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体现得十分明显。

总之,黑格尔哲学的两重性决定于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作为近代德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理论武器,黑格尔哲学从理论上批判了腐朽的封建统治,主张变革,要求革命,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和要求,所以马克思称它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但由于德国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它又害怕革命,而采取了对封建势力、封建制度妥协的策略。

二、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

在《法哲学原理》序言部分,黑格尔提出“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一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哲学命题。恩格斯揭示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就是通过对这个命题的深入剖析完成的。曾经引起普鲁士政府感激的这个命题却遭到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愤怒谴责,因为他们都是“近视”的,都没有看到这是一个包含着辩证法精神的命题。资产阶级自由派和普鲁士封建贵族都认为黑格尔要通过这个命题来说明普鲁士国家的“现存”专制制度是“现实”的,因而是合理的,必须继续存在下去。他们认为这个命题是从舆论上、理论上为普鲁士王国的现存封建制度做辩护的,是为它祝福的。

黑格尔认为,“现实”是内与外的统一,是本质与现象(“实存”)的统一,就其潜在或内在也就是尚未表现于外来讲,是一种可能性,可能性即潜在的现实性。在其哲学中,“现实”是与“现存”相区别的概念。“现存”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现实”的,现存的东西也是有根据的存在,但它们是不真实的东西,是只在感性中确有的存在。“现实”的展开就是本质、必然性本身,它是与“必然性”相联系的概念。

黑格尔本人的确没有从这个蕴藏着深刻辩证法思想的命题中阐述出革命的结论,表面上他似乎用这个命题为当时德国落后的社会制度、失败的社会现实进行辩护,将实行封建专制制度的普鲁士王国视作绝对理念发展的最后结果,其存在具有合理性、必然性。但是恩格斯的看法截然相反:黑格尔并不认为现实的东西就是一切现存的东西,因为他讲的“现实”是区别于“现存”的。黑格尔认为:任何不合理的事物,即因其不合理,便不得认作为实在的。他进一步解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差不多把每一个幻想、错误、罪恶以及一切属于这方面的东西,都当作实在。当我提到实在时,希望读者能够注意我用这个名词的意义。因此,黑格尔在《小逻辑》导言第六节中说:“就形式看来,在整个现存中,一部分是现象,仅有一部分是实在。”

列宁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中引了下面的话:“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但必须认识和区别什么是真正现实的。”列宁的这一论述说明了黑格尔所讲的“现存”是同“现实”有区别的。黑格尔还认为:在发展中表明自己必然性的才是现实。这就是说,只有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东西才能算是现实的东西。所以,恩格斯认为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就当时的普鲁士王国而言,只能说明:普鲁士王国还没有失去必然性之前,它是现实的、合理的。如果说,在我们看来,普鲁士王国当时已经失去了必然性,已经是不合理的了,但是它仍旧继续存在着。就是因为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既想革命又害怕革命,不敢采取实际的革命行动,所以它还能存在。资产阶级自由派、普鲁士国王及其臣民们对黑格尔这一命题的理解,完全是一种近视的理解。恩格斯还以罗马帝国取代罗马共和国以及1789年法国大革命消灭法国君主制这样两个历史事实为例,说明现在存在的事物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具有现实性。并且进一步总结出一条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旧的事物在它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时,就会失去它的必然性而成为不现实的,而一种新的事物就会取而代之。

根据以上分析,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必然导致这个命题走向自己的对立面:一切事物在它产生时,就已经孕育着否定自己的因素,所以,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理的,在条件具备的时候,经过斗争,它总会转化为现实的。因此,恩格斯总结道:“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三、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黑格尔哲学的最重要成果是其辩证法思想,正如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恩格斯深刻指出,黑格尔“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他揭示了变化、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曲折、前进的上升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对于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恩格斯强调:“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作为康德批判哲学的开端,经过费希特的知识学、谢林的同一哲学,发展到德国唯心主义哲学顶峰的黑格尔哲学,它的“合理内核”就是关于不断发展、变化和内在联系的辩证法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深刻、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普遍规律的哲学家,黑格尔乃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他的最大贡献是在形而上学长期统治之后,创立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黑格尔在构建其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自觉把唯心主义辩证法作为它的理论支柱。这一辩证法思想认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是无止境的,一切都处于发展变化中,因此,它永远结束了在认识领域和实践领域里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恩格斯根据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进一步具体阐明把它运用于认识论中的革命意义。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作为实体、主体,其自我展开的过程就是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黑格尔正是在思维与存在同一理论这一唯心主义的基础上阐述其认识论。然而,黑格尔的认识论是与本体论、辩证法和逻辑学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为了研究真理问题,黑格尔引入了“实践”概念,认为在“认识”向“绝对理念”过渡中出现的实践是认识达到真理的必经阶段。与理论活动相比较,实践活动能作用于现实,实现从主观目的到客观现实的转化,从而得出实践活动是高于理论活动的结论。黑格尔这里讲的“实践活动”仅是人思维领域的概念推演活动,而思维自身的活动将消除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对立,从而抽象地发展了思维的能动性。但是,将“实践”视为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统一而获得真理的必经环节,在认识论中引入“实践”这一概念,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这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黑格尔辩证法认为,人类认识活动是辩证发展的过程。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就必然承认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穷的,因而人类的认识也是无止境的,它只能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而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处在永远发展的过程之中,人们永远不可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认识的顶峰。

恩格斯根据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进一步具体阐明把它运用于历史领域中的革命意义。黑格尔认为,社会现象的基础和源泉是所谓的“客观精神”,社会历史是“客观精神”自我展示和表现的结果,错误理解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但是黑格尔指出,社会历史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活动的产物,却不是主观意识的随意创造,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人们的主观意识和目的动机,在它的背后一定有更为深刻的原因,某种盲目的、自发的客观力量主宰着历史的发展、统治着人们的活动。用唯心主义的方式,黑格尔展示了人类社会“自然历史”的过程,虽然没能发现和说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却提出要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这一任务,这是其“划时代的功绩”。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运用辩证法考察、研究历史,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历史辩证法思想,闪烁着唯物史观萌芽思想的光芒。黑格尔将社会历史视为有机的整体,认为社会历史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黑格尔认为“世界理性”和人类的需要与热情是历史发展的经线和纬线,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他认识到了生产劳动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劳动者、工具及科学技术这三个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所具有的要素。对此,列宁称赞“黑格尔在这里已经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

黑格尔把辩证法应用于历史观,就必然认为人类社会每一个阶段的产生和消失都是必然的,因而它的存在都是暂时的,它必然要让位于更高的阶段,人类社会永远不会达到所谓尽善尽美的“理想状态”而再也不向前发展了。恩格斯还指出:人们关于人类认识和自身存在状态的看法被这种辩证法所颠覆。“在它面前,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什么都不存在。”这就说明:辩证法认为不存在任何绝对不变的事物,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都处于一个不断发生、发展和消亡以及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过程中。这种辩证法同时承认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阶段性。辩证法认为发展变化是绝对的,稳定性、阶段性是相对的。

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思想是十分丰富和宝贵的,然而,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黑格尔辩证法是头脚倒置的,他的哲学体系把“绝对精神”作为一切事物的源泉。他认为辩证法是概念的自我发展,而不是从自然和社会历史中抽象出来的,概念辩证法决定了自然、社会的辩证发展,并且黑格尔所讲的概念是从来就存在的,它与我们的人脑无关,辩证法只不过是概念的自我发展,并且是全部现存世界的真正的活的灵魂。在自然界中和历史上所显露出来的辩证发展,只是概念的自己运动的翻版。黑格尔辩证法的出发点是唯心主义的,他的辩证逻辑虽然考察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但他认为这些联系“以思维规律为根据”,仅仅是“思维形式本身的发展过程”。黑格尔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整个世界辩证发展的生动图景,但是它的根基是建立在绝对理念的沙滩上的。黑格尔没有科学地认识辩证发展的客观实在过程,而仅在其唯心辩证法中猜测了客观世界的辩证法。这样,黑格尔辩证法就头足倒置地把主观辩证法当成了客观辩证法的来源,认为是人们的主观辩证法决定了客观世界的辩证法,而不是客观世界的辩证法决定了人类思维的主观辩证法。这就从根本上歪曲了辩证法的本质,扼杀了辩证法的生机,唯心主义的体系闷死其革命的辩证法思想。

黑格尔辩证法的不彻底性,就认识根源来讲,是他企图建立一个“绝对真理”的体系,使其必须给整个发展过程寻找一个终结点,从而在这个点上完结他的体系。就阶级根源来讲,是当时的德国资产阶级既期望社会革命,又屈服于现实,依赖普鲁士君主专制的两面性。从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挖掘出其合理内核,将其颠倒了的辩证法再颠倒过来,“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作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就把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改造成为无产阶级最锐利武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猜你喜欢
辩证法资产阶级黑格尔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转诊率下降背后的“辩证法”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